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德育方法的相关认识

中西德育方法的相关认识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21004)

摘要: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的涌现。德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越来越被重视。由于目前的社会要求,我国学校的德育要立足于本国国内的现实,同时又要着眼于世界,不断借鉴吸收西方德育方法中的有益成分,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学生思想心里特点的中国特色的德育方法,从而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德育方法比较

中西学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德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并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和验证将其优秀经验充实到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来,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与创新,从而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也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它大致包括五大方法。1.说理教育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国内运用的就比较广泛,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最为主要的方法。说理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等施教角色用口头表述的方式,通过一些事例的呈现,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学生。通俗意义上说,就是通过讲道理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2.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种方法的主要活动包括劳动教育、社区活动、科学实验等。3.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通俗意义上就是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方式常常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来加大它的影响。它把道德观点和行为具体化,规范化,从而使得其效果更明显。4.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最为常见的是将品德量化,通过对于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来促进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它包括奖励和惩罚等。5.心理咨询法。学校设立相关的资讯平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都没有对德育进行明文的规定,但是大多都是将德育放在了教学的重要位子。他们的德育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并形成了其隐蔽性、渗透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说他们的德育工作较为成熟。“隐蔽性”和“渗透性”是西方学校德育非常重要的特征和方法,即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下进行实质性的德育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不只局限在公民教育课上,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当中,各门专业课,包括理工科都渗透着德育思想”。另一方面,德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会环境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西方的学校德育非常重视与大众传媒的“里应外合”。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报刊、杂志等,都可向读者潜移默化地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西方学校也非常注重利用公共环境来开展熏陶式德育,使学生置身其中时便不自觉地就感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西方学校在德育的过程中,除了相关的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学之外,更加注重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学校通过学术研究、课余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这三类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美国的大学生约有一半以上参与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有的州通过法案规定大学生必须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许多国家还利用国庆、校庆、毕业典礼等节日、纪念日,举行各种各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大学校园里建有的教堂,支持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西方学校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多元化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大体上采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意见表达和讨论总结等几部分组合的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相关情境,使得相关道德知识不再是只出现在书本上,而是运用于生活中。社会学习也主张通过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反应过程、认知过程、自我调节过程相互集合的过程。此外,西方国家依托现代化、高科技的优势,使得其德育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培养个体的价值观。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在德育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设置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这也体现出我国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学校一贯采取的是强制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不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情感,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手法,使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西方的德育则以隐性为主。他们往往将德育的内容藏在日常的课程、学生社会活动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接受,从而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柔性灌输教育方法的实施和运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注重心理辅导和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了人们的参与意识,教育的效果显著。

西方的德育方式对于我国的创新德育方式,实现德育方式的转变有着重大的意义。吸收借鉴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是第一步。“找准时机,看准对象,通过适当方式,使受教育者主动接纳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既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坚持必要的德育灌输;又注重将德育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显隐结合、加强隐性德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德育途径。另外还是要使各种学科方法交叉使用,将课堂讲授与自由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等有效结合、交相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关键。将受教育者摆在一个较为中心的位置。作为教育者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里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者但不是主导者。教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德育的知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更应该重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让其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

我国德育偏重知识传授教育对象虽有参与实践活动,但一般都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将国家的主流思想意识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心中。在这一点上应向历来注重实践的西方的道德教育学习。我国学校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采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人的良好意识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熏陶教育的过程。小学、初中和大学应设置阶段式的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并采取相应的德育方法;充分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者与学校管理及服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德育意识并发挥各自德育职责,建设全员德育的学校德育文化。

面对当今迅速提高的科技水平,我们要立足社会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德育中,不断的拓宽教育的广度和内容,争取建立一个家庭、学习、社会相互联动,相互交流的平台体系。

德育工作对于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风气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方法并立足于我国不断进步的社会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德育工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德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劲松.中西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

[3]王洪飞.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6).

标签:;  ;  ;  

中西德育方法的相关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