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学文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天主教文献,西学东渐,出版史
西学文献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1](2018)在《西学东渐视野下的明末清初汉语天主教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汉语天主教文献传递的新知识,学界或以单一文本,或以某一专科,或以个体传教士的贡献,或以中西思想互动的视角展开讨论。对于汉语天主教文献的编辑刊刻流传过程,学界主要从整体上介绍,注重北京、广州等主要出版地的刊刻情况,多关注单本书的流传状况以及这些书在东亚地区的流传。基于此,学界针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深度不够、游离于主流学界等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历史》期刊2018年02期)
张永超[2](2017)在《以中释西何以可能?——《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文献的分类问题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中介中西文化得以再次交会,《四库全书》对西学文献之收录囊括了天文、地理、音乐、历算、水利、伦理学等56种着作。基于《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的看法与评价,可以看到其误解有叁:第一,学术不分,以术为学舍本逐末;第二,宗教迷雾,佛耶混同、误把天主等同祆神;第叁,愚昧自封,误以西学源自中国。此种误解的深层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歧异,一种思维模式注重即体即用,道器不离;不做感性与理性的明显区分,更强调直觉、体悟,不重视语言、逻辑和论证,注重力行和实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则是二分的思维,注重分别,注重分科治学,注重怀疑、探究、推理、论证;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注重对本性和偶然、精神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创造者和创造物的区分,因此追求对一、对永恒的理性探求和追寻。(本文来源于《四库学》期刊2017年01期)
毛瑞方[3](2017)在《金尼阁与中国早期西学文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西学文献是指当时伴随宗教东来而入华的一大批西语文献和由此在中国产生的在华西语文献和汉语西学文献的总和,在华西语文献包括从欧洲原版运进中国的西语文献,也包括在中国境内刊刻的西语文献。作为晚明耶稣会书籍传教策略的主要执行者,金尼阁对晚明中国的西学文献贡献良多,主要包括其携带大量西语文献返华、在中国设厂刊印西语和汉语书籍、独撰或合作着译汉语西学文献、推动其他学者独撰或合作着译汉语西学文献等内容。金尼阁的这些工作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地、自觉地传播西学书籍和西学的序幕,推动了中西文献与文化的融合,拓展了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领域。(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胡燕[4](2017)在《《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传记类文献考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收录明末至民初翻译传记类文献181条,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翻译传记类文献尚存在不少错谬、缺漏之处。本文考订错漏条目共66条,书名与原书不符33条,着译者与原书不符或缺漏15条,出版者(出版地)、出版年与原书不符或缺漏13条,其他错误5条。文献抄录错误校对原书即可。原作者、译者、出版年的缺漏可依据各类目录提要、《中外日报》等报刊的出版广告等进行考订。翻译传记的目录整理尚需遵循守界原则,如注意区分传记与小说、外国人所着汉文传记纳入原则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胡燕[5](2017)在《《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传记类文献补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收录翻译传记类文献共181条,是目前收录明末至民初译传最全面的目录。但由于其所征引的书目范围过窄等因素,本文在查阅其"主要征引目录"之外的汉译西学目录、各图书馆相关图书以及译传出版广告的基础上,补充149条译传目录,并考证部分译传所缺漏的原作者、源文本及出版年等信息。依据《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的分类标准,本文补充基督教人物传72条,伊斯兰教人物传2条,世界人物传记16条,亚洲人物传记14条,欧洲人物传记37条,美洲人物传记7条,国别不明人物传记1条。(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王申[6](2016)在《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江南刊刻汉文西学文献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江南刊刻汉文西学文献不少于66种,约占全国刊刻本总量的27%。明末的刊刻数量多于清初;1629年前刊刻的文献以科技和人文等世俗内容居多,此后以宗教内容为主;江南与其他地方的刊刻活动互动频繁。传教士的刊刻活动受到国人的影响,后者对前者有赞助和制约的双重作用。部分国人通过笔译、校阅、作序跋和出资刊刻等多种途径赞助传教士的刊刻活动,影响着汉文西学文献刊刻的数量和内容,也有部分国人利用编刊反天主教文献制约传教士的刊刻活动。汉文西学文献的刊刻在中国天主教史和出版史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6年01期)
马睿[7](2016)在《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跨文化研究已成热点,甚至已是热潮的情况下,尤须强调这种研究应植根于事实基础,以免学术探讨被理论想象所遮蔽。译介活动是构成跨文化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文献实证性的领域,根据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来考察中国近现代跨文化实践的背景、特点和效果,以便把宏大议题落实到实证研究之中。同时,对"西学中译"的文献分析最终也会发展为文化研究,西方输出与中国输入的并行;社会需求和学术环境对译介主体的双重影响;以及翻译实践作为意义再生产,根据"我的需要"选择译介对象,根据"我的理解"对译介对象进行诠释和评判,体现一定知识群体的文化选择,是晚清民初译介文献所呈现的叁种基本的文化本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6年01期)
郝君媛[8](2014)在《《四库全书》之西学文献着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库全书》纂修于清朝乾隆年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明末清初中国正经历第一次西学东渐进程,故这一历史过程在《四库全书》中亦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四库馆臣对西学文献的收录及评价。通过研究《四库全书》这一官修丛书对西学文献的收录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清代官方及学术界对西学的态度,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对外来文化的调试与汇通。这一研究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明末清初之际,它对清末民初乃至当今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过去许多学者对《四库全书》已经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但对其中西学文献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故笔者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入,更加清晰的呈现出《四库全书》收录西学文献情况。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有所借鉴和突破;第二章整理《四库全书》着录和存目的西学文献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文献进行考述;第叁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和分析西学文献的来源,第二部分查找其版本流传情况;第四章主要分析《四库全书》收录和评价西学文献的标准,希望能够对西学在清初学术界的地位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梁帅[9](2014)在《“西学”文献史上的集成——评伏涤修、伏蒙蒙辑校《西厢记资料汇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自其问世以来,刊印流传不断,评论研究不绝,无论是刊本资料还是散见评论资料都蔚为大观。《西厢记资料汇编》全面搜集整理了和《西厢记》有关的各种文献材料,广辑博收。资料来源可靠,体例编排合理,标点精当,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学术价值的集成式的《西厢记》资料汇编,填补了此前无《西厢记》资料汇编的学术空白。(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4年02期)
邹振环[10](2013)在《明清汉文西学文献整理的新创获》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期间中国思想学术演变之根本原因是因为与西学的碰撞。在汉文化圈中所谓的“西学”,大致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笔者(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3-07-24)
西学文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中介中西文化得以再次交会,《四库全书》对西学文献之收录囊括了天文、地理、音乐、历算、水利、伦理学等56种着作。基于《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的看法与评价,可以看到其误解有叁:第一,学术不分,以术为学舍本逐末;第二,宗教迷雾,佛耶混同、误把天主等同祆神;第叁,愚昧自封,误以西学源自中国。此种误解的深层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歧异,一种思维模式注重即体即用,道器不离;不做感性与理性的明显区分,更强调直觉、体悟,不重视语言、逻辑和论证,注重力行和实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则是二分的思维,注重分别,注重分科治学,注重怀疑、探究、推理、论证;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注重对本性和偶然、精神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创造者和创造物的区分,因此追求对一、对永恒的理性探求和追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学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1].王申.西学东渐视野下的明末清初汉语天主教文献研究[J].宗教与历史.2018
[2].张永超.以中释西何以可能?——《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文献的分类问题探微[J].四库学.2017
[3].毛瑞方.金尼阁与中国早期西学文献[J].枣庄学院学报.2017
[4].胡燕.《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传记类文献考订[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7
[5].胡燕.《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传记类文献补证[J].励耘学刊.2017
[6].王申.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江南刊刻汉文西学文献述论[J].基督教学术.2016
[7].马睿.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J].社会科学辑刊.2016
[8].郝君媛.《四库全书》之西学文献着录研究[D].兰州大学.2014
[9].梁帅.“西学”文献史上的集成——评伏涤修、伏蒙蒙辑校《西厢记资料汇编》[J].四川戏剧.2014
[10].邹振环.明清汉文西学文献整理的新创获[N].中华读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