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橡胶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乙丙橡胶,聚丙烯,结构,丁酯。
橡胶核论文文献综述
高照[1](2016)在《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接枝天然橡胶核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甲基丙烯酸丁酯或者苯乙烯作为乙烯基的单体来接枝改性天然橡胶,并研究两种单体与天然橡胶反应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天然橡胶(NR)-g-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天然橡胶(NR)-g-苯乙烯(ST)共聚物。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单体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透射电镜(TEM)对NR-g-BMA、NR-g-ST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丁酯作为接枝单体时,当NR/BMA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25phr(每100g干基质量)、反应温度为6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而当苯乙烯作为单体接枝天然橡胶时,当NR/ST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75phr、反应温度为9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红外谱图表明BMA和ST成功接枝到NR分子链上;DSC分析表明NR和PBMA/PST为部分相容体系;TEM观察发现NR-g-BMA及NR-g-PST胶乳粒子是NR为核,PBMA/PST为壳的核壳结构。但是甲基丙烯酸丁酯相比较苯乙烯形成外层壳的过程稍有不同,甲基丙烯酸丁酯成壳的过程是优先对天然橡胶粒子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待从外向内反应完全之后再在天然橡胶粒子外部形成壳结构,而苯乙烯是首先在天然橡胶的外侧形成了完整的壳结构,再不断由外朝内向天然橡胶粒子内反应。采用涂膜法按照不同质量的配比制备了接枝共聚物(GNR)与天然橡胶(NR)共混硫化胶膜,并测定了共混硫化胶膜的热稳定性能、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邵氏硬度A、交联密度。结果表明:共混硫化胶膜相较于单纯天然橡胶在保持热稳定性能良好的情况下,老化前后的抗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有明显地提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硫化胶膜的拉伸断裂面的形貌发现随着NR-g-BMA共聚物配比增加,断面表面趋于紧实平滑;同样条件下增加NR-g-ST共聚物的配比,硫化胶膜断面的平滑程度未见明显变化,但均匀分散在橡胶基中的共聚物粒子呈现增多、密集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高照,陈永平,马庶,廖建和[2](2016)在《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核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天然橡胶(NR)-g-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物。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NR/BMA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透射电镜对NR-g-BMA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NR/BMA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25 phr(每100 g干基质量)、反应温度为6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红外谱图表明BMA成功接枝到NR分子链上;DSC分析表明NR和PBMA为部分相容体系;TEM观察发现NR-g-BMA胶乳粒子是NR为核,PBMA为壳的核壳结构。按照不同配比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GNR)与天然橡胶(NR)共混硫化胶膜,并测定了共混硫化胶膜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邵氏硬度A、交联密度。结果表明,GNR/NR硫化胶膜相较于单纯天然橡胶的老化前后的抗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承亚,李田,龚克成,李红[3](2002)在《橡胶核—壳粒子增韧聚丙烯》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苯乙烯—乙丙嵌段共聚物(SEP)和叁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的增韧作用。SEP作为聚丙烯(PP)的增韧添加剂比EPDM有更好增韧效果,这是由于SEP以核—壳的形态分布在PP基体中,有效地诱导PP基体产生银纹和剪切屈服,消耗了大量的冲击能。SEP用量为10份时,SEP/PP共混村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提高7~8倍,超过了20份EPDM增韧PP的效果,是一种新型的聚丙烯抗冲增韧改性剂。(本文来源于《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黄承亚,李田,龚克成,李红[4](2002)在《橡胶核-壳粒子增韧聚丙烯》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苯乙烯-乙丙嵌段共聚物(SEP)和叁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的增韧作用。SEP作为聚丙烯(PP)的增韧添加剂比EPDM有更好的增韧效果,这是由于SEP以核-壳的形态分市在PP基体中,有效地诱导PP基体产生银纹和剪切屈服,消耗了大量的冲击能。SEP用量为10份时,SEP/PP共混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提高7~8倍,超过了20份EPDM增韧PP的效果,是一种新型的聚丙烯抗冲增韧改性剂。(本文来源于《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橡胶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天然橡胶(NR)-g-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物。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NR/BMA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透射电镜对NR-g-BMA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NR/BMA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25 phr(每100 g干基质量)、反应温度为6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红外谱图表明BMA成功接枝到NR分子链上;DSC分析表明NR和PBMA为部分相容体系;TEM观察发现NR-g-BMA胶乳粒子是NR为核,PBMA为壳的核壳结构。按照不同配比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GNR)与天然橡胶(NR)共混硫化胶膜,并测定了共混硫化胶膜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邵氏硬度A、交联密度。结果表明,GNR/NR硫化胶膜相较于单纯天然橡胶的老化前后的抗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橡胶核论文参考文献
[1].高照.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接枝天然橡胶核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D].海南大学.2016
[2].高照,陈永平,马庶,廖建和.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核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J].热带作物学报.2016
[3].黄承亚,李田,龚克成,李红.橡胶核—壳粒子增韧聚丙烯[C].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2002
[4].黄承亚,李田,龚克成,李红.橡胶核-壳粒子增韧聚丙烯[C].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