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电视剧《至高利益》观后感(论文文献综述)
胡颖[1](2021)在《清朝宫斗剧的类型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咸晓萱[2](2020)在《国产IP改编动画电影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画电影是目前流行的艺术传播形式,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可将其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上个世纪的中国动画电影虽然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繁荣期,但在后期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冲击下,出现了缓慢后退的现象。近年来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国产动画电影的编剧采用了具有颠覆性的传统故事改编方式和高科技的视听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到动画电影作品当中,已经探索出来具有创新成果的动画制作道路。并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IP改编动画电影在画面制作方面和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分析了近五年国产动画电影改编策略的运用情况,以近年来在中国票房最前的三部IP改编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艺学相关理论分析国产IP改编动画电影中可供参考的创作经验。通过对题材选择、角色设计、画面意境以及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探究,从中探寻优秀IP改编动画的共通之处,以便为提高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水平提供借鉴。
崔丹[3](2020)在《“孤岛”妇女期刊文艺创作的女性主体意识研究》文中提出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期刊在女性言说自我、传达女性诉求,争取女性应得权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期刊在发轫时期虽在精英男性知识分子的引导下萌芽成长,加之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使得女性解放不可避免地融入国家解放潮流之中,但这并不能完全遮蔽女性的自我主体性。本文以“孤岛”妇女期刊为主要参考材料,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话语理论、西方主体理论、女性主义等相关知识,分析女性如何依靠自身建构女性言说主体,改变男性话语霸权;又是如何策略地运用国家主义,将女性主体意识在国家层面中凸显出来。本文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从期刊创办的外部环境和期刊栏目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孤岛”妇女期刊在“孤岛”背景下女性话语空间的主体彰显。孤岛”背景下的报界日渐萎靡,舆论空间愈发狭窄,妇女期刊正是在艰难的现实夹缝中勇敢“发声”,确立女性话语主体身份。同时这些期刊创办者跨越了党派之间的政治分歧,在反映女性现实问题,争取女性主体身份上实现了“不同阵营、同一战线”的特殊局面,期刊栏目以女性为言说主体,传达女性自身的经验感觉与生命体验,并关注边缘群体的悲惨生活,创造女性自身话语权威。第二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女性家庭空间中的自我体认。“孤岛”妇女期刊鼓励女性反抗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强制性塑造和命名。在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女性应基于人的觉醒而改变;在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中,表达了女性由他者身份到争取作为人的主体性诉求;在女性与女性的关系中对女性自我进行了审视、肯定与反思。第三章主要分析女性在公共空间领域中的主体建构。妇女期刊通过关注女性的职场困境反思时代问题,通过强调“女国民”身份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利,将女性主体意识依托国家主义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此时期女性的思维观念和心路历程,展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第四章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共时性角度选择了解放区的《中国妇女》以及国统区的《妇女共鸣》两种期刊与“孤岛”妇女期刊相比较,突出“孤岛”妇女期刊的创刊主旨及刊发内容在特殊时代中具有的独特性。
张新昕[4](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郝培霞[5](2020)在《孟华圣贤题材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孟华是当代中原戏曲剧作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戏曲创作到现在,从业四十余年,用超时代的敏锐目光和细腻的笔触创作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圣贤题材戏曲作品,把古圣贤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舞台上的戏曲艺术形象,这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引领性意义的。其作品将圣哲思想与戏曲的传奇性相结合,意境优美、斐然哲思,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孟华以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戏剧创作,通过对圣贤个人命运的描述,窥探出现代社会群体生存的精神面貌,从而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升为人生哲理的反思。因此,该文以孟华的圣贤题材戏曲剧作为研究对象,以戏曲文本,文献资料和戏曲视频为基础,对圣贤题材戏曲创作的主题意蕴、艺术表现及其创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该文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从孟华的圣贤题材戏曲的创作与诞生入手,对作品按照时代背景和地区的不同分为中原戏曲和浙江越剧两类,通过对戏曲作品的简要概述和分析,探讨剧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及圣人艺术形象平民化的创作观念。第二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孟华圣贤题材戏曲中的主题意蕴进行研究,主要从作家在作品中的人生表达、人文情怀的书写及资治通鉴式的现实关怀三个方面,论述圣贤题材戏曲作品在新时期新时代环境下的时代内涵。第三章:从微观的角度介入,分析孟华圣贤题材戏曲创作中的艺术表现,论述剧本创作圣贤人物艺术形象的平民化特征,剧本创作雅俗结合、个性化、哲理性,情趣相融的语言特色及一人一事叙事结构在圣贤题材戏曲中的重要性。第四章:论述孟华圣贤题材戏曲作品对当今戏曲实践的一些启示,主要从戏曲创作应重视外部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圣贤题材戏曲创作表现的提升以及对当下戏曲实践的启示等三个方面来总结孟华对现代戏曲发展的探索性意义。
孙桂钰[6](2020)在《新疆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华。传承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传承红色文化,不仅会增强国家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向好发展的进程。传承新疆红色文化,离不开对物质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更离不开对非物质资源的继承和弘扬,即对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的传承。新疆蕴藏着数量大且分布广泛的物质资源。进一步挖掘新疆红色物质资源,追寻新疆红色的记忆和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合理运用新疆红色物质资源,对于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发扬优良作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和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推动新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其它红色文化发展较成熟的省份相比,新疆在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方面有所欠缺,在物质资源的开发挖掘、宣传、利用及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以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角度为出发点,探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疆红色文化概述。在此部分对红色文化和新疆红色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加以论述。第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传承新疆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所在,增强今天新疆红色文化有效传承和更好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阐述了红色物质资源在新疆的分布和传承现状,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和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在新疆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提出传承新疆红色文化的可行性对策。促进新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作用。
程凯敏[7](2020)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有明确写作任务指令的作文,这种作文类型被定义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该类型的作文一出现,就引发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不是以往材料作文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既换汤也换药,对“任务”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关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思辨能力和实证能力的考查。传统的“自圆其说”式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不再讨喜,注重写作技法训练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教师的作文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该如何指导学生备考?关键看学生害怕什么,需要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走在前列,对何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因此,本文的绪论部分是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基本概述,包括概念、出现的背景、与传统材料作文的区别、研究现状综述和本次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笔者对本校学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几个角度:学生对该类型作文概念的认识程度,在审题立意、素材积累运用、谋篇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该类型作文指导、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调查结果,笔者分析出本校在高中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该类型作文欠缺系统认识;审题粗枝大叶,无视任务指令,忽略关键;素材匮乏,视野狭窄;缺乏谋篇布局意识,思路混乱;评改方式效果欠佳;评讲课作用有限。鉴于前文的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第三部分从八个方面提出备考策略的建议:第一,聚焦考查要点,第二,关注命题趋势,基于考纲和课标,为学生的备考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掌握多类指令,根据任务指令的不同将其分为比较权衡、就事论事、角色扮演、大题小做四种类型,并举例介绍每种类型的审题要点;第四,备足鲜活素材,拟解决素材匮乏、素材运用不当的问题;第五,搭建严谨结构,结合示例介绍了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和审辩式四种适用的框架模板,旨在为学生提供谋篇布局的参考;第六,润色论述语言,结合学生习作介绍了巧用雅词、整合句式、引入意象和活用关联词四种遣词造句的技巧;第七,美化第一印象,从靓化标题、优化细节入手,从细微处再争分数;第八,注重修改升格,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适合不同学生情况的修改升格方法,为教师评价、反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提供建议。第四部分,笔者通过模拟考前测与后测以及访谈的方式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备考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实验中训练的备考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成绩。通过访谈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备考策略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建龙[8](2020)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播出的40集纳西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在收视率、美誉度、认可度、口碑、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近几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力作。作为一部“以成功的编、导、演、摄、录、播,填补了中国电视剧史纳西族的空白”的电视剧,《木府风云》主要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木氏土司在当地统治时期,木氏家族内部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该剧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主题、纳西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云南丽江地域风光很好地融合在一个故事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金熊猫奖﹒国际长篇电视剧最佳影片奖等,而该剧的成功与它对纳西族民俗事象的运用与叙写是分不开的。运用叙事学、民俗学的有关理论对《木府风云》的民俗叙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木府风云》主要运用忠于生活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贯穿式与场景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史诗化与戏剧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对纳西族相应历史时期的建筑、服饰、生产商贸、饮食医药等物质民俗,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社会民俗以及民间信仰、道德观念等精神民俗进行了表现和叙写。《木府风云》中的民俗叙事具有艺术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但《木府风云》的民俗叙事也存在“叙之有误”“叙之有失”“叙之有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个别民俗与生活实际明显相违,剧中的部分民俗实属无中生有,独特民俗一笔带过,重要民俗未能呈现,对民俗的运用趋于滥化,对民俗的呈现趋于神化等。论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中所呈现出来的纳西族民俗事象,从叙事的角度来研究该剧中民俗叙事的方式、功能以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民俗文化运用的成败得失和民俗叙事规律,可以丰富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同时可以为今后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方法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质量的提升。
辛喜晶(SHIN HEEJUNG)[9](2019)在《论余华作品在韩国的传播接受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中心》文中指出余华作为当代一名着名的作家,不仅在中国大受欢迎,在韩国也受到诸多读者的追捧。1995年,根据小说《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在韩国上映,该电影也成为韩国大众开始知晓作家余华的的契机。1997年,小说《活着》在韩国翻译出版,由此,余华作品在韩国的传播正式开始。目前,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增进,余华作品在韩国的传播愈发广泛。被称为世界畅销书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等作品深受韩国读者的喜爱,这3部作品在韩国的“中国畅销小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余华也因此堪称最受韩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之一。然而,关于余华在韩国的传播接受,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并不多,无论是专业读者的接受研究,还是以普通读者为中心的余华传播研究都比较少见。尽管在韩国,新的中国文学作品不断被翻译出版,但已经经典化历久弥新的余华作品却始终受欢迎。让余华这个名字在韩国图书市场造成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是2007年以后,随着中国图书成长为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中国图书在韩国掀起了热潮,第二是图书潮流变化影响,第三是电影改编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韩国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原作拍的电影《许三观》对原作的传播助力甚大,尽管电影的票房成绩不佳。第四是文学主题共鸣和跟韩国读者情绪上的纽带。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在异国获得成功,不仅要艺术上出众,而且要引起共鸣。在上述余华的三部作品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多少让韩国普通读者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作品整体上却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作品中所引起共鸣和关注的关键词可提炼为“命运人生”,“平等父爱”,“死后世界”等。这些都是余华不断受到韩国读者喜爱的原因。
徐芹芹[10](2019)在《让名着在课堂重新焕发光彩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文中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心巨作。《红楼梦》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被广泛选入语文教材中。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是整部作品中至关重要的情节之一,不仅是全书的命脉,而且其内容极具文学性与艺术性。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这段情节,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这段情节内容成为了各版本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之一。但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与《林黛玉进贾府》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现存的研究成果,然后使用比较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掌握当前《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情节内容的教学现状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深入挖掘这段情节内容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教学价值,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情节内容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阐明本文的选题原因,介绍研究方法,然后根据现有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和概括,最后分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所在。第二部分,教学现状和《红楼梦》在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情况分析。在本章节中,首先确定了《林黛玉进贾府》在着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巨大教育价值,最后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情节内容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得出现存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情节内容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其中,文化价值包括精神与物质文化价值这两个层面;文学价值则深入到作品中挖掘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作者对细节的描写等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审美教育和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这三个层面提出《林黛玉进贾府》选文的具体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研究与探索的热情,体会与欣赏古文的艺术美,并结合《红楼梦》影视作品内容展开相关引导教育,发挥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第五部分,提出高中语文《红楼梦》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提出《红楼梦》阅读教学要泛读与精读结合,为了深化阅读教学效果,还要展开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读书成果,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着。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究,能让《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内容发挥有效的教育价值,同时期望本文针对这一片段内容提出的教学措施能为其他古文教学提供参考,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了解中国文学经典,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二、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电视剧《至高利益》观后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电视剧《至高利益》观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2)国产IP改编动画电影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课题界定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2 国产动画概述 |
2.1 中国传统动画发展历程 |
2.2 国产动画振兴的需求 |
2.3 国产IP改编动画兴起 |
3 国产IP改编动画的审美特征 |
3.1 题材选择传统化 |
3.2 形象描写陌生化 |
3.3 画面表达奇观化 |
3.4 意境呈现唯美化 |
4 国产IP改编动画的审美感受 |
4.1 主题美—温情与价值观 |
4.2 变相美——虚拟与夸张 |
4.3 叙事美——多元与重构 |
4.4 情感美——融合与突破 |
5 国产动画发展启示 |
5.1 受众定位全龄化 |
5.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5.3 开发IP产业链 |
5.4 从本土走向国际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孤岛”妇女期刊文艺创作的女性主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妇女期刊 |
(二)女性主体意识 |
三、研究范围 |
四、“孤岛”时期妇女期刊研究现状 |
(一)论着类 |
(二)论文类 |
第一章 战争中拓荒:“孤岛”背景下女性话语空间的主体彰显 |
第一节 女性话语的彰显 |
一、现实“夹缝”中的发声 |
二、不同阵营,同一战线 |
第二节 女性话语的建构 |
一、女性特质的栏目设置 |
二、特殊群体的关注 |
第二章 人本意识的觉醒:女性家庭空间中的自我体认 |
第一节 人/女人:生命自由的追寻 |
一、生理:自然性别的认同 |
二、婚姻:自主婚姻与自由恋爱 |
第二节 女性/男性:反“父权制”下的女性成长 |
一、仇父情结:父女关系的破裂 |
二、娜拉效应:女性出走叙事 |
第三节 女性/女性:同性建构的女性世界 |
一、伦理之母:婆媳关系中的女性悲剧 |
二、私有领域:“姐妹情谊”的书写 |
第三章 走向社会的人: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主体建构 |
第一节 女性与社会:职业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一、底层职业女性的苦难书写 |
二、知识女性的职业困顿 |
第二节 女性与政治:边缘到中心——女性政治身份的认同 |
一、政治意识自觉性的召唤 |
二、义务:女性参军与后援责任 |
三、旧话新说:历史女性的翻案 |
四、时代女性群像 |
第四章 “孤岛”妇女期刊与其他地区妇女期刊的比较 |
第一节 与陕甘宁边区《中国妇女》的比较 |
一、女性立场的差异 |
二、妇女问题根源的挖掘 |
三、“劳工神圣”论 |
第二节 与《妇女共鸣》的比较 |
一、女性想象“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
二、男性形象的塑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5)孟华圣贤题材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孟华圣贤题材戏曲作品概述 |
第一节 孟华圣贤题材代表作品诞生 |
一、中原文化的魅力——豫剧《老子》《医圣传奇》《玄奘》 |
二、越剧《王阳明》《陆羽问茶》 |
第二节 孟华圣贤题材戏曲创作观 |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维度契合 |
二、“圣人形象”的平民化 |
第二章 孟华圣贤题材戏曲的思想意蕴 |
第一节 坚守本身,圣贤的自我修为 |
第二节 圣贤题材戏曲中的人文情怀书写 |
第三节 资治通鉴式的现实关怀 |
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人民情怀。 |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戏曲玄奘文化精神。 |
三、阳明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运用 |
第三章 孟华圣贤题材戏曲的艺术表现 |
第一节 圣贤题材戏曲的人物塑造 |
第二节 圣贤题材戏曲的语言表现 |
一、雅俗结合,韵味悠长 |
二、语言的哲理性 |
第三节 “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 |
第四章 孟华圣贤题材戏曲创作对当今戏曲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戏曲创作应重视外部机制 |
一、时代价值的影响 |
二、剧团、剧种、演员带来的影响 |
第二节 对圣贤题材戏曲创作表现的启示 |
一、虚幻与现实的艺术表达 |
二、隐喻哲理的生活化表达 |
三、贴近生活的的时代表达 |
第三节 对现代戏曲创作的启示 |
一、挖掘戏曲文化,重视戏曲传统和现代理念的结合 |
二、注重情节构造的传奇性 |
三、市场观念和观众审美意识的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疆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2 红色文化研究现状 |
1.2.0 选题背景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
2.1 红色文化概述 |
2.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
2.1.2 红色文化的分类 |
2.1.3 红色文化的特征 |
2.2 新疆红色文化概述 |
2.2.1 新疆红色文化的内涵 |
2.2.2 新疆红色文化的分类 |
3.新疆红色文化的价值分析 |
3.1 新疆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
3.1.1 新疆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
3.1.2 新疆红色文化承载新疆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 |
3.2 新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
3.2.1 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2.2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
3.2.3 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支持 |
3.2.4 进一步丰富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
4.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新疆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
4.1.1 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在新疆的主要分布 |
4.1.2 红色文化在新疆的传承现状 |
4.2 新疆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大众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
4.2.2 大众关注程度较低 |
4.2.3 宣传方式较为传统 |
4.2.4 实地参观体验红色文化不足 |
4.3 新疆红色文化传承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自觉传承的意识淡薄 |
4.3.2 注重老区文化轻视本地文化 |
4.3.3 发展创新力不足 |
4.3.4 认识红色文化的途径单一 |
5.传承新疆红色文化的对策措施 |
5.1 深入挖掘新疆红色文化 |
5.1.1 普查全疆红色物质文化 |
5.1.2 弘扬新疆红色精神文化 |
5.1.3 完善新疆红色制度文化 |
5.2 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 |
5.2.1 通过“实地参与”吸引受众 |
5.2.2 利用新兴技术增加大众参与体验 |
5.2.3 文艺工作者创新红色作品 |
5.2.4 合理开发打造新疆红色文化产业 |
5.3 提高认识,多途径传承新疆红色文化 |
5.3.1 个人增强爱国爱疆意识 |
5.3.2 媒体工作者正确引导 |
5.3.3 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 |
5.3.4 党员用红色资源涵养初心 |
5.3.5 学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
5.3.6 政府相关部门发挥好主导作用 |
5.3.7 全民参与“传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
5.4 综合运用多种文化传承载体 |
5.4.1 红色场所完善基础设施 |
5.4.2 学校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 |
5.4.3 社区利用好工作优势 |
5.4.4 充分利用传媒工具 |
5.4.5 创办专业的红色文化传承培训机构 |
5.5 加强对新疆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 |
结语 |
附录 |
附录Ⅰ 新疆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新疆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对象及背景 |
1.1.1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相关概念阐释 |
1.1.2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现的背景 |
1.1.3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区别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关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特征的研究 |
1.2.3 关于学生在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4 关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应对策略研究 |
1.3 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2.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问题的调研及分析 |
2.1 问卷设计及调查 |
2.2 调查结果统计及问题分析 |
2.2.1 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认识尚浅 |
2.2.2 审题粗枝大叶,无视任务指令,忽略关键 |
2.2.3 素材匮乏,视野狭窄 |
2.2.4 缺乏谋篇布局意识,思路混乱 |
2.2.5 评改方式效果欠佳 |
2.2.6 评讲课作用有限 |
3.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备考策略建议 |
3.1 聚焦考查要点 |
3.2 关注命题趋势 |
3.2.1 任务指令不再单一 |
3.2.2 材料格局更为宏大 |
3.2.3 形式更加灵活自由 |
3.3 掌握多类指令 |
3.3.1 比较权衡类 |
3.3.2 就事论事类 |
3.3.3 角色扮演类 |
3.3.4 大题小做类 |
3.4 备足鲜活素材 |
3.4.1 素材的积累 |
3.4.2 素材的运用 |
3.5 搭建严谨结构 |
3.5.1 凝练中心并列式 |
3.5.2 摆出层次递进式 |
3.5.3 强化说理对比式 |
3.5.4 随机应变审辩式 |
3.6 润色论述语言 |
3.6.1 巧用雅词 |
3.6.2 整合句式 |
3.6.3 引入意象 |
3.6.4 活用关联词 |
3.7 美化第一印象 |
3.7.1 靓化标题 |
3.7.2 优化细节 |
3.8 注重修改升格 |
3.8.1 部分学生面批、指导、督促修改 |
3.8.2 量力而行,学生自行修改 |
4. 模拟考前测与后测及效果对比分析 |
4.1 模拟考题前测成绩分析 |
4.2 备考策略实施 |
4.3 模拟考题后测成绩分析 |
4.4 访谈分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木府风云》的研究 |
1.3.2 有关民俗叙事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内容 |
2.1 物质民俗 |
2.1.1 建筑 |
2.1.2 服饰 |
2.1.3 生产商贸 |
2.1.4 饮食医药 |
2.2 社会民俗 |
2.2.1 社会组织 |
2.2.2 社会制度 |
2.2.3 岁时节日 |
2.3 精神民俗 |
2.3.1 民间信仰 |
2.3.2 道德观念 |
第三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方式 |
3.1 忠于生活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1.1 基于现实生活再现民俗 |
3.1.2 通过艺术加工表现民俗 |
3.2 贯穿式与场景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2.1 贯穿式民俗叙事 |
3.2.2 场景化民俗叙事 |
3.3 史诗化与戏剧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3.1 史诗化民俗叙事 |
3.3.2 戏剧化民俗叙事 |
第四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功能 |
4.1 艺术功能 |
4.1.1 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视主题 |
4.1.2 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
4.1.3 丰富作品内容,增强画面效果 |
4.2 文化功能 |
4.2.1 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
4.2.2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
4.3 政治功能 |
4.3.1 宣传了爱国主义精神 |
4.3.2 传播了和谐社会理念 |
4.4 经济功能 |
第五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不足 |
5.1 民俗叙事“叙之有误” |
5.1.1 个别民俗与生活实际明显相违 |
5.1.2 剧中的部分民俗实属无中生有 |
5.2 民俗叙事“叙之有失” |
5.2.1 独特民俗一笔带过 |
5.2.2 重要民俗未能呈现 |
5.3 民俗叙事“叙之有过” |
5.3.1 对民俗的运用趋于滥化 |
5.3.2 对民俗的呈现趋于神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论余华作品在韩国的传播接受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余华作品在韩国的翻译出版状况 |
第一节 余华作品的韩文译介 |
第二节 余华作品翻译相关出版社及译者 |
第二章 余华作品在韩国网络书店“中国小说”的排行榜现状 |
第一节 畅销书排行榜及余华作品排行 |
第二节 定销书排行榜情况及接受 |
第三章 余华作品在韩国的改编情况 |
第一节 余华作品的话剧改编 |
第二节 《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 |
第四章 余华作品韩文版的阅读研究 |
第一节 阅读动机: 作品关联与媒介影响 |
第二节 普通读者对《活着》接受: 命运人生 |
第三节 普通读者对《许三观卖血记》接受: 平等父爱 |
第四节 普通读者对《第七天》接受: 死后世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让名着在课堂重新焕发光彩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一章 《林黛玉进贾府》的经典地位及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林黛玉进贾府》的经典地位 |
一、《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 |
二、《林黛玉进贾府》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地位 |
第二节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教学现状考察与分析 |
二、学生学习情况现状分析 |
第二章 《林黛玉进贾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
第一节 《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化价值 |
一、物质文化 |
二、精神文化 |
第二节 《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学价值 |
一、写作技巧 |
二、细节描写 |
三、人物塑造 |
第三章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
一、精彩导语,点燃兴趣 |
二、探究问题,引发兴趣 |
三、表演文本,展示才艺 |
第二节 从审美教育视角进行教学 |
一、含蓄的语言美 |
二、独特的人物美 |
三、丰富的文化美 |
第三节 合理发挥影视作品的作用 |
一、影视作品与原着相互映证 |
二、影视作品与原着相互比较 |
三、影视作品拓展课文外延 |
第四章 高中《红楼梦》阅读教学指导建议 |
第一节 泛读与精读结合,整体把握全书内容 |
一、泛读全书内容,理清脉络结构 |
二、精读重点片段,赏析人物形象 |
第二节 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读书成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电视剧《至高利益》观后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朝宫斗剧的类型化叙事研究[D]. 胡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国产IP改编动画电影审美研究[D]. 咸晓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孤岛”妇女期刊文艺创作的女性主体意识研究[D]. 崔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孟华圣贤题材戏曲研究[D]. 郝培霞. 河南大学, 2020(02)
- [6]新疆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 孙桂钰.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策略研究[D]. 程凯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D]. 张建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论余华作品在韩国的传播接受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为中心[D]. 辛喜晶(SHIN HEEJUNG). 山东大学, 2019(03)
- [10]让名着在课堂重新焕发光彩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D]. 徐芹芹.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