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模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物理,河口,溢洪道,不等式,虚拟现实,滑轮。
物理模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田睿,孙迪飞[1](2019)在《四旋翼飞行器物理数学模型及微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四旋翼飞行器运动复杂控制难的问题,建立了四旋翼物理数学模型。分析了当前几种姿态解算方案的不足,选用四元数姿态解算方案,消除了运算中的转动不可交换性误差。根据下一时刻角度数据的可预测性,设计了卡尔曼滤波器以滤去电机高速运转带来的机体高频震荡、环境电磁干扰及温漂带来的干扰噪声信号。设计了微控制系统电路,构建了串级PID调节器,使系统恢复到平衡位置的角速度与角度成正比,解决了大角度误差带来的震荡及小角度误差带来的力度不足问题。室外飞行实验结果表明,飞行器可以实现稳定悬停、前进、后退、偏航等一系列运动,解决了飞行器稳定性差、控制难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张永明[2](2019)在《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滑轮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模型建构意识是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使用滑轮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滑轮模型的基本特点,进而使学生体验模型建构过程,理解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形成主动建构模型的意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9年29期)
张宏伟[3](2019)在《闸下淤积动床物理模型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已有仪器设备并节约成本,采用通信缓冲的技术设计了严家港闸下淤积模型分布式控制系统,着重讨论了系统的组成架构、通信缓冲和软件设计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开发后的系统在模型多边界控制上具有良好的性能,通信缓冲技术即使采用低速现场总线也能满足小型控制系统的实时要求,经济适用的仪器技术在河工模型计量测试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王星莉,许东明,俸维晓,吴美鸿[4](2019)在《九龙江大型河口物理模型设计及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九龙江大型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的必要性、模型设计和制作、模型的应用和展望。九龙江大型河口物理模型涵盖北溪、西溪、南溪、紫泥岛南北中港、环厦门岛广阔水域,能模拟各种稀遇潮洪和复杂河势的水流泥沙运动现象,是研究九龙江河口复杂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将为研究解决九龙江河口水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为九龙江河口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胡志鹏,胡良明,王涛,郭新蕾[5](2019)在《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某排洪沟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该山地排洪沟工程设计方案的前期物理模型试验表明,排洪沟上游平段采用圆弧衔接以及陡槽段采用台阶式溢洪道的整体设计布置合理,过流能力满足要求,台阶段水流掺气较充分,掺气后流速趋于稳定,但进水口主流方向角度较大,明渠内水流分布不均匀,水位雍高超过现有渠道边墙。为较好的改善水流流态,对溢洪道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在进水口处设置导流墩的优化方案,并在千年一遇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明渠内水面线明显下降,流速分布较为均匀,导流墩上压力不大。实测陡槽段台阶式溢洪道消能率达到了90%,起到了优化设计的效果,对其他同类实际工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10)
吕征[6](2019)在《基于科学思维指导下物理模型的教学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是课程的主旨目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主旨细分目标指出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培育学生具有物理模型建构意识和能力是提高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显然这个途径必须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达成.以物理模型的教学设计探讨一下如何在科学思维指导下实践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物理模型分为对象模型,空间模型,运动模型,器件模型等,根据物理模型的分类性质不同,物理模型建构的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培养需要借助于截然不同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观察和实验及演化的情境问题不同,呈现的程序方式不同,科学思维的水平提升不同,那么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应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数理化解题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蔡宏斌,李平,苏成利,曹江涛[7](2019)在《带有随机网络丢包的工业信息物理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信息物理系统中,针对一类遭受随机网络丢包的线性离散时间系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具有主动补偿机制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首先,将网络丢包的过程描述成伯努利概率分布;然后,通过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求解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获得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此外,本文考虑了丢包率具有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两种情况,大幅度降低了控制器的保守性。设计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清除工业信息物理系统中的网络丢包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利用两个仿真例子证明提出方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7期)
刘云鹤[8](2019)在《基于“TNT模型”的物理化学实验信息化课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较难的基础实验课程,本论文分析了传统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难点。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叁个角度,整体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思路。提出了基于"TNT"模型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从重点难点解决、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习惯养成叁个角度评价了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21期)
陈涛[9](2019)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下的中学物理微课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时代的来临,Khan Academy、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冲击着传统教学,走进人们视角。微课作为其内容载体,以短小、精悍、方便、明确等特征弥补了传统教学相应的弊端。然而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发展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顺风顺水。较传统教学而言,微课由于自身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当今微课指导理论太笼统、其定义界定不够明确,整体制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了微课在教学中并不像预想中那么受欢迎。本研究所涉及的物理学科在中学中是公认难学的学科,学生学习动机普遍不强。ARCS模型的设计理念切合了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其动机模型机制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能够改善现有微课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本文使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育测量法和实验研究法,旨在探究设计出基于ARCS动机模型下的微课,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实践,解决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校微课使用情况,向二连浩特市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发放了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并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数据,进行前期分析,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之后大量收集参考资料并整理,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了一套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的基于ARCS动机模型下的微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从教学基本原则出发,结合微课和ARCS动机模型的特点确立该动机模型下物理微课的指导原则。2.整理归纳大量的参考文献,收集该领域代表人物的观点,确定该模型下微课设计的组成要素和基本过程。整体模型设计主要包括前段分析、主体设计和评价反馈。3.前端设计即在设计微课主体部分之前先明确教学目标;主体设计包括微课教学设计部分和微课制作部分;评价反馈机制是对前端设计和主体设计的检验和反馈,主要包括微练习和微反思两个部分。4.微课的叁个部分都是在ARCS动机模型的视角下进行开发和设计的,即在设计过程中开创性的整合了该模型的整体机制和内涵特点,通过将各个动机层面的可行性动机策略和方法与物理教学结合,整合出了一套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方法和应用模板。之后将基于ARCS动机模式下的微课应用于实验班物理教学中。最后进行效果分析,分析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结果,证明了该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这方面的的有效性,从而丰富了微课设计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6)
王子[10](2019)在《指导VR物理教育应用设计的学习模型构建与用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极大兴趣。由于其“沉浸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为学习者创设和提供具有高度沉浸性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能够使学习者通过与虚拟环境的交互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在情境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各个学科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而初中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探索性,并且很多宏观或者微观的物理现象和实验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很难直观展示,从而加大了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所以如何使一些抽象化的物理知识更为形象化、具象化,继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知物理知识,是当前初中阶段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虚拟现实(VR)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沉浸性和交互性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对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虚拟现实(VR)支持教育应用的设计与开发缺乏明确的学习理论和专门设计的模型作为基础和指导原则,所以本文在现有虚拟现实技术和学习理论的支持下,针对初中物理学科研究出一个既考虑教育理论又考虑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指导性,基于该模型设计了关于初中物理学科磁体与磁场知识点的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育应用,进行了教学实验,并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表现、用户情绪和该应用的可用性设计了量表和问卷,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进一步对使用该应用的高低分学生的交互行为进行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关联研究。经研究,本文研究结果为1)构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教育理论的用于指导VR支持的初中物理教育应用学习模型。为今后VR支持的教育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2)采用实验对比的方式对VR教育应用的学习效果、情绪、可用性叁个方面进行了评估,为今后VR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3)在用户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使用关联规则挖掘对高、中和低分学生的交互行为研究发现了学生的交互频率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着显着的联系。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学习模型对虚拟现实(VR)支持的教育应用的设计和使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学习变得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中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并且本研究通过使用关联规则挖掘对高、中和低分学生的交互行为研究发现了学生的交互频率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着显着的联系。过高和过低的交互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绩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物理模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理模型建构意识是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使用滑轮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滑轮模型的基本特点,进而使学生体验模型建构过程,理解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形成主动建构模型的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模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田睿,孙迪飞.四旋翼飞行器物理数学模型及微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9
[2].张永明.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滑轮实验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9
[3].张宏伟.闸下淤积动床物理模型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4].王星莉,许东明,俸维晓,吴美鸿.九龙江大型河口物理模型设计及其作用[J].水利科技.2019
[5].胡志鹏,胡良明,王涛,郭新蕾.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某排洪沟优化设计研究[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2019
[6].吕征.基于科学思维指导下物理模型的教学设计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
[7].蔡宏斌,李平,苏成利,曹江涛.带有随机网络丢包的工业信息物理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8].刘云鹤.基于“TNT模型”的物理化学实验信息化课程设计[J].智库时代.2019
[9].陈涛.基于ARCS动机模型下的中学物理微课设计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0].王子.指导VR物理教育应用设计的学习模型构建与用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