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将国际政治定义为追逐权力的斗争,政治权力则是斗争的工具,具有“柔”与“刚”的两面性,即影响力与武力。影响力是通过心理作用发挥作用的一种权力,不具备强制性,是柔性权力;武力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强制性,其本身就是权力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因而是一种刚性权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力与武力都不等同于权力,而正是柔性权力与刚性权力二者的互补让权力本身无所不能。
关键词:摩根索;政治权力;影响力;武力
汉斯·摩根索是国际政治学界公认的大师,正是他让国际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在国际政治学界长盛不衰的地位,其现实主义“六原则”一直被诸多学者奉为圭臬。[1](P84)但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他对国际政治以及政治权力的界定。正是他对权力的定义,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以权力为核心的研究传统。
一、国际政治:追逐权力的斗争
在《国家间政治》第三章,摩根索开宗明义地将国际政治定义为追逐权力的斗争。他指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似,权力永远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即追逐权力。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政治权力永远是最直接的或放在首要位置的目标。[2](P13)从这种界定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如下。
第一条即是说一国对另一国的任何行动并不都具备政治含义。这条结论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两国交往并不都是为了追逐权力以实现国家目标,实现国家目标的方式很多而政治权力仅为其中之一;二是说没有权力追逐的国家间交往并不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一定是以权力为导向追逐之、利用之的斗争,无权力不政治。权力斗争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其起源于人本身的权力欲和支配倾向,而这种欲望与倾向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能消灭掉,因而权力斗争是历史的实然现象。
本文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实际装备工作过程中受力、热及振动等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认知能力,也为建模与仿真技术在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有益探讨和尝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复杂原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机械类课程更感兴趣。同时会加强学生对数字化建模和仿真的兴趣,真正实现制造业继续朝信息化、知识化、极端化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
第二条结论即是说,并非所有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同等程度地参与了国际政治,这说明了国际政治的不平等性和动态性。不平等性是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支配下的必然结果,自古至今大国永远是国际政治的主角,而小国、弱国则往往根据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寻找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而且,大国之间或敌或友的互动关系几乎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全部内容,小国、弱国或程度很小地参与,或几乎置身事外做一个大国游戏的旁观者,永久中立国即如是,这正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光谱的分布。动态性是指国家权力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并非永恒不变,国家权力根据国家实力的强弱会相应变化,即权力的光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实力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这也解释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如果一个国际格局的主角发生变化,那这个格局也一定随之改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几大体系的兴衰成败都与各大国的盛衰密切相关。
二、政治权力的“柔”与“刚”:影响力与武力
摩根索政治权力定义中的核心便是控制,而这种控制又是通过影响他人来发挥作用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人对利益的期许、对损失的恐惧、对领袖或机制的敬仰和爱戴。影响的三大起源无不说明其本身的心理学性质,即一人对另一人所拥有的权力或控制力即是能够改变他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力,正是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权力的行使可以通过命令、威胁、个人或权位的权威、超凡魅力、任何这些因素的结合得以实现。因此,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权力。但根据摩根索对权力与影响力(power and influence)所进行的区分,说明影响力只是权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多时候二者并不等同。他所举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他说美国国务卿的建议若被总统采纳则说明国务卿影响了总统,但并没有强制的存在,对于国务卿的建议总统有采纳或不采纳的自由;而如若总统想要给国务卿安排任务,那么国务卿不得不服从,没有选择的余地。总统之所以能够无条件地影响国务卿,那是因为他的权位赋予他如若下属不服从便可强制其服从的力量。就像此前特朗普政府走马灯似的人物更替,如国务卿蒂勒森仅仅与特朗普在某些方面政见相左便被勒令辞职,引起外界一片哗然。但这是政治中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不例外。所以,影响力并不等同于权力,而只有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力才是权力。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往往是从权力阶梯自上而下的,影响力则自上往下、自下向上都可以发挥作用,而影响力一旦向下发挥作用时,就极有可能变成强制的影响力,这是影响力拥有者的身份使然,此时的影响力是与权力等同的。
摩根索从权力的本质出发定义权力,指出权力是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为的控制力,而政治权力则指的是公共权威的掌控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因此,在权力的属性上,政治权力首先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而存在的手段或工具,这是政治权力最显著的特征和身份。但摩根索的政治权力既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单元的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能够借之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也指作为国内最高权威的政府相对于国内的所有人及机构所拥有的能够借之实现控制目的的工具。[3](P55-75)如此一来,摩根索的政治权力似乎与“国家主权”不谋而合,因为两者都有“对外独立、对内最高”的属性。但政治权力与国家主权有根本的区别,国家主权是政治权力所服务的终极对象,且绝非是一种工具,而政治权力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工具而非终极目标,而凭借政治权力所达成的最终结果才可能是国家的终极目标。只有国家没有权力作为工具去实现既定目标时,权力本身才成为迫切的目标。简言之,未到手的权力是目标,到手的权力是工具。实现国家目标有很多种方式,政治权力只是其中一种,但为什么政治权力往往成了实现国家目标的首选手段呢?原因就在于政治权力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就保证了实现国家目的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同时,权力也是一种很稀缺的方式,所以选择用政治权力去实现国家目标,这种稀缺性决定了一切利用者势必展开对权力的角逐,这种角逐也就必然会导致不平衡和不平等,而且会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这就最终形成了政治权力的本质,优者命令而劣者服从即是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工具的体现,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只有强制的影响力才称得上是权力呢?这种强制性从何而来?根据摩根索的观点,权力的强制性来源于武力,但武力并不等同于权力。权力与武力(power and force)还是有区别的:武力只是权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权力发挥作用的强制性保障。当影响力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时,武力往往能够强制发挥作用。因此,权力有影响力和强制力两大核心组成部分,而武力就是强制力。在一国之内,军队、警察、司法机构等往往是国家政治权力强制力的象征,也是实施惩罚的工具。在国际社会,虽然主权的概念维护了一国内政不受干涉,但如若哪个小国胆敢不顾国际社会舆论、做出有违国际准则的事,往往会受到惩罚,如武装干涉、经济制裁、封锁等,这些手段就是国际政治中的强制力。当然,这种强制力往往来自大国。如果权力仅仅是影响力,那么权力的实施将经常是力不从心的,而如果权力仅仅是武力的话,那么政治会变得更加血腥与暴力。这正是权力“柔”与“刚”的两面性,也正因此,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无数帝国小邦对权力展开无限的追逐,因为权力的柔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自愿者归服,避免斗争的惨烈,而刚性则会强制让抵触者服从或者消失。也正是从这一层面上,摩根索认为一旦诉诸武力,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便不复存在,因为此时柔性的影响力因不能发挥作用而被刚性的武力所取代,那么此时权力的全部内容便是武力,只有在这个时候,武力才与权力等同。而按照摩根索一贯的思想,军事实力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获取政治权力的最重要资源,无不说明武力之于权力的重要性。所以,可以说,权力其实是一种“强制的影响力”,柔性的影响力与刚性的武力的互相补充使得权力更有效力:影响对象自愿被影响则自然而然做出朝着施加影响者或掌权者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影响对象不自愿或不接受这种影响,那么掌权者为达成目标则会强制其接受影响,做出意志的或行为的转变。
崔:关于比赛,一直以来我有这样一个困惑。许多有德国学习背景的钢琴家或学生,总喜欢强调“正统”“特殊细节”,甚至说到“准则”。比如在演奏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332)时,他们总喜欢说“某些句子的开头必须加重音”,并将其视为颠扑不破的“准则”,反之则是“错误的演奏”。但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有许多学生,以千篇一律的方式演奏同样的作品。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在比赛中,您有最为看重的“准则”吗?
三、结语
摩根索无论对政治抑或对权力的定义似乎都太过于悲观与冷酷,但长期以来以权力为核心的摩根索理论却并未完全丧失解释力,这说明摩根索对政治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其理论具有一定的穿越时空的合理性。权力斗争是政治的本质,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人们理性对待,而且这种斗争自古即有,绝非历史的偶然现象,因此也绝不可能消灭殆尽。在此种意义上,纯粹的和平或永久的和平是不可能是实现的,因而只有相对的和平,这是历史经验中的不争事实,也是需要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而人类只有直面权力斗争的现实,依据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因权力斗争的惨烈而回避参与,也不因永久和平的美好而罔顾现实问题,那么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还是不难实现的。这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现实意义所在。
首先,在主题上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一些微课教学中存在着主题不明确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对微课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这样也就使得微课教育的正常开展开受到了影响。其次,教学目标不准确。一般来说微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从知识技能目标上提出来的,主要是因为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一些目标在设计上以情感目标为主,这样也就使得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让学生所理解,而影响到了教学的开展效果[1]。
参考文献
[1]秦治来.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first edition)[M].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1948.
[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7版.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D8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5-0283-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5.126
收稿日期:2019-05-05
作者简介:白卫东(1993—),男,甘肃陇南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国关系。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权力论文; 政治论文; 影响力论文; 国际论文; 摩根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