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中心卫生院1576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340-02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外科护理
1减轻或缓解疼痛
(1)观察、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评估诱发因素。
(2)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
(3)咳嗽、深呼吸时用手按压腹部,以保护伤口,减轻疼痛。
(4)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
(5)严重时注意生命体征的改变及疼痛的演变。
(6)指导病人使用松弛术、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如听音乐、相声或默默数数.以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
(7)在疼痛加重前,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并观察、记录用药后的效果。
(8)向病人讲解用药知识,如药物的主要作用、用法,用药间隔时间,疼痛时及时应用止痛药。
2降低体温,妥善保暖
(1)评估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变化及食欲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调节病室温度、湿度,保持室温在18~20℃,湿度在50%~70%,保证室内通风良好。
(3)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或饮料。
(4)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保持病室安静,以免增加烦躁情绪。
(5)有寒战者,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电热毯保暖,并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坠床。
(6)保持衣着及盖被适中,大量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床单,可在皮肤与内衣之间放入毛巾,以便更换。
(7)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降温方法,如冰袋外敷、温水或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1次,如降温时出现颤抖等不良反应,立即停用。
(8)药物降温。经物理降温无效,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注意用药后反应,防止因大汗致虚脱发生。
(9)高热病人给予吸氧,氧浓度不超过40%,流量2~4L/min,可保证各重要脏器有足够的氧供应,减轻组织缺氧。
(10)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口唇干燥涂液状石蜡或护唇油,预防口腔、皮肤感染。
(11)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观察、记录降温效果。
(1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简单物理降温方法及发热时的饮食、饮水要求。
3减轻焦虑
(1)评估病人焦虑表现,协助病人寻找焦虑原因。
(2)向病人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总结以往对付挫折的经验,探讨正确的应对方式。
(3)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1)多与病人交谈,但应避免自己的情绪反应与病人情绪反应相互起反作用。
2)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
3)用科学、熟练、安全的技术护理病人,取得病人信任。
4)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如限制病人与其他焦虑情绪病人或家属接触。
(4)帮助病人减轻情绪反应。
1)鼓励病人诉说自己的感觉,让其发泄愤怒、焦虑情绪。
2)理解、同情病人,耐心倾听,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分散病人注意力,如听音乐、与人交谈等。
4)消除对病人产生干扰的因素,如解决失眠等问题。
(5)帮助病人正确估计目前病情,配合治疗及护理。
4做好口腔护理
(1)评估口腔黏膜完好程度,讲解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使其接受。
(2)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因素,介绍消除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让其了解预防口腔感染的目的和方法。
(3)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鼓励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必要时口腔护理。
(4)鼓励病人进食、饮水,温度要适宜,避免过烫、过冷饮食以损伤黏膜。
(5)经常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倾听病人主诉,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5纠正体液不足
(1)评估出血量、出汗量、引流量、摄入量等与体液有关的指标。
(2)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及时了解每小时尿量。若尿量<30ml/h,表示体液或血容量不足,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早期治疗。
(3)鼓励病人进食、进水,提供可口、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摄入量。
(4)若有恶心、呕吐,应对症处理,防止体液丧失严重而引起代谢失衡。
(5)抽血监测生化值,以及时纠正失衡。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末梢循环情况。
(7)告诉病人体液不足的症状及诱因,使之能及时反映并配合治疗、护理。
6腹腔感染的防治
(1)严密监测病人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腹部体征,定期做引流液或血液的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以指导用药。
(2)指导病人妥善固定引流管的方法,活动时勿拉扯引流管,保持适当的松度,防止滑脱而使管内脓液流入腹腔。
(3)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等渗盐水低压冲洗及抽吸。
(4)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并做好记录。
(5)注意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及时更换潮湿的敷料,保持其干燥,必要时涂以氧化锌软膏。
(6)在换药及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逆行感染。
(7)告诉病人腹部感染时的腹痛变化情况,并应及时报告。
参考文献
[1]常换英.张燕萍.4例肝脓肿合并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期刊论文]-全科护理2007(35).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9-231.
[3]薛富善,袁风华.围手术期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65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