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导光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含基部及多个导光体。基部对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向,所述基部包括供所述发光组件所投射之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及至少一侧表面。导光体设置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侧表面上,所述导光体呈连续不规则状,各导光体形成有至少三个使光线折射的出光面。所述基部与相邻的所述出光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介于10度至85度之间,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导光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含:基部,对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向,所述基部包括供所述发光组件所投射之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及至少一侧表面;及多个导光体,设置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侧表面上,各导光体形成有至少三个使光线折射的出光面;其中,所述基部与相邻的所述出光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介于10度至85度之间,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设计方案
1.一种导光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含:
基部,对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向,所述基部包括供所述发光组件所投射之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及至少一侧表面;及
多个导光体,设置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侧表面上,各导光体形成有至少三个使光线折射的出光面;
其中,所述基部与相邻的所述出光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介于10度至85度之间,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之基部的16平方厘米单位面积内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而所述导光体之所述出光面对位于发光组件的直上出光向,且外侧的所述导光体的高度相对于内侧之所述导光体的高度呈高低相互交错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之基部与相邻的出光面间的夹角介于25度至65度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呈连续不规则状。
5.一种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
主体部;
至少一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邻近所述发光组件,使所述发光组件发出之光线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内存组件且还包含至少一散热组件,所述主体部为内存,所述散热组件贴附于所述内存,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或所述内存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形成有至少一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剖设有至少一倾斜状的定位槽,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于基部左、右二侧处设有多个前、后相对且呈凹陷状之容置槽,而所述定位部于容置槽内壁面处凸设有定位柱,且定位部于基部二端设有勾持体,所述散热组件的所述散热鳍片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定位柱卡合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勾持体勾持于所述散热组件的相反两侧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之高度介于0.5mm~5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风扇,所述主体部为基座且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导光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且容置于所述凹槽内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呈扇叶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外框部及连接于所述外框部的内缘的内框部,所述外框部及所述内框部界定出所述凹槽,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分别以环状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框部及所述内框部,所述电子装置还包含另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为环状且设置于所述外框部并覆盖设置于所述外框部的所述发光组件的导光组件。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一体式水冷模块,所述主体部为水冷头,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水冷头上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计算机主机,所述主体部为机壳并包括两个侧壁,其中一侧壁形成有开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且遮蔽所述开口。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固态硬盘,所述主体部为外壳并形成有至少一槽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置对应所述槽口,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并遮蔽所述槽口。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显示器,所述主体部为壳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框部,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所述导光组件呈长条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板部,所述发光组件呈环状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后板部,所述导光组件呈环状设置于所述后板部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前框部及后板部,所述发光组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所述发光组件的另一部分呈环状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后板部,所述导光组件呈长条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所述显示器还包括另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呈环状设置于所述后板部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的导光组件。
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鼠标,所述主体部为本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本体包括握持部及两个可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活动的按键部,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且邻近所述按键部排列,所述导光组件彼此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2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键盘,所述主体部为外框并形成有至少一窗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且位置对应所述窗口,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框并遮蔽所述窗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外框形成有两个窗口,其中一窗口位于所述外框右上角,其中另一窗口位于所述外框中间靠近上侧边处,所述键盘包含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分别遮蔽所述窗口。
2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显示卡且还包含散热组件,所述主体部为本体,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包括多个风扇,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围绕所述散热组件的所述风扇排列,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围绕所述风扇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2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主板,所述主体部为板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2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耳机,所述主体部包括头带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头带两端的耳罩部,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及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导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的外侧面,所述导光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的导光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产品例如内存通常装设有发光组件(例如LED),且发光组件外装设有导光件,以利用发光组件来向外投射出光线,再通过导光件来将光线向外均匀散射,进而达到良好的照明、视觉效果。
然而,若导光件直接由高透光度的透明材质制成,且当发光组件投射光线至导光件时,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即会直上穿过导光件,导致使用者观看导光件时,其导光件对位于发光组件位置的部位会发生亮度较亮的情形,以致于导光件整体亮度产生明暗不均、刺眼的情况,所以为了解决前述明暗不均、刺眼的问题,一般导光件厂商会在导光件的制造材料中添加诸多细小微粒状的光扩散剂,以使光线通过导光件时,可通过光扩散剂来将光线折射、扩散,进而使整体出光的亮度均匀,借此避免有明暗不均、刺眼的情形发生,但是,由于光线经过光扩散剂多次的折射,会使光线柔和,进而产生雾光的现象,导致光线投射距离、范围大幅地减少,且较不美观,况且,大多导光件会设计成平面长条状,以致于光线穿过导光件后,仅会直接向外均匀地散射,以至于通过此种设计的导光件会使光学视觉上的效果显得过于单调乏味,而无法具有华丽的灯光折射效果,难以吸引消费者注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有效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可提升导光组件整体亮度强度及均匀性的导光组件。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其中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含基部,对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向,所述基部包括供所述发光组件所投射之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及至少一侧表面;及多个导光体,设置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侧表面上,各导光体形成有至少三个使光线折射的出光面;其中,所述基部与相邻的所述出光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介于10度至85度之间,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导光组件之基部的16平方厘米单位面积内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而所述导光体之所述出光面对位于发光组件的直上出光向,且外侧的所述导光体的高度相对于内侧之所述导光体的高度呈高低相互交错排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导光组件之基部与相邻的出光面间的夹角介于25度至65度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导光体呈连续不规则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电子装置包含主体部;至少一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前述的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邻近所述发光组件,使所述发光组件发出之光线能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而产生出炫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内存组件且还包含至少一散热组件,所述主体部为内存,所述散热组件贴附于所述内存,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或所述内存上。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散热组件形成有至少一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剖设有至少一倾斜状的定位槽,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于基部左、右二侧处设有多个前、后相对且呈凹陷状之容置槽,而所述定位部于容置槽内壁面处凸设有定位柱,且定位部于基部二端设有勾持体,所述散热组件的所述散热鳍片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定位柱卡合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勾持体勾持于所述散热组件的相反两侧处。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导光体之高度介于0.5mm~5mm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风扇,所述主体部为基座且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导光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且容置于所述凹槽内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呈扇叶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座包括外框部及连接于所述外框部的内缘的内框部,所述外框部及所述内框部界定出所述凹槽,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分别以环状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框部及所述内框部,所述电子装置还包含另一个前述的为环状且设置于所述外框部并覆盖设置于所述外框部的所述发光组件的导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一体式水冷模块,所述主体部为水冷头,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水冷头上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计算机主机,所述主体部为机壳并包括两个侧壁,其中一侧壁形成有开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且遮蔽所述开口。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固态硬盘,所述主体部为外壳并形成有至少一槽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置对应所述槽口,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并遮蔽所述槽口。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显示器,所述主体部为壳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体包括前框部,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所述导光组件呈长条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体包括后板部,所述发光组件呈环状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后板部,所述导光组件呈环状设置于所述后板部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前框部及后板部,所述发光组件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所述发光组件的另一部分呈环状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后板部,所述导光组件呈长条状设置于所述前框部下侧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所述显示器还包括另一个前述的呈环状设置于所述后板部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的导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鼠标,所述主体部为本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本体包括握持部及两个可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活动的按键部,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且邻近所述按键部排列,所述导光组件彼此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键盘,所述主体部为外框并形成有至少一窗口,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且位置对应所述窗口,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外框并遮蔽所述窗口。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外框形成有两个窗口,其中一窗口位于所述外框右上角,其中另一窗口位于所述外框中间靠近上侧边处,所述键盘包含两个前述的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分别遮蔽所述窗口。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显示卡且还包含散热组件,所述主体部为本体,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包括多个风扇,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围绕所述散热组件的所述风扇排列,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围绕所述风扇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主板,所述主体部为板体,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电子装置为耳机,所述主体部包括头带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头带两端的耳罩部,所述电子装置包含多个发光组件及两个前述的导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的外侧面,所述导光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对位于发光组件出光向之基部,并于基部一侧面设有供发光组件投射的光线射入之入光面,再于基部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连续不规则状且供提升亮度均匀性之所述导光体,且各导光体表面形成有使光线折射之至少三个出光面,而基部与相邻的出光面之间形成有使通过所述导光体的光线不均匀出光之夹角,借由连续不规则状之所述导光体来将光线延续导引至整根导光组件,以提升导光组件整体亮度的均匀性,进而散发出通透明亮之美感,并可通过亮度均匀来避免观看者直接看到发光组件时,发生刺眼、不舒适情况,并可配合所述导光体来使发光组件投射的光线不均匀地出光,进而有效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炫目,以达到提升投射出光线美观性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内存组件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多个发光组件发光时之示意图;
图7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侧剖视图;
图8是由图7的a处得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内存组件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10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风扇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12是该实施例的一前视分解图;
图13是该实施例的一导光组件的背面的一前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一体式水冷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15是该实施例的一水冷头及一导光组件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计算机主机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固态硬盘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显示器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19是该实施例的一后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鼠标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键盘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显示卡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主板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及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耳机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1可由不含光扩散剂的透光材质制成但不以此为限,并包括有一约呈S形状之基部11,且基部11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平整状之入光面111,再于基部11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连续不规则状且可使通过光线不均匀向外投射之多个导光体12,且各导光体12表面形成有至少三个出光面121,而基部11与相邻的出光面121之间形成有可使通过多个导光体12的光线产生炫光效果之夹角θ,又该导光组件1于基部11上设有定位部13,且定位部13于基部11左、右二侧处设有前、后相对且呈凹陷状之两个容置槽130,并于各容置槽130内壁面处凸设有圆柱状之定位柱131,而定位部13于基部11二端设有ㄈ字型之勾持体132。
上述基部11之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所以当导光组件1进行脱模的作业中,便不会产生不平整状的脱模点,进而可使导光组件1顺畅、快速地脱离于模具中,借此降低导光组件1制造之难度,以具有可大量生产之优势。
且上述导光组件1之基部11的16平方厘米单位面积内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12,且该导光组件1之导光体12可呈三角体、四角体、五角体、六角体、七角体、八角体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然而,上述导光组件1之基部11与相邻的出光面121间的夹角θ为介于10度至85度之间,而较佳为介于25度至65度之间,即可借由不同切割角度组合应用,来使各导光体12中之所述出光面121与基部11间的夹角θ角度互不相同,以使导光体12外表面可形成有不同深浅且略呈钻石状的所述出光面121,借此可具有较佳的不均匀发散出光效用。
再请参阅图4至图8,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1的内存组件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内存2、两个贴附于所述内存2的散热组件2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一导光组件1。导光组件1安装于散热组件21上,其散热组件21顶部处设有两个散热鳍片211,且散热鳍片211顶面朝内剖设有倾斜状之两个定位槽212,当导光组件1套接组装于散热组件21上时,该散热组件21之所述散热鳍片211即会收容于定位部13之所述容置槽130内,同时,该定位部13之定位柱131便会嵌卡于散热组件21之两个定位槽212其中一者以限位,而该定位部13之二勾持体132则会勾持于散热组件21相反二侧处,借此使导光组件1稳固结合于散热组件21上,且待导光组件1结合于散热组件21上后,该基部11底面之平整状的入光面111处即会对位于内存2表面所装设发光组件3的出光向。
而当发光组件3通电向外投射出光线时,该光线即会朝基部11平整状之入光面111处射入,并通过基部11来将光线折射传导至导光组件1之导光体12处,再借由导光体12来将光线从不规则状之所述出光面121向外投射,以利用所述出光面121来使光线汇集照射在所述出光面121交接部位周围处(如图6所示),进而可提升光线投射的距离,且因基部11表面之所述导光体12为呈连续不规则状,所以便可利用连续不规则状之所述导光体12来使光线不均匀地出光且呈发散状,借此提升导光组件1整体亮度的均匀性,并产生炫光之效果,同时有效增加光线投射范围、距离,从而可借由所述导光体12来使导光组件1出光效果更加地广泛、炫丽。
上述之导光组件1组装于内存2上后,所述发光组件3的直上出光向对位于导光体12之所述出光面121(如图8中发光组件3位于出光面121正下方处),而不会对位于所述出光面121的交接处(如图8中A点或B点),当所述发光组件3朝上投射时,若光线是朝所述出光面121的交接处投射,则会因交接处不具有良好的折射效果,以至于发生亮度过亮或过暗的情况(如光线从A点出光即会过亮,而光线从B点出光则会过暗),使导光组件1整体亮度均匀性较差,所以所述发光组件3最佳为对位于导光体12之所述出光面121正下方处,以使光线是朝所述出光面121投射,进而可具有良好的折射效果,借此可进一步提升导光组件1整体亮度强度,以及亮度均匀性。
再者,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导光体12之高度X介于0.5mm~5mm之间,较佳可介于0.8mm~1.2mm之间,而所述发光组件3间之灯距Y为15mm,以通过前述尺寸设计来使导光组件1可于计算机及计算机周边装置的有限空间内产生良好的导光效果,而基部11平整状之入光面111对应有所述发光组件3,且所述发光组件3直上出光向投射到对应的所述导光体12,发光组件3二外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相对于内侧之所述导光体12的高度呈高低相互交错排列,而二外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大于内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即可借由中间高度较低的导光体12来使光源有较佳地延续性,进而可提升亮度的均匀性,且因外侧的二导光体12高度是高的,所以可有效提升投射的距离。换言之,导光体12可以分成两组,即第一导光体及第二导光体,第一导光体位于第二导光体周围,且第一导光体的高度高于第二导光体的高度。举例来说:所述发光组件3间之灯距为15mm时,其二外侧的导光体12的内侧之所述导光体12的高度较佳可为高低交错排列,且高度为0.8mm及1mm,而对应的二外侧的二导光体12的高度则可为1mm,其导光组件1即可通过高度为0.8mm的导光体12来将光源延续至下一颗高度为1mm的导光体12,以有效地延续光源,并提升导光组件1亮度的均匀性,而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
且上述之导光组件1较佳为邻近于所述发光组件3的出光向,但于实际应用时,亦可直接贴附于所述发光组件3表面上,且该发光组件3较佳为发光二极管(LED),但于实际应用时,亦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白炽灯泡或卤素灯等可发出光线之组件、装置,又该导光组件1是利用连续不规则状之所述导光体12来提升整体亮度的均匀性,所以不需添加光扩散剂,以减少制造成本,而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出的光线是经由所述导光体12折射,其不仅不会发生明暗不均的情况,且因不含有光扩散剂,所以亦不会产生雾光的现象,以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匀性、投射距离及投射范围。
然而,上述之导光组件1较佳为装设于散热组件21上,但于实际应用时,亦可应用于内存2上,或计算机内部之散热风扇或处理器(CPU)等计算机内部具发光组件3或可装设发光组件3之装置上,亦或者该导光组件1可应用于发光键盘或鼠标等计算机周边具发光组件3或可装设发光组件3之周边装置上,因导光组件1为应用于计算机或计算机周边装置上,并具有良好的导光及炫光效果,可广泛受电竞产业厂商喜爱,进而提升整体产品竞争力;而该导光组件1较佳为利用定位部13之所述容置槽130来容置散热组件21之所述散热鳍片211,且利用所述定位柱131与二勾持体132来呈一结合定位,但于实际应用时,该导光组件1亦可通过扣片、插梢或其它定位结构来结合于散热组件21上,惟,有关导光组件1结合定位于散热组件21的方式很多,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之结构皆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合先叙明。
另外,上述导光组件1基部11之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当至少一个发光组件3投射光线至基部11之入光面111时,其因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所以可使入光平均而减少光线反射的现象,确实将光线折射至所述导光体12处而减少漏光的情形,进而可提升导光组件1的出光率,借此可提升向外投射的范围。
又,由于该导光组件1之基部11与导光体12相邻的出光面121间的夹角θ为介于10度~85度之间,所以当至少一个发光组件3投射光线至导光组件1时,即可借由不同角度的所述出光面121组合应用,来使导光体12外表面形成有不同深浅的所述出光面121,进而可使从不同出光面121折射出的光线路径皆不相同,以产生不均匀地向外散射现象,从而可借由此夹角来降低光线往回朝出光向折射的情况发生,借此可增加导光体12的出光率及折射率。
参阅图9及图10,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内存组件的一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导光组件1是直接结合于内存2且导光组件1不具有定位部13,散热组件21并不具有散热鳍片211且包覆导光组件1及内存2并具有多个窗口213使部分的导光组件1能够露出。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之优点:
(一)该导光组件1之基部11至少一侧表面上为设有连续不规则状且可使通过光线不均匀向外投射之所述导光体12,即可借由所述导光体12来将光线延续导引至整根导光组件1,以提升导光组件1整体亮度的均匀性,进而使导光组件1散发出通透明亮之美感,并可通过亮度均匀来避免观看者直接看到发光组件3时,该眼睛发生刺眼、不舒适的情况,且因导光组件1不添加有光扩散剂,并可配合所述导光体12来使发光组件3投射的光线不均匀地出光,进而可有效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进而可增加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二)该导光组件1为利用连续不规则状之所述导光体12来提升整体亮度的均匀性并扩大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所以不需添加光扩散剂且可减少发光组件3使用量,就可以降低整体制造成本,而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出的光线是经由所述导光体12折射,其不仅不会发生明暗不均的情况,且不会产生雾光的现象,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匀性、投射距离及投射范围。
(三)该导光组件1组装于内存2上后,所述发光组件3对位于导光体12之所述出光面121正下方处,而不会对位于所述出光面121的交接处,当所述发光组件3朝上投射时,便可利用所述出光面121来具有良好的折射效果,则不会因投射到所述出光面121的交接处而发生亮度过亮或过暗的情况,借此可进一步提升导光组件1整体亮度强度,以及亮度均匀性。
(四)该导光组件1对应于所述发光组件3位置处具有所述导光体12,二外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相对于内侧之所述导光体12的高度呈高低相互交错排列,而二外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大于内侧的导光体12的高度,即可借由中间高度较低的导光体12来使光源有较佳地延续性,进而可提升亮度的均匀性,且因外侧的二导光体12高度是高的,所以可有效提升投射的距离,借此达到提升亮度均匀性,以及出光距离、范围之效用。
(五)该发光组件3投射光线至基部11之入光面111时,其因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所以可减少光线反射现象,确实将光线折射至所述导光体12处,进而可提升导光组件1的出光率,借此可提升向外投射的范围,并提升光线出光的炫光效果。
(六)该基部11之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当导光组件1进行脱模的过程中,其因入光面111为呈平整状,所以便不会产生不平整状的脱模点,进而可降低导光组件1制造之难度,借此可使导光组件1能够通过模具来大量地生产。
前述提及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1可应用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可例如为内存组件、风扇、一体式水冷模块、计算机主机、固态硬盘、显示器、鼠标、键盘、显示卡、主板、耳机等产品,以下便依序介绍导光组件1之各种应用。需要说明的是,导光组件1之基部11的16平方厘米单位面积内为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12,但应用于内存组件时,导光组件1之基部11的2平方厘米单位面积内为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12较佳。
参阅图11至图13,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风扇2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基座201、多个发光组件3、一导光组件1及一第二导光组件10。基座201包括一外框部202及一连接于该外框部202内缘的内框部203,该外框部202及该内框部203界定出一凹槽204。所述发光组件3分别以环状排列的方式设置于该外框部202及该内框部203。该导光组件1呈扇叶状,作为本实施例的扇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201的内框部203且容置于该凹槽204内并覆盖位于内框部203的所述发光组件3。该第二导光组件10为圆环状且嵌卡于该外框部202并覆盖设置于该外框部202的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及第二导光组件10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其中,导光组件1及第二导光组件10的结构皆与前述的导光组件1同样具有基部11及多个导光体12,仅是外观形状有所不同。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风扇20也可只包含导光组件1而省略第二导光组件10。
参阅图14及图15,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一体式水冷模块30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装设在计算机机壳(图未示)内协助机壳散热,该一体式水冷模块30包含一水冷头301、多个发光组件3、一导光组件1及一散热组件302。散热组件302包括两个风扇303,并以管线304连通该水冷头301的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水冷头301内部,而导光组件1是以卡扣14卡合于水冷头301内壁凹陷形成的卡孔301a的方式装设于该水冷头301,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计算机主机4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机壳40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一导光组件1。机壳401包括两个侧壁402,其中一侧壁402形成有一开口403,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机壳401内部,导光组件1设置于该机壳401并遮蔽该开口40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
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固态硬盘5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硬盘(图未示)、一外壳50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一导光组件1。该硬盘装设于该外壳501内,该外壳501形成有两个上下间隔呈长条状的槽口502,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外壳501内且位置对应所述槽口502。导光组件1设置于该外壳501并遮蔽该槽口502,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其中,槽口502的数量并不以二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只要至少一个即可,槽口的形状也不以长条状为限。其中,本实施例为SATA规格类型,但不以此为限,其也可以为M.2、PCIE等等其它规格的类型。
参阅图18及图19,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显示器6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壳体601、多个发光组件3、一导光组件1及一第二导光组件10。该壳体601包括一前框部602及一后板部603,所述发光组件3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前框部602下侧,所述发光组件3的另一部分呈环状排列地设置于该后板部603。该导光组件1呈长条状设置于该前框部602下侧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该第二导光组件10呈环状设置于该后板部603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及第二导光组件10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其中,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包含位于前框部602的导光组件1,或仅包含位于后板部603的第二导光组件10,并不以本实施例的态样为限。
参阅图20,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鼠标7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本体70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两个导光组件1。该本体701包括一握持部702及两个可相对于该握持部702活动的按键部703,该握持部702可供用户握持,所述按键部703可供用户的手指按压以进行操作。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握持部702且邻近所述按键部703排列,两个导光组件1大致呈L型,彼此间隔地分别设置于该握持部702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
参阅图21,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键盘8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外框80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两个导光组件1。外框801形成有两个窗口802,其中一窗口802位于该外框右上角,即键盘数字按键区的上方,其中另一窗口802位于该外框801中间靠近上侧边处,即键盘字母按键及功能按键(F1~F12)区的上方。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外框801内且位置对应所述窗口802,所述导光组件1分别遮蔽所述窗口802,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其中,窗口802的数量并不以二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而位置也不以上述为限。
参阅图22,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显示卡9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本体901、一散热组件902、多个发光组件3及一导光组件1。散热组件902设置于该本体901且包括三个风扇903,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本体901且围绕该散热组件902的所述风扇903排列,该导光组件1设置于该本体901且围绕所述风扇903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
参阅图23,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主板10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板体101、多个发光组件3及两个导光组件1。板体101上设置有四个插槽102,所述发光组件3设置于该板体101且位于所述插槽102上方以及右方的区域,所述导光组件1分别设置于该板体101并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其中,导光组件1的数量并不以二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只要至少一个即可,其位置也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参阅图24,本实用新型具有导光组件的耳机20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头带2001、两个耳罩部2002、多个发光组件3及两个导光组件1。所述耳罩部2002分别连接该头带2001的两端,所述发光组件3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2002的外侧面,使所述发光组件3皆朝外彼此不相对,所述导光组件1分别设置于所述耳罩部2002且覆盖所述发光组件3,借此所述发光组件3所发射出的光便通过导光组件1提升光线投射范围及距离,并产生出犹如极光般美感之炫光效果,借此可使出光效果更加地炫目、绚烂夺目,提升投射出光线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导光组件1、第二导光组件10的结构皆与前述的导光组件1同样具有基部11及多个导光体12,仅是外观形状随着应用的电子装置而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779197.1
申请日:2019-05-2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728224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G02B6/00
专利分类号:G02B6/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芝奇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芝奇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
发明人:黄琼篁
第一发明人:黄琼篁
当前权利人:芝奇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史瞳;谢琼慧
代理机构:1135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