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相结构论文_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弹性体,聚氨酯,乳液,小角,微孔,阻尼。

微相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1](2019)在《一种高强高韧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多重氢键及其堆积作用实现微相结构的精确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修复材料具有优异的使用安全性、更长的寿命、节能和对环境更低的影响等优势,因此受到研究者高度关注.超分子相互作用以其优异的可逆性和对环境刺激的快速响应性,在自修复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通过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获得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自修复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仍是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将脲基嘧啶酮(UPy)基团引入到聚丙二醇(PPG)链段中,并精确调控其微相结构,得到了一种强韧的可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PPG-mUPy.聚合物链段中的UPy基团通过二聚形成四重氢键,不仅可以诱导相分离从而形成软硬段结构,还可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形成稳定的微晶,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机械强度.此外,柔性PPG链段上氨基甲酸酯基团之间存在的弱氢键,赋予了材料超韧特性.通过温度调控启动微晶熔融,释放UPy的可逆特性,赋予材料优异的自修复性能.通过调控PPG链段长度、各组分含量及微观形态,得到综合性能最优样品PPG_(1000)-mUPy~(50%),其拉伸强度可达20.62 MPa,强度修复效率可达93%.该方法为开发高强高韧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8期)

高峰,崔中兰,王刚,戚栋明,曹志海[2](2017)在《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胶乳膜的微相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膜中的分散状态会对薄膜性能产生显着的影响。通过对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随后进行接枝聚合能够改善无机粒子在成膜过程的分散聚集状态。本研究采用原位细乳液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接枝程度的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粒子。通过改变软硬单体配比和交联剂用量,方便地调节了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粒子中基体聚合物的黏流能力,进而达到了控制无机颗粒在复合乳胶膜中分散状态的目的,最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所制复合乳胶膜的透明性和韧性。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接枝复合胶乳烘焙成膜这一多相多组分成型加工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魏志祥[3](2017)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微相结构与大面积柔性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一般利用电子给体与受体的二元共混体系作为活性层,叁元体系利用两种不同的给体材料与富勒烯受体(或一种给体与两种受体)共混作为活性层,两种给体材料通过协同效应拓宽活性层的吸光利用范围、优化活性层的形貌结构,有望大幅度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性能。我们将一种高迁移率、高结晶性的光伏小分子引入到聚合物与富勒烯衍生物的二元体系中,通过小分子的诱导结晶,使得薄膜的结晶性和微相分离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善。通过叁元体系的优化,我们得到了超过11%的器件效率,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共轭小分子和聚合物在叁元体系中体现出协同效应,通过改变有共轭分子和聚合物的比例,可以连续调控活性层的结晶性和相分离尺度,使得该叁元体系具有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最近,我们在柔性大面积器件上获得超过7%的效率,显示出在柔性光伏器件中可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刘沛莹,赵忠夫,张春庆,朱秀玲,刘伟[4](2017)在《SEPS-g-PEO的合成及其纳米微相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原位超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USAXS)研究了聚烯烃锂电池隔膜在升温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微孔闭合的机理。通过USAXS测量了不同隔膜的微孔结构参数,包括:孔隙率、比表面积、孔尺寸。实验结果表明单轴拉伸制备的聚丙烯隔膜(PP-U)孔尺寸为63nm,且具有较窄的孔尺寸分布。双轴拉伸制备的聚丙烯隔膜(PP-B)孔尺寸为120 nm,且分布较宽。湿法制备的孔聚乙烯隔膜(PE-B)孔尺寸为60 nm,且分布较窄。原位升温USAXS实验结果表明微孔的闭合取决于晶体的熔融温度。进一步讨论了微孔的闭合机理,即:微孔闭合的驱动力来源于取向链段的收缩力和微孔的表面张力。对于高度取向的PP-U隔膜,取向链段的收缩力占主导地位,而PP-B和PE-B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微孔的表面张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期刊2017-10-10)

王娟,赵孔双[5](2017)在《离子液体构筑的微乳液的微相结构和渗滤—介电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IL)的亲/疏水性可以通过调节阴阳离子的种类来实现,作为结果,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是亲水型的,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却是疏水的;因此,IL可以作为亲水相或疏水相取代传统微乳液的水相或油相应用于特定的体系。近年来,大量IL微乳体系的制备和表征的研究被相继报道了。从基础研究方面,受浓度或温度诱导的相转移行为和渗滤现象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本报告将讨论这两个问题的介电谱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陈智杰[6](2017)在《自粘性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节能少水的印染加工技术,涂料印花是今后纺织品着色的发展方向。有机颜料化学稳定性高、颜色鲜艳度好、色谱齐全,是涂料印花较理想的着色颗粒。但有机颜料疏水性强,以其为着色剂的涂料印花湿加工过程中,存在有机颜料在水相难解聚,成膜后易裸露、堆积在胶膜表面等问题。为保证颜料的有效附着,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黏合剂,最终两者大多以较厚的共混膜形式无定向地遮盖在织物表面,致使黏合剂和颜料利用效率均较低。此外,织物表面大量黏合剂连续膜的存在还会导致涂料印花织物(特别是轻薄型织物)产生手感僵硬、摩擦牢度低等缺陷。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涂料印花着色品质的提高,制约了该技术在织物着色加工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关键共性问题,本文提出了用粘性聚合物原位包覆以酞菁蓝(PB)为代表的颜料颗粒制备自粘性颜料胶囊,从而有效调控颜料胶囊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进而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效果和服用性能的设想。具体将从颜料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胶囊及其胶膜的微相结构调控、胶囊在织物表面的附着及性能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为深入理解胶膜微相结构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带热台的叁维视频显微系统,对焙烘过程中微米级颜料胶囊的结构形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实时在线的全过程直接观察,并据此推测难以直接观察的纳米级颜料胶囊的成膜机制及其胶膜微相结构形成规律。首先,通过超声均质化过程,将铜酞菁蓝PB滤饼预分散于苯丙单体中,制得了高分散性的颜料/单体分散液。进而通过原位微悬浮聚合成功制得了粒径可调、颜料含量高、具典型“石榴状”结构的微米级有机颜料胶囊(以下简称微胶囊)。重点考察了两种可去除分散剂——磷酸叁钙(TCP)和壳聚糖(CS)在原位聚合中的分散稳定作用。发现在以TCP为分散剂的微悬浮聚合体系中,TCP会以内外双颗粒层结构形式附着于单体液滴周围,进而通过机械阻隔方式稳定液滴,防止聚合过程中粒子间发生大规模黏并。较适宜制备高Tg颜料微胶囊。以CS为分散剂的微悬浮聚合体系中,通过改变体系pH值,可有效调节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内聚收缩程度和亲疏水性,进而可控制CS大分子链在油水界面处的吸附铺展能力。研究发现当体系pH值在6.0附近时,CS具有较合适的内聚收缩程度和亲疏水性,cs能较好地稳定单体液滴及之后的聚合物胶粒,因而cs更适用于制备低tg颜料微胶囊。对微胶囊焙烘成膜过程的直接观察发现,被包覆的颜料颗粒能随苯丙聚合物大分子的熔融扩散而铺展摊开,最终均匀分散在整个胶膜内,可有效提高黏合剂对颜料颗粒的粘附定向性,避免了常规的共混型涂料成膜过程中,颜料颗粒分散状态难调控、易裸露堆积的问题。其次,在细乳液聚合体系中,通过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单体的原位共聚合反应,实现了黏合剂对颜料颗粒的高效包覆,制得了以黏性聚合物为壁材的纳米级颜料胶囊(以下简称纳胶囊)。系统研究了颜料含量、共聚单体组成等反应参数对纳胶囊形态和包覆效率的影响,发现当单体中颜料含量为12wt%、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的质量比为6:4时,颜料与聚合物的复合程度较高,纳胶囊较易成膜,且成膜后颜料颗粒在胶膜内部分散更均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分子单体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预溶于颜料的单体分散液中,经均质化和共聚合后成功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链引入颜料纳胶囊的苯丙基体中,制得了新型的p(dms-sa)/pb颜料纳胶囊。形貌观察显示,该纳胶囊内部呈现海岛结构,pb与pdms构成岛相,苯丙共聚物为海相。在以铝片为基体的成膜实验中,发现p(dms-sa)/pb纳胶囊成膜烘焙后,颜料颗粒能在胶膜内部达到较好分散,pdms与pb在受热黏流过程中会向胶膜外扩散迁移,最终在胶膜表面形成大量内含颜料颗粒的有机硅乳突结构,提升了纳胶囊膜的表面疏水性能、滑爽感和显色效果。最后,将上述颜料微/纳胶囊用于涤纶织物的涂料印花。发现微胶囊虽具有较好的包裹性,但其较大的尺寸决定了其中的众多颜料颗粒只能以非渗透的堆积形式存在于纱线表面,因而印花织物性能与共混型涂料印制效果相差不大。纳胶囊由于其较好的自粘性和较小尺寸,较易在纤维表面均匀附着,而后经烘焙成膜直接在纤维表面形成牢固的胶膜,因此相应的印花织物相比与共混型印花会具有较好的色牢度、色深性和手感。p(dms-sa)/pb纳胶囊拥有自粘性强、尺寸小、黏合剂分子运动能力强等优点,通过焙烘过程,可在织物表面形成具有乳突结构的薄膜。乳突结构由pdms与颜料颗粒组成,可显着增强胶膜表面的疏水性、降低表面摩擦因数。相比于苯丙微/纳胶囊,p(dms-sa)/pb纳胶囊膜在烘焙过程中,因有机硅聚合物的表面迁移和苯丙聚合物的流平特性,烘焙过程胶膜在织物表面快速流动、分相,进而可形成对单纤维定向、薄型的包覆膜。这种包覆形式可有效降低涂层胶膜对织物结构和原有性能的影响,因而印花织物可获得更优异的透气性、手感及摩擦牢度。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原位聚合中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结构的形成机制,构建了相应的结构调控体系,设计并制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粒径大小和组成的“石榴状”结构颜料胶囊,显着改善了颜料颗粒的表面属性并较好地赋予其自粘属性。对成膜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颜料颗粒的分散状态转变及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胶膜对织物表面的非连续覆盖和对单纤维的薄型整体包覆,以及颜料对织物纤维的定向、牢固附着。研究结果对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品质和服用性能具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3)

张德江[7](2017)在《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微相结构与阻尼性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机械设备越来越高速、高效、高精度运转,急需研究和开发更简便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其中阻尼材料的应用是控制振动破坏和缓解噪声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众多的粘弹性阻尼材料中,聚氨酯弹性体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成型工艺相对简单,且机械、阻尼、低温等性能良好,受到越来越多青睐。聚氨酯的各种性能受微观状态的影响,并且材料微观状态对阻尼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聚氨酯材料相结构对阻尼、吸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不仅研究了软硬段结构对阻尼的影响,而且在配方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微相状态对阻尼的影响。首先,本文从调节硬段含量以及改变软段结构两方面对聚氨酯材料进行设计,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1000、PTMEG2000)、碳化二亚胺-脲酮亚胺改性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00LL)为主要原料,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为原料制备聚氨酯,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行波管声学测试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硬段含量、混合软段体系对阻尼性能及常压下3-8kHz频率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其次,通常聚氨酯阻尼研究是在改变配方和微相状态的双重因素下进行,而本文是在相同配方(MDI100LL、PTMEG1000、BDO)的条件下,分别制备了不同固化温度和固化工艺(一步法、预聚体法)的聚氨酯。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相结构,结合FT-IR、DMA等测试,研究了温度及固化工艺对聚氨酯弹性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不同相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和声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为进一步研究聚氨酯与填料界面作用在材料阻尼及吸声性能中的作用,在聚氨酯基体中加入了两种填料(蒙脱土、蛭石粉),增加聚氨酯材料中的界面面积。通过FT-IR、DMA、SEM等进行表征,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填料种类对聚氨酯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和声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韩清[8](2017)在《ABA型叁嵌段共聚物乳胶粒的微相结构调控及其胶膜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阴离子聚合,“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在制备嵌段共聚物方面具有突出优点。采用该技术,已成功制备多种ABA型叁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且其力学性能呈现热塑性弹性体的典型特征。然而,对上述材料性能的研究多局限于聚合物的溶剂膜,较少涉及其乳胶膜。论文采用对称结构的RAFT试剂,以“两步法”得到了两端聚苯乙烯(PSt)嵌段分子量为30K g/mol,中间嵌段链结构不同的多种叁嵌段共聚物胶乳,调控了胶乳的微相结构,并研究了胶乳的成膜性能,膜的微相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两亲性对称结构大分子RAFT试剂(macroRAFT)和对称结构小分子RAFT试剂(ATTCA)均能精确调控叁嵌段共聚物的链结构。两阶段单体转化率均在90%以上,聚合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高,呈现“活性”聚合物反应的特征,但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宽,分子量分布指数达3.5。2、叁嵌段共聚物胶乳的微相结构受嵌段比和胶体界面对嵌段亲和力的共同影响:Ⅰ:采用macroRAFT试剂,制备“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PSt-b-PnBA-b-PSt)”时,因两端PSt嵌段与macroRAFT试剂的亲水嵌段相连,受界面亲和力大,因此得到的30K-90K-30K和30K-160K-30K两种PSt-b-PnBA-b-PSt嵌段共聚物胶乳均呈现典型的“核(PnBA)-壳(PSt)”结构,但壳的厚度随PnBA链长的增大而减小。Ⅱ:改以ATTCA制备PSt-b-PnBA-b-PSt时:一方面,因共聚物两端PSt嵌段不再连接亲水嵌段,所受界面亲和力减小;另一方面,PnBA极性高,亲水性强于PSt,因此PSt链段向乳胶粒内核聚集,所得共聚物的PnBA嵌段富集于粒子表面。Ⅲ:采用macroRAFT试剂控制聚合反应,当中间嵌段为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乙酯的共聚物时(PnBA-co-PEA),亲水性更强的EA链节提高了胶体界面对P(nBA-co-EA)嵌段的亲和力,使其与PSt嵌段在界面处竞争富集,粒子不再呈现典型的“核-壳”结构。此时,随着P(nBA-co-EA)链长的增加以及EA单元比例的增大,粒子表面可观察到更多的中间嵌段微相。3.胶乳的成膜能力受微相结构和中间嵌段共聚组成的共同影响,呈现如下规律:Ⅰ:随着PSt-b-PnBA-b-PSt“核-壳”胶乳PSt壳层厚度的减小,壳层的玻璃化温度降低,因此30K-160K-30K胶乳可室温成膜,成膜能力高于30K-90K-30K;Ⅱ:链结构为30K-90K-30K时,因界面亲和力P(nBA-co-EA)>PnBA,因此P(nBA-co-EA)最易在胶体界面富集,其较低的玻璃化温度使得PSt-b-P(nBA-co-EA)-b-PSt胶乳成膜能力最高,而PSt-b-PnBA-b-PSt最低,甚至室温难以成膜。4.提高退火温度,虽可推动微相结构向热力学稳态结构演化,但结果表明即便退火温度高达160 OC,退火时间48 h,膜内聚合物仍难达到热力学平衡态结构。5.相比于溶剂膜,相近共聚组成的胶乳膜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但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劣于前者。胶乳膜的“应力-应变”曲线中未出现“应力增强”现象,这与胶乳膜内嵌段共聚物的中间嵌段较少形成跨相的桥梁连接(bridge)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唐福光,鲍培特,苏朝晖[9](2016)在《原子力-红外光谱方法研究高抗冲聚丙烯的微相结构及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PP)是目前产量最高、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之一,为了提高其抗冲击性能,人们在PP的聚合过程中同时在反应器内合成增韧成份并与PP直接共混,得到的这种釜内合金被称为高抗冲聚丙烯(HIPP),其抗冲性能相比于PP有显着提高,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零部件、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通常认为HIPP内含PP均聚物、乙-丙无规共聚物(EPR)及(本文来源于《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C:高分子有序结构的构筑与表征》期刊2016-08-02)

赵雨花,王军威,亢茂青,殷宁,贾林才[10](2016)在《高性能聚氨酯密封材料的微相结构和热性能(Ⅱ)》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碳酸酯二醇(PCDL)、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通过预聚体法和半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PU)弹性体。采用示差热扫描量热,热失重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对PU弹性体的性能及多元醇结构和组成,合成方法对PU弹性体微相结构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预聚体法合成的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程度高于半预聚体法,二胺扩链的弹性体的硬段结晶性优于二醇扩链的弹性体,单一二醇合成弹性体的硬段的结晶性优于混合二醇合成的弹性体,几种弹性体的的硬段结晶性依次为PU-LF-950A>PU-PCDL≈PUPTMG>PU-PCDL+PTMG。几种弹性体的热稳定性依次为PU-PCDL>PU-PCDL+PTMG≈PU-PTMG>PU-LF-950A。PU-LF-950A和PU-PTMG的低温性能优于PU-PCDL和PU-PCDL+PTMG。PU-LF-950A还具有较好的高温动态性能和微相分离程度。(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6年04期)

微相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膜中的分散状态会对薄膜性能产生显着的影响。通过对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随后进行接枝聚合能够改善无机粒子在成膜过程的分散聚集状态。本研究采用原位细乳液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接枝程度的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粒子。通过改变软硬单体配比和交联剂用量,方便地调节了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粒子中基体聚合物的黏流能力,进而达到了控制无机颗粒在复合乳胶膜中分散状态的目的,最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所制复合乳胶膜的透明性和韧性。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接枝复合胶乳烘焙成膜这一多相多组分成型加工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相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一种高强高韧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多重氢键及其堆积作用实现微相结构的精确调控(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2].高峰,崔中兰,王刚,戚栋明,曹志海.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胶乳膜的微相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3].魏志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微相结构与大面积柔性器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

[4].刘沛莹,赵忠夫,张春庆,朱秀玲,刘伟.SEPS-g-PEO的合成及其纳米微相结构[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2017

[5].王娟,赵孔双.离子液体构筑的微乳液的微相结构和渗滤—介电谱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6].陈智杰.自粘性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7

[7].张德江.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微相结构与阻尼性能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8].韩清.ABA型叁嵌段共聚物乳胶粒的微相结构调控及其胶膜的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9].唐福光,鲍培特,苏朝晖.原子力-红外光谱方法研究高抗冲聚丙烯的微相结构及组成[C].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C:高分子有序结构的构筑与表征.2016

[10].赵雨花,王军威,亢茂青,殷宁,贾林才.高性能聚氨酯密封材料的微相结构和热性能(Ⅱ)[J].热固性树脂.2016

论文知识图

超声振动系统示意图 图5-4 超声磨削...和eff随薄膜厚度的变化(a)微相分离表面抗蛋白黏附示意图一10每隔5秒所得纯PEG样品36e时的等温结...在116oC(上一排)和111oC(下一排)...山西组相序变化特征

标签:;  ;  ;  ;  ;  ;  ;  

微相结构论文_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