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奖赏诚信,力行仁义之道。《揆度》说:“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天下归顺,海内统一时,就可以奖赏诚信仁义的人士,这样做,百姓就会崇尚谦让,再无异常行为。诸侯不归顺时,轻重之术可用于战争;诸侯归顺后,轻重之术可用来推行仁义之道。为此,君主要推行仁义,须率先垂范,推行仁义而又不能损毁法令。《枢言》说“法出于礼”。《法法》说:“为爱民之故,不难毁法亏令,则是失所谓爱民矣。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毋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舍所好而行所恶。”为了爱民而损毁法令,就失去爱民的本义了,用毁坏法令来爱民用民,那么民不为所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善于驾驭百姓的君主,可以让百姓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这是因为明君在上,道德和法律在全国施行,百姓都愿意舍弃个人的私欲而实行国家的公事。所以“善用民者,轩冕不下拟,而斧钺不上因。”作为明君赏赐不要吝啬,刑罚不可滥用。不仅如此,《法禁》指出,圣王还要明令禁止“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行为。就是对那些以勾结私党为有爱,以包庇邪恶为仁慈,以诡计多端为才智,以横征暴敛为忠君,以发泄私愤为勇敢的行为,要制定法律加以禁止。总之,君主要通过推行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倡导讲诚信、守法律、行仁义的社会风气。
如何修养仁义
要仁德若水,以人为本。《水地》篇论述了水的品性和功用,强调圣人要改变世风,一定要了解水性。众所周知,“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水有洗涤污秽的仁德,还有诚实、端正、道义和谦卑的品德。“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水纯洁人心就公正,水清澈民心就平易。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主要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对待百姓要宽容厚道才能长治久安。《形势解》说:“惠者,主之高行也。”“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君主崇高的德行是给予百姓恩惠,君主是百姓崇仰而赖以生存的人,如果能够宽容厚道,而不苛严忌恨,百姓就会归附;臣下是君主所任用的人,能尽心尽力地为君主效劳,是君主需要的。因此,统治者要懂得水德的道理,更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做一个“既智且仁”(《枢言》)完美的人。
要遵仁守礼,不忘初心。《君臣下》说“仁智者君”是天道人情。“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君主要实行仁德,臣子要恪守信义,这就是上下之间的礼制。《幼官》说,君主要恪守虚静,无为而治,各种人物各得其适,这样就能成就皇业。遵循常道,达于天命,尊重贤能,任用贤德,这样就能成就帝业。身体力行仁义之举,选拔使用忠信之臣,这样就能成就王业。安定生者,安葬死者,敬重贤德,修治百姓,这样就能赢得民心。君主要想成就功业需要实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毋忘初心。《势》说“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这就是说,不要忘记天道,尽到天数就应该停止。如果事业尚未成功,不要改变常态,不要放弃初衷,不要忘记初心,修养民力观察时机,对待天令起事,这样尽行天道就能拥有天下。
我国最早使用“图书馆”名称与第一所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是通艺学堂图书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张元济与陈昭常等好友,在北京琉璃厂创办西学堂,后改通艺学堂。《通艺学堂章程》中规定,学堂设立图书馆和阅报处。《通艺学堂图书馆章程》规定,“本馆专藏中外各种有用图书,凡在堂同学及在外同志,均可随时入馆观览”。因通艺学堂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为此,笔者认为,通艺学堂图书馆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大众化的公共图书馆。比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1910年正式开放的江南图书馆,要早十三年。
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与动力。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反思则是思维体操中的高级动作。”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粗浅的、浮于表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以促进活动经验的内化。
要天下为公,内外兼修。《内业》说:“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意思是:一个字在心中已得,天下人就会敬服;一个字在心中已定,天下人就会听从,这个字就是公字。要端正外形,摄取精气,像天地那样仁义。《侈靡》说:“君亲自好事,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君主要亲临治政,以果敢断事,以仁爱用人;要亲近百姓,克制自身,百姓就会归附,实行仁义,然后给予利益,就会事业成功,没有祸害。还要“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示不轻为主也。”崇尚仁义而禁止残暴,尊荣祖先又敬奉祖宗,聚合宗族而昭明等差。对待诸侯国,要“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先人而自后而无以为仁也,加功于人而勿得,所橐者远矣,所争者外矣。”就是说,虽遇强国,辞令一定要既诚心又合道义;虽遇弱国,辞令一定要既恭敬又含爱心。强国弱国都不冒犯,各国就愿意听从了。先人后己,不自以为仁,归功他人,不自以为德。做到这样,所包容就十分广阔,所争取就十分远大。
要道德当身,修身律己。《戒》说:“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意思是说,仁从心中发出,义从外表体现。做到仁所以不凭天下谋利,做到义所以不凭天下争名。做到仁所以以道辅君而不取代称王,做到义所以年过七十便还政于君。因此,圣人以德为上,而以功业为下;以道为尊,而以物利为贱。可见,圣人要以道德为上,以道德为尊的。“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君主应该以道德为重,注重用道德来修养自身,做到道德在身,不受外物的诱惑。即使身在茅屋之中,而无忧惧的心意;面南治理天下,而无骄傲的神色。做到这样才可以统治天下。所以称作有道德,是因为无所发起而百姓奋起,无所言语而百姓领会,无所作为而百姓成功,无所召唤而百姓聚集,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小称》记载,管子论述君子修身之道。管子说:“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惠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作为明君要善于责备自身,这样百姓不会责备他;如果不能责备自身,百姓就会责备他。承认自身的过失是有力的表现,修治自身节操是智慧的表现,不把不善归于别人是仁爱的表现。所以说,明君有过失就自身承担,有善行就归功百姓。这种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责于人的反省自身的做法,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所以说,有过失就自身承担,自己就会戒惧;有善行就归功于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善使百姓欢喜,招过使自身警惕,这就是明君能治理百姓的道理。同时,还以夏桀、商纣作为反面教材,进一步强调暴君昏君就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得出结论:“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因为善人本身尽善,所以就影响到他的治理天下的事业。
标签:百姓论文; 仁义论文; 君主论文; 天下论文; 就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江淮法治》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