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噬菌体,绦虫,蛋白,抗体,尾蚴,抗原性。
抗原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夏菲,李梦思,刘红,曹敏杰,刘光明[1](2018)在《拟穴青蟹磷酸丙糖异构酶构象抗原表位定位及突变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课题组前期成功构建的重组蛋白,即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为研究对象,对TIM抗原表位进行定位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其过敏原性进行改造。方法: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展示技术结合蟹类过敏患者血清,淘选出TIM构象抗原表位并确定关键氨基酸为W_(168)、K_(237);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TIM氨基酸序列中168位的Trp、237位的Lys均突变为Al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两个TIM突变体W168A和K237A;通过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借助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将以上两个突变基因分别转入大肠杆菌表达宿主BL21(DE3)中,获得突变体表达菌株;对预期序列结果一致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利用IPTG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采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通过镍柱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28 ku的重组蛋白,该蛋白能够与兔抗拟穴青蟹TIM多克隆抗体、蟹类过敏患者血清产生阳性反应,后期会进一步探究比较TIM与其突变体的竞争关系、对效应细胞的激活能力及与蛋白构象变化分析。结论:通过对TIM的构象抗原表位进行定位,结合其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体设计与重组表达,为探究过敏原构象表位对影响其致敏性的重要作用及消减甲壳类水产过敏原致敏性研究鉴定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郭荣,阿布力米提·莫明,刘希佳,孙素荣[2](2018)在《鼠疫耶尔森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抗原表位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完成鼠疫耶尔森氏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的精细线性抗原表位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rcaf 1,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rcaf 1多克隆抗体;使用DNA Star-protean软件及生物网站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 P/预测rcaf 1的抗原表位,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连接KLH载体蛋白的多肽;使用ELISA方法鉴定预测的精细抗原表位。结果对鼠疫耶尔森氏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预测的精细线性抗原表位,经ELISA法检测,其中多肽片段P1为弱阳性、P2为阳性,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针对鼠疫耶尔森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抗原表位的预测是准确的,为鼠疫潜在诊断靶点及新型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莉,阿帕克孜·麦麦提,王俊伟,张壮志,官亚婷[3](2018)在《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候选抗原免疫犬IgG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组化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Eg)成熟虫体(MAW)特异性蛋白(EgM)(EgM9、EgM123)的抗Eg感染保护效果,本研究利用Eg疫苗候选抗原EgM9和EgM123重组蛋白,分别3次免疫实验犬,利用ELISA法检测免疫犬血清中IgG、IFN-γ和IL-10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免疫犬肠系膜淋巴结和小肠中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显示,在第3次免疫后一周即免疫组犬抗体水平均最高时对其进行原头蚴攻击,攻毒后免疫组的抗体水平随之下降,且持续至第3次免疫后19周,免疫组均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第3次免疫后一周免疫组犬血清中IFN-γ和IL-10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且至第3次免疫后23周剖检,免疫组犬的肠系膜淋巴结和小肠组织经免疫组化法均检测出特异性IgG抗体。表明用EgM重组蛋白免疫犬,可诱导其产生IgG抗体而发挥抗Eg感染保护效果,为终末宿主犬包虫病的免疫机理探究和疫苗及相关检测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爽[4](2018)在《定位加工致β-conglycinin α'亚基抗原性降低的表位》一文中研究指出β-伴大豆球蛋白是引起大豆食物过敏反应的蛋白质之一,为含有α、α’、β叁个亚基的共轭叁聚体,且叁个亚基均具有致敏性。目前关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研究报道中,有关α’亚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其进行overlapping(重迭)分段,利用PCR技术、T载体克隆、噬菌体展示技术得到噬菌体展示的含有目的片段的蛋白,将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超高压处理抗原吸收的兔抗血清、热加工处理抗原吸收的兔抗血清作为一抗与噬菌体展示蛋白进行ELISA反应,筛选被加工破坏的抗原表位,经过叁轮overlapping分段定位出被加工破坏的抗原表位。利用定位的被加工破坏的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通过Dot-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偶联多肽与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超高压处理抗原吸收兔抗血清、热处理抗原吸收兔抗血清的反应,偶联多肽能够与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发生反应,不与被加工破坏抗原吸收的兔抗血清反应,说明该抗原表位可能既含有线性位点又含有构象性位点;该抗原表位的噬菌体展示蛋白既能与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反应,又能与被加工破坏抗原吸收的兔抗血清反应,说明超高压和热处理两种加工方法破坏了该抗原表位中的构象性位点,但是没有破坏线性位点。最后通过将12个大豆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作为一抗的ELISA方法确认该抗原表位具有致敏性。本研究结果对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的研究、正确指导安全食品的加工、防止食品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进行overlapping分段和引物设计。运用PCR技术、T载体克隆、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需要的重组质粒T-Q、T-A、T-B、T-C和噬菌体展示蛋白Pt-Q、Pt-A、Pt-B、Pt-C。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可知:噬菌体展示蛋白Pt-C的抗原性最强,超高压和热处理两种加工方式对Pt-C的破坏最强。2.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片段C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overlapping分段——片段C1、C2、C3,使用PCR技术、T载体克隆、噬菌体展示技术和酶联免疫方法对片段C的overlapping分段进行克隆载体的构建和噬菌体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所得结论为:噬菌体表达蛋白Pt-C1的抗原性高于其他两个蛋白,热加工处理对Pt-C1抗原性的破坏较强,超高压处理对Pt-C3的抗原性破坏较强,并且热处理对Pt-C1抗原性的破坏程度高于超高压对Pt-C3的破坏程度。选择被加工破坏更严重的抗原Pt-C1进行下一步的鉴定。3.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PCR技术、T载体克隆、噬菌体展示技术和酶联免疫方法对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片段C1进行分析和overlapping分段、对片段C1的overlapping分段进行克隆载体的构建和噬菌体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鉴定。利用ELISA方法鉴定噬菌体表达蛋白Pt-C1-Y的抗原性最强,超高压处理对Pt-C1-X的抗原性破坏更强,热加工处理对Pt-C1-Y抗原性的破坏更强,热处理对Pt-C1-Y抗原性的破坏程度高于超高压对Pt-C1-X的破坏程度。选择能更好被加工破坏的Pt-C1-Y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Pt-C1-Y的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4.合成多肽(C)PHFNSKAIVVLVINEGEANIELVG、多肽1、2、3与BSA偶联,用SDS-PAGE方法确认多肽偶联成功,并利用Dot-blot方法发现BSA-Pep-Y、BSA-Pep-1、BSA-Pep-2能够被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识别,而BSA-Pep-3不与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反应,说明该片段可能具有β-伴大豆球蛋白的线性结合位点;通过ELISA鉴定发现BSA-Pep-Y、BSA-Pep-1、BSA-Pep-2、BSA-Pep-3都不与加工处理蛋白吸收血清反应,进一步说明该片段具有β-伴大豆球蛋白的线性结合位点而且没有被加工处理破坏。但是,噬菌体展示蛋白Pt-C1-Y既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反应又能和加工处理蛋白吸收的兔抗血清反应,说明该抗原表位可能为含有部分线性位点的构象性表位。将12个大豆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作为ELISA中的一抗,鉴定噬菌体展示蛋白Pt-C1-Y、偶联多肽BSA-Pep-Y、BSA-Pep-1、BSA-Pep-2、BSA-Pep-3的致敏性:Pt-C1-Y能够与大豆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反应,但是BSA-Pep-Y、BSA-Pep-1、BSA-Pep-2、BSA-Pep-3无反应,说明蛋白Pt-C1-Y具有致敏性,而BSA-Pep-Y、BSA-Pep-1、BSA-Pep-2、BSA-Pep-3不具有致敏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贺梦雪[5](2018)在《加工对β-conglycinin抗原性的影响及Gly m Bd 60K破坏表位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与牛乳、鸡蛋一起被称为儿童的叁大“过敏原”,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β-伴大豆球蛋白作为主要的大豆过敏蛋白,其中的α亚基即Gly m Bd 60K是易感人群的重要过敏原,也是最早被公认的主要过敏原蛋白。加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因此定位加工导致Gly m Bd 60K抗原性降低的表位区域,对于探明加工降低Gly m Bd 60K致敏性的分子机制,正确指导安全食品的生产,防止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等电点沉淀、硫酸铵分级盐析和凝胶过滤得到纯度较高的β-伴大豆球蛋白,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纯化的β-伴大豆球蛋白可以与兔抗血清反应,具有免疫活性。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响应面法优化β-伴大豆球蛋白超高静压处理条件,得到β-伴大豆球蛋白超高静压处理的最佳条件为:超高静压处理压强455 MPa、处理时间18 min、β-伴大豆球蛋白质量浓度15 mg/m L,此时抗原抑制率为49.59%。对超高静压处理前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研究发现:超高静压处理不改变蛋白质的分子量;经超高静压处理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显着增加,且随着压强及时间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00 MPa,15 min后游离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减少;超高静压处理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无序结构和β转角含量增加。试验确定热加工处理条件为蛋白浓度10 mg/m L,100℃加热60 min,此时抗原抑制率为38.4%;糖基化处理选择大豆分离蛋白(SPI)-葡萄糖复合物,糖质比3: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5 d,此时抗原抑制率为42.8%。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Gly m Bd 60K的六个主要构象表位区段~(239)NQRSPQ LQN~(247),~(317)DNNE~(320),~(379)EEGQQQGEQ~(387),~(413)SRK~(415),~(418)SSED~(421),~(497)EQQQEEQQEEQ~(507)。根据预测结果对Gly m Bd 60K基因进行重迭(overlapping)分段,设计合成引物,通过PCR扩增Gly m Bd 60K全长及其overlapping片段,并连接到T7噬菌体上。包装后,得到Gly m Bd 60K及其overlapping重组噬菌体,鉴定后将阳性噬菌体进行扩大培养及纯化,得到A、B、C、D四段噬菌体纯化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分段表达蛋白可以与兔抗血清反应,具有免疫活性。将噬菌体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与加工破坏抗原表位特异性抗体反应定位得到加工破坏抗原表位主要位于C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overlapping分段,经PCR扩增后与T7噬菌体载体相连。然后在T7噬菌体表面表达,测定其与加工破坏抗原表位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情况,开展第二轮的筛选与鉴定,经过3轮的分段表达和筛选,确定加工破坏抗原区域为C2-1和C2-2片段。同时发现噬菌体表达蛋白可以与大豆过敏患者血清反应,具有致敏性。对筛选得到的抗原区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C2-1片段前面部分的结构是无规则卷曲,后面部分的主要结构是α-螺旋,C2-2片段的主要结构为无规则卷曲。利用重迭多肽技术对筛选得到的片段进行研究,发现C2-1片段上一段线性抗原表位~(380)EGQQQGEQRLQESVIVE~(396),也是致敏表位。而且,合成的重迭多肽不与加工破坏抗原表位特异性抗体反应,说明加工处理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得到的阳性肽片段进行定点突变,确定关键氨基酸位点为Q382,Q383,G385,Q387。(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皮江一[6](2018)在《β-conglycinin抗体的制备及加工导致β亚基抗原性降低的亚分子结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β-伴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主要过敏原之一,它能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并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危害人体健康。β-伴大豆球蛋白是由α、α’和β叁个亚基组成的叁聚体结构,经研究发现β亚基同样具有致敏性,按照抗原蛋白质内部结构的差异可将其抗原表位分成构象型和线型表位。当前,对抗原表位的研究多为B细胞线型表位,由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所以对构象型表位的预测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方法并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对超高压处理导致β亚基抗原性降低的亚分子结构进行预测和定位,成功鉴定出β亚基的主要破坏构象表位区域。并结合偶联多肽反应,经Dot-blot试验得知偶联多肽与抗体反应为阴性,表明该片段区域仅为构象型抗原表位。该研究对探明β-伴大豆球蛋白β亚基致敏性的分子机制、开展无过敏和低过敏的食品研究、防止食物过敏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实验室提取的β-伴大豆球蛋白对新西兰兔进行四次免疫,制备β-伴大豆球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利用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多抗血清。经免疫学实验表明,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1.6×10~4,IC_(50)为1.58μg/m L,纯化后抗体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血清纯度得到提高,而效价及敏感性无明显变化,与大豆Gly m Bd 28K蛋白和花生蛋白的交叉反应率分别由25.28%、1.16%降至为0.79%、0.2%,与麦朊蛋白和芝麻蛋白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WISS-MODEL对大豆主要过敏原β-伴大豆球蛋白β亚基建立出三级结构模型,并根据DiscoTope 2.0服务器预测出该模型的构象表位相关区段,采用overlapping分段克隆方式设计出叁组片段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全长及叁个互相重迭的片段(A、B、C)将其连接至pMD18-T载体,并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JM109。经蓝白斑筛选,以及对重组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验证,测序结果与设计的基因序列一致。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后与T7噬菌体载体相连接,经体外包装后展示在噬菌体表面,通过ELISA检测筛选得到超高压破坏β亚基的主要抗原区域。本实验通过3轮重复筛选,最后得到氨基酸序列~(378)DNVVRQIERQVQELAFPGSAQD~(400)为抗原破坏主要位点区域。3.实验根据抗原破坏位点区域氨基酸序列特点,设计出一条多肽链,合成多肽和BSA偶联后与原多克隆抗体进行Dot-blot试验,结果显示经实验室提取的β-伴大豆球蛋白和各片段重组噬菌体呈阳性反应,与合成多肽及空白对照反应为阴性,即实验结果表明该序列为超高压破坏抗原构象位点。(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孙青松,于妮娜,尚信池,钱瑞程,李国江[7](2017)在《华支睾吸虫抗原CsSQ1和CsSQ2的免疫学虫体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华支睾吸虫重组抗原的特性进行鉴定及虫体定位,进而推测其生物学功能,通过对囊蚴与成虫的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获得若干个强反应原性抗原蛋白,在此基础上,发现2个含有20~30个氨基酸的高度重复序列CsSQ1和CsSQ2,利用基因序列合成多肽,再将多肽与载体蛋白进行偶联,制备重组抗原rCsSQ1和rCsSQ2,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及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最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重组抗原进行免疫学虫体定位。结果显示,重组抗原rCsSQ1和rCsSQ2分别定位于华支睾吸虫的口吸盘和腹吸盘。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成功地确定了华支睾吸虫这两种抗原在虫体中的定位,推测它们可能与华支睾吸虫的免疫黏附作用有关,为华支睾吸虫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王爱富,李桂珍,黄冬妮,付强,罗惠娜[8](2017)在《新PEDV流行毒株的病理学观察及抗原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深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学损害的认识,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确诊为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患病仔猪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及抗原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流行性腹泻患病仔猪胃黏膜脱落,肠系膜肿胀充血、乳糜管消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绒毛缩短,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髓质区瘀血出血;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肠腺细胞、隐窝部位、小肠绒毛固有层和肠系膜淋巴结出现PEDV强阳性表达。说明PEDV的主要靶器官是胃肠黏膜上皮、腺体及相应的淋巴结,而胃、肠等器官的损伤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19期)
胡云霏[9](2017)在《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亚细胞定位方法筛选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细菌表面蛋白作为潜在的疫苗或者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对象,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本论文中,我们以红斑丹毒丝菌(革兰氏阳性菌)和A型猪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新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亚细胞定位筛选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筛选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大的创新来自于噬菌体展示与亚细胞定位技术的结合。我们首先改进了模拟抗原表位噬菌体筛选方法:混合噬菌体与抗体,保持两者在溶液状态下的自由结合,提高目的噬菌体与抗体的结合效率,再将抗体-噬菌体复合物快速固定在包被了SP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和SPG(Streptococcal protein G)的酶标孔中;经洗涤和洗脱后,将筛选的噬菌体分装到10块96孔板中扩增(~1000倍稀释),显着降低了噬菌体在扩增中多样性丢失的概率,极大地提高了所获得的模拟抗原表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然后使用改进的噬菌体筛选方法分别对抗红斑丹毒丝菌和A型猪巴氏杆菌表面分子多克隆抗体进行两轮筛选,并从获得各细菌对应的12肽和环7肽噬菌体中,各随机挑取100个噬菌体进行测序、阳性验证等相关分析,最后获得两种细菌各自对应的模拟抗原表位序列。将获得的红斑丹毒丝菌模拟抗原表位序列,与该细菌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并将获得的高相似性蛋白做亚细胞定位分析,从中筛选出模拟抗原表位可能对应的表面蛋白。对于猪巴氏杆菌,按以上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为了获得目前流行毒株间有交叉保护性作用的抗原,本文从A型猪巴氏杆菌模拟抗原表位中去筛选A、D型菌株可能共同的保护性抗原。总共获得了18个红斑丹毒丝菌表面蛋白信息,其中有4个为已经报道的表面蛋白(3个为保护性抗原),对另外14个新发现的蛋白作基因原核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最终从11个成功鉴定的蛋白中发现了9个新的保护性抗原,分别为CwpA、Plp、CbpA、Bga、Bml、Neu、CwpB、Da和Atsp。在猪巴氏杆菌中,总共获得14个A、D型菌株共同表面蛋白信息,其中有7个为已经报道的蛋白(5个为保护性抗原),对另外7个新的蛋白进行基因原核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最终从6个成功鉴定的蛋白中发现了5个新的A、D型猪巴氏杆菌共同保护性抗原,分别为LppC、TonB-d、pTonB、Omabp和Tp。两个细菌保护性抗原筛选准确性高,且筛选效率均超过80%,相比于反向疫苗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筛选效率均<30%)显示了极高的筛选效率。为评价筛选蛋白的相关特性,以新发现的红斑丹毒丝菌表面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全细胞ELISA检测和免疫印迹分析,再结合已报道表面蛋白的信息,发现各模拟抗原表位出现的概率与其对应蛋白在细菌表面表达量的高低,或是该蛋白免疫原性高低成较好的正相关性。在9个新发现的红斑丹毒丝菌保护性抗原和已知的3个保护性抗原中,有10个的模拟抗原表位信息均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噬菌体筛选肽库中,并且有3对序列分别筛选自不同的肽库(ADKPRVDTTTYN与NADKPTE、LQASAKTMHGTI与GAKWMSQ、AHRYIDAQIDRR与LALDRRD),它们分别对应Bml、Plp、CwpB叁个蛋白的同一氨基酸区域,显示了本实验获得模拟抗原表位信息的准确性。对红斑丹毒丝菌新鉴定的蛋白作进一步分析,意外发现两种蛋白酶(Bga和Da)显示了较好的保护性抗原特性,但它们的功能可能并不只是参与细菌新陈代谢,可能还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存和致病有关。Bga(β半乳糖苷酶)可能还与细菌的致病机理有关;Da属于氨肽酶家族,其体内外表达存在差异,功能则还可能与细菌在宿主体内的感染和生存有关;另外还发现Hya在细菌表面表达量很高,但却不是保护性抗原。这些信息为相应蛋白的功能分析、细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因此,本论文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亚细胞定位筛选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的策略,相比于反向疫苗学和蛋白组学,显示了极高的准确性和筛选效率,具有操作简便、适用性更强的特点,一方面成功将噬菌体展示技术与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的筛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也为深入的表面蛋白功能分析、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茜[10](2017)在《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兔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的特异性抗原—TPO18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对其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进行定位,以阐明该抗原的来源,为确定宿主保护性靶抗原和侵袭力、抵抗力的关系奠定基础。1.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豆状囊尾蚴家兔感染模式。结果表明犬体内成虫的存活率平均为92%,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的感染率为12.0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豆状囊尾蚴病的致病机制及免疫防治奠定了基础。2.用IPTG诱导TPO18重组质粒,成功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用层析法纯化可溶性GST-TPO18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DE分析,表明该重组抗原的分子量约为38 ku,和预期大小相同。用自然感染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试验,证明该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3.用纯化后的TPO18重组抗原免疫新西兰兔成功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了其反应原性。结果表明,用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良好,能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4.纯化的TPO18重组抗原以弗氏完全佐剂与不完全佐剂乳化,对BALB/c小鼠进行了系列免疫后,采取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重组抗原和GST抗原双系统间接ELISA筛选,获取20株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3次亚克隆,最终获得叁株单克隆细胞株。小鼠腹腔接种杂交瘤细胞获取相应的腹水,成功得到了TPO18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检测腹水效价为1︰51 200;抗体类及亚类为IgG2b,轻链亚型为κ;稳定性分析表明该单克隆抗体对温度较稳定,经连续的传代及冻存复苏,3株瘤细胞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基本保持不变。5.用TPO18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ABC法,对兔豆状带绦虫成虫成节和兔豆状囊尾蚴进行组织学定位。结果表明:多抗的反应信号明显强于单抗;兔豆状囊尾蚴抗原定位后,单抗信号主要聚集在囊壁和囊壁下层的纤维层中,在小钩和吸盘膜也发现了明显的单抗阳性信号;多抗信号则主要聚集生发层细胞内和绒毛层;豆状带绦虫抗原定位后,多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吸盘及吸盘周围,吸盘膜和集合管上层细胞中的信号最强,绒毛层也发现了多抗的阳性信号;单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子宫壁和子宫褶皱内,在表皮分布较少。(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抗原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完成鼠疫耶尔森氏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的精细线性抗原表位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rcaf 1,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rcaf 1多克隆抗体;使用DNA Star-protean软件及生物网站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 P/预测rcaf 1的抗原表位,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连接KLH载体蛋白的多肽;使用ELISA方法鉴定预测的精细抗原表位。结果对鼠疫耶尔森氏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预测的精细线性抗原表位,经ELISA法检测,其中多肽片段P1为弱阳性、P2为阳性,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针对鼠疫耶尔森菌重要功能蛋白caf 1抗原表位的预测是准确的,为鼠疫潜在诊断靶点及新型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夏菲,李梦思,刘红,曹敏杰,刘光明.拟穴青蟹磷酸丙糖异构酶构象抗原表位定位及突变体设计[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郭荣,阿布力米提·莫明,刘希佳,孙素荣.鼠疫耶尔森菌重要功能蛋白caf1抗原表位的精细定位[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
[3].赵莉,阿帕克孜·麦麦提,王俊伟,张壮志,官亚婷.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候选抗原免疫犬IgG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组化定位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4].李爽.定位加工致β-conglycininα'亚基抗原性降低的表位[D].河南工业大学.2018
[5].贺梦雪.加工对β-conglycinin抗原性的影响及GlymBd60K破坏表位的定位[D].河南工业大学.2018
[6].皮江一.β-conglycinin抗体的制备及加工导致β亚基抗原性降低的亚分子结构定位[D].河南工业大学.2018
[7].孙青松,于妮娜,尚信池,钱瑞程,李国江.华支睾吸虫抗原CsSQ1和CsSQ2的免疫学虫体定位[J].中国兽医科学.2017
[8].王爱富,李桂珍,黄冬妮,付强,罗惠娜.新PEDV流行毒株的病理学观察及抗原定位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9].胡云霏.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亚细胞定位方法筛选细菌表面保护性抗原[D].湖南农业大学.2017
[10].陈茜.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