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弱化

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弱化

一、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的弱化(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会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尤其在21世纪初集中爆发了美国安然、世通,以及中国"郑百文""银广夏""琼民源"等重大财务造假案件,一时间震惊全球,会计造假处于风口浪尖,也一再颠覆了人们对财务舞弊的认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似乎一段时间内抹平了会计造假的舆论浪潮,然而,2019年间多个市值千亿的"白马股"突然倒塌,似乎再次警醒人们:会计造假的顽疾从来未曾根治,它

孟祥媛[2](2019)在《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2008年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制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于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标志着我们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进入新阶段。但是现阶段企业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快速扩张,因此存在忽视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近几年,我国随着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模式中的创造需求,引导消费,逐渐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过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挑战,作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媒介,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体现其监管职能,避免企业在信息上出现舞弊行为。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对委托单位的受托责任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具体业务中保持应有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确保提供客观公允的服务,因此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内控质量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在不断发展中提高抗风险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索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以此为样本,能够为我国同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内部控制问题提供借鉴。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为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现状阐述,根据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根据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五部分是对研究内容的归纳总结。

薄萍萍[3](2019)在《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证券市场制度又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因此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制成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服务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制度设计初衷是负责核查、验证、审核公司信息,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勤勉尽责的证券服务机构对于公司价值准确定位、公司风险防控及治理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把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其约束机制及权责划分的缺陷,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甚理想。因此,作为功能发挥的外在保证,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通过监管外强约束、内生动力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目标。第一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出发进行界定剖析,目的是为提升监管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范畴与特征,其所具备的信息传递性、专业性、独立性、可责性以及集群性特征,是界定证券服务机构权责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对其内在特性的分析是展开证券服务机构权责分析的前提,也是最终监管实现的目标追求。其次,对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证券服务机构的产生及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出发其需要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信息的传输作用,而从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连接交易各方以及决策制定者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从公司监管挑战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公司内部监督策略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监管与被监管这一关系本质的改变,提升公司监督效率。这些都是证券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反之,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降低成本以及带动创新的作用。最后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监管对象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这是实现监管“有牙齿”的重要方面。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主要有声誉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各项约束机制各自发挥作用的前提与方式各不相同,声誉约束机制主要是在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内部,是一种具有内生性、自发力量的约束形式。而责任约束机制则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实现总体平衡的约束方式。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分别代表市场与国家两种不同的约束力量。第二章: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及责任厘清。本章主要是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功能与责任进行界定,分别从宏观的功能定位与微观的义务类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监管虽是常态化的,但是不同的监管措施采取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具体则要根据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履行情况也即“勤勉尽责”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握,证券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是交易双方的中介,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交易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具有一定重叠性,并且在各证券服务机构间亦有重叠,那么证券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侵入的程度需要严格考量,需要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责。同时从证券服务机构最大效用发挥的角度考虑,职责分担的目标应当是震慑与引导作用兼顾,以此为前提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所以,这就决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从执业角度分析,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但是从其策略选择角度来讲,则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但是证券服务机构在职责配置方面的存有各种困境,宏观层面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责混淆导致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过程中对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控制调节不到位;中观层面是机构之间由于自利本性以及竞争缺乏导致的共谋问题;微观层面则是机构自身职责设定的层层矛盾。实践中对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主要是勤勉尽责的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则包括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及谨慎义务。第三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本章的思路逻辑遵循从微观现状到宏观设计对当前的监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首先从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处罚案件情况入手,对现行的监管处罚手段进行整体分析。其次对目前有关监管的现状进行反思,主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微观的现状分析上升到当前监管失范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法律关系错位、市场化秩序扭曲、自律监管缺失以及责任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法律关系错位从证券服务机构所处法律地位与其所承担的投资者保护义务之间的矛盾境地出发进行分析,而市场化秩序扭曲主要从目前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行业垄断产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自律监管缺失主要是针对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过于注重行政监管,而缺乏对自律监管的运用现状,而无论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的机构特性还是目前存在的监管问题来看,我国证券服务机构加强自律监管都具有必要性。最后从违法成本的角度考虑,目前的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很多证券服务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第四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理念,即一个制度为实现何种目标而建立,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应当具有何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的基础是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力量博弈,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理念需要在考察现有监管基础、监管对象特征以及监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界限,同时还要在综合公司能力、融资标准等因素的情况下满足监管适应性的要求。而证券服务机构良好监管的标准则需同时满足前瞻性、灵活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进行监管合理局限的划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如何发挥最大效用是监管效果实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市场监管方式的扩大。从目前政府与市场的替代性来看,市场仍不具有取代政府的前提,政府作用发挥更大程度应当定位于市场裁判者地位。而对于市场监管的扩大则主要依赖于自律监管的扩大,通过行业自律增强监管有效性,这是与市场要求相契合的。第五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出发,目前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既要注重基础法律关系的处理,同时要注重制度机制的构建,首先针对委托关系错位的问题,要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本意出发,实现证券服务机构委托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其次,从现有监管模式类型考虑,行政监管在模式构建上几乎已经穷尽其能,可以考虑扩大发挥自律监管的效用发挥,设立专门的证券服务机构协会作为自律组织,有效避免现行自律监管的缺陷,保障自律监管的效果。最后,责任约束机制应当是监管中最具有惩戒性的部分,但是事实是目前的责任机制根本不具有威慑性,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现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尤其是在交叉引用情况下的责任进行区分,同时要注重免责情形的适用。

龙稳全[4](2019)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是联系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保证发行人质量、维护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但是,现实并非像田园诗般美好,近些年来,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曾爆出因欺诈发行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此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银行未能履行勤勉义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本源进行梳理,探寻有关国家或地区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先进成熟的经验,以此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投资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履行勤勉义务,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具有的现实意义。正文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以及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等五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实质上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乃是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属于注意义务的范畴,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产生的内在诱因在于投资银行商业机会的获取和规避自身风险的需要,其建立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并在金融危机处置过程得到了完善。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是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有限政府的要求,也是用最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生产最真实完整的效应的使然,更是权利义务对等与平等原则的驱动。第二章探讨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是衡量投资银行是否履行勤勉义务的尺度,在性质上是行为标准、普适性标准、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体,能够弥补投资银行行为规则的漏洞、明确投资银行行为边界以及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其他主体的责任。当前,主要存在“谨慎人”标准和“理性人”标准两种判断标准。前者适用于美国,后者则适用于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两种判断标准内涵存在较大差别,但都兼具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从而得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论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构建应当考虑内因与外因、激励与约束、成本与收益等因素,并以此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实现机制、激励与约束实现机制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声誉机制、看门人监督机制等激励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产生促进投资银行更加勤勉尽责的效应。投资银行的公共执行机制、私人执行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媒体监督机制等约束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起到约束投资银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但每一种具体机制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第四章研究了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律制度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可能需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认识存在分歧,实际上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应构成侵权责任,并应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发行人、其他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之间的责任,同时投资银行可基于时效消灭、请求权人故意、因果关系不成立等因素进行抗辩。由于行政责任制度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行政处罚应强调处罚措施与违法行为的匹配性,遵循正当程序。只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主要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等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证券市场相对发达的有关国家或地区都曾经历过,并且有着先进成熟的解决经验和措施。我国应在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重塑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重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完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以及优化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等对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进行完善。结束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包含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每个具体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运转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及时完善有关制度,促进投资银行积极履行勤勉义务,保证证券发行质量,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源流活水,这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袁静羽[5](2016)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一直存在,原来的公司治理侧重于公司内部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偏重于经济利益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调节与兼顾,而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上并不高,关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的重视也尤为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因此,厘清我国公司治理中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能更好地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马克思的企业与社会关系理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在本文中,以公司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作为贯穿本文的路径,论文首先通过对企业中社会责任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过程的一系列介绍;接着从我国公司对内及对外社会责任的履行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企业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针对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企业公司治理的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我国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得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融汇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价值准则、目标追求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以促进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呼应,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兼顾与协调的结论。这对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佳伟[6](2016)在《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文中认为21世纪初,随着“安然”、“世通”事件的爆发,美国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这次危机暴露出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内生性缺陷。截止美国财务危机爆发时,美国大公司中超过半数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长,并负责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决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任免,这种情况最终使得公司的日常经营完全由被管理层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缺位。二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催生短期行为。美国许多公司都推行了股票期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司把股票期权作为报酬发给企业高管人员,使公司的利益与管理者利益绑定,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为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无形中容易催生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他们为了实现股票上涨所带来的个人利益,往往不惜隐瞒成本,低估债务,夸大利润,粉饰业绩,帮助公司股票不断上涨,从而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旦职业经理人的不当行为败露,被蒙在鼓里的股东将遭受巨大的损失。三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督不力。在安然事件中,对于安然1998、1999、2000、2001年提交的10-K、10-Q文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审查,从而使安然公司得以顺利地持续向市场披露虚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次财务危机的爆发。四是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美国法律不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开展审计业务与审计咨询业务,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增加利润,逐渐将以咨询为主的非审计业务作为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在安然事件中,仅在2000年度,在安然公司支付给安达信5200万美元的各类服务费用中,仅咨询费就占了2700万美元,面对提供巨额收入来源的上市公司,外部会计事务所自然不敢轻易得罪,断了自身财路,所谓的“独立第三方机构”也就变得不独立了。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美国时代华纳、QWEST等上市公司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事件,令整个美国社会倍感震惊和愤怒。为防止市场崩溃,促进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决定对公司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有效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诚信的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被迅速提上了日程,从2002年2月14日递交第一稿到7月30日布什总统签字正式签发,这部法律的制定仅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后,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的研究,不仅对于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证券监管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于研究21世纪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亦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中心,通过对该法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还原法案出台时的背景情况,并且集中研究法案中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内容,同时将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同为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证券立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此系统地考察和分析21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异同,以此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启迪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共分四小节,主要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包括其产生背景、制定过程、立法目的、社会影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一节主要介绍21世纪初美国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其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主要介绍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应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过程;第三节分析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原因,介绍了法案的立法目的;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规定对美国社会的后续影响。第二章共分六节,主要是对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基本内容的评析。其中,第一节评析了法案有关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第二节评析了法案关于严格财务报告风控机制的规定;第三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第四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大处罚力度的规定;第五节评析了法案关于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规定;第六节评析了法案关于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的规定。第三章共分三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有关公司治理与责任的立法的影响。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二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加拿大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本文结语部分总结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规定,并分析了该法对于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通过以上文章对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研究,并通过考查法案颁布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我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立法技巧的影响与限制,法案的规定仍然有一些不足或者遗憾。但是,这部法律开创了美国近代历史上公司治理领域法制改革的先河,成为在该领域法制改革的里程碑。

陈会平[7](2013)在《论公司社会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公司制度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它优化了资源配置方式,解放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公众的福利,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人类历史阔步向前。公司占有、控制和运用资源的行为对公司以外的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行使,它是政治权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了使权力科学有效地运行并防止权力被滥用,必须科学地配置权力并对权力进行制衡与监督。对公司权力进行分立、科学配置并加以制衡与监督的机制就是公司治理。公司从其理论渊源上来说,是个人或者众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使的方式,因此,传统上公司治理的目标被认为是为了实现个人或众人财产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公司这一组织体层面而言,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利润或者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公司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物,它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绝大多数法律关系中,公司独立于那些所谓“使用”个人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公司利用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与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很多利益相关者建立合同关系或者非合同关系,从而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公众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多层次的合同或者非合同法律关系。公司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产生广泛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尽管如此,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并未对公司的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影响作出足够的正确反应。传统的强制性的“公法”在公司外部以“控制——命令”为调整手段的救济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不足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以“私法”的方法让社会公众直接以合同或者非合同的方法参与到公司内外部治理当中成为一种必然。公司社会治理是对传统公司治理机制反思,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公司内外部权力分配与制衡的机制,实现社会公众和公司之间当前和长远,物质、文化和精神利益的平衡。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各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公司治理概念、理论和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困境。该章通过对美、德、日等国公司及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分析其治理模式的异同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并着重对公司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公司治理内外关系的重要结论,并形象地用“双气球理论”加以说明。该结论是指公司外部治理的效应与内部治理的效应成反比,如果公司外部治理例如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则可以简约化;反之,如果公司外部缺乏竞争,则必须完善、充实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股权不够分散,股权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与监督的情况下,必须让外部力量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形成较强的制衡与监督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本章根据“双气球理论”和美、德、日等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危机与困境,揭示了公司社会治理的萌芽,论证了实行公司社会治理的紧迫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动因,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等哲学视角;从国家学说、公民社会经济权利、权力配置、公众参与等政治学视角,从社会成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从剩余索取者和集体行动等经济学视角,从法理学、宪法和商法规范的目的和作用法学视角论证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介绍并分析了前苏联、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西方国家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了这些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治理的本质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在公司社会治理体现的是市民社会条件下公司治理的一种民商事“私法”关系,是社会自治的一部分,而前苏联、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公司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公权力对资源的配置的“公法”关系,是一种近乎纯粹的行政法或者经济法法律关系。第三章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这是本文重点。论文通过对文献和公司治理实践的梳理,结合对“社会治理”、“公司社区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比较分析,界定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内涵。论文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认为公司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与商法的一般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公司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论文从失范救济、权利保障、维护公正和实现和谐四个方面论证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功能。公司社会治理的类型包括直接治理和间接治理。直接治理是公司社会治理的主体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当中的治理,包括社会董事治理、社会监事治理和社会治理委员治理等。间接治理方式最广义的“社会”概念的角度而言是指从公司外部通过施压的方式实现权益诉求的治理,主要包括政策治理、法律治理、媒体治理、非政府组织治理、市场竞争治理等。直接治理与间接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四章论述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条件。间接公司治理是公司外部的客观存在物,几乎对每个公司都产生影响。直接公司社会治理并不是公司治理的普遍法则。它的存在与否必须考虑直接公司社会治理与公司效率目标之间的平衡。公司外部治理力量不足、而公司对社会公众利益又能产生重大影响是直接公司社会治理的条件。基于这种平衡和条件,直接公司社会治理通常属于垄断公司外部市场竞争治理的不充分而采取的救济措施。在这种垄断类型的公司中,如果不在直接治理方面进行强化,公司有效、均衡和稳定的治理机制可能被破坏,从而造成对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需要实行直接社会治理的公司限于从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出发必须存续的无法用“反垄断法”进行规制的垄断公司,在我国主要是指国有垄断公司。对这些垄断公司以外的公司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或者法律规制的方法加以解决。第五章分析我国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问题。该章研究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政策变迁,分析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现状,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应然的属性与定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论证了国有垄断公司直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适用这一治理方式的条件,构建了我国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制度,直接治理机制、间接治理机制和治理监督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具有垄断地位国有公司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第六章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展望。论文从资本运动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预测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从跨国公司权力扩张和各国人民经济权利意识觉醒的角度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经济民主和环境权利发展态势上论述了各国社会公众参与跨国垄断公司社会治理的国际趋同。总之,公司社会治理不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问题。直接公司社会治理是具有垄断地位公司平衡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运行机制。不论其名称谓何,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是对公司治理单一目标的纠正;同时,直接公司社会治理也是根除必须存续的垄断公司弊病的重要方法。

王伟红[8](2010)在《中外会计管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一系列公司会计舞弊事件对会计管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深层次思考:理论上是完美的事物,但实际实施结果却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会计管制渐趋于严格和完善;另一方面,频繁发生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事件说明会计舞弊危机并没有因会计管制而消失。显然,会计管制的日趋完善与会计舞弊日趋泛滥的共存是矛盾。本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会计管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探究会计管制的特征及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首先,剖解会计管制的基本特征:兼具监管和自治的双重性质;以法律、行政规章等为表现形式;其实现依赖于制度规范和执行监督的有效结合。其次,探析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存在的互动、趋同关系:公司治理对会计管制具有拉动作用,公司治理对会计管制的需求成为拉动会计管制变迁的动力;会计管制对公司治理具有推动作用并为公司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二者在协同发展中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并作出适应性调整,共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在历史发展根源、控制方式和手段以及最终目标等方面表现出趋同性。2.追溯中外会计管制变迁的不同路径并剖析其共同特征。通过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立陶宛和波兰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以及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会计管制变迁,剖析制度变迁的共同特征:会计管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纠错特征的渐进式变迁;主要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实现强制性变迁;大多发生在经济危机或重大公司治理失败事件之后。3.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外会计管制的影响。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以及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和我国的会计管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首先选择外部董事、女性董事、财务专家、CEO兼任董事会主席、CEO在提名委员会任职等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对比较,研究《萨班斯法案》对美国公司董事会运作的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均有所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公司的监控作用。最后,基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选择修正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我国会计管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虽然没有表现出逐年一致递增的特性,但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说明2006年度企业会计准则的管制效果已经显现并传递到资本市场。

管亚梅[9](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由来已久,它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为实现其主观目的任意违背会计准则,践踏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采取伪造、掩饰等手法编造假账,而个别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为取得自身利益,取悦、迁就上市公司,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视而不见却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串谋。最近几年,无论中外都发生了大量的令人震惊的审计合谋案件,其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审计合谋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广大相信虚假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扰乱了正常的投资秩序,股市功能发生严重异化。另一方面,审计合谋对社会诚信机制的损害是具有破坏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是靠诚信生存的行业,而诚信一旦被破坏,对这个行业的打击就是致命性的,最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生危机与震荡。中外政府及监管机构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加大了惩处力度来治理审计合谋。但是,使我们不愿看到而确实又看到的是审计合谋案件仍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这不能不说明审计合谋的环境仍然存在,审计合谋的现实需求仍然存在,审计合谋的现有措施还不能真正戳到痛处。审计合谋的治理极其紧迫,并且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全文研究工作分三大部分,共九章内容,具体介绍如下:第一大部分包括三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第二章是对中外审计合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掌握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章是审计合谋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内部人控制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二大部分包括三章,是本文的详细分析和论证部分。第四章对审计合谋的现状及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剖析,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子、法律环境影响因子、公司治理环境影响因子、事务所执业环境影响因子,揭示审计合谋的客观环境。第五章利用博弈论理论对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过程、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审计合谋的现实基础。第六章通过修正的Lennox审计意见预测模型预测出2005-2007年度应该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而实际上却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合谋的样本,来分析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的相关性,对审计合谋的治理具有借鉴意义。第三大部分包括三章,提出审计合谋的综合治理措施,是本文的重点。第七章从审计合谋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两方面来构建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第八章从股东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维、审计合谋监管部门维、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来构建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力求从根本上治理审计合谋,重拾公众对审计职业的信心,维护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第九章是结论及展望。

周新军,郗沭平[10](2007)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治理:问题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它带来了全球性的公司治理问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或是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二是跨国公司的治理问题。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使得它的治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案例说明跨国公司治理已经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即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跨国并购、母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控制等。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经营、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的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的弱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由来已久的造假顽疾
被引爆的“会计造假门”
“疯狂”背后的行业危机
造假后果波及多方
旧疾未愈新病又现
余震之后各方在行动
    完善公司治理夯实会计信息质量基础
    多措并举促资本市场“守门人”履职尽责
    健全法制护航合力监管
链接
    专家争鸣会计造假
    新旧手段加力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2)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相关文献回顾
        1.2.2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相结合的相关文献回顾
        1.2.3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回顾
        1.2.4 内部控制理论政策的相关文献回顾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程
    2.2 内部控制目标
    2.3 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2.4 内部控制方法
第3章 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H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概况
    3.2 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现状
    3.3 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3.1 组织架构方面的问题
        3.3.2 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项目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3.3.4 全面预算方面的问题
    3.4 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4.1 组织架构不合理
        3.4.2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3.4.3 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3.4.4 跨部门业务缺乏流程化管理
        3.4.5 未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第4章 完善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4.1 优化组织结构
        4.1.1 完善H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
        4.1.2 加强组织架构的监督职能
    4.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4.2.1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
        4.2.2 规范人员引进与退出流程
    4.3 规范项目服务闭环管理流程
        4.3.1 加强事前控制
        4.3.2 加强人员沟通与项目跟踪
    4.4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4.4.1 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4.4.2 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4.4.3 强调预算执行分析及结果的运用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变迁史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内涵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共性分析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
        一、中介制度的兴起
        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公司治理监管挑战的选择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约束机制分析
        一、声誉约束机制
        二、责任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与责任厘清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功能定位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前提:内部监督失效
        二、证券服务机构职责分担目标:震慑与引导兼顾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特殊性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分配困境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行为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义务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处罚案件数量综述
        二、处罚手段综述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反思
        一、监管法规立法情况
        二、监管法规的立法缺陷
        三、监管的执法漏洞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失范原因分析
        一、法律关系错位:投资者保护义务的尴尬处境
        二、市场化秩序扭曲: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自律监管缺失:自律的功能弱化
        四、责任机制不到位:违法的成本过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及要求
        一、证券服务机构理念监管的意义
        二、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的博弈:理念定位的基础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适应性要求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正当标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良好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合理局限:以成本-收益为视角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化前提下政府的最大效用发挥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市场的裁判者
        二、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自律监管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委托关系的重构: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一、公司委托模式的非适当性
        二、公共介入模式的功能性构建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自律治理的扩大: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一、自律监管的框架
        二、监管职能的自律性
        三、监管执法的自律性
        四、自律监管的不确定性展望
    第三节 责任约束机制的完善:执法与司法的双重要求
        一、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优化现行过错责任原则
        三、关于责任机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性质、内涵与内容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辨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涵剖析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容探讨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产生与反思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产生的背景
        二、投资银行履行勤勉义务的内在诱因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反思
    第三节 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理论阐释
        一、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政治学基础
        二、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律经济分析
        三、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理支持
        四、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理论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与作用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探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作用解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分类及评析
        一、“谨慎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二、“理性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谨慎人”标准在理念层次上高于“理性人”标准
        二、英美及我国香港特区的判断标准较德日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
        三、不同国家或地区相同事项勤勉尽责要求程度不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与构建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构建的考量因素论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及内容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激励机制的运转及效应分析
        一、投资银行薪酬与晋升机制的运转及绑定效应
        二、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运转及标签效应
        三、看门人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竞争效应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约束机制的运转及作用分析
        一、公共执行机制的运转及监管作用
        二、私人执行机制的运转及威慑作用
        三、投资银行内部约束机制的运转及控制作用
        四、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的运转及预防作用
        五、媒体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监督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与归责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四、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分配
    第二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政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类型及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与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
        一、审批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建立与缺陷
        二、通道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发展与不足
        三、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形成与成效
    第二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
        四、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
        一、重塑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
        二、重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
        三、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
        四、优化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5)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关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2.2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2.2.2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性
        2.2.3 现代企业的责任与社会的关系
        2.2.4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
    2.3 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2.3.1 公司治理的概念
        2.3.2 公司治理的内容
        2.3.3 公司治理的目标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5 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2.6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的发展
        2.6.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2.6.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
3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3.1.1 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3.1.2 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3.2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3.2.1 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3.2.2 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4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
        4.1.1 美国“安然事件”案例
        4.1.2 日、韩两国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趋势及做法
    4.2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及启示
        4.2.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2 注重自身实际与国情相结合
        4.2.3 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4.2.4 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4.2.5 对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5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我国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5.1.1 企业应注重社会责任的价值准则
        5.1.2 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
        5.1.3 企业应兼顾好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平衡
        5.1.4 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应引入社会责任的治理目标
        5.1.5 重视对员工权益的保障,使员工享有平等福利
    5.2 完善我国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5.2.1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
        5.2.2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
        5.2.3 企业应该完善关于社会责任的审查程序
        5.2.4 企业应采取实际行动改善环境
        5.2.5 企业应该更多地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
        5.2.6 企业应建立好与社会沟通的机制
        5.2.7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5.2.8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
6结语
    6.1 论文主要观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第一章《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
    第一节 法案的制定背景
        一、安然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二、世通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三、美国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第二节 法案的制定过程
        一、财务危机后各方的反应
        二、国会颁布法案
    第三节 法案的立法目的
        一、宏观目的:支持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
        二、微观目的: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四节 法案对美国的影响
        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四、对美国法律的影响
第二章 法案基本内容与评析
    第一节 创设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
        一、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基础
        二、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第二节 强化财务报告风控机制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财务报告内控机制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加强公司信息披露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信息披露规则的历史沿革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信息披露规则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加大处罚力度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的证券刑事法律规定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关于证券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
    第五节 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兼业经营
        二、加强审计委员会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三、规定了合伙人强制轮换制度
        四、严格限制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任职条件
    第六节 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
        一、利益冲突的来源和类型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于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规制与评析
第三章 法案对英联邦主要国家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影响
    第一节 英国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英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公司治理领域的新变化
        三、对财务危机后英国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二节 加拿大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成立新的监管机构:加拿大公共责任委员会
        二、制定和颁布第198号法案(Bill 198)
        三、要求发行人披露其公司治理结构
        四、对财务危机后加拿大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成立ASX公司治理委员会
        二、颁布《良好公司治理原则及最佳操作建议》
        三、颁布CLERP 9 法案
        四、对财务危机后澳大利亚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四节 影响英、加、澳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文化差异
        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
        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结语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
    四、《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论公司社会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题目溯源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框架与内容
    七、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公司治理制度变迁及发展困境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制度变迁
        一、公司与公司治理的概念
        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
        三、公司治理的制度变迁
        四、公司治理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传统公司治理的困境
        一、公司治理危机
        二、公司治理改革
        三、公司社会治理的萌芽
第二章 公司社会治理的动因
    第一节 理论动因
        一、哲学上的动因
        二、政治学上的动因
        三、经济学上的动因
        四、法学上的动因
    第二节 实践动因
        一、前苏联国营企业历史教训
        二、我国国营企业历史教训
        三、西方国家国有公司的实践启示
第三章 公司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概念
        一、公司社会治理概念界定
        二、公司社会治理法律关系界定
        三、公司社会治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界定
    第二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价值
        一、维护安全
        二、促进效率
        三、保证公平
    第三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功能
        一、权利保障
        二、失范救济
        三、维护正义
        四、实现和谐
    第四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类型
        一、间接公司社会治理
        二、直接公司社会治理
        三、直接与间接治理的转化
第四章 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
    第一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条件
        一、间接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条件
        二、直接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条件
        三、直接与间接治理协同时的适用条件
    第二节 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类型
        一、适用社会治理的公司类型
        二、垄断型公司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跨国垄断公司的社会治理机制
    第三节 所有制与公司社会治理
        一、所有制与公司社会治理的关系
        二、公有制条件下的公司社会治理
        三、私有制条件下的公司社会治理
第五章 我国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
    第一节 国有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有公司治理理论与政策变迁
        二、国有公司治理改革的具体内容
        三、国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评析
    第二节 国有垄断公司的属性与定位
        一、实然的属性与定位
        二、应然的属性与定位
    第三节 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机制
        一、构建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二、构建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机制的可行性
        三、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机制的具体模式
    第四节 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法律制度
        一、公司社会治理主体法律制度
        二、间接公司社会治理法律制度
        三、直接公司社会治理法律制度
        四、公司社会治理监督法律制度
第六章 公司社会治理展望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公司社会治理
        一、资本运动及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
        三、经济全球化与公司社会治理
    第二节 经济权利与公司社会治理
        一、经济权利的兴起与扩张
        二、政治参与向经济参与的转变
        三、经济民主与公司社会治理
    第三节 环境权利与公司社会治理
        一、环境权利的兴起与扩张
        二、环境权利与公司社会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外会计管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会计舞弊及其反映的问题
        1.1.2 会计舞弊问题的分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础概念的界定
        1.3.1 管制与监管
        1.3.2 会计管制
        1.3.3 相关概念及其比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2.1 会计管制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 会计管制的内涵
        2.1.2 会计管制的产生与发展
        2.1.3 会计管制的作用
        2.1.4 会计管制的影响因素
        2.1.5 会计管制体系
    2.2 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文献评论
第三章 会计管制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西方的经典管制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公司治理生态理论
        3.1.4 制度变迁理论
        3.1.5 博弈论
    3.2 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关联分析
        3.2.1 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分析
        3.2.2 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趋同分析
    3.3 会计管制的经济动因
        3.3.1 会计信息生产的垄断性
        3.3.2 会计信息供给的外部性
        3.3.3 会计信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3.4 会计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性
    3.4 会计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3.4.1 会计管制的成本
        3.4.2 会计管制的收益
        3.4.3 会计管制的成本—收益函数
    3.5 会计管制的博弈分析
        3.5.1 模型假设
        3.5.2 模型构建和博弈矩阵
        3.5.3 博弈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外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4.1 美国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
        4.1.1 会计管制的前奏:无管制阶段(1840 年之前)
        4.1.2 会计管制的萌芽:松懈管制阶段(1840 年—1933 年)
        4.1.3 会计管制的奏响:强化管制阶段(1933 年—2002 年)
        4.1.4 会计管制的高潮:后安然时代(2002 年至今)
    4.2 欧盟代表国家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
        4.2.1 英国的会计管制变迁
        4.2.2 波兰的会计管制变迁
        4.2.3 立陶宛的会计管制变迁
    4.3 我国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
        4.3.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会计管制(1949 年—1978 年)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会计管制(1978 年—1992 年)
        4.3.3 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会计管制(1992 年—2006 年)
        4.3.4 现阶段的会计管制(2006 年至今)
    4.4 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特征剖析
        4.4.1 会计管制变迁源于政府的强制性供给、主导和推动
        4.4.2 财务丑闻或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是会计管制变迁的推动力
        4.4.3 会计管制变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4.4.4 会计管制变迁是具有纠错或改进特征的渐进式变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萨班斯法案》对美国公司董事会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萨班斯法案》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5.1.1 《萨班斯法案》的产生背景
        5.1.2 《萨班斯法案》关于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规定
    5.2 《萨班斯法案》对美国公司董事会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理论假设
        5.2.2 研究数据和统计结果
    5.3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会计管制的实证分析:基于价值相关性的视角
    6.1 价值相关性研究:理论提出
    6.2 价值相关性研究:相关文献
        6.2.1 国外研究现状
        6.2.2 国内研究现状
        6.2.3 研究评论
    6.3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比较
        6.3.1 价格模型
        6.3.2 收益模型
        6.3.3 模型评价
    6.4 实证研究设计
        6.4.1 研究假设和模型
        6.4.2 研究样本与数据
    6.5 统计结果与分析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5.2 回归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合谋的界定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界定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界定的研究
    2.2 关于审计合谋存在原因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原因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原因的研究
    2.3 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2.3.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产权理论
        3.1.1 产权理论分析
        3.1.2 产权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2 内部人控制理论
        3.2.1 内部人控制理论分析
        3.2.2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3 委托代理理论
        3.3.1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3.3.2 委托—代理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4.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5 有限理性理论
        3.5.1 有限理性理论分析
        3.5.2 有限理性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6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3.6.1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
        3.6.2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4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现状及环境因子分析
    4.1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现状
    4.2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1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2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3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应对措施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博弈分析
    5.1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
        5.1.1 基本假设
        5.1.2 博弈过程分析
    5.2 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静态博弈
        5.2.1 基本假设
        5.2.2 博弈过程分析
    5.3 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动态博弈
        5.3.1 基本假设
        5.3.2 博弈过程分析
    5.4 博弈启示
        5.4.1 降低监管成本,增加博弈中监管部门的监管
        5.4.2 完善和规范会计市场,发挥会计市场的中介、评估和监督作用
        5.4.3 增大惩罚力度,并明确监管责任
        5.4.4 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5.4.5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5.4.6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5.4.7 完善外部公司治理结构
        5.4.8 增强职工利益
        5.4.9 加大制度的违反成本
6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6.1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结构现状
        6.1.1 我国当前独立审计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型
        6.1.2 审计市场地域性强,势力范围分割严重
        6.1.3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相对于上市公司规模偏小
    6.2 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6.2.1 审计合谋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6.2.2 审计意见预测模型
        6.2.3 样本选择
        6.2.4 实证分析
7 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研究
    7.1 审计合谋的内在形成机理剖析
        7.1.1 审计合谋买方需求机理剖析
        7.1.2 审计合谋卖方供给机理剖析
        7.1.3 审计合谋买卖双方市场均衡机理剖析
    7.2 红旗标志的含义
        7.2.1 国外对红旗标志的界定
        7.2.2 我国对红旗标志的界定
        7.2.3 比较分析
    7.3 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构建
        7.3.1 审计合谋需求方红旗标志预警体系
        7.3.2 审计合谋供给方红旗标志预警体系
8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研究
    8.1 美国审计合谋治理过程演化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8.1.1 美国审计合谋现象因素分析
        8.1.2 美国审计合谋问题应对措施概述
        8.1.3 美国审计合谋治理过程对我国的借鉴
    8.2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股东维
        8.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8.2.2 现有股权结构下的审计合谋需求
        8.2.3 针对股东维的治理措施
    8.3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管理当局维
        8.3.1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舞弊的诱因剖析
        8.3.2 针对管理当局维的治理措施
    8.4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监管部门维
        8.4.1 监管部门未能有效遏制审计合谋的原因剖析
        8.4.2 针对监管部门维的治理措施
    8.5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
        8.5.1 CPA及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合谋的原因剖析
        8.5.2 针对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的治理措施
9 结论及展望
    9.1 本文结论
    9.2 展望及不足
        9.2.1 展望
        9.2.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治理:问题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制度变迁:跨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改革
    (一) 法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硬性约定性
    (二) 文化适应性影响企业文化的特性及作用发挥的程度
    (三) 东道国政府管制方式影响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
三、跨国并购:重建子公司治理结构
四、母公司自身治理结构亟待完善
五、母公司对子公司制约弱化
    (一) 股权控制弱化。
    (二) 人事控制弱化。
    (三) 财务控制出现大的困难。
    (四) 审计控制出现危机。
六、结 论

四、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的弱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20(03)
  • [2]H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孟祥媛.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3]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D]. 薄萍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D]. 龙稳全. 厦门大学, 2019(12)
  • [5]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D]. 袁静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D]. 刘佳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 [7]论公司社会治理[D]. 陈会平. 复旦大学, 2013(03)
  • [8]中外会计管制相关问题研究[D]. 王伟红. 天津大学, 2010(07)
  • [9]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D]. 管亚梅. 江苏大学, 2009(04)
  • [10]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治理:问题与挑战[J]. 周新军,郗沭平. 华东经济管理, 2007(10)

标签:;  ;  ;  ;  ;  

安然事件与公司治理弱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