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同作用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结构,位移,荷载,地基,基础,层状。
共同作用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先波,胡丽珍,鲍华[1](2019)在《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铁动车检修地基工程为例,构建桩土作用简化模型,并采用m法计算各土体弹簧水平及竖向刚度,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该桩土作用简化模型,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动力特性、位移及结构内力3方面,对比分析静调库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整体模型与独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共同作用有利于抗震作用;结构相对变柔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相对增大;基础不同主要影响钢柱柱底及与之相连的基础梁梁端弯矩。(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王磊,任彦华[2](2018)在《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考虑共同作用对比,上部结构中柱轴力减小,角柱和边柱轴力增大,考虑共同作用下,上部结构柱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弯矩,基础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均有所减小,由差异沉降引起的筏板内力减小。工程桩桩顶反力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角桩、边桩、中心桩桩顶反力与所有工程桩的桩顶反力平均值的比值为:1. 33,1. 06,0. 68。随着上部楼层的增加,基础中心沉降基本上呈线性增大。当上部结构施工至8层时,作用在桩顶的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上部结构层数不高于8层时,由于桩土刚度差异大,大部分上部荷载由桩承载,地基土荷载分担比例保持在15%~16%之间;上部结构高于8层后,桩顶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沉降加大,地基土更多的参与分担上部荷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刘金洋[3](2018)在《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得不在软土上修建各种复杂建筑物的问题以及通过共同作用来达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的目的,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有两条:第一条思路是在结构整个体系受常规荷载作用下,研究软土地基变形模量、上部结构层数、软土地基粘聚力以及软土地基内摩擦角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第二条思路是在第一条思路的基础上增加地震荷载的作用,研究软土地基变形模量、上部结构层数、软土地基粘聚力、软土地基内摩擦角以及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传统设计与共同作用设计对比,传统设计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2)增大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可以有效减小基础沉降问题,改变粘聚力,对基础沉降的影响较小;(3)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随着软土地基变形模量、软土地基粘聚力以及软土地基的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随上部结构层数、地震荷载的增大而增大;(4)上部结构的刚度在逐层形成中,其刚度的贡献并不是线性增加的,上部结构对差异沉降的调节是有限的;(5)中柱的柱底轴力随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边柱的柱底轴力随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出现中柱加载,边柱减载,边柱的荷载逐渐转向中柱的现象;(6)在软土地基上,地震荷载作用后,一边的柱底轴力在增加,另一边的柱底轴力在减小,最大轴力出现在边柱,另外,地震荷载是来回往复的荷载,因此,两边的边柱都将会产生最大轴力,所以,边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结构构件,设计工作者在抗震设计时,需要着重对边柱进行设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砚初,金格格,马梦莹,王欣诚[4](2018)在《连续桥面板与桁架桥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建立桁架桥和桥面板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协调关系,给出了连续桥面板上的均布荷载分配到桁架桥各个节点上的实际荷载。位移协调方程的建立是基于力法方程,因此该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并且可以得到解析解。最终发现桥面板刚度远低于桁架桥的刚度,其分配给桁架桥跨中的荷载比例大,使设计偏危险。通过建立放大系数模型,并与有限元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微哲,娄平[5](2018)在《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和轴力影响的柱单元及其在支座基桩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王用中、Wilson E.L.和赵明华等分别提出的柱单元弹性刚度矩阵和几何刚度矩阵,推导了3种同时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和轴力P-Δ效应的柱单元刚度矩阵方程,可模拟框架柱、剪力墙等小剪切变形轴力构件和支座等大剪切变形轴力构件的动静力工作,为计入剪切变形和轴力P-Δ效应的压弯剪构件静动力有限元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导了另外两种形式的仅考虑轴力P-Δ效应的柱单元刚度矩阵方程。通过退化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推导正确。最后应用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和轴力P-Δ效应的柱单元模拟支座偏心工作,并建立了支座基桩有限元模型,应用自编的Matlab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和轴力效应的柱单元可较好地实时模拟支座大剪切变形下的偏心工作特性,竖向力因支座大水平剪切位移产生的偏心弯矩极为显着,对基桩受力特性影响较大,将进一步扩大轴力P-Δ效应,进而削弱基桩和支座的整体的水平刚度,有效增大了基桩内力和其等效计算长度,减小了支座基桩的整体水平抗推刚度,不容忽略;建议进行基桩设计计算以及水平力在墩台间分配计算时采用支座基桩共同作用有限元模型。(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赵云鹤[6](2017)在《圆形煤场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质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大问题,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煤场设计多以大型圆形封闭煤场作为最优选择。与常规的建筑物桩基受力不同,圆形煤场是建立在软土地基之上,桩基在承受竖向荷载的同时还要承担因堆煤荷载引起的桩周土体水平位移所产生的水平推力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桩-土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具体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地质勘测报告的土层参数为基础,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单桩试验进行了模拟。通过不断对土体压缩模量、泊松比、黏聚力等参数进行调整,得出土体压缩模量对桩基的受力与变形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土层参数的调整,使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与实际单桩试验的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为接下来的群桩基础的有限元分析提供较为准确的土层参数。(2)通过对比叁排桩和四排桩两种桩基布置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无堆煤荷载两种情况的对比,得出四排桩基布置形式最为合理,从而说明在堆煤荷载作用下,研究桩周土体对桩基水平荷载的必要性。(3)利用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调整各土层参数分析各层土体压缩模量对桩基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并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制定出相应的加固措施,为以后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瑞芳,王克宇[7](2015)在《桩承式加网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剪切位移法分析了桩承式带桩帽单桩与桩间土的相互作用,得出均布荷载下带桩帽单桩的桩身位移、轴力公式。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带帽单桩进行叁维数值分析,将数值计算结果与解析公式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表明解析公式计算出的桩身轴力、桩顶沉降、路基表面沉降和有限元计算值接近。将现场实测数据与解析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解析计算的沉降结果和实测沉降数据较吻合,说明所提出的解析法计算公式准确性较好,对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5年23期)
严敏,李波,李炜[8](2015)在《循环荷载下单桩-土-桩帽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层状地基中单桩-土-桩帽的共同作用,基于Mindlin板理论和层状弹性地基模型,结合层状地基中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提出一种分析共同作用的方法。首先建立单桩-土-桩帽共同作用刚度矩阵,并利用循环往复荷载下土体压缩模量的衰减特性得到带台单桩的累积沉降及单桩-土-桩帽整体刚度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算例验证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Butterfield的解非常一致;单桩-土-桩帽整体刚度明显大于单桩刚度,增加单桩的弹性模量可以显着地提高单桩-土-桩帽的整体刚度;当桩径确定时,桩长存在一个最优值使得整体刚度最大;而当桩的长径比大于某一值时,桩长的增加对整体刚度及桩帽的荷载分担比影响较小;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单桩-土-桩帽的整体刚度逐渐增大,且趋于稳定值。(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5年12期)
武上坡[9](2015)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地形多种多样的国家,广阔的山区是我国一个显着的地形特征;我国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使我国成为了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很大,在地震的过程中建筑结构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山区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山区的开发建设中,带边坡的地基成为了建筑地基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边坡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就越来越重要。在现实情况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两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保证抗震设计可靠性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计算,传统上常常把地基假设成刚性地基,只分析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动力影响,而忽略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使计算结果的精度受到影响。因此,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带边坡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非常必要。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带边坡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研究:(1)在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简单的阐述了国内外对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详细的阐述了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2)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带边坡的地基、箱型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叁维立体有限元模型,并对材料本构关系的选用、单元的选取、边界条件的处理、接触和阻尼的确定、地震波的选取及处理做了详细的介绍。(3)对不同边距的地基-箱基-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边距模型的上部框架结构的加速度、加速度放大系数等结果,得出在地震作用下边距对上部框架的影响。(4)对不同边距的地基-箱基-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边距模型的上部框架结构的位移时程曲线、层间位移角等结果,得出边距对上部框架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5)分别建立上部框架模型、箱基+上部框架模型和边距为35m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模型,对比分析在地震的作用下不同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出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刘志祥,罗伟,张海清,张志宏[10](2015)在《基于PLAXIS3D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多层框架结构为工程背景,通过PLAXIS 3D有限元程序构建包含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叁维数值模型,借助程序内嵌的弹塑性分析功能;首先,采用SAP2000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在PLAXIS 3D中采用与其相同的底部约束条件,对比仅考虑自重作用时两模型中结构内力的差异,验证PLAXIS 3D进行框架结构内力分析的计算精度;然后,分别考虑小震与大震两种工况,采用拟静力方法,对结构施加水平地震力,研究土-结构共同作用下结构内力与不考虑共同作用时结构内力的差异性;最后,除PLAXIS3D整体模型之外,考虑将上部结构简化为均布荷载,分析两种情况下基础沉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建立土体与结构的整体叁维模型可以直接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刚度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符合实际的结构内力和基础变形。(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共同作用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有限元法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考虑共同作用对比,上部结构中柱轴力减小,角柱和边柱轴力增大,考虑共同作用下,上部结构柱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弯矩,基础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均有所减小,由差异沉降引起的筏板内力减小。工程桩桩顶反力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角桩、边桩、中心桩桩顶反力与所有工程桩的桩顶反力平均值的比值为:1. 33,1. 06,0. 68。随着上部楼层的增加,基础中心沉降基本上呈线性增大。当上部结构施工至8层时,作用在桩顶的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上部结构层数不高于8层时,由于桩土刚度差异大,大部分上部荷载由桩承载,地基土荷载分担比例保持在15%~16%之间;上部结构高于8层后,桩顶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沉降加大,地基土更多的参与分担上部荷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同作用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1].肖先波,胡丽珍,鲍华.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J].施工技术.2019
[2].王磊,任彦华.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J].建筑结构.2018
[3].刘金洋.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18
[4].张砚初,金格格,马梦莹,王欣诚.连续桥面板与桁架桥的共同作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
[5].李微哲,娄平.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和轴力影响的柱单元及其在支座基桩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18
[6].赵云鹤.圆形煤场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7].王瑞芳,王克宇.桩承式加网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分析[J].人民长江.2015
[8].严敏,李波,李炜.循环荷载下单桩-土-桩帽共同作用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
[9].武上坡.地震作用下边坡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0].刘志祥,罗伟,张海清,张志宏.基于PLAXIS3D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