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中细菌计数的新方法

尿液中细菌计数的新方法

一、一种新的尿液细菌计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陆杰,史宏,陆良喜,黄欣,王文杰[1](2021)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PSEP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SEP)的影响。方法:将110例Ⅲ型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予自拟加味白头翁汤治疗,对照组予宁泌泰胶囊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PSEP值、前列腺液(EPS)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64%(4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EP值、EPS中WBC计数情况及NIH-CPSI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白头翁汤可以有效治疗Ⅲ型CP,检测尿液中的PSEP可以作为评估Ⅲ型CP临床疗效的指标,值得推广。

唐月明,伊洁[2](2021)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技术在病原体基因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作为一种新的分子定量技术,以其更高的敏感度、精密度、独立于标准曲线及更高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近年来在病原体基因检测中逐渐兴起。该文将dPCR技术的特点、优势、不足及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奚溪[3](2021)在《靶向EGFR Ⅲ结构域新纳米抗体筛选及其重组表达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与纳米抗体的抗原表位与它们导致的EGFR内化、下调的关系,发现了EGFR III结构域是它们共同的抗原表位。与单价纳米抗体相比,双特异性的纳米抗体能更有效的促进EGFR内化入胞,通过偶联可携带成像探针或者小分子毒素药物入胞,因此双特异性纳米抗体是更有开发价值的肿瘤靶向分子。为了开发不同抗原表位的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对抗原表位的分析,靶向EGFR的配对抗体西妥昔与抗体H11能最有效促进EGFR内化和下调。因此对能同时阻断西妥昔与H11的靶向EGFR III结构域纳米抗体进行筛选。方法:新纳米抗体的筛选通过抗原的重组表达、噬菌体免疫文库的建立、分子对接对抗原表位的预测以及纳米抗体的重组表达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为构建免疫原,通过两种策略对EGFR III结构域进行重组表达,并验证重组EGFR III结构域与抗体H11的亲和力来确定其是否可以作为免疫原使用;第二部分研究为噬菌体免疫文库建立与筛选,通过免疫双峰骆驼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来构建免疫文库,将纳米抗体片段转入噬菌体展示质粒。共构建了两个噬菌体文库,通过生物淘选、SPR高通量亲和力测序、抗原表位特异性筛选,筛选出特定EGFR III结构域抗原表位的全新纳米抗体,通过同源建模对获得新纳米抗体的结构与EGFR III结构域进行分子对接,对其抗原表位与抗原决定簇进行预测。第三部分研究为重组表达系统对纳米抗体活性的影响,通过大肠杆菌与毕赤酵母两种表达系统对两种靶向EGFR III结构域的纳米抗体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液质联用、亲和力测定和荧光成像技术对不同表达系统获得的纳米抗体进行比较和评价。第四部分研究为对筛选出的全新纳米抗体进行重组表达,通过偶联荧光分子与小分子药物对全新纳米抗体的肿瘤靶向作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获得了一个靶向EGFR III结构域的全新纳米抗体。第一部分研究中,两种重组表达的策略均可以得到与H11高亲和力的EGFR III结构域,选用更优的表达策略进行放大,最终获得2mg EGFR III结构域作为免疫原。第二部分研究中,通过七次免疫使骆驼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获得了效价可靠的血清,建立了两个库容和多样性足够的噬菌体文库,通过两轮的生物淘选与亲和力筛选,最终从两个文库中各筛选出一个可以同时阻断西妥昔与H11结合EGFR的纳米抗体,经过序列比对,两个纳米抗体仅第五位氨基酸存在差异,确认为同一个纳米抗体AS32611。建立了AS32611的同源模型,AS32611的抗原表位可能位于EGFR III结构域:RTK,G,Q,DGD,TSGQK(405-407,410,411,434-436,459-463)。AS32611的抗原决定簇位于CDR2区。第三部分研究中,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能提高纳米抗体6-22倍的产量,并且确认靶向EGFR的纳米抗体在毕赤酵母表达过程中并无糖基化修饰。第四部分研究中,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新纳米抗体AS32611,将荧光分子和微管抑制剂MMAE、DM1与AS32611偶联,通过细胞实验与荧光成像实验,证明新纳米抗体AS32611的肿瘤靶向作用。结论:通过抗原构建和多轮筛选,最终获得了一个靶向EGFR III结构域全新抗原表位的纳米抗体AS32611,其抗原表位与纳米抗体9G8和单克隆抗体马妥珠部分重合,通过结合位置可以预测出AS32611的抗肿瘤机制与纳米抗体9G8和单克隆抗体马妥珠相似,通过抑制EGFR二聚化的机制来抑制下游通路的激活。细胞实验证明了AS32611可以作为肿瘤靶向载体携带小分子入胞,可以作为一种肿瘤靶向配体。

范雨鑫,刘玫肖,陈晶晶,徐鑫,张宇,岳鹏,曹文静,宝福凯,柳爱华[4](2021)在《结核分枝杆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富含脂质的细胞壁,这种结构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维持自身毒力并长期潜伏于宿主体内。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分,其复杂和独特的结构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生存和毒力至关重要。作者综述了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途径、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李欢[5](2021)在《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丁兴伟[6](2021)在《上海和湖南两医院CRKP、CRPA和CRAB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亚奇[7](2020)在《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磺胺甲恶唑是磺胺类抗菌药的一种,由于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抗菌效果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随着磺胺甲恶唑的大量使用,其在组织内残留也越来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关于磺胺甲恶唑的代谢和残留消除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猪、鸡体内的物料平衡不清楚,代谢途径不明确,残留靶组织未确定。因此,为全面了解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以及分布消除特征,控制其药物残留,本研究采用放射性标记技术合成了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并研究了其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分布与消除规律。对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推测主要代谢途径,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比较不同物种间的种属差异,进一步确证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示物与靶组织,为磺胺甲恶唑的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1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合成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以间溴苯胺为原料,经三氟乙酸酐保护氨基后与氯磺酸反应,得到的中间产物再与3-氨基-5-甲基异恶唑发生缩合反应,经过碱性水解脱保护后制得2-溴-磺胺甲恶唑,与氚气在钯碳催化剂和碱接受体作用下发生氚-卤交换,制得2-[3H]-磺胺甲恶唑。合成的产物经制备液相纯化后获得高比活度(52.9 Ci/g)、高放化纯度(≥98%)和高化学纯度(≥99%)的氚标记磺胺甲恶唑。2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猪4头、大鼠以及鸡各6只按25 mg/kg b.w.单次肌肉注射(鸡为单次灌胃给药)氚标记磺胺甲恶唑(比活度为0.1 Ci/g)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尿液和粪便,采集的部分样品用静态液闪(LSC)测定总放射性,另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经提取净化后用流动液闪(v.ARC)与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对样品中的各放射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主要排泄特征与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在14 d的回收期内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总放射性回收率分别为95.31%,93.39%和97.48%,排泄峰值出现在停药后0-0.5 d,三种动物的累积回收率均超过59%。停药后1 d,累积回收率超过75%,此后消除速度逐渐变慢。停药3 d时,三种动物体内的累积回收率均超过88%,表明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主要集中在前3 d排泄。猪和大鼠有超过75%的给药量通过尿液回收,表明磺胺甲恶唑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在猪、鸡和大鼠中分别检测出包括原型在内的3种、6种和3种放射性化合物,其中猪和大鼠中的代谢物相同,均为原型药物S0、乙酰化代谢物S1以及微量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S5,在鸡体内还检测到5-甲基羟化代谢产物S2、N4-羟胺代谢产物S3和硫酸结合代谢物S4。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N4-氨基的乙酰化反应、羟化反应、硫酸结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以及恶唑环甲基上的羟化反应,其中乙酰化反应是三种动物体内最主要的代谢方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恶唑的代谢存在种属差异性。3分布与消除研究猪(24头平均分为6组)、鸡(36只平均分为6组)和大鼠(42只平均分为7组)连续7天(大鼠为单次给药)肌肉注射(鸡为灌胃给药)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给药剂量为25 mg/kg b.w.,比活度为0.1 Ci/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猪为12 h、3 d、7 d、14 d和28 d,鸡为6 h、3 d、7 d、14 d和28 d,大鼠为1 h、2h、6 h、1 d、3 d和7 d)随机宰杀一组动物采集组织器官和胆汁、血浆等。采集的部分组织样品经消化褪色后用LSC测定总放射性,另取一定质量的组织样品经甲醇水提取后用LC-v.ARC与LC/MS-IT-TOF测定组织中的各放射性物质含量并对代谢物进行结构鉴定,获得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规律。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广泛分布,停药后6 h(猪12 h),经LSC测定样品中的总放射性,肾脏、肝脏、血液和胆汁这四种样品中的放射性值较高。停药后3 d,各组织中的放射性迅速下降,大约为6 h(猪12 h)浓度的10%。停药后14 d,各放射性化合物仍存在于猪和鸡的组织中。停药后28 d,大部分组织已检测不到放射性,仅肝、注射部位肌肉、胆汁、血液以及鸡肾和肌肉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猪和大鼠的肝、肾、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中仅检测到两种放射性化合物,分别是原型药物S0和乙酰化代谢物S1。鸡肾脏中检测出五种放射性物质分别为S0、S1、S2、S3和S4,肝脏、肌肉和脂肪中仅检测到S0和S1。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消除存在种属差异。磺胺甲恶唑在猪肝脏中消除最慢、消除半衰期为5.76 d,肌肉中的消除速度最快,消除半衰期为3.84 d,而其在鸡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均较缓慢,两个组织的消除半衰期一致均为5.16 d,在大鼠肾脏中的消除速度最慢,消除半衰期为2.56 d,以上结果表明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消除存在种属差异。在三种动物的肝、肾、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中消除半衰期最长的放射性物质为S0,S0在各组织中持续存在(14-28 d),表明S0为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示物。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合成了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并对其相关质量标准进行了考察。利用v.ARC和LC/MS-IT-TOF联用技术对合成的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与残留消除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磺胺甲恶唑在鸡体内的四种代谢途径与五种代谢产物,指出了其毒性代谢产物与毒性靶器官,揭示了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代谢的种属差异,确证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标示物为原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食品中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检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揭示磺胺甲恶唑的药理毒理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曲洪丰[8](2020)在《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器更高检测速度和更多检验项目需求的增加,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技术向高速和高分辨方向发展。本文研究的平面流式显微成像系统,检测速度由每小时60样本提高到120样本,尿有形成分检验项目由12类增加到25类。检测速度提高,细胞运动速度加快,系统动态传函降低,易出现拖尾模糊现象;检验项目增多,显微成像系统分辨率提高,但景深变小,不能对样本层流厚度内的所有有形成分清晰成像,并且微小的物距变化就可能产生离焦模糊,导致系统温度适应性下降。本文重点研究低成本高功率LED光源高速清晰成像、基于聚焦微粒的等效聚焦、参考图像法温度补偿和双传感器共光路景深扩展等技术,解决高速和高分辨带来的拖尾模糊、不易聚焦、温度离焦和景深不足等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组成及原理,完成了显微成像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和粒子成像室的设计。显微成像光学系统采用无限远光路结构,由物镜和管镜组成,根据被测目标尺寸特征和算法识别要求,进行了物镜选型和管镜光学设计及像质评价,保证了高分辨成像;照明光学系统采用科勒照明光路,进行了集光镜组和聚光镜组的光学设计及仿真,保证了高亮度均匀照明;粒子成像室流体通道采用平直通道壁面、曲面通道壁面和两个侧通道壁面组成的非对称结构,根据光学系统景深、加工工艺水平和质量守恒定律等计算得出了粒子成像室的流体通道尺寸;通过分析和仿真,曲面通道壁面形状选择了加速度曲线曲率变化小的圆弧形曲面,使样本加速过程更加平缓,保证有形成分稳定地流过粒子成像室的成像区。建立了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的动态传函模型,依据物像关系及在奈奎斯特频率下系统动态传函必须大于0.9等条件,推导出系统曝光时间必须≤1.15μs才能满足高速运动细胞清晰成像要求。分析了低成本高功率LED响应速度慢,以及LED光源常亮和频闪两种曝光方式不能满足短曝光要求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短曝光控制方法,利用LED发光脉冲上升沿和相机曝光脉冲下降沿间隔决定曝光时间的方式实现了1μs短曝光,使系统在90.9lp/mm处动态传函达到0.93,提高了动态成像清晰度,实现了低成本高功率LED光源高速清晰成像,解决了低成本高功率LED不能实现短曝光的难点问题。基于聚焦微粒的等效聚焦方法,采用聚焦液中聚焦微粒的清晰位置等效样本清晰位置,每天仅需聚焦一次,不需要对尿液有形成分图像清晰度进行实时计算,解决了无法利用高速尿液样本序列图像进行自动聚焦的难点问题。采用图像分割算法提取每帧图像中的聚焦微粒小图片,仅对聚焦微粒小图片进行聚焦程度评价,降低背景信息的影响以提高聚焦评价灵敏度。在搜索行程中的每个位置拍摄10张照片,将该位置多个聚焦微粒小图片聚焦评价值的中位值作为最终的聚焦评价值,降低了不同位置聚焦微粒形态和数量差异的影响,提高了聚焦判断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将小波变换后高频系数与低频系数的比值作为聚焦评价函数,因聚焦微粒边缘形态易受运动方向液体扰动影响,故通过仅提取小波水平分量的方法消除垂直分量干扰,提升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聚焦评价曲线的单调性和斜率,实现了聚焦评价函数性能的优化。提出了低成本且易实现的参考图像法温度补偿技术,解决了显微成像系统景深小导致的温度离焦问题。首先在光学系统设计上,保证了成像系统在温度变化时除物距外,成像质量、焦距和像面位置均满足设计要求。然后,从材料热胀冷缩引起物距变化和层流液体折射率随温度改变导致光程变化两个方面,估算了温度变化对物距的影响。采用机械被动式方法进行初步温度补偿,减小温度变化时的离焦量。最后采用参考图像法精确补偿物距变化,仅需在粒子成像室上附上一个用于自动聚焦的参考图片,并将该参考图片与聚集微粒的两个最清晰位置之间距离做为标定长度,当系统探测到温度变化时,利用对焦深度法自动聚焦重新找到参考图像的最清晰位置,电机移动标定长度到聚焦位置,从而实现了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的温度补偿。被测样本层流厚度为3μm,而系统景深仅为1.85μm,景深不能覆盖样本层流厚度内的所有成像目标。本文提出了双传感器共光路景深扩展技术,实现景深扩展的同时可保证实时成像,采用双传感器在两个像面位置采集不同景深的图像,再将两个景深图像融合为大景深的图像。具体实现方式是在管镜光路后端加入分光棱镜,分光后光束分别采用不同传感器接收,调整传感器到分光棱镜的距离即调整像距,使两个传感器同时接收到略有交叠的双景深图像。设计了基于图像多尺度分解和视觉显着度检测的双景深图像融合算法,很好地将景深不同的两幅图像融合成一幅多个目标都清晰的图像,实现了大景深图像重建。该方法使景深扩大到3.30μm,实现了整个层流厚度内有形成分全部清晰成像,解决了高分辨导致的景深不足问题。本文完成了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向高速高分辨方向发展所需要的短曝光、自动聚焦、温度补偿和景深扩展等关键技术研究,为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产品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未来向更高速度更高分辨率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意义。

杜健[9](2020)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认为荧光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最强劲的工具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荧光探针因此被研发出来用以装备荧光成像的“弹药库”。聚焦诱导发光(AIE)效应自2001年发现以来,突破了传统的聚集荧光淬灭(ACQ)荧光探针在生物领域应用上的限制。因为具有强烈的荧光信号、出色的光稳定性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聚集诱导发光的分子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例如肿瘤显像、脑部血管显像、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本论文利用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探索其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为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提供新的策略。论文从如下两部分展开:第一个是术中输尿管荧光成像;第二个是尿路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第一部分 近红外Ⅱ区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目的:制备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的具有近红外Ⅱ区(NIR-Ⅱ)、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荧光探针2TT-oC6B dots,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术中输尿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1)合成AIE分子:2TT-oC6B,通过核磁(NMR)分析合成产物。(2)使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和2TT-oC6B制备近红外Ⅱ区荧光探针2TT-oC6B dots。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量子产率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表征2TT-oC6B dots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QY)、以及形态和粒径。(3)AIE性能: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不同浓度2TT-oC6B dots和吲哚菁绿(ICG)在去离子水或尿液中的荧光信号。(4)化学稳定性试验: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2TT-oC6B dots在pH值从3到11的去离子水或尿液中的荧光信号。(5)光稳定性试验: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2TT-oC6B dots和ICG在808 nm激光(50 mW/cm2)连续照射25 min后的荧光信号。(6)在808 nm激光下,输尿管管腔内逆行或者顺行注射2TT-oC6B dots,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评估输尿管NIR-Ⅱ成像能力。(7)在808 nm激光下,双侧输尿管管腔内分别逆行注射2TT-oC6B dots和ICG,然后在输尿管区域覆盖不同厚度(0 mm,1.5 mm,3 mm,4.5 mm)的牛肉片,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比较2TT-oC6B dots与ICG在输尿管NIR-Ⅱ荧光成像中的差异。(8)分别建立①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模型:输尿管完全结扎、部分结扎、完全离断、部分离断,②输尿管复通模型和③输尿管疾病模型:输尿管异物、狭窄、走行异常,然后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分别对各模型的输尿管区域进行荧光成像。(9)双侧输尿管管腔内分别逆行注射2TT-oC6B dots和ICG,在腹腔镜氙灯光源距输尿管5 cm、10 cm、15 cm时,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分别进行荧光成像,比较2TT-oC6B dots与ICG在输尿管NIR-Ⅱ荧光成像中的差异。(10)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评价2TT-oC6B dots对人尿路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和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细胞毒性。(11)收集实验用兔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进行H&E染色,评价2TT-oC6B dots在体内的毒性。结果:(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结果显示2TT-oC6B dots为形态、大小均匀的球形,平均直径约为160 nm。水溶液中的2TT-oC6B dots在733 nm和1030 nm处分别表现出最大NIR-Ⅰ吸收峰值和NIR-Ⅱ发射峰值。在NIR-Ⅱ区域测得的2TT-oC6B dots的量子产率为11.0%。(2)去离子水或尿液中2TT-oC6B dots的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ICG在较低的浓度下,其荧光强度随着浓度增加略有增强,然而,在高浓度下,其荧光强度随着浓度增加逐渐降低。(3)2TT-oC6B dots在pH值从3到11的去离子水和尿液中,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2TT-oC6B dots的NIR-Ⅱ荧光强度不受尿液中复杂成分的影响,与其在去离子水的荧光强度相当。然而,ICG的NIR-Ⅱ荧光强度受到尿液的影响,比其在去离子水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4)在 808 nm激光(50 mW/cm2)连续照射25 min后,2TT-oC6B dots(0.10 mg/mL)的荧光强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ICG(0.10mg/mL)的荧光强度降低了 95%以上。(5)在NIR-Ⅱ模式下,2TT-oC6B dots溶液通过顺行或者逆行注射途径均清晰地显示了输尿管的走行以及其蠕动。(6)管腔注入2TT-oC6B dots的输尿管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注入ICG的输尿管的荧光强度。在NIR-Ⅱ图像取输尿管横截面,2TT-oC6B dots信噪比(SBR)是ICG的2.4倍。(7)管腔注入2TT-oC6B dots的输尿管在覆盖3.0 mm的牛肉片后,NIR-Ⅱ模式下输尿管清晰可见。即使输尿管在覆盖4.5 mm的牛肉片后,输尿管发出的荧光发生了模糊,但是仍然能确定输尿管的位置。然而,管腔注入ICG的输尿管在覆盖1.5mm的牛肉片后,NIR-Ⅱ相机几乎捕捉不到输尿管发出的荧光信号。(8)输尿管管腔注入2TT-oC6B dots后,NIR-Ⅱ成像上成功检测到了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输尿管常见疾病,以及输尿管的复通情况。(9)在腹腔镜氙灯光源照射下,管腔内逆行注射2TT-oC6B dots的输尿管的NIR-Ⅱ荧光成像。随着腹腔镜氙灯光源逐渐接近输尿管区域,从15 cm到10cm,再到5 cm,NIR-Ⅱ模式下输尿管逐渐清晰可见。但是对于ICG来说,即使腹腔镜氙灯光源与成像平台之间的距离为5 cm,也很难用灵敏的铟镓砷(InGaAs)相机捕获到ICG发出的NIR-Ⅱ荧光信号。(10)当2TT-oC6B dots浓度为0.10mg/mL,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发生。此外,即使2TT-oC6B dots的浓度达到0.20 mg/mL,细胞生长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11)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表明,实验用兔的泌尿系器官(肾、输尿管、膀胱)的组织均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或者炎症。结论:2TT-oC6B dots的发射峰值位于近红外二区(NIR-Ⅱ)1030 nm处,其荧光量子产率(QY)高达11.0%,这使得其非常适合用于生物体内NIR-Ⅱ成像。与吲哚菁绿(ICG)相比,2TT-oC6B dots具有NIR-Ⅱ荧光信号强、稳定性高的优势。输尿管管腔内注射2TT-oC6B dots后,可通过NIR-Ⅱ荧光信号实时可视化输尿管,并且输尿管内2TT-oC6B dots荧光成像的信噪比(SBR)和穿透深度远远优于ICG。2TT-oC6B dots不但可以用来检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输尿管常见疾病,而且还可以用来检测输尿管的复通情况。在输尿管管腔注入2TT-oC6B dots后,腹腔镜明场光源也可进行输尿管的NIR-Ⅱ成像。此外,2TT-oC6B dot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因此,我们研发了 一种高稳定性、强NIR-Ⅱ荧光信号的AIE纳米颗粒2TT-oC6B dots,用于术中输尿管的识别,并为临床手术的实时荧光成像提供了新的策略。第二部分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原理的荧光探针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目的: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原理合成用于病原菌快速鉴别的荧光探针,表征其理化特性,并检测其在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1)合成AIE分子:IQ-Cm。通过核磁共振仪(NMR)、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荧光量子产率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分别表征IQ-Cm的氢谱、碳谱、质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单晶结构、荧光量子产率(QY)、形态和粒径。(2)光稳定性试验: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在时间序列扫描模式下持续扫描IQ-Cm 120次。(3)病原菌染色:将IQ-Cm加入各病原菌的PBS悬液(革兰氏阴性菌(OD600=1.0),革兰氏阳性菌(OD600=1.0),或者真菌(OD600=2.0))中,终浓度为10 μM,在室温下孵育10min。(4)病原菌成像:对于肉眼可视化,IQ-Cm染色后,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进行肉眼观察;对于显微镜成像,IQ-Cm染色后,将病原菌悬液离心转移到载玻片,静置2 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5)病原菌Zeta电位测量及抗菌活性评价:使用ZetaPALS电位仪和平板法分别测量IQ-Cm孵育后的病原菌表面电位和IQ-Cm的抗菌活性。(6)病原菌共染色实验:病原菌与10 μM的IQ-Cm和5 μg/mL的碘化丙啶(PI)孵育10 min后进行显微镜成像。(7)IQ-Cm染色大肠杆菌机制研究:使用75%酒精制备细胞膜破裂的大肠杆菌,使用10μM IQ-Cm和5 μg/mL碘化丙啶(PI)对乙醇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成像。此外,通过EDTA制备细胞壁外膜破裂、细胞膜完整的大肠杆菌,加入IQ-Cm(10μM)进行染色,随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8)IQ-Cm染色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与1 μM的IQ-Cm和100 nM的Mito-Tracker Green共同孵育10 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9)尿路感染的检测:制备单一病原菌的尿路感染模型,染色步骤及成像条件同病原菌染色和病原菌成像的一致。制备从细菌感染演变到真菌感染的尿路感染模型,染色步骤及成像条件同病原菌显微镜成像的一致。结果:(1)IQ-Cm的表征:氢谱、碳谱和质谱证实合成产物无误。单晶结构表明,IQ-Cm对芳香族采用大扭转角的扭曲三维构象,即异喹啉核的苯基的72.4—77.8°扭转角,香豆素和异喹啉与苯基连接体的23.5—31.8°扭转角。距离最近的两个香豆素或两个异喹啉平面之间的距离约为11A。晶体状态的IQ-Cm在620nm处发出强烈的橙红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QY)为5.7%。在紫外光照射下,IQ-Cm呈现出显着的溶致变色效应。随着DMSO/水混合物中水含量(fw)从0增加到80%,在501nm处的IQ-Cm的发射强度逐渐减小,同时在发射峰中有轻微的红移,显示出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TICT)特性。当水含量从 80%进一步增加到98%时,在643 nm处出现一个大的红移发射峰,并且峰值逐渐增大,显示出AIE特性。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IQ-Cm形成约1 μm的棒状聚集体。(2)光稳定性试验:IQ-Cm在连续扫描120次后,荧光信号几乎没有明显变化。(3)病原菌成像:对于肉眼可视化,三类病原菌分别经IQ-Cm孵育后,发出三种明显不同颜色的荧光。大肠杆菌呈现橙黄色荧光,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橙红色荧光,而白色念珠菌则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荧光。对于显微镜成像,大肠杆菌呈现绿色和橙红色两种颜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橙红色,白色念珠菌呈现黄色。(4)病原菌Zeta电位测量及抗菌活性评价:Zeta电位结果显示,加入IQ-Cm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表面电位没有明显变化,而大肠杆菌的表面电位降低。IQ-Cm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分别有10%,100%,25%的杀灭活性。(5)IQ-Cm染色大肠杆菌机制研究:大肠杆菌由于外膜屏障的存在,IQ-Cm主要附着在带有负电的表面,因此大部分的大肠杆菌的几乎没有荧光发射。只有小部分外膜受损或死亡的大肠杆菌被IQ-Cm所染色,IQ-Cm分子主要插入外膜受损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发出绿色荧光,或者进入死亡大肠杆菌的细胞质发出橙色荧光。(6)IQ-Cm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机制研究:IQ-Cm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强相互作用使IQ-Cm容易穿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在细胞质的较大的极性和玻璃状微环境中,发出橙色荧光。(7)IQ-Cm染色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IQ-Cm主要集聚于真菌的线粒体中。在线粒体膜中等极性的环境中,产生了中等强度的黄色荧光。(8)尿路感染的检测:IQ-Cm在肉眼水平和显微镜水平可区分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在显微镜水平可检测从细菌感染到真菌感染的尿路感染演变过程。结论:本研究针对G-菌,G+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微环境不同的特点,基于AIE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G-菌,G+菌和真菌鉴别诊断的荧光探针:IQ-Cm。IQ-Cm主要定位于G-菌的细胞膜和细胞质、G+菌的细胞质和真菌的线粒体。在肉眼水平上,G-细菌呈微弱的橙黄色,G+细菌呈中等亮度的橙红色,真菌呈明亮的黄色。利用荧光显微镜,在细胞水平上,G-细菌呈微弱的绿色和橙色,G+细菌呈中等亮度的橙红色,真菌呈明亮的黄色。通过提供可辨别的荧光发射颜色,IQ-Cm可以快速对G-细菌、G+细菌和真菌进行识别。更重要的是,IQ-Cm表现出快速诊断单一病原菌尿路感染的巨大潜力,并且还可以及时、直观地监测尿路感染从细菌感染到真菌感染的演变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平台,成功地将病原菌信息转换成不同的荧光颜色,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参考。

冯秀晶[10](2020)在《基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探究右美托咪定对LPS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兽医临床上常面对的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感染并发症,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没有开发出有效的防治药物或干预措施,因此阐明脓毒症致AKI的发病机制及探寻有效的防治药物一直是兽医学乃至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焦点。研究表明线粒体动力学是AKI发生时引起肾小管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然而,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是否介导脓毒症致AKI的发生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凋亡和线粒体保护作用,也可影响线粒体分裂/融合的调节,故推测DEX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对脓毒症致AKI起到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体内试验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CON组、DEX组(30μg/kg)、LPS组(10 mg/kg)、DEX+LPS组(30μg/kg+10 mg/kg)、Atip+DEX+LPS组(250μg/kg+30μg/kg+10 mg/kg)。造模4 h后心脏采血、膀胱采尿,取肾脏组织备用。观测肾脏功能和结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动力学、Ca MKII的表达和定位、Calcineurin的表达和活性、SIRT1和PGC-1α的表达和定位情况。为了进一步揭示线粒体分裂介导了脓毒症致AKI的发生及DEX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对脓毒症致AKI起到保护。体外试验选用NRK-52E细胞,分成7组,分别为CON组、LPS组(25μg/m L)、si-Drp1+LPS组、DEX+LPS组(0.001μM+25μg/m L)、si-SIRT1+DEX+LPS组、si-PGC-1α+DEX+LPS组、si-Ctrl+LPS组。细胞分别用si-RNA沉默相关基因,并根据各组需要完成造模后,检测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动力学、Ca2+介导的信号转导、SIRT1/PGC-1α通路中调控因子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LPS处理后血清BUN和Cre、尿液KIM-1和NGAL的水平升高;DEX预处理后上述指标显着降低;α2-AR抑制剂Atip显着逆转了DEX的肾功能保护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对LPS诱导的肾功能障碍起到保护作用。(2)LPS处理后血清和细胞TNF-α、IL-6、IL-1β和IL-18水平显着升高;DEX干预后上述指标显着降低;Atip显着逆转了DEX的抗炎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了炎症因子的释放,提示DEX很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抑制炎症因子释放。(3)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CON组肾脏皮质和髓质结构正常;LPS组和Atip+DEX+LPS组肾小管扩张、空泡变性、炎细胞浸润和肾小管坏死;DEX+LPS组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CON组肾脏亚细胞形态正常;LPS组和Atip+DEX+LPS组肾脏细胞核不规则皱缩,核膜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及双层膜结构破裂;DEX+LPS组肾脏亚细胞器结构损伤轻于LPS组,细胞核和线粒体等形态恢复正常。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对LPS诱导的AKI大鼠肾脏结构起到保护作用。(4)LPS处理后GSH含量、CAT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DA、GSSG和ROS含量显着升高,GSH/GSSG比值显着降低;DEX预处理后GSH含量、CAT和SOD活性显着升高,MDA、GSSG和ROS含量显着降低,GSH/GSSG比值显着升高;Atip显着逆转了DEX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抑制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了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提示DEX很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抑制氧化应激水平。(5)LPS组肾小管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蛋白Bak、Bax/Bcl-2、胞浆Cyt C、Cleaved caspase 9和Cleaved caspase 3表达升高,凋亡基因Bak、Bax、Caspase9和Caspase3 m RNA表达升高;DEX预处理后肾小管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且上述凋亡蛋白和基因的表达降低;Atip明显逆转了DEX的抗凋亡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减轻LPS诱导的线粒体途径的肾小管细胞凋亡。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了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提示DEX很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抑制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途径的凋亡。(6)CON组肾脏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完整,且嵴结构清晰;LPS组和Atip+DEX+LPS组肾脏线粒体形态异常、肿胀明显、空泡变性、双层膜结构破裂溶解、嵴结构断裂且模糊不清、线粒体体积变小;DEX+LPS组仅可见轻微外膜溶解。LPS处理后MMP、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活性、ATP含量显着降低;DEX预处理后MMP、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活性、ATP含量显着升高;Atip明显逆转了DEX的线粒体保护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减轻LPS诱导的线粒体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线粒体片段化和ROS/线粒体ROS的产生,恢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IV活性和MMP,增强线粒体功能,提示DEX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起到改善作用。(7)LPS处理后p-Drp1 Ser616和Fis1蛋白表达升高,Drp1和Fis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Mfn1、Mfn2和Opa1 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Drp1、Fis1与VDAC1共定位增多;DEX预处理后p-Drp1 Ser616和Fis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Drp1和Fis1 m RNA表达显着降低,Mfn1、Mfn2和Opa1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Drp1、Fis1与VDAC1共定位减少;Atip显着逆转了DEX的线粒体动力学保护作用。表明DEX通过激活α2-AR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抑制Drp1的线粒体易位,对LPS诱导的AKI起到保护作用。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了线粒体分裂,促进了线粒体的融合,提示线粒体分裂介导了AKI的发生。(8)LPS处理后,细胞内Ca2+水平显着升高,Ca MKII m RNA和p-Ca MKII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且主要定位在肾小管细胞;DEX预处理后,细胞内Ca2+水平显着降低,Ca MKII m RNA和p-Ca MKII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tip显着逆转了DEX对Ca MKII的调控。表明DEX通过α2-AR激活Ca MKII。si-Drp1抑制Drp1分裂后,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细胞内Ca2+和p-Ca MKII水平升高,提示DEX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减轻ROS介导的Ca2+超载和Ca MKII的激活,进一步抑制Drp1的线粒体易位,对AKI起保护作用。(9)LPS处理后SIRT1和PGC-1α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且主要定位在肾小管细胞;DEX预处理后,SIRT1和PGC-1α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Atip逆转了DEX对SIRT1和PGC-1α的调控。表明SIRT1/PGC-1α信号通路可能参与DEX对LPS诱导AKI的保护作用过程。应用si-SIRT1和si-PGC-1α分别抑制SIRT1和PGC-1α后,显着抑制了DEX对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动力学等的保护作用,提示DEX对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作用至少部分依赖于SIRT1/PGC-1α通路的激活。综上所述,抑制线粒体分裂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从而对脓毒症致AKI起到保护作用。DEX可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抑制Ca2+/Ca MKII通路,减轻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DEX可通过激活SIRT1/PGC-1α通路,从而阻止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促进Mfn2介导的线粒体融合,随后抑制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细胞凋亡,对脓毒症致AKI起到保护作用。这些数据表明抑制线粒体分裂或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可为防治脓毒症致AKI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同时也为DEX的肾脏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解释,表明DEX可能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治疗脓毒症致AKI的辅助药物。

二、一种新的尿液细菌计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尿液细菌计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白头翁汤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PSE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3.4.2 2组治疗前后PSEP比较
        3.4.3 2组治疗前后EPS中WBC计数情况比较
        3.4.4 2组治疗前后NIH-CPSI各项评分比较
4 讨 论

(2)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技术在病原体基因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 PCR简介
2 d PCR技术的优势
    2.1 更高的敏感度和精密度
    2.2 更高的重复性和通用性
    2.3 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3 d PCR技术的应用
    3.1 低载量病原微生物的DNA检测
    3.2 低载量病原微生物的RNA检测
    3.3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3.4 标准品绝对定量值的建立
    3.5 不同基质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3.6 其他新兴应用
        3.6.1 多重d PCR检测:
        3.6.2 为高通量测序技术提供灵敏校准:
        3.6.3 免除核酸提取,减少工作流程:
        3.6.4 与多种扩增技术整合:
4 小结与展望
    4.1 通量低
    4.2 灵敏度需提高
    4.3 检测范围受限
    4.4 RNA定量易受影响
    4.5 价格昂贵
    4.6 不同厂家间结果互通性仍需提高

(3)靶向EGFR Ⅲ结构域新纳米抗体筛选及其重组表达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治疗药物的概述
        1.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研究现状
        1.1.2 靶向EGFR单克隆抗体研究现状
        1.1.3 靶向EGFR纳米抗体研究现状
        1.1.4 EGFR III结构域作为抗原表位与EGFR内化及下调的关系
    1.2 纳米抗体的概述
        1.2.1 纳米抗体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2.2 纳米抗体与抗体结构的比较及其的优势
        1.2.3 纳米抗体的筛选与表达策略
        1.2.4 纳米抗体在肿瘤中作为靶向载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EGFR III结构域的重组表达及其亲和力的验证
    2.1 引言
    2.2 EGFR III结构域的重组表达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3 实验结果
    2.3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EGFR III结构域功能验证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骆驼免疫及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建立与筛选
    3.1 引言
    3.2 双峰骆驼免疫及其血清效价评价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建立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的高通量筛选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纳米抗体的同源模型构建与分子对接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
    3.6 本章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抗体重组表达系统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两种靶向EGFR纳米抗体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重组表达两种靶向EGFR纳米抗体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比较两种表达系统重组纳米抗体的亲和力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
    4.5 基于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探究纳米抗体-毕赤酵母表达的糖基化修饰问题
        4.5.1 实验材料
        4.5.2 实验方法
        4.5.3 实验结果
    4.6 基于荧光成像技术比较两种表达系统重组纳米抗体的入胞
        4.6.1 实验材料
        4.6.2 实验方法
        4.6.3 统计学验证
        4.6.4 实验结果
    4.7 本章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纳米抗体AS32611 作为肿瘤靶向配体的初步评价
    5.1 引言
    5.2 两种表达系统对纳米抗体AS32611 重组表达的比较研究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
    5.3 纳米抗体AS32611 的亲和力测定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
    5.4 基于荧光成像技术探究纳米抗体AS32611-荧光分子偶联物的入胞
        5.4.1 实验材料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结果
    5.5 纳米抗体AS32611-MMAE和 AS32611-DM1 偶联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评价
        5.5.1 实验材料
        5.5.2 实验方法
        5.5.3 实验结果
    5.6 本章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结核分枝杆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LAM的分子结构
    一、PIM的结构
    二、LAM的结构
LAM诱导的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一、LAM诱导的固有免疫反应
    二、LAM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
    三、LAM诱导的体液免疫
    四、LAM在抗结核免疫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LAM作为结核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一、LAM作为诊断结核病的生物标志物
    二、LAM检测的应用
        (一)尿液LAM检测
        (二)血液LAM检测的应用
    三、LAM的检测方法
        (一)结核分枝杆菌LAM ELISA
        (二)脂蛋白捕获和膜插入
        (三)ManLAM核酸适配体免疫组化
总结

(7)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磺胺甲恶唑的放射性标记合成研究
        1.2.2 药代动力学研究
        1.2.3 代谢研究
        1.2.4 分布研究
        1.2.5 残留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合成工艺
        2.1.4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质量标准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结构确证
        2.2.2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质量标准研究
    2.3 讨论
3 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溶液的配制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动物
        3.1.5 给药与采样
        3.1.6 样品处理
        3.1.7 样品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法学考核
        3.2.2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物料平衡
        3.2.3 磺胺甲恶唑代谢物的鉴定
        3.2.4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
    3.3 讨论
        3.3.1 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3.2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物料平衡规律
        3.3.3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特点
4 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与试剂
        4.1.2 溶液的配制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实验动物
        4.1.5 动物给药与采样
        4.1.6 样品处理
        4.1.7 样品测定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4.2.2 磺胺甲恶唑及其代谢物在三种动物体内的分布
        4.2.3 磺胺甲恶唑及其代谢物在三种动物组织中的消除
    4.3 讨论
        4.3.1 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4.3.2 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磺胺类药物代谢与残留消除以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6.1 磺胺类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6.1.1 磺胺类药在各种属体内的代谢研究
        6.1.2 磺胺类药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6.2 残留消除规律及检测方法研究
        6.2.1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6.2.2 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6.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概述
        1.2.1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测方法概述
        1.2.2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器国内外进展
    1.3 景深扩展技术概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组成及光学系统设计
    2.1 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组成及原理
    2.2 显微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2.2.1 被测目标形态学特征
        2.2.2 显微成像系统光路结构
        2.2.3 显微物镜选型
        2.2.4 管镜光学设计
    2.3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2.3.1 显微系统照明方式选择
        2.3.2 科勒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2.4 平面层流技术简介与粒子成像室设计
        2.4.1 平面层流技术简介
        2.4.2 粒子成像室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成本高功率LED光源高速清晰成像技术研究
    3.1 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动态传递函数
    3.2 光源选择及驱动电源设计
        3.2.1 光源选择
        3.2.2 高功率LED驱动电源设计
    3.3 短曝光技术研究
        3.3.1 曝光控制系统
        3.3.2 曝光时间控制方式
        3.3.3 短曝光控制方法
        3.3.4 不同曝光方式成像质量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焦微粒的等效聚焦技术研究
    4.1 显微成像系统自动聚焦方法
    4.2 基于聚焦微粒的等效聚焦方法与流程
    4.3 图像分割算法提取聚焦微粒图像
    4.4 聚焦评价函数选择与优化
        4.4.1 聚焦评价函数要求
        4.4.2 聚焦评价函数实验分析与比较
        4.4.3 聚焦评价函数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参考图像法温度补偿技术研究
    5.1 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影响
    5.2 显微成像光学系统的热分析
    5.3 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景深
        5.3.1 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景深计算
        5.3.2 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系统景深测量
    5.4 机械被动式初步补偿物距变化
        5.4.1 温度变化对物距影响分析
        5.4.2 机械被动式初步温度补偿
    5.5 参考图像法精确补偿物距变化
        5.5.1 参考图像法补偿温度离焦技术原理
        5.5.2 参考图像法补偿温度离焦的自动聚焦算法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传感器共光路景深扩展技术研究
    6.1 双传感器共光路景深扩展技术原理
    6.2 双传感器共光路实现方法
    6.3 双景深图像融合
        6.3.1 多聚焦图像融合技术
        6.3.2 双景深图像融合算法流程
        6.3.3 L0 Smoothing原理
        6.3.4 图像多尺度分解
        6.3.5 视觉显着性检测
        6.3.6 权重图计算
        6.3.7 双景深图像融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近红外Ⅱ区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原理的荧光探针用于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预防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技术手段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聚焦诱导发光探针在细胞器荧光成像的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探究右美托咪定对LPS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脓毒症的相关概述
    1.2 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的概述
        1.2.1 脓毒症致AKI的研究进展
        1.2.2 脓毒症致AKI的生物标志物
        1.2.3 脓毒症与肾小管细胞损伤
    1.3 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1.3.1 脓毒症致AKI与肾脏微循环
        1.3.2 脓毒症致AKI与炎症反应
        1.3.3 脓毒症致AKI与氧化应激
        1.3.4 脓毒症致AKI与线粒体动力学
        1.3.5 脓毒症致AKI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1.3.6 脓毒症致AKI与细胞凋亡
    1.4 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中线粒体动力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细胞内钙超载与线粒体动力学
        1.4.2 SITR1/PGC-1α通路与线粒体动力学
    1.5 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的治疗进展
        1.5.1 液体复苏
        1.5.2 血管活性药物
        1.5.3 药物治疗策略
        1.5.4 RRT疗法
    1.6 右美托咪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1.6.1 DEX与微循环障碍
        1.6.2 DEX与炎症反应
        1.6.3 DEX与氧化应激
        1.6.4 DEX与细胞凋亡
        1.6.5 DEX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1.6.6 DEX与 SIRT1/PGC-1α通路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细胞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在体试验分组及模型建立
        2.2.2 大鼠尿液、血液及肾脏组织的收集
        2.2.3 大鼠肾脏功能的检查
        2.2.4 大鼠血清/细胞培养液炎症因子检查
        2.2.5 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2.2.6 大鼠肾组织/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2.2.7 TUNEL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检测
        2.2.8 大鼠肾组织线粒体形态和MMP检测
        2.2.9 大鼠肾组织线粒体功能检测
        2.2.10 大鼠肾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检测
        2.2.11 大鼠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2.2.12 大鼠肾组织免疫荧光双染和三染观察
        2.2.13 小干扰RNA(siRNA)转染
        2.2.14 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
        2.2.15 NRK-52E细胞培养及分组
        2.2.16 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
        2.2.17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
        2.2.18 细胞线粒体形态和MMP的检测
        2.2.19 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检测
        2.2.20 细胞内ROS和线粒体ROS含量的测定
        2.2.21 细胞免疫荧光单/双染检测
        2.2.22 细胞内Ca~(2+)浓度检测
        2.2.23 大鼠肾脏/细胞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24 大鼠肾脏/细胞蛋白样品的制备及Western blot实验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EX对 AKI大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3.2 DEX对 AKI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3.1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3.3.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1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情况的观察
        3.5.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线粒体凋亡途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5.3 DEX对 AKI大鼠肾脏线粒体凋亡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5.4 DEX对 AKI大鼠肾脏Bax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3.6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3.6.1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3.6.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7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3.7.1 DEX对 AKI大鼠肾脏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7.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7.3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Drp1与Fis1 和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3.8 DEX对 AKI大鼠肾组织CaMKII和 Calcineurin的影响
        3.8.1 DEX对 AKI大鼠肾组织CaMKII和 Calcineu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8.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CaMKII基因表达的影响
        3.8.3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p-CaMKII定位表达的影响
        3.8.4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Calcineurin活性的影响
    3.9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3.9.1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9.2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SIRT1和PGC-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3.9.3 DEX对 AKI大鼠肾脏组织SIRT1和PGC-1α定位表达的影响
    3.10 Drp1、SIRT1和PGC-1α最佳有效序列的筛选
        3.10.1 Drp1、SIRT1和PGC-1αmRNA的不同序列表达情况
        3.10.2 Drp1、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情况
    3.11 DEX拮抗LPS致 NRK-52E细胞毒性检测项目结果
        3.11.1 不同浓度LPS刺激对NRK-52E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11.2 不同浓度DEX对 LPS诱导NRK-52E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12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形态改变的影响
    3.13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LDH释放的影响
    3.14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3.15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16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凋亡的影响
        3.16.1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凋亡的观察
        3.16.2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6.3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Bax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3.17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3.17.1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3.17.2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18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3.18.1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18.2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18.3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Drp1 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3.18.4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Mfn2 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3.19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内Ca~(2+)稳态失衡的影响
        3.19.1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内Ca~(2+)水平变化的影响
        3.19.2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CaMK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19.3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p-CaMKII荧光表达的影响
    3.20 SIRT1/PGC-1α通路在DEX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中的作用
        3.20.1 DEX对 LPS诱导的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20.2 DEX对 LPS诱导的NRK-52E细胞SIRT1 荧光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建立及药物剂量时间选择依据
    4.2 NRK-52E细胞选择依据及药物剂量筛选
    4.3 DEX对 LPS诱导的大鼠AKI肾功能的影响
    4.4 DEX对 LPS诱导的大鼠AKI肾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4.5 DEX对 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DEX对 LPS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影响
    4.7 DEX对 LPS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4.7.1 DEX对 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4.7.2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4.8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损伤的影响
        4.8.1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结构损伤的影响
        4.8.2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
    4.9 DEX对 LPS诱导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影响
    4.10 Ca~(2+)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DEX干预LPS诱导Drp1 磷酸化
    4.11 SIRT1/PGC-1α通路在DEX干预LPS诱导线粒体动力学失衡中的作用
5 结论
    特色与创新之处
    研究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一种新的尿液细菌计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白头翁汤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PSEP的影响[J]. 陆杰,史宏,陆良喜,黄欣,王文杰.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1)
  • [2]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技术在病原体基因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唐月明,伊洁.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1(05)
  • [3]靶向EGFR Ⅲ结构域新纳米抗体筛选及其重组表达系统的比较研究[D]. 奚溪. 吉林大学, 2021(01)
  • [4]结核分枝杆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诊断价值[J]. 范雨鑫,刘玫肖,陈晶晶,徐鑫,张宇,岳鹏,曹文静,宝福凯,柳爱华. 中国防痨杂志, 2021(08)
  • [5]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李欢. 西安医学院, 2021
  • [6]上海和湖南两医院CRKP、CRPA和CRAB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征研究[D]. 丁兴伟. 南华大学, 2021
  • [7]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D]. 孙亚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高速高分辨平面流式细胞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 曲洪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9]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D]. 杜健. 苏州大学, 2020(06)
  • [10]基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探究右美托咪定对LPS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D]. 冯秀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尿液中细菌计数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