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由针和线组成;所述的针的前端为锐利的针尖部,在针尖部的内侧开设有凹槽,凹槽近针尖部为线与针的结合处,线顺着凹槽走行一段距离后游离针体部。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针与线行褥式缝合,能节省穿越缝线时间,且线与针尖体部直接相连,不存在割断风险,针尖直径小,大大降低术中房水渗漏及术后低眼压风险,具有缝合口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其特征在于:由针和线组成;所述的针的前端为锐利的针尖部,在针尖部的内侧开设有凹槽,凹槽近针尖部为线与针的结合处,线顺着凹槽走行一段距离后游离针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距离针前端的距离为1-3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的直径为0.1毫米-0.3毫米,长度为13毫米-25毫米。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
背景技术
在眼科眼外伤手术中,虹膜根部离断、睫状体解离、脉络膜脱离,常需连续间断缝合,临床上为了节省时间,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褥式缝合,即常采用1ML针头,中间穿过缝线,利用针头多次进出进行连续褥式缝合。该手术方式术中穿越缝线耗费时间久,且针头斜面端容易把缝线割断,1ML针头直径大,穿出眼球巩膜壁造成密闭不佳,或携带色素膜脱出,引起术后低眼压甚至交感性眼炎发生危险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合口小、安全性高的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由针和线组成;所述的针的前端为锐利的针尖部,在针尖部的内侧开设有凹槽,凹槽近针尖部为线与针的结合处,线顺着凹槽走行一段距离后游离针体部。
所述的凹槽距离针前端的距离为1-3毫米。
所述的针的直径0.1毫米-0.3毫米,长度为13毫米-25毫米。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针和线组成,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针与线行褥式缝合,能节省穿越缝线时间,且线与针尖体部直接相连,不存在割断风险,针尖直径小,大大降低术中房水渗漏及术后低眼压风险,具有缝合口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步缝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步缝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步缝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尖端带线褥式缝合针,由针1和线2组成。
所述的针1的前端为锐利的针尖部11,在针尖部11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2,凹槽12距离针1前端的距离为1-3毫米,凹槽12近针尖部11为线2与针1的结合处,线2顺着凹槽12走行一段距离后游离针1体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针1的直径0.1毫米-0.3毫米,长度为13毫米-2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过程:
1、如图2所示,所述的针1可经眼球10的虹膜根部离断对侧角膜缘进针,轻松穿越角膜缘球壁及巩膜球壁,线2埋藏在凹槽12内,避免被针尖割断。
2、如图3所示,所述的针1穿越断离眼球10的虹膜根部及对应巩膜壁,穿出球壁,将缝合用的线2留置部分于眼球壁外后,针尖退回前房,隔离0.5mm后再次穿越断离虹膜根部及对应巩膜壁,依次循环,预留线2环于眼球壁外。
3、如图4所示,最后间断起点及止端线环,将一端缝合用的线2穿越线环、拉近,褥式缝合眼球10的虹膜根部断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0026.X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2(厦门)
授权编号:CN209884499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A61F9/007
专利分类号:A61F9/007
范畴分类:申请人: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336号
发明人:李海波
第一发明人:李海波
当前权利人: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
代理人:梁锦平
代理机构:1133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