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电结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谷氨酸,结晶,粒度,方程,等温线,成核,脱盐。
等电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赵兰坤,董吉子,李树标[1](2013)在《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提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其结晶的质量直接影响味精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众多企业追求利润,增创收益之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谷氨酸收率是行业的重中之重,而谷氨酸等电提取工艺中等电结晶对收率影响很大,本文就谷氨酸等电结晶进行总结,从等电入手提高提取收率。(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3年03期)
杨飞,张建华,张宏建,毛忠贵[2](2012)在《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中晶种表面积及其粒径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过程中,添加晶种与否直接影响产品的粒度分布(CSD)。通过在谷氨酸结晶过程中添加不同晶种的方法,研究晶种表面积及其粒径对结晶的影响,以期获得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中添加晶种的最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平均粒径不同的晶种,添加的晶种表面积存在临界值Sc使得此时得到的产品粒度分布均匀,中位径(D50)最大。当晶种平均粒径位于67.3~91.9μm,晶种表面积为50 cm2时得到的产品D50最大、CSD最好,即该晶种粒径对应的Sc不大于50 cm2;晶种平均粒径位于103.7~117.7μm时对应的Sc为100 cm2;晶种平均粒径为154.8μm时对应的Sc不小于250 cm2;当晶种平均粒径大于235.9μm时得到的CSD为双峰。表面积相同时,与粒径小的晶种相比,粒径大的晶种破碎率大、吸收溶质的速率小,所以晶种粒径越大表面积临界值越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08期)
吴德京[3](2012)在《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的基础研究及过程优化与污染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味精行业的谷氨酸提取目前大多采用间歇等电结晶工艺,但是该工艺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结晶过程过饱和度不易控制,容易产生较多细晶,并且每批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不能有效应对越来越高的产酸浓度。本课题主要围绕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过程进行了工艺优化,希望对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了结晶过程中不同的pH调节模式、料液流加方式、温度、搅拌强度对谷氨酸晶体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操作条件对晶体聚结度的影响机理,为连续结晶工艺优化做基础研究。研究表明,针对等电调节过程溶液过饱和度变化程度不同而进行优化的pH调节模式和采用在湍流区加料方式对谷氨酸的结晶效果较为有利;在能够抑制β-型晶体产生条件下,适当提高结晶温度有利于提高晶体的粒径及其均匀性。搅拌强度在Re小于300时,由于混合效果较差导致有β-型晶体的出现,Re大于600时,晶体平均粒径随着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较小的搅拌强度和较快的加酸速度均会使晶体的聚结程度加大,降低产品的外观和质量。比较了优化后的新型连续结晶器和常规连续结晶器的结晶效果,并对连续等电结晶过程中的停留时间、进料浓度和晶浆悬浮密度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建立了连续结晶过程中的成核及生长动力学方程。实验表明,优化后的结晶器明显提高了晶体的粒径并改善了晶体粒度分布;在30℃下,连续结晶过程的停留时间为12h、进料浓度为8%、晶浆悬浮密度为15%时得到的谷氨酸晶体质量相对较好。连续结晶过程中得到的谷氨酸,该方程从机理上解释了结晶过程中过饱和度、晶浆悬浮密度和温度等因素对谷氨酸结晶的影响,从而为谷氨酸结晶过程的工艺控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对从污染了杂菌的连续等电结晶罐中分离得到的野生酵母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该酵母属于假丝酵母属。实验通过对该假丝酵母生长特性的研究,探寻了防治其污染的潜在途径。实验发现,该假丝酵母的增殖会随等电调节过程pH值的下降而逐步受到抑制,但依靠维持低pH并不能有效地防治其污染;温度对该假丝酵母生长的影响较显着,超过50℃时其生长就会明显受到抑制,但是较高的温度对谷氨酸的提取是不利的;通过调节连续结晶过程的停留时间,使其小于该假丝酵母的倍增时间9.12h时,该假丝酵母的比生长速率就会小于临界稀释速率,在连续结晶过程中逐渐被洗脱出结晶罐,从而可以防治其在谷氨酸结晶过程中的污染,保证发酵液在丰产的同时能够丰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3-01)
吴德京,张建华,毛忠贵[4](2011)在《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中主要污染微生物野生酵母的鉴定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罐中分离得到的野生酵母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并探寻了防治其污染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该酵母属于假丝酵母属,增殖过程中能够同化利用谷氨酸,是引起发酵液中谷氨酸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该野生酵母生长特性的分析可知,当温度高于50℃时其生长几乎停滞,pH在下降至等电点3.2时也能一定程度抑制其快速增殖。结合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过程特点,尝试缩短结晶停留时间来防治其污染,当停留时间低于9.12 h时,野生酵母被稀释洗脱,从而减少提取过程主产品谷氨酸的损失。(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1年07期)
王正伟,张建华,孙付保,毛忠贵,杨玉岭[5](2009)在《谷氨酸间歇等电结晶研究Ⅰ:调酸速率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工业结晶过程中,控制合理的调酸速率、结晶温度及晶种添加,是实现高提取收率、高结晶质量的关键。文中根据谷氨酸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曲线,将等电结晶过程分为5个阶段,并重点探讨了Ⅲ、Ⅳ两个阶段调酸速率对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调酸速率有利于结晶生长,当Ⅲ、Ⅳ两个阶段的最适调酸时间分别控制为8、4 h时,等电母液残留谷氨酸浓度降至18.5 g/L,提取收率达到84.4%,结晶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9年09期)
刘乘龙,张建华,王正伟,毛忠贵[6](2008)在《等电结晶谷氨酸溶解度及晶体沉降特性对提取收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电法提取谷氨酸工艺中,降低等电母液中谷氨酸浓度是提高提取收率的主要途径。文中研究了谷氨酸在等电母液中的溶解度及晶粒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谷氨酸在等电母液中的溶解度平均比水中溶解度增加了0.30%~1.20%(质量浓度),而母液中因夹带谷氨酸微晶体而使得表观溶解度增加了0.46%~0.94%,因此,在不改变间歇等电法提取工艺前,减少或消除等电母液中夹带的微晶是提高提取收率的首选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11期)
周涛,陈建新,段作营,毛忠贵[7](2003)在《谷氨酸母液的二次等电结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等电母液除菌后,蒸发浓缩二次等电结晶提取谷氨酸。确定了脱盐最佳工艺流程,谷氨酸总的回收率可达95%。蒸发的冷凝水可以回用,脱除的硫酸铵经干燥处理后可制得无机肥料,实现味精清洁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03年12期)
宋正孝[8](2001)在《浅析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文介绍了晶形和溶解度,介稳区的特性,理想间歇等电结晶操作过程以及起晶点的判断。本文继续分析晶种的大小与加入量,加酸与降温速度的控制,温度或pH值回升的影响以及影响结晶母液中残余谷氨酸浓度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01年03期)
宋正孝[9](1999)在《浅析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谷氨酸结晶需调节pH及降低温度双重因素控制过饱和度以生成α晶并防止出现β晶的工艺特点,对其基本原理和所用基础数据如pH—温度—溶解度关系,介稳区的测定、间歇等电结晶理想工作曲线,起晶点的判断方法等问题作了介绍与分析。(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1999年04期)
姜竹茂[10](1998)在《从等电结晶母液中提取谷氨酸用树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用离子交换法从等电母液中提取谷氨酸所用的几种大孔氨型树脂进行筛选,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树脂的交换容量和一定条件下的交换速率,选出性能较好的D61型树脂,用最小二乘法算出其在低浓度下相平衡的吸附等温线方程。(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1998年03期)
等电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过程中,添加晶种与否直接影响产品的粒度分布(CSD)。通过在谷氨酸结晶过程中添加不同晶种的方法,研究晶种表面积及其粒径对结晶的影响,以期获得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中添加晶种的最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平均粒径不同的晶种,添加的晶种表面积存在临界值Sc使得此时得到的产品粒度分布均匀,中位径(D50)最大。当晶种平均粒径位于67.3~91.9μm,晶种表面积为50 cm2时得到的产品D50最大、CSD最好,即该晶种粒径对应的Sc不大于50 cm2;晶种平均粒径位于103.7~117.7μm时对应的Sc为100 cm2;晶种平均粒径为154.8μm时对应的Sc不小于250 cm2;当晶种平均粒径大于235.9μm时得到的CSD为双峰。表面积相同时,与粒径小的晶种相比,粒径大的晶种破碎率大、吸收溶质的速率小,所以晶种粒径越大表面积临界值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电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兰坤,董吉子,李树标.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的探讨[J].发酵科技通讯.2013
[2].杨飞,张建华,张宏建,毛忠贵.谷氨酸分批等电结晶中晶种表面积及其粒径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3].吴德京.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的基础研究及过程优化与污染控制[D].江南大学.2012
[4].吴德京,张建华,毛忠贵.谷氨酸连续等电结晶中主要污染微生物野生酵母的鉴定与防治[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
[5].王正伟,张建华,孙付保,毛忠贵,杨玉岭.谷氨酸间歇等电结晶研究Ⅰ:调酸速率的控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
[6].刘乘龙,张建华,王正伟,毛忠贵.等电结晶谷氨酸溶解度及晶体沉降特性对提取收率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7].周涛,陈建新,段作营,毛忠贵.谷氨酸母液的二次等电结晶[J].中国调味品.2003
[8].宋正孝.浅析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Ⅱ)[J].发酵科技通讯.2001
[9].宋正孝.浅析谷氨酸等电结晶工艺(Ⅰ)[J].发酵科技通讯.1999
[10].姜竹茂.从等电结晶母液中提取谷氨酸用树脂的筛选[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