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上新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上,帕米尔,北大西洋,叶城,环境,灵台,西风。
晚上新世论文文献综述
郑绍华,张颖奇,崔宁[1](2019)在《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亚科叁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 nov.、简齿松田鼠Pitymys simplicidens sp. 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 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 nov.、铺路上新鼢鼠P. puluensis sp. 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一霖[2](2019)在《新疆帕米尔东北缘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域砾岩对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沉积响应了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事件,同时也为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活动期次划分提供重要参考。在前人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详细的剖面测量基础上,对阿克陶地区的西域组连同阿图什组的砾石成分、砾径、磨圆度、分选性等沉积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进行古水流方向统计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帕米尔东北缘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地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乌恰群沉积时期,MPT活动较稳定,阿图什组沉积时期,MPT活动有所增强,西域组沉积时期,MPT活动加剧。对研究区主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来MPT已不再活动,西域砾岩沉积结束,帕米尔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过程在帕米尔东北缘主要受近S—N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协调控制。而西域砾岩的变形则主要受乌泊尔断裂(WPF)、库尔干断裂(KGF)以及喀什—叶城转换系(KYTS)的分支断裂的活动控制。在阿克恰勒马村附近获得全新统洪积物的~(14)C年龄为330~350 a BP,在塔什米里克乡西北侧获得全新统残坡积物的OSL年龄为500~400 a BP,二者均被WPF切割,表明WPF在330 a BP之后仍在活动,使西域砾岩及之后沉积的地层进一步发生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31)
田晏嫣,魏明建,李新玲,黄文静,周助[3](2018)在《银川盆地PL02钻孔孢粉记录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及早更新世的冷湿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川盆地又被称为"银川地堑",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持续下陷,不断接受来自周围山体和高原的剥蚀物,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其厚度可达7000余米,该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和气候变化信息,是研究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在银川盆地钻取了720.7m深的PL02钻孔并进行取样,通过古地磁测年为研究区建立了连续高精度的时间跨度为3.4 Ma B.P.的磁性地层年代标尺。本文通过对PL02钻孔岩芯中部深度为567.3m-247.9m,磁性地层年龄为2.87Ma-1.52Ma的180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重建了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植被演化序列,并推断该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规律。孢粉组合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在2.6Ma之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进入早更新世以来,草本植物花粉迅速增加,其中耐旱的藜科、麻黄、白刺等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多;与晚上新世相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环境明显恶化。1.99Ma-1.73Ma期间,旱生植物的花粉百分含量急剧减少,气候变得湿润;特别是在1.87Ma附近达到一个峰值,指示了在早更新世时期存在着一个短期湿润的气候变化阶段,并且位于Olduvai极性亚时附近,通过对该阶段的进一步详细研究,发现在该短期气候湿润阶段,气候经历了寒冷-温暖-寒冷的变化过程,这对于研究亚洲内陆Olduvai极性亚时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1.73Ma之后,研究区草本植物的花粉百分含量不断增加,植被类型由之前的荒漠草原转变为荒漠,表明气候变得寒冷干旱。银川盆地环境演化的特征表明自晚上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具有明显干旱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全球变冷及青藏高原隆升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常宏,崔健新,李乐意,宋友桂[4](2017)在《晚上新世北半球大冰盖发生可能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极冰盖及北半球大陆冰川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发育是全球气候系统改变的结果,同时它也显着改变了全球气候系统特征,特别是全球气温的显着降低(Zachos,et al.,2001)、极地与赤道之间的温度梯度增加(Dupont et al.,2005)、经向及纬向大气环流系统的加强(Etourneau et al.,2010)、东亚季风区冰期与间冰期显着差异的水热特征(Sun et al.,2010)及生态系统的改变(An et al.,2005)、非洲沙漠的显着扩张(Leroy and Dupont,1994)等,甚至促进了人类早期在非洲(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七)——专题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期刊2017-10-15)
张强,刘青松[5](2016)在《晚上新世-更新世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尘对于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中亚地区的风尘物质通过西风环流被输送到北太平洋地区。风尘的侵蚀、输送和沉降过程与源区的气候环境状况和搬运介质的风力条件密切相关。深海沉积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并且后期改造作用较弱,因此北太平洋是研究亚洲风尘(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2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10-15)
刘丽萍,郑绍华,崔宁,王李花[6](2014)在《记甘肃灵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中的无根鼢鼠》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3属、6种采自甘肃灵台文王沟上新统-更新统剖面中的臼齿无根鼢鼠,包括凸枕型的Eospalax simplicidens sp.nov.,E.lingtaiensis sp.nov.,Allosiphneus teilhardi Kretzoi,1961和A.arvicolinus(Nehring,1883);凹枕型的Yangia omegodon(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和Y.chaoyatseni(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对其中的新种做了详细描述,对其他属、种也进行了修订。古地磁测年表明,Eospalax,Allosiphneus和Yangia属的最早记录都在晚上新世,突破了早更新世的最早记录。Eospalax和Allosiphneus属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凸枕型、m1前端能演化成无珐琅质层的鼢鼠;这种鼢鼠可能是上新世初期一种较原始的Pliosiphneus。Yangia属可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凹枕型并且m1前端有珐琅质层的一种Mesosiphneus,即最原始的Y.omegodon在上新世晚期从最进步的M.intermedius(=M.paratingi)中分化出来。(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凤[7](2014)在《北大西洋IRD带南缘晚上新世以来环境记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1312B孔位于北大西洋中纬地区,能够灵敏地监视北极冰盖发育程度,记录气候变化特征。论文以IODP306航次U1312B站位上部90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G.ruber氧同位素分析为基础,结合碳同位素、G.ruber相对丰度、N.pachyderma(R/L)比值、浮游有孔虫丰度、冰筏碎屑含量、CaCO3百分含量及热释光多种替代性指标,研究了晚上新世以来研究区环境变化特征以及其对冰盖消长的响应过程。经过分析对比,得出以下认识:1、U1312Bδ18O曲线可与全球大洋标准曲线LR04比较,据之建立的4.1Ma以来的地层表可为IRD带南缘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年代分析的基础。2、研究区δ18O记录与其他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中更新世转型在研究区存在显着表现。在971kaBP之前,气候主导周期以41ka为主,在971~696kaBP,气候主导周期由41ka和100ka周期共同作用,在696kaBP之后,100ka周期为显着气候主导周期。3、U1312B冰筏碎屑记录了北极冰盖活动对中纬地区的影响历史,在2.52Ma首次出现的冰筏碎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标志着北极冰盖扩张的时间及其影响力。自中更新世转型期以来,冰筏碎屑频繁出现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物质,与海因里希事件的高度相似,肯定了北极叁大冰盖在短周期时间内消长在末次冰期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新的冰盖消长机制将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4、U1312B站位替代性指标和高纬站位的资料显示出北极锋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变化特征,从而将北极冰盖的形成到扩张过程分为4个演化阶段:4.1~3.6Ma,北大西洋暖流加强期,北极锋处于萌芽状态;3.58~3.3Ma,北极小冰盖或者冰帽开始形成;在3.29~2.86Ma:研究区气候回暖,北极冰盖的影响力主要在58°N附近;2.85~2.5Ma,北极冰盖叁大冰盖形成并扩张,其影响力逐步南伸至40°N左右。5、热释光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其对研究区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其低值/高值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对应关系良好。通过单频谱分析和连续小波分析,能够看出热释光对地轨周期的积极响应。热释光作为古海洋替代性指标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吴靖宇,丁素婷,孙柏年[8](2013)在《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菝葜化石及其系统演化和生物地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菝葜科约有370种,是单子叶攀援植物中种类最多的科之一,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少数种可扩散到北温带,以亚洲和美洲种类最多,只有少数几个种可分布到欧洲、非洲和澳洲。传统上,菝葜科包括菝葜属SmilaxL.、肖菝葜属Heterosmilax Kunth和类菝葜属Ripogonum Forst.&Forst.叁个属。该科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中部和北美,而东亚地区作为现代菝葜的主要分布中心,但化石记录相对较少。我国最(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白云俊,陈立群,李承森,王宇飞[9](2013)在《利用香蒲化石重建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大气CO_2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蒲属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目香蒲科挺水植物,是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本文描述了山西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中新发现具表皮结构的香蒲属叶化石。基于现生香蒲属10种植物叶与化石香蒲叶的形态和表皮结构详细对比,我们将化石精确鉴定为东方香蒲。该现存东方香蒲的首次化石记录补充了香蒲属演化的一个缺失环节。同时,调查发现现生东方香蒲的气孔指数与大气CO2分压之间存在线形正相关关系,可以将化石植物气孔指数代入该数学方程,估测当时的古大气CO2浓度。新的数据,与已有的其他化石证据计算数据结合,共建的欧亚大陆5Ma以来CO2浓度变化曲线,展示了约2.7Ma以来大气CO2浓度急剧下降引发的温度骤降与北半球冰期活动同步。(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期刊2013-10-13)
刀克群[10](2013)在《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樟科植物及其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樟科是现代植物中一个较大的类群,广泛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等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同时樟科植物是世界热带至亚热带森林的主要组成分子,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导类群,在湿润的温带森林中也十分常见。樟科还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被子植物类群,对樟科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为世界各地该科植物的演化和传播提供化石证据。云南省不仅拥有多样的现代植被类型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是新生代被子植物化石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研究云南腾冲晚上新世的樟科植物,不仅可以了解樟科植物在我国的演化和分布历史,而且可以从植物化石中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提供佐证。本文研究的樟科化石采自云南腾冲团田晚上新世芒棒组上段,通过对大量云南樟科植物化石和中国樟科现生植物的角质层分析,准确鉴定了植物化石。角质层微细构造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另外,将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和传统的叶结构宏观形态特征相结合,增强了对这些樟科植物化石鉴定和分类的准确性。通过此方法,本文共鉴定了8属24种的化石,其中包括1个新种,3个未定种,16个樟科现生植物相似种。根据化石记录,对晚上新世团田植物群中樟科8个属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进行探讨。其中山胡椒属Lindera、樟属Cinnamomum和木姜子属Litsea的化石记录较多。结合全球板块构造、白垩纪以来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背景、青藏高原的隆升、季风系统和中亚干旱区的形成对樟科植物的古生物地理变迁进行了探讨。另外,根据樟属Cinnamomum和山胡椒属Lindera的化石记录及化石植物群植物组合的变化,推测了其在中新世的传播路径,认为中新世青藏高原的高度应该在2000m以上。分析了樟科山胡椒属(Lindera)尖叶钓樟(L. acuminatissima)的现存最近亲缘种假桂钓樟(L. tonkinensis)的滴水叶尖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假桂钓樟L. tonkinensis而言,滴水叶尖的长度与年均降雨量以及月最高降雨量都不相关。此外,对其现存最近亲缘种分布地区气候数据的分析表明团田晚上新世的年均气温不会低于17.5℃,推测在此之后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其现存最近亲缘种的分布范围逐渐收缩到更低纬度地区。研究了化石樟(相似种)(Cinnamomum cf. camphora)现存最近亲缘种樟(C.camphora)的毛基密度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樟C. camphora毛基密度的变化受到气候的综合影响。其中受太阳辐射和年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而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与其现存最近亲缘种樟C.camphora相比,化石的毛基密度较高,推测受到了太阳辐射的影响,可能腾冲地区晚上新世太阳辐射强度高于现在。通过气孔比率法重建地史时期的大气CO2浓度,是当前古植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不同采集点气候数据和气孔指数关系的分析,确认尖叶钓樟(Lindera acuminatissima)的现存最近亲缘种假桂钓樟(L. tonkinensis)对大气C02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另外尖叶钓樟L. acuminatissima在芒棒组上段的5个层位都有发现。利用尖叶钓樟L. acuminatissima和假桂钓樟L. tonkinensis的气孔比率,恢复了3.3-2.8Ma期间的大气C02浓度变化趋势。3.3-2.8Ma, C02浓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各个时间段都有上下波动。3.3Ma-3.13Ma,古大气C02浓度从468ppm下降至407ppm; 3.13Ma-3.08Ma,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407ppm上升到506ppm; 3.08Ma-2.95Ma,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是降低的趋势,从506ppm下降到365ppm; 2.95Ma-2.8Ma,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是降低的趋势,从365ppm下降到327ppm。比较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四个化石植物群的樟科植物叶脉特征,以及中国现生樟科植物的叶脉特征,发现叁出脉的物种所占比例都在上升。在中国从始新世到晚上新世,叁出脉所占比例从10%上升到12.5%,而现代植物这一比例为21%。澳大利亚的化石植物群中,从始新世到中新世,这一比例从8.3%上升到10%。另外,尖叶钓樟L. acuminatissima叶型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B型叶占化石叶数量的56%;C型叶占化石叶数量的24%;A型叶占化石叶数量的24%。将这一数据与现生假桂钓樟L. tonkinensis的数据对比,显示B型叶更容易保存为化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晚上新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域砾岩对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沉积响应了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事件,同时也为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活动期次划分提供重要参考。在前人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详细的剖面测量基础上,对阿克陶地区的西域组连同阿图什组的砾石成分、砾径、磨圆度、分选性等沉积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进行古水流方向统计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帕米尔东北缘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地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乌恰群沉积时期,MPT活动较稳定,阿图什组沉积时期,MPT活动有所增强,西域组沉积时期,MPT活动加剧。对研究区主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来MPT已不再活动,西域砾岩沉积结束,帕米尔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过程在帕米尔东北缘主要受近S—N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协调控制。而西域砾岩的变形则主要受乌泊尔断裂(WPF)、库尔干断裂(KGF)以及喀什—叶城转换系(KYTS)的分支断裂的活动控制。在阿克恰勒马村附近获得全新统洪积物的~(14)C年龄为330~350 a BP,在塔什米里克乡西北侧获得全新统残坡积物的OSL年龄为500~400 a BP,二者均被WPF切割,表明WPF在330 a BP之后仍在活动,使西域砾岩及之后沉积的地层进一步发生变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上新世论文参考文献
[1].郑绍华,张颖奇,崔宁.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9
[2].赵一霖.新疆帕米尔东北缘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3].田晏嫣,魏明建,李新玲,黄文静,周助.银川盆地PL02钻孔孢粉记录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及早更新世的冷湿阶段[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常宏,崔健新,李乐意,宋友桂.晚上新世北半球大冰盖发生可能机理的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七)——专题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2017
[5].张强,刘青松.晚上新世-更新世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环境磁学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2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6
[6].刘丽萍,郑绍华,崔宁,王李花.记甘肃灵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中的无根鼢鼠[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4
[7].王凤.北大西洋IRD带南缘晚上新世以来环境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8].吴靖宇,丁素婷,孙柏年.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菝葜化石及其系统演化和生物地理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9].白云俊,陈立群,李承森,王宇飞.利用香蒲化石重建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大气CO_2浓度[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2013
[10].刀克群.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樟科植物及其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