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间距裂纹论文-包春燕,唐春安,唐世斌,蔡明

等间距裂纹论文-包春燕,唐春安,唐世斌,蔡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等间距裂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值模拟,温度收缩,表面裂纹,等间距裂纹

等间距裂纹论文文献综述

包春燕,唐春安,唐世斌,蔡明[1](2014)在《温缩等间距表面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表面裂缝广泛存在于各种脆性材料和各个领域中,成为工程隐患或直接影响到结构的使用性能,为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的机制,考虑到材料细观层次上的非均质性,采用数值模拟对双层模型在上层整体均匀降温和上层表面低温随时间向下传递收缩2种条件下模型的温度应力分布、裂纹扩展过程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首先以预制裂纹且上层整体均匀降温为例,研究两相邻裂纹间的应力状态,发现两裂纹的中间位置应力最大,且随着裂纹间距的减小,水平应力x?由拉应力不断减小并逐渐变为压应力,其裂纹饱和对应的裂纹间距(S)与层厚(h)比值的临界值cr(S/t)约为3.0。其次,利用未预制裂纹的双层模型,分别对上层整体均匀降温至-40℃和上层表面降温到-35℃并向下温度传导(温度冲击)2种降温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裂纹的形成模式存在相同之处:首条裂纹插入到模型上层中间,新生裂纹相继插入到两已有裂纹或者已有裂纹与端部中间附近,直至裂纹饱和;而不同之处在于,整体降温形成的裂纹不但会由表及里扩展,也会在上层中间萌生;而温度冲击形成的裂纹只会由表及里扩展,并且裂纹总数更多。研究结果再现了降温收缩条件下微裂纹萌生、扩展和饱和3个阶段以及温度冲击条件下模型中热传导的过程,通过2种温度加载条件的对比,提出采用温度传导效果更好的材料加快温度传递,有助于减少路面结构产生的表面裂纹。(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马天辉,唐春安,张永彬,梁正召[2](2007)在《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双层脆性材料等间距裂纹的形成模式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圆筒形双层脆性材料模型为例,讨论在不同外层材料厚度情况裂纹产生的模式,并对产生等间距裂纹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是叁维真实破坏过程分析系统并行版(RFPA3D-Parallel)作为计算模拟工具,分别建立几组数值模型,每个模型的单元数不少于80万。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7-08-20)

等间距裂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圆筒形双层脆性材料模型为例,讨论在不同外层材料厚度情况裂纹产生的模式,并对产生等间距裂纹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是叁维真实破坏过程分析系统并行版(RFPA3D-Parallel)作为计算模拟工具,分别建立几组数值模型,每个模型的单元数不少于80万。计算结果表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间距裂纹论文参考文献

[1].包春燕,唐春安,唐世斌,蔡明.温缩等间距表面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及其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

[2].马天辉,唐春安,张永彬,梁正召.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双层脆性材料等间距裂纹的形成模式和机理研究[C].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2007

标签:;  ;  ;  ;  

等间距裂纹论文-包春燕,唐春安,唐世斌,蔡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