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单元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单元,塑性,节理,振动筛,颗粒,屈曲,正交。
离散单元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炳生[1](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单一节理岩石力学特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带有节理、裂隙等不连续结构面的岩体,这些不连续的结构面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态,尤其是节理倾角对于岩石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涉及到工程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具有不同倾角的单一节理岩石开展了系列的数值模拟实验,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岩石的强度要小于完整岩石,并且节理岩石单轴压缩峰值强度随节理倾角呈U形发展规律,当节理倾角为45-60°之间时,节理岩石主要沿着节理面发生滑动破坏,在其他倾角下,岩石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则主要发生劈裂破坏,内部节理裂隙发育比较充分。(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4期)
陈巨辉,宋美琪,王帅,胡汀,林枫[2](2019)在《基于离散颗粒单元法的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散颗粒单元法提出气相和颗粒相控制方程,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建立生物质气化模型,通过模拟空间液滴在湿空气中的蒸发过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流化床内生物质气化过程。模拟结果给出生物质颗粒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与反应特性瞬时分布情况,床层内气泡周期性地产生、上浮最终破裂,进入反应器内的生物质随着床料颗粒一同周期性上浮和下沉,最终与床料充分掺混,并且均匀分布于床料中。燃料颗粒进入反应器后会迅速热解析出挥发分,并由气流从顶部出口带出。模拟给出气体产物质量分数瞬时分布,CH_4、CO、CO_2、H_2这4种产物质量分数分布基本一致,都是集中分布于左壁面,CO和CO_2的占比稍高;N_2和O_2的分布与前4种分布规律正好相反;H_2O的分布则稍有不同,在进料口附近的浓度梯度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叶继红,张梅[3](2019)在《单层网壳结构弹塑性屈曲分析的离散单元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离散元塑性区法,即将任意2个球元的接触截面划分成若干小面积,通过各小面积的应力状态描述整个截面的塑性发展过程,较离散元塑性铰法更精确。该文推导了杆系离散元截面应变增量计算公式,建立了截面在叁维应力-应变状态下的结构弹塑性本构方程、加卸载准则、截面内力积分公式以及计算分析流程。离散元弹塑性屈曲分析的追踪策略与弹性屈曲分析完全相同,即仍采用离散元力控制法或位移控制法。采用Fortran语言自编程序对若干单层网壳结构算例进行弹塑性屈曲分析,验证了离散元塑性区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拓宽了离散单元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为结构分析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孙学铭[4](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TBM滚刀破岩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BM掘进机在隧道和输水隧洞开挖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TBM掘进机能够不断掘进开挖岩石依靠的是TBM刀盘前端的滚刀,包括单刃滚刀、双刃滚刀及多刃滚刀等。由于实际隧洞开挖工程中破岩条件十分复杂,所以为保障隧洞工程开挖的正常高效进行,滚刀破岩的机理及破岩过程中滚刀的受力情况亟待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旨在为TBM掘进机实际施工与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提供部分理论参考。本文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隧洞掘进中岩体破碎机理及滚刀破岩过程优化研究”,以现阶段主流的经典滚刀破岩预测模型及相关的理论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滚刀破岩预测模型,并采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相关的模拟验证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现阶段滚刀破岩试验及数值模拟方面专家学者进行的研究,并分析其各自存在的缺点。同时对滚刀的结构受力及岩石的破坏准则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现阶段主流的经典滚刀破岩预测模型建立了适用于CCS型滚刀的新滚刀破岩模型-RCC预测模型,包括滚刀垂直力预测模型、滚动力预测模型以及侧向力预测模型。(2)根据相关的滚刀破岩试验数据对新的滚刀破岩预测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与经典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RCC预测模型的准确性。(3)采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单、双滚刀破岩及刀盘掘进破岩的模拟研究工作,根据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本文所建单滚刀破岩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并对双滚刀破岩过程中滚刀的受力情况与不同刀间距对破岩的影响进行探究,探究双滚刀破岩时最优刀间距的大小。最后对刀盘掘进破岩过程中刀盘的受力情况与刀盘掘进破岩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TBM掘进开挖的实际施工过程及刀盘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5)
郭晓旭,常来山,李振涛[5](2019)在《露天矿裂隙岩体边坡离散单元法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单元法能够分析节理裂隙岩体沿离散界面产生滑移、张裂、垮落等大变形问题,是岩石开挖工程中分析非连续介质问题的重要方法。徐东沟露天矿最终境界边坡上下部均由坚硬块状结构岩体组成,而边坡中部则为岩性较软的绿泥石英片岩构成,且为典型的顺坡向层状结构,分析表明,绿泥石英片岩构成的局部边坡区域位移较大,模拟开采至最终-348m水平时,水平位移最大达1.6m,垂直向下位移达1.4m,应用强度折减法得到边坡安全系数仅为1.05,开采出露后极有可能产生边坡失稳,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9年03期)
冯若强,朱宝琛,胡椿昌[6](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单层网壳结构冲击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离散单元法的接触模型,通过能量守恒定律推导适用于杆系结构的离散元模型接触刚度。将分层梁理论引入到离散单元法中,给出接触的塑性判断准则以及推导接触进入塑性后的刚度系数,从而可以应用离散元方法解决杆系结构的弹塑性问题。通过定义离散单元法基于应变的断裂准则,将其应用于解决杆件的断裂问题。选取适用于碰撞问题的赫兹模型,给出赫兹模型刚度的设置方法。最后应用改进后的离散单元法对单层网壳冲击试验进行了考虑弹塑性、断裂、碰撞的全过程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对Kiewitt单层球面网壳单点冲击和多点冲击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单点和多点冲击下单层网壳的破坏模式、冲击力、节点位移和支座反力的异同点。(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柴晓雨[7](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砂卵石土体细观特性及宏观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室内缩尺试验和颗粒离散元软件PFC结合的方法探究了砂卵石土的细观特性及宏观应用,所做工作如下:(1)通过颗粒建模和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砂卵石土颗粒的形状、颗粒间接触关系、连接关系及力链网络。颗粒形状对土体的孔隙率、配位数、接触力等均有影响,进而使颗粒系统有不同的稳定和堆积性能;颗粒接触类型中点-点接触最易破坏,面-面接触最稳定,且颗粒系统中都存在拉压作用力、弯扭作用力和剪切作用力;几何接触角可以反应颗粒间的细观接触状态,施加荷载后砂卵石土几何接触角分布频率变化小于球形颗粒堆集体,稳定性较好;力链的连接方式总结为线状连接、枝状连接和环状连接,力链的长度与颗粒间接触力呈反比关系。(2)进行砂卵石土室内堆积试验及数值模拟,在改变其细砂含量、级配和初始孔隙率的前提下做了圆筒堆积试验,测量堆积后形成的休止角来判断不同参数下砂卵石土的堆积性能;在不同细砂含量、不同级配、不同摩擦系数的条件下做了斜板堆积试验,通过测量土体静止后的最远位移和最大堆积处位移及两者差值来确定滑动强度和堆积性能。确定出堆积性能最好的砂卵石土的细砂含量、级配、初始孔隙率和摩擦系数。(3)建立室内砂卵石土模型箱,进行隧道开挖模拟试验,确定合适的开挖跨度,在不同细砂含量、不同级配、不同摩擦系数的条件下观察开挖过程中圆拱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坍塌情况,在相关数值模型中监测不同位置竖向压力、配位数、不平衡力、位移的变化,得出稳定性最好的结论,为土体的评判提供理论依据。(4)在PFC数值模拟中,改变细观参数的赋值并观察宏观系统的变化,将细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拟合两者的关系曲线,探究摩擦系数与孔隙率、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关系以及接触模量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明生,叶进,李登,杨仕,曾百功[8](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荞麦播种机排种器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荞麦播种机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最佳排种性能参数,满足3种典型荞麦种子的农艺要求,降低田间试验强度,采用球颗粒聚合法建立3种典型荞麦种子的EDEM仿真分析模型,通过试验测量计算3种荞麦种子在不同接触形式下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基于离散单元法对荞麦播种机排种器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_4(2~3)正交试验法进行排种器工作过程模拟,研究不同转速、凹槽半径和槽数对排种器排量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凹槽半径为3×10~(-3) m,槽数为20,槽轮转速为58.58 r/min时,排种器能够满足3种荞麦种子的最大播量要求.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的排量相对误差2.93%~9.90%;荞麦排种器的排量随槽轮转速的增加而增加,总体线性度相关系数R~2>0.98.(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沈国浪,童昕,李占福[9](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对振动筛仿真实验次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筛在筛分过程中表现出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使得1次仿真实验得到的结果缺乏足够的可信度。离散单元法(DEM)广泛应用于模拟振动筛的筛分过程,为了提高仿真结果的可信度,将1个参数组合进行多次实验得到的离散数据进行稳定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进行50次实验之后数据类型平稳且符合正态分布,抽取容量为30的样本可得到1个误差率低于0.5%的筛分效率均值,用置信区间对筛分效率进行描述,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筛分效率的真实情况。(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郭柄江,马学东,赵磊,于海川,丁贺贺[10](2019)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稻米-茎秆分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簸箕中实现稻米与茎秆的分离并揭示其分离机理,对稻米-茎秆二元混合体系在水平振动下的运动行为进行了研究。运用软件SolidWorks建立几何模型,在离散元软件EDEM中进行仿真计算,设定生成稻米总质量为240g,茎秆总质量为6g,振动频率为6Hz,振幅为20mm,仿真总时长为20s。结果表明:簸箕中的稻米和茎秆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且茎秆位于稻米上方。运用动能定理,并结合理论力学与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可以对分离机理作出合理解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茎秆平均动能为稻米的8.3%,而茎秆在Z方向平均受力为稻米的5442.3倍,是导致稻米-茎秆分离的主要原因。引入稻米体积浓度来量化分层程度,在运动初始时刻,稻米的体积浓度为0.56。研究过程中发现系统中存在局部能量较低的问题,而且正、反向对流卷的存在导致稻米-茎秆没有完全分离,得到稻米体积浓度为0.87。通过在容器底面加横筋的方式,增加簸箕圆弧壁与底部颗粒之间的碰撞,提高系统能量,消除对流卷,最终得到稻米体积浓度接近1。而且添加横筋后,簸箕中的谷物和茎秆分离速度加快,分离效率提高,在10s时即可完成分离。最后对比了二者的分离构型,发现簸箕加横筋之后,稻米-茎秆在水平方向也出现了分离,分界线为一条倾斜的直线。通过对谷物分离的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工艺与设备。(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离散单元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离散颗粒单元法提出气相和颗粒相控制方程,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建立生物质气化模型,通过模拟空间液滴在湿空气中的蒸发过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流化床内生物质气化过程。模拟结果给出生物质颗粒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与反应特性瞬时分布情况,床层内气泡周期性地产生、上浮最终破裂,进入反应器内的生物质随着床料颗粒一同周期性上浮和下沉,最终与床料充分掺混,并且均匀分布于床料中。燃料颗粒进入反应器后会迅速热解析出挥发分,并由气流从顶部出口带出。模拟给出气体产物质量分数瞬时分布,CH_4、CO、CO_2、H_2这4种产物质量分数分布基本一致,都是集中分布于左壁面,CO和CO_2的占比稍高;N_2和O_2的分布与前4种分布规律正好相反;H_2O的分布则稍有不同,在进料口附近的浓度梯度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单元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炳生.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单一节理岩石力学特性探究[J].土工基础.2019
[2].陈巨辉,宋美琪,王帅,胡汀,林枫.基于离散颗粒单元法的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过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叶继红,张梅.单层网壳结构弹塑性屈曲分析的离散单元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9
[4].孙学铭.基于离散单元法的TBM滚刀破岩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5].郭晓旭,常来山,李振涛.露天矿裂隙岩体边坡离散单元法模拟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9
[6].冯若强,朱宝琛,胡椿昌.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单层网壳结构冲击破坏数值模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7].柴晓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砂卵石土体细观特性及宏观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9
[8].李明生,叶进,李登,杨仕,曾百功.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荞麦播种机排种器设计与试验[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沈国浪,童昕,李占福.基于离散单元法对振动筛仿真实验次数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10].郭柄江,马学东,赵磊,于海川,丁贺贺.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稻米-茎秆分离机理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