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信号,交通,信号灯,交叉口,算法,能力。
配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袁普,唐子坚,张琦,马继丰[1](2018)在《基于道路联网的动态信号灯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拥堵交通状态下,目前的信号灯配时算法仅限于处理单个路段的拥堵状况,忽视了致使拥堵的原因是由于未限制过多的汇入车辆而造成的。本文选取当下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算法——Webster绿信比优化模型,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将每个信号灯关联,使每一个信号灯时长的分配不再仅取决于单个路段交通流特征,还受限于与其关联的其余信号灯的分配时长,以达到一处拥堵,多处联合调节的优化模式。经仿真实验所证实,本优化算法在处理拥堵,尤其是多处拥堵同时发生的情况,较之传统配时模型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6期)
常在斌,代雪珍,卫军超[2](2018)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问题,为了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文章建立道路交叉口车辆延误模型、最佳周期估计模型。通过建立信号灯动态模型获得最佳周期和有效绿灯时间,并以西安市小寨十字为例仿真实验对信号灯配时方案进行优化,得到较佳配时方案,此配时方案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延误和排队长队,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8年05期)
李泊霖[3](2018)在《不同控制模式下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交叉口是我国城市交通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然而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环形交叉口出入环交通流交织、冲突严重,成为许多城市交通网络的交通瓶颈。为了解决环形交叉口处的拥堵问题,部分城市对环形交叉口实施了信号控制。但是,一些环形交叉口因信号配时的不合理,车流在交叉口内不能有效分离,通行能力未能得到显着提高。论文以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目标,对叁种控制模式的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进行研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入口处的到达特性,并对车辆在环形车道内的车头时距时距分布进行了拟合。介绍了环形交叉口叁种不同的信号控制模式,明确了不同控制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行为与车辆行驶特征的临界间隙计算方法,并以间隙接受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了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单重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左转两步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及左转单独控制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阐述了信号设置条件及信号控制流程,根据不同信号控制模式的信号特点分别设置约束条件,以最大通行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叁种不同控制模式下的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并给出模型求解方法。以五入口环形交叉口长春市新民广场及四入口环形交叉口永州市城标环形交叉口为实例进行分析。基于不同控制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对新民广场设计了各入口轮流放行方式及各入口协调控制的信号配时方案,而对城标环形交叉口则设计了左转两步控制及左转单独信号控制的配时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配时方案下两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均大于现有通行能力,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婧怡,夏玮璐[4](2017)在《基于路口实时状况的交通灯智能动态配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红绿灯固定配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道路状况需求。提出了2种交通灯智能动态配时模型——以平均排队长度作为路权影响因子的动态配时模型和以平均延误作为路权影响因子的动态配时模型,利用VISSIM实现仿真,比较2种动态配时模型与固定配时模型,分析输出数据。结果表明,以平均排队长度作为路权影响因子的动态配时模型更能直观地反映路面拥堵状况,使路口通行能力明显优于以平均延误作为路权影响因子的动态配时模型和传统的固定配时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7年22期)
雒冰,魏丽英[5](2016)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效益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的延误主要发生于交叉口,提高交叉口信号的运行效率对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基于车辆平均延误、停车次数和通行能力的多效益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并使用了粒子群算法进行编程求解。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求解出的优化配时方案降低了交叉口车均延误和停车次数,同时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综合改善了交叉口的多个指标,对提高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具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吴祥丽,马晓旦,夏晓梅[6](2015)在《考虑行人过街的交叉口多目标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的交叉口配时方法中往往仅考虑机动车相位,忽略了行人过街对机动车相位参数影响的问题,本文从过街行人心理的角度出发,以行人过街所需最小绿灯时间和可接受最大等待时间等为约束条件,兼顾行人相位和机动车相位的关系,建立综合考虑机动车效益、行人效益和交叉口运行效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多目标优化模型能有效提高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保障过街行人的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5年08期)
史册,韩印,姚佼[7](2015)在《一种感应优先的BRT信号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BRT信号优先控制是解决城市BRT车辆交叉口延误的最有效方式。绝对优先会造成冲突相位车辆的延误时间大大增加,造成交通拥堵;按照原有信号控制方案无法体现出BRT的优先权,文中在充分考虑二者延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感应优先的BRT信号配时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5年06期)
魏丽英,李鸣君[8](2016)在《考虑诱导影响的公交优先信号配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诱导信息对交叉口小汽车驾驶员路径选择的影响,建立了替换路径概率选择模型和交通状态实时更新模型,共同约束信号配时模型的求解,进而得到交通诱导与公交优先协同作用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应用改进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显示模型中考虑诱导信息影响后,乘客总延误、车辆总延误、人均车辆尾气排放降低幅度分别为4.4%、2.8%和1.4%,说明通过合理诱导交通流,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路网整体负荷、减少尾气排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于杰[9](2015)在《考虑公交优先的改进韦伯斯特信号配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频繁。一方面,交通拥堵降低了通行效率,增加了出行成本:另一方面,交通拥堵还增加了尾气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机动化交通结构,已成为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交通控制系统的优化目标是针对车辆延误的,如Webster信号配时方法,但是,基于车辆的信号控制策略对具有高车载率的公交车辆及其乘客是不够公平的。因此,在城市路网中,研究基于乘客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基于乘客的公交信号优先系统,通过将乘客延误最小化,对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实现信号优先。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人均延误最小策略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该模型对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给予不同的权重,将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纳入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在考虑公交车辆优先的同时,减少了对社会车辆运行的干扰。进而,对于单交叉口,深入研究了不饱和态下社会车辆乘客延误时间与公交车辆乘客延误时间与周期时长、绿信比问的函数关系,并将模型推广至干道。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用Matlab编写信号配时程序,结合Vissim仿真软件从理论和实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模型配时,其人均延误将小于传统Webster信号配时带来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相邻进口道公交比例差异的增加,本文模型在人均延误指标上取得的效益越高;随着相邻进口道公交载客量的差异增加,本文模型在人均延误指标上取得的效益也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各进口道流量比的增大,Webster配时模型和本文模型得到的人均延误之差同样也将增大。当且仅当相邻进口道公交比例和载客量一致的时候,Webster配时模型和本文模型得到的人均延误一致,此时,两种模型给出的配时方案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伟,肖文彬,高显鹏[10](2015)在《交叉口流线动态控制的优化配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交叉口信号控制仍以单点固定相位方式为主,且配时优化方法不能随交通流线的状态变化而优化的问题,以交通流线相容且绿灯损失最小为原则,根据交叉口进口流线流量动态生成了最优流线组合的相位。在确定周期相位组合的情况下,考虑周期结束流线是否有车滞留,对应分析了流线车辆平均延误。将延误模型组合,建立了适应交叉口流线流量动态变化的优化配时模型,计算了各相位的最优配时,以实现交叉口流线动态优化控制效果。实例计算分析表明:采用流线动态控制配时优化模型延误更小,对改善交叉口运行状况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配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问题,为了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文章建立道路交叉口车辆延误模型、最佳周期估计模型。通过建立信号灯动态模型获得最佳周期和有效绿灯时间,并以西安市小寨十字为例仿真实验对信号灯配时方案进行优化,得到较佳配时方案,此配时方案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延误和排队长队,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袁普,唐子坚,张琦,马继丰.基于道路联网的动态信号灯配时模型[J].价值工程.2018
[2].常在斌,代雪珍,卫军超.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J].信息通信.2018
[3].李泊霖.不同控制模式下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张婧怡,夏玮璐.基于路口实时状况的交通灯智能动态配时模型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
[5].雒冰,魏丽英.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效益交叉口信号配时模型[J].山东科学.2016
[6].吴祥丽,马晓旦,夏晓梅.考虑行人过街的交叉口多目标配时模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
[7].史册,韩印,姚佼.一种感应优先的BRT信号配时模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
[8].魏丽英,李鸣君.考虑诱导影响的公交优先信号配时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9].于杰.考虑公交优先的改进韦伯斯特信号配时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0].刘伟,肖文彬,高显鹏.交叉口流线动态控制的优化配时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