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故性泄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事故,氯化氢,模型,模式,水路运输,神经网络,船舶。
事故性泄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方敏,徐冰,尹新,阚军,潘旭海[1](2011)在《氯化氢事故性泄漏扩散的后果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起BOC(叔丁氧羰基)生产中误操作造成的氯化氢泄漏事故的后果模拟分析,说明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预测事故伤亡后果和人员应急响应策略选择的作用。首先确定事故中氯化氢的泄漏量和泄漏方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扩散过程,利用室内外换气公式,得出室内外氯化氢气体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然后结合概率函数法得出室内外暴露剂量以及概率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室内外的概率变量都小于-7,因此人员死亡概率为0,与事故实际造成的后果基本相符。因此,选择相应的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毒气泄漏事故进行后果模拟分析,能定量确定泄漏事故对特定范围内造成的危险程度,预测事故伤亡后果。(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庄学强,高孝洪,孙迪[2](2008)在《液化天然气船舶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使得LNG船舶的数量和容量不断增大。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舶的储罐中储存着大量的LNG,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LNG船舶的泄漏及相关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液化天然气船舶目前发展状况的简单介绍,分析了LNG船泄漏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从LNG泄漏扩散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风洞实验和物理模拟、现场试验和实时动态仿真模拟等四个方面详细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在LNG泄漏扩散过程问题上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08年03期)
王超[3](2008)在《危险化学品事故性泄漏大气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品的使用量也大幅度增加,相应的事故发生率也不断上升,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和安全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化学品储罐发生突发性泄漏的风险性,对危险化学品的泄漏扩散进行模拟,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能及时、迅速、有效、直观地对泄漏事故的危险区域做出准确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对重大泄漏扩散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事故的事故机理、相关条件、事故特性和影响因素。由于化学品种类繁多,本文选取了液氯和甲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储罐内危险品的气态和液态的泄漏数学模型,及在陆域上液池的形成和蒸发过程。研究了适用于各种主要情况下的扩散模式,并对各种不同泄漏源和环境条件分析了其适用条件,利用“毒负荷”的概念对危险区域进行划分,提出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和救援方案。为方便实用,作者用VB6.0开发了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拟软件,从而为事故应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支持,以达到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本文最后给出了实例,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泄漏事故发生后的浓度分布、影响区域,表明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8-01-01)
丁晓晔,蒋军成,黄琴[4](2007)在《液氨储罐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氨是化工企业常用的原料,而每年因为液氨储罐的泄漏造成的事故也十分频繁,液氨属于高度危险性物质,一旦泄漏极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本文探讨了描述液氨储罐事故性泄漏及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所建模型针对某市化学园区某化工公司液氨储罐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模拟分析。从模拟结果来看,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事故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对于救灾、重大危险源编制应急事故预案以及对新建项目进行危险性预评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葛秀坤,孙志红[5](2006)在《工业企业事故性泄漏扩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业企业的泄漏扩散模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各模型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工业企业的事故后果模拟评价中所采用泄漏扩散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用P-G扩散模型研究物质泄漏的扩散模式,结合某企业的物质扩散算例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为工业企业的事故后果模拟评价以及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S1期)
丁晓晔[6](2005)在《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的模拟研究与软件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中,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事故性泄漏。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厂区内部和邻近地区人员的生命与财产都将遭受巨大损失和危害,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损害将无法挽回。因此,开展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模拟的研究,对于指导化工、石油化工企业制定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应急预案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组织事故的应急救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中研究了工业事故性泄漏及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在总结现有重气扩散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LTA-HGDM模型(Heavy Gas Dispersion Model in Laminar andTurbulent Atmosphere,层流及湍流大气环境中的重气扩散模型),该模型具有形式简单、模拟精度较好、运算快捷等优点。文中提出将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安全评价的模拟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安全评价的技术水平,是其它模拟评价方法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文中应用研究的模拟评价方法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典型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预演事故的发生过程及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从而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所评价单元或系统的危险及危害性。 文中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模拟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满足对消防人员进行堵漏培训的整个过程的需要。系统包括知识学习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两部分,能模拟常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泄漏事故,并可人机交互进行分步堵漏过程的模拟训练考核,是消防人员进行培训的极为有用的使用工具之一。(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5-05-01)
丁晓晔,蒋军成,罗宗军,刘加奇[7](2005)在《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模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模拟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包括知识学习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两部分,能模拟常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泄漏事故,并可人机交互进行分步堵漏过程的模拟训练考核。(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张志泉[8](2004)在《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毒气体发生事故性泄漏时具有瞬间性的特点 ,选取适宜的烟团扩散模式 ,在多种气象条件下 ,对有毒气体地面浓度的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有毒气体有害浓度分布区域与泄漏发生后、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北方环境》期刊2004年04期)
潘旭海[9](2004)在《事故性泄漏动力学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中,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事故性泄漏。泄漏发生后,泄漏物质在地面上形成液池,挥发出有毒有害蒸气;或直接进入大气,扩散开去。所有这些都严重危害了附近人员的身体健康,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环境与社会问题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严重地影响了当代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的顺利与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危险性物质事故性泄漏动力学过程研究,对于科学预防事故性泄漏的发生以及指导紧急救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对自 1949 年 10 月至 1999 年 12 月我国化工系统内所发生的重(特)大、典型事故性泄漏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事故发生频率和造成的伤亡人数,统计得到在我国应优先考虑并控制的 8 种危险化学品依次是: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氯乙烯、苯、一甲胺、一氧化碳和硫化氢。通过对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了 7 种影响泄漏扩散的主要因素,建立了 16 种事故性泄漏模式。针对有毒有害液体泄漏后在地面上的蔓延和蒸发,从动力学角度入手,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将液池蔓延过程和蒸发过程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推导建立了动态液池蒸发模型。对液池蒸发中的热量传递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液池蒸发的传热传质耦合计算模型。根据边界层理论,推导建立了层流和湍流环境下的液池蒸发理论模型。为了研究纯液体和混合液体蒸发机理上的不同,设计建立了液池蒸发风洞实验装置,分别对纯液体(包括苯、甲苯和乙醇)、两组分混合液体(苯与甲苯混合溶液、苯与乙醇混合溶液)以及多组分混合溶液(石脑油和原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液体和两组分液体的蒸发是受边界层蒸发控制的;而石脑油的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受边界层蒸发控制;原油的蒸发则不受边界层蒸发控制,而是受基本蒸发控制。在蒸发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方面,纯液体的蒸发质量与时间 t 呈正比,石脑油的蒸发质量与 t0.7呈正比,原油的蒸发质量则与 t0.55呈正比。对于两组分混合溶液的蒸发,其蒸发质量与时间的关系随组分物质和组分比例的不同而不同,但却有规律可循,即:⑴两组分之间的蒸发性能或体积百分比越接近、蒸发质量与时间越容易表现出乘幂的变化关系,⑵环境风速越大或液池蒸发面积越 I<WP=5>大,蒸发质量与时间越容易表现出乘幂的变化关系。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新的液池蒸发计算关系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比常用的 Mackay & Matsugu 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验测量值。为了进一步考察太阳辐射对蒸发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开放空间现场蒸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对液体的蒸发影响很大,计算过程中必须考虑热量传递。通过将本文新建的蒸发关系模型以及 Mackay &Matsugu 模型的预测结果同现场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 Mackay & Matsugu 模型更适合于太阳辐射较强场合的蒸发计算,其预测平均偏差为 16%。本文新建的模型则更适合于太阳辐射较弱或不存在太阳辐射场合的蒸发计算,其预测偏差在±5%以内。根据纯液体和两组分混合液体的蒸发实验数据,对本文建立的蒸发过程传热传质耦合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液体的蒸发质量和液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另外,对基于边界层理论的蒸发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将新建的理论模型的预测偏差同 Mackay & Matsugu 模型,GRAY 模型,BAU 模型、SUBTEC 模型、EPA 模型、NIOH-1 模型和 NIOH-2模型的预测偏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基于层流边界层理论建立的蒸发计算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约为 33.5%,模拟计算精度仅次于Mackay & Matsugu 模型、NIOH-1 模型和 SUBTEC 模型。针对物质泄漏后所形成的气云绝大多数属于重气云,本文着重开展了重气云扩散理论的研究。通过将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混合规则引入到箱模型中,对现有的箱模型进行了改进。根据 Thorney Island Trial No. 008 试验的实验数据,对改进后的箱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同 IIT Heavy Gas Models 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箱模型的模拟结果平均比实验值偏大 8.93%,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在模拟准确度方面,采用改进后的箱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观测值的平均偏差为 21%,低于采用 IIT Heavy Gas Models 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观测值之间 25.67%的平均偏差,其模拟精度比 IIT Heavy Gas Models 模型高。为了进一步简化模拟计算过程,避免求解微分方程,提高计算速度,本文在总结现有重气扩散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 LTA-HGDM 模型(Heavy Gas DispersionModel in Laminar and Turbulent Atmosphere,即层流及湍流大气环境中的重气扩散模型)。并将该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同 Thorney Island Trials 系列试验结果及其它数值模型(如 IIT Heavy Gas Model 、HEGADAS 模型、MARIAH 模型、Eidsvik模型和 Cox 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LTA-HGDM 模型的模拟II<WP=6>计算精度与这些模型相当,但却避免了求解微分方程,提高了计算速度。最后,结合本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研制开发了事?(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4-04-01)
张启平,王锋[10](2004)在《烃类危险物事故性泄漏过程的实时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危险源事故性泄漏过程的实时预测与预警技术一直是工业安全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过程实时预测,解决具有动态特性的过程模型初始特征参量的问题,不仅是动态过程预测的关键,而且客观上也是十分困难的。本文根据液态烃泄漏过程所涉及的因素繁多且过程动态特性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反求源”技术构思的实时预测方法。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架构烃类特征参量的动态数值预测系统,进而得到了与风洞实验较好的拟合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4年01期)
事故性泄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使得LNG船舶的数量和容量不断增大。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舶的储罐中储存着大量的LNG,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LNG船舶的泄漏及相关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液化天然气船舶目前发展状况的简单介绍,分析了LNG船泄漏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从LNG泄漏扩散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风洞实验和物理模拟、现场试验和实时动态仿真模拟等四个方面详细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在LNG泄漏扩散过程问题上的研究现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故性泄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方敏,徐冰,尹新,阚军,潘旭海.氯化氢事故性泄漏扩散的后果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
[2].庄学强,高孝洪,孙迪.液化天然气船舶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综述[J].中国航海.2008
[3].王超.危险化学品事故性泄漏大气扩散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4].丁晓晔,蒋军成,黄琴.液氨储罐事故性泄漏扩散过程模拟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
[5].葛秀坤,孙志红.工业企业事故性泄漏扩散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
[6].丁晓晔.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的模拟研究与软件研制[D].南京工业大学.2005
[7].丁晓晔,蒋军成,罗宗军,刘加奇.工业事故性泄漏及应急堵漏模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
[8].张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J].北方环境.2004
[9].潘旭海.事故性泄漏动力学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10].张启平,王锋.烃类危险物事故性泄漏过程的实时预测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天然气泄漏(1)区、(3)区高度和宽度...](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CSYQ2013010040006&suffix=.jpg)
![液氨连续稳定泄漏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LDBK2007030010010&suffix=.jpg)
![烟羽模式的水平扩散参数σy曲线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AQHJ2006S10560003&suffix=.jpg)
![系统主界面](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8048806.nh0008&suffix=.jpg)
![液体蒸发实验装置示意图](/uploads/article/2020/01/06/f724d26853fb45c10ef8ae57.jpg)
![末站典型工艺流程](/uploads/article/2020/01/06/dfb2ecdaeb3ded5f92e421e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