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式交互论文_邓力源,蒋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式交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隐式,人机,设备,曲面,内化,系统,上下文。

隐式交互论文文献综述

邓力源,蒋晓[1](2019)在《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转变了隐式交互的研究视角,以行为逻辑为设计思维,结合交互设计五要素,提出了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思路,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论证,总结了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特征。最后构建了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模型,为隐式交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6期)

杨林,李文锋,段莹,罗云,杨文超[2](2018)在《工业物联网环境下隐式人机交互消息传播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业4.0环境下人与周边物联网制造资源交互具有临时再配置、网络拓扑复杂多变的特点,以群集、社会化自组织的工业物联网智能设备为研究对象,构建简洁、高效的隐式人机交互机制。考虑人的因素对物联网节点交互的影响,引入设备社会化网络,提出了一种社会化设备对设备的隐式交互消息传播方法。以汽车轮毂的客户定制过程为例,进行了隐式交互分析;引入Caveman社会关系构建方法与概率模型,以消息完成率与体感网连接设备数量为指标,对所提隐式交互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随机消息转发机制相比,所提社会化设备对设备交互的消息传播的最大平均完成率提高7%;在给定用户满意度条件下,周边直接连接智能设备数量可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为工业物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参数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王巍,姚宇双[3](2016)在《可穿戴产品的隐式交互设计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对于隐式交互的研究与设计成为新兴热点。本文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定义可穿戴隐式交互内涵,并通过分析典型应用案例,总结可穿戴隐式交互的设计原则,对未来隐式交互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6年06期)

王巍,黄晓丹,赵继军,申艳光[4](2014)在《隐式人机交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隐式人机交互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全面地总结.首先,梳理了隐式交互的研究之路,归纳并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机构、研究特点以及相关资源.其次,详细地阐述了该领域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对主流算法进行了概括、分类和对比.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和后续可能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信息与控制》期刊2014年01期)

叶喜勇,陶霖密,王国健[5](2011)在《基于动作理解的隐式交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老年看护等日常生活的应用环境的人机交互中,要求计算机系统在不分散人的注意力的状况下理解人的意图,作为系统的隐式输入。在这种情况下,动态上下文对于人体动作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对隐式交互系统分析,结合老年看护实例,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分析,建立动态上下文模型及ADL-DBN推理模型,进行动作分析和理解,并根据系统任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等服务内容。(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期刊2011-09-17)

张慧忠,李世国[6](2011)在《产品的隐式交互界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iPod界面的进化历程为启示,分析了内隐交互出现的内因——后工业时代的再内化,并结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论述了隐式交互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探讨了隐式交互的执行要素,内隐交互需要有科技的支持,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内隐交互适用的范围。还论述了简约设计和合适的设计为内隐交互的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1年16期)

王国建,陶霖密[7](2010)在《支持隐式人机交互的分布式视觉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交互方式的转变并催生新的交互理论和交互范式。隐式人机交互是一种新型人机交互范式,其特点是用户无需直接操作计算机等设备,交互系统通过分布式传感器检测,分析用户动作,在线地获取当前的动态上下文,用于理解用户的意图,作为系统的隐含输入,产生与用户意图相适应的隐含输出来为用户服务。本文分析了隐式交互对计算系统的需求,提出了通用化的面向应用的服务共享模型,以用于构建分布式视觉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的隐式交互实例表明,上述模型是通用的服务共享模型,能够实现多种隐式交互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周元峰,伯彭波,张彩明,高珊珊[8](2009)在《一种隐式曲面交互调整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对隐式曲面形状进行交互调整的新方法,为隐式曲面的调整提供了两种交互工具,分别是对曲面上点的位置调整和法向调整.该方法以调整后的位置和法向为新曲面的插值条件建立目标函数,极小化该目标函数求解曲面参数的变化量,从而确定新的隐式曲面.文中采用拟牛顿法和序列二次规划法(SQP)求解该非线性优化问题.在调整过程中用粒子的方法对隐式曲面进行绘制,实现了对隐式曲面形状的实时交互调整.最后用实例说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周元峰[9](2009)在《隐式曲面交互造型及其网格化处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线曲面造型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以及计算机动画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曲线曲面造型技术的提高,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医学图像叁维建模以及逆向工程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发展,隐式曲面造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因为其形状调整和显示的困难,应用价值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叁维造型方法之一是基于多边形网格模型,网格模型数据可通过高精度激光测量设备获取,存储信息为被测量对象表面的离散点的几何坐标,将测量对象几何形状数字化,但这样所获取的几何模型一般分为若干部分,具有较多的噪声,需要对几何数据进行去噪、点云拼接、数据平滑以及数据精简等处理。隐式曲面具有参数曲面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简洁直观的表达方法;具有很高的连续性;能够容易地表示拓扑复杂的曲面,并且容易改变曲面的拓扑结构:空间点与隐式曲面的相对位置容易判断。因此,隐式曲面可以为叁维几何表示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造型方法。如何将难以显示和控制的隐式曲面转为多边形网格表示,进行隐式曲面重建,并对重建的多边形网格进一步处理,得到更为优化的网格模型,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了解决隐式曲面调整和显示困难问题,结合多边形网格模型处理技术,本文主要围绕基于隐式曲面交互造型,建立其多边形网格表示并对网格进行处理等问题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并针对隐式曲面交互调整、隐式曲面的造型方法、隐式曲面多边形化、叁角形网格简化和光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由隐式曲面到多边形网格处理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隐式曲面难以进行交互调整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优化的隐式曲面交互调整方法,方法可以达到实时对隐式曲面进行形状调整。首先为隐式曲面的调整设计两种交互工具,交互工具由采样粒子进行定义,分别可以对曲面上顶点的位置调整和法向调整。该方法以调整后的位置和法向为新曲面的插值目标建立目标函数,极小化该目标函数求解曲面参数的变化量,从而确定新的隐式曲面。从优化角度对极小化问题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牛顿法和SQP(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方法求解该非线性优化问题。在调整过程中用粒子的方法对隐式曲面进行绘制,实现了对隐式曲面形状进行实时交互调整。(2)对于隐式曲面表示和显示问题,提出了两种新的隐式曲面多边形化方法,两种新方法均基于隐式曲面采样粒子,根据隐式曲面的法向和曲率信息对隐式曲面进行叁角化处理,得到与隐式曲面同构的多边形网格表示。方法一:将隐式曲面的多边形化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根据法向约束条件对隐式曲面进行采样,得到稳定的采样粒子表示:然后在每个采样粒子处沿法线正负方向分别在隐式曲面内部和外部延伸一段距离,得到两个曲面法向附加点。将法向附加点和采样顶点进行四面体化,删除法向顶点及其相关联的边,最终得到隐式曲面的叁角形网格模型。方法二:基于曲率自适应的壳空间剖分隐式曲面叁角形化。首先采用粒子系统对隐式曲面进行采样,通过高斯曲率约束粒子的生成,使生成的网格模型在曲率大的区域具有较多的小叁角形,在曲率小的区域具有较少的大叁角形,从而使网格模型更好地逼近隐式曲面。新方法在每个采样粒子处沿曲面法线正负方向延伸适当距离得到两个附加点,对所有附加点进行四面体化形成对隐式曲面逼近的壳空间四面体网格,在每个壳空间四面体中抽取叁角形,所有抽取的叁角形拼合得到隐式曲面的叁角网格表示。与以往方法相比,新的叁角网格化方法更具有鲁棒性,可一次性获得高质量的叁角形网格。(3)针对隐式曲面叁角化后得到的网格模型,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化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积平方度量的叁角形折迭网格简化方法。方法通过极小化误差目标函数简化叁角形网格。简化误差定义为叁角形简化后产生的网格模型平方体积变化,并以叁角形几何形状因子和法向因子作为约束。简化误差的表示形式为一个二次目标函数,因此,每次简化后叁角形网格的新顶点是一个线性问题的解。与目前简化效率最好的QEM方法相比,新方法不增加算法复杂度。如果被简化的叁角形是强特征叁角形,则用其高斯曲率最大的顶点作为新顶点,以保持原始模型的细节特征:对于非强特征叁角形,新顶点用极小化折迭误差确定。对于边界叁角形,新顶点的位置由不同于内部叁角形的方法进行计算,保持了网格的边界特征。(4)提出了一种对任意叁角形网格进行光顺的新方法,为去除网格模型噪声点,得到更为优化的网格模型提供了新方法。方法基于网格曲面平均曲率变化均匀的光顺思想,用网格顶点的平均曲率和邻接点平均曲率的加权平均之差定义网格光顺速度,使得网格顶点沿着法向方向进行调整。对于非封闭网格顶点,方法中也提出了一种估计其平均曲率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网格的内部顶点和边界顶点统一进行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05)

田丰,邓昌智,周明骏,徐礼爽[10](2007)在《Post-WIMP界面隐式交互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Post-WIMP界面下的隐式交互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然后通过对传统界面的交互任务生成结构和Post-WIMP界面的交互任务生成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ost-WIMP界面交互任务的生成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利用识别技术、上下文感知技术和用户修正技术(User Mediation)相结合的方法来支持Post-WIMP界面的隐式交互,并构造了Post-WIMP界面的交互任务生成框架。这些隐式交互特征的研究将为建立Post-WIMP界面软件框架和交互平台提供底层支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2007年02期)

隐式交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工业4.0环境下人与周边物联网制造资源交互具有临时再配置、网络拓扑复杂多变的特点,以群集、社会化自组织的工业物联网智能设备为研究对象,构建简洁、高效的隐式人机交互机制。考虑人的因素对物联网节点交互的影响,引入设备社会化网络,提出了一种社会化设备对设备的隐式交互消息传播方法。以汽车轮毂的客户定制过程为例,进行了隐式交互分析;引入Caveman社会关系构建方法与概率模型,以消息完成率与体感网连接设备数量为指标,对所提隐式交互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随机消息转发机制相比,所提社会化设备对设备交互的消息传播的最大平均完成率提高7%;在给定用户满意度条件下,周边直接连接智能设备数量可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为工业物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参数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式交互论文参考文献

[1].邓力源,蒋晓.基于行为逻辑的隐式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2019

[2].杨林,李文锋,段莹,罗云,杨文超.工业物联网环境下隐式人机交互消息传播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8

[3].王巍,姚宇双.可穿戴产品的隐式交互设计浅析[J].装饰.2016

[4].王巍,黄晓丹,赵继军,申艳光.隐式人机交互[J].信息与控制.2014

[5].叶喜勇,陶霖密,王国健.基于动作理解的隐式交互[C].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2011

[6].张慧忠,李世国.产品的隐式交互界面研究[J].包装工程.2011

[7].王国建,陶霖密.支持隐式人机交互的分布式视觉系统[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0

[8].周元峰,伯彭波,张彩明,高珊珊.一种隐式曲面交互调整的新方法[J].计算机学报.2009

[9].周元峰.隐式曲面交互造型及其网格化处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0].田丰,邓昌智,周明骏,徐礼爽.Post-WIMP界面隐式交互特征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7

论文知识图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框架语义路径关联冲突的实验案例研究结果需求依存关系的类别FigWa6.1Taxonomy...1-2显式和隐式人机交互隐式交2 描述了 WIMP混合性能指标优化问题的进化优化流程...

标签:;  ;  ;  ;  ;  ;  ;  

隐式交互论文_邓力源,蒋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