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酶膜论文-张鹏

固定化酶膜论文-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化酶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素,酶膜耦合,离子交换树脂,低分子肝素

固定化酶膜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6)在《固定化酶膜耦合法制备肝素钠及低分子肝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酶膜耦合技术是现代工业中重要的生产手段,与传统酶解分离技术相比,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等优点。本文采用固定化酶解耦合陶瓷膜分离技术提取猪小肠黏膜中的肝素并对分离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了离子交换吸附纯化肝素工艺条件,并探讨了低分子肝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采用固定化酶解耦合陶瓷膜分离技术提取肝素。以肝素透过率、固定化酶截留率和稳定膜通量为指标,对陶瓷膜分离回收固定化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优化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选用800nm孔径陶瓷膜过滤肝素固定化酶解液,操作压力为0.3MPa,温度为40℃,流速为2m/s,pH为11。在此条件下,肝素透过率为92.5%,固定化酶不能透过,平均膜通量为656.13 L·m~(-2)·h~(-1)。选用2%NaOH作为清洗剂清洗陶瓷膜,可将陶瓷膜水通量恢复至初始水通量的97.9%,符合陶瓷膜清洗要求。对固定化酶进行重复提取回收,固定化酶重复提取回收2次,肝素提取率达到回收前的80.6%,提取肝素的效果仍然较好。2)以肝素吸附率和洗脱率为指标,对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肝素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树脂静态吸附洗脱肝素的最优工艺条件:吸附温度44℃,树脂质量分数0.30%,吸附时间5h,料液pH为8,选择4mol/L氯化钠溶液作为洗脱剂,树脂:氯化钠溶液(w/v)为1:3,最佳洗脱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得到肝素的树脂吸附率为97.75%,洗脱率为99.1%。在树脂静态吸附洗脱最优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树脂动态吸附和洗脱条件:上样量为156BV,上样流速1BV/h,洗脱流速为1.5BV/h,并对制备得到的肝素钠样品进行了质量分析,与市售粗品肝素钠相比,固定化酶膜耦合法制备得到的肝素钠样品具有一定优势。3)给BALB/C小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条件对照组,分别收集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小鼠新鲜粪便,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组技术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低分子肝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一定影响。其中低分子肝素能够促进小鼠肠道内Clostridium XlVa菌属和Alistipes菌属等有益菌的增殖,对γ-变形菌纲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10-01)

陈鹏程[2](2015)在《脂肪酶的界面活化及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固定化技术是实现酶重复使用和稳定性改善的有效手段。脂肪酶作为一类重要的水解酶,能够催化多种反应并在酶膜反应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固定化研究极具现实意义。由于固定化酶的活性与载体息息相关,如何通过控制载体表面性质来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活性一直是脂肪酶固定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得到高效固定化脂肪酶,酶与载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本论文旨在系统性探索Candida rugosa旨肪酶(CRL)在载体上的“界面活化”行为,发掘载体与CRL相互作用规律,描述CRL在亲疏水性质不同的载体上的固定状态和活性,为构建高效脂肪酶固定化催化/分离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采用硫-金体系混合自组装法构筑十二烷基硫醇和11-巯基-1-十一醇混合单分子层,通过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实时监测CRL在单分子层上的吸附过程,深入探讨CRL与亲疏水性质不同的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CRL的活化和变形行为。研究发现疏水性较强的载体有助于打开CRL的“盖子”并诱导其呈现稳定的活化构象;而在亲水性较强的载体上固定化酶易于变形和聚集。2、分别制备丙烯腈/丙烯酸正丁酯、丙烯腈/丙烯酸月桂酯以及丙烯腈/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纳米纤维膜并吸附CRL,探讨疏水链段长度以及疏水基团含量对固定化酶载酶量及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同一个载体,提高载酶量会降低固定化酶的活性;而载体中疏水基团的增多有利于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使得固定化酶活性降低的趋势减缓。借助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活化酶溶液中的自由酶并将这些活化了的自由酶进行固定化,证实提高载体的疏水程度有利于CRL活化构象的稳定。3、构建CRL固定化聚砜梯度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用动态过滤的方式固定CRL;以酶催化叁乙酸甘油酯水解的反应作为模型研究该酶膜反应器的服役性能,并考察了基膜孔径、传质阻力以及以及操作条件(压力、底物浓度和温度)对酶膜反应器效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酶膜反应器活性高达1.07×104 U/g。(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1)

陈鹏程,黄小军,徐志康[3](2013)在《高性能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具有催化功能的酶固定于具有分离功能的膜材料上构建酶膜反应器,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反应过程中催化与分离的同步进行。因此酶膜生物反应器受到生物化工学家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生物反应器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针对酶膜反应器普遍存在的如何从固定化酶的角度合理考量反应器效率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纳米(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期刊2013-10-12)

田双起[4](2012)在《激光等离子—固定化酶膜反应体系制备生物质乙醇》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第一代生物乙醇给料主要是玉米和甘蔗,由于目前食物的短缺以及价格问题并不能满足当前的生物乙醇的巨大需求。因此对于第二代生物乙醇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乙醇的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障碍如:原料的预处理方法,提高酶解率以及通过有效途径提高生物质乙醇的生产率。本研究通过激光等离子催化秸秆纤维素发酵生物质乙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降低生物乙醇的生产成本,需要打破生物质降解屏障而使生物质到生物质乙醇的转化更加有效。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能够打破秸秆纤维素材料的物理屏障以及降低秸秆纤维素的颗粒度。为了说明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的作用机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和扫面电镜对经过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的秸秆纤维素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说明了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能够有效的增强秸秆纤维素材料到生物质乙醇的转化。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与超声波预处理相比,能够明显的增加秸秆纤维素的糖化率,糖化率达到了27.75%,是超声波预处理秸秆纤维素的糖化率的1.34倍。这说明了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比超声波预处理更加有效。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可以提高秸秆纤维素生产单糖的酶解效率。利用响应面方法(RSM)在叁因素,叁水平上进行研究分析,通过Box–Behnken design (BBD)方案设计对响应面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实验参数为:预处理时间为67.53min,CO_2激光预处理功率为264.33W,实验液固比为21.29:1(mL/g).在这个反应条件下,纤维素酶酶解产物中总还原浓度达到了4.941mg/mL。经过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的秸秆纤维素的酶解产物中酶解率从14.47%提高到了30.84%。扫描电镜分析也说明了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能够使得秸秆纤维素表面更加粗糙和多孔结构,从而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度,增加产物中还原糖含量。利用经过激光等离子催化的秸秆纤维素与纤维素酶进行吸附实验,通过兰格谬尔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纤维素酶CBD吸附区对秸秆纤维素的吸附方程,在纤维浓度对纤维素酶吸附实验中测得纤维素酶蛋白中能与秸秆纤维素进行结合的最大蛋白分数α值约为0.43,结果表明了与秸秆纤维素纤维有效结合的纤维素酶蛋白占总酶蛋白制剂的43%。在不同纤维素酶酶浓度对经过激光等离子催化的秸秆纤维素吸附作用过程中计算得到单位重量秸秆纤维素纤维能够最大吸附结合的纤维素酶酶量m(g酶/g秸秆纤维素纤维)值为0.111,这说明了其每克激光等离子催化秸秆纤维素纤维最大结合纤维素酶蛋白量可达到111mg。然后通过研究激光等离子催化秸秆纤维素纤维的纤维素酶酶解过程,推出了秸秆纤维素的酶解量与酶解反应时间和纤维素酶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并解得纤维素酶酶解反应方程中的参数k、k′、K′和Ymax值,然后对秸秆纤维素的酶解反应过程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控制。利用超滤膜组件对经过酶解以后的纤维素酶蛋白回收利用,选定了利用PS30中空纤维膜作为膜组件进行内压式超滤方式对纤维素酶蛋白进行回收利用。研究PS30中空纤维膜对超滤过程中截留液和透过液中总还原糖和纤维素酶蛋白的影响,结果说明了PS30中空纤维膜对纤维素酶的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经过超滤过程以及纤维素酶的重复利用之后纤维素酶的回收率达到了78%左右。通过单因素以及响应面对固定化酿酒酵母的乙醇产率影响分析发现生物质乙醇产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经过酶解秸秆纤维素添加量为0.20%,酿酒酵母添加量为2.08%,发酵液的初始pH值为4.57,在此响应面优化条件下,CO_2激光等离子催化秸秆纤维素的酶解液的发酵产物中生物质乙醇的产率达到了理论值的84.29%。(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华杰[5](2011)在《固定化酶膜反应器藕合错流萃取色谱制备5’-核苷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5'-磷酸二酯酶水解酵母RNA制备5'-核苷酸工艺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了对酶制剂制备技术及RNA酶解工艺的改进研究。改进了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了从麦芽根中浸取和提纯5'-磷酸二酯酶的技术以及RNA酶解反应动力学,探索了麦芽根5'-磷酸二酯酶的固定化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该固定化酶在膜反应器中水解酵母RNA的工艺,并设计了一种新的连续错流萃取色谱分离系统,用于复杂酶解产物的分离。研究工作和主要结果如下:改进了传统的测定5'-磷酸二酯酶酶活的UV-RNA法,提出了HPLC-RNA酶活测定法。该方法的特点是:1)能测定混合酶中5'-磷酸二酯酶的酶活;2)精密度高,性线范围大。当麦芽根的蛋白质浓度在0.02~1.20 mg/mL范围内时,蛋白质浓度与5'-核苷酸产量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7%。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从麦芽根中提取5'-磷酸二酯酶的操作条件。最佳条件为:麦芽根粒径120目,浸取液pH=7,浸取温度10℃,麦芽根:水=1:16(质量比),浸取时间5 h。在该条件下,每克麦芽根提取的总酶活为4470 U,5'-磷酸二酯酶的单位酶活为280 U/mL。采用硫酸铵沉淀、超滤浓缩、透析膜脱盐,以及Sephadex G-25、Sephadex G-75凝胶层析提纯,获得了比酶活为0.02137 mmol/ (mgxmin)的5'-磷酸二酯酶制剂,比未经硫酸铵沉淀的粗酶液的比酶活提高了6倍。探讨了5'-磷酸二酯酶催化水解RNA的反应机理,研究了酶的主要酶学特征值。实验测得米氏常数Km=8.73 mg/mL(底物为RNA),最大反应速度Vmax=14.27×10-3 mg/(mL·min),酶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70℃。考察了酶的稳定性,发现5'-磷酸二酯酶在pH值为5-7的范围内比较稳定,短时间置于较高的温度(50-70℃)下,能保持较高的酶活。在酶液中加入金属离子一股都会导致酶活下降,但镁离子有促进酶活的效应,体现了与桔青霉5'-磷酸二酯酶不同的特性。5'-核苷酸是麦芽根5'-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不断移除RNA酶解反应产物中的5'-核苷酸,有利于酶解反应的进行。采用戊二醛活化的壳聚糖为载体,固定了麦芽根5'-磷酸二酯酶。试验结果表明,当酶固定化温度为30℃、固定化酶pH值为5.0、固定化时间为6h的最适条件下,最高的酶活回收率可达53.6%。所制得的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75℃,最适pH值为5.5。研究表明,固定化酶比游离酶更纯,酶的固定化过程也起到了提纯酶的作用。研究了固定化5'-磷酸二酯酶的酶学性质,测得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m为15.38 mg/mL(底物为RNA)设计装配了一种管式固定床反应器(CPFR)与中空纤维超滤膜相耦合的反应-分离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因素对反应进程的影响。酶解反应的最适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pH值为5.5,RNA浓度控制在3%以内。在反应-分离耦合装置上进行了较长时间连续酶解RNA的操作,核苷酸的总收率达到了88.3%。反应结束后,固定化5'-磷酸二酯酶能保持原酶74.6%的活性,表明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发明了一种连续错流萃取色谱分离系统,推导出了该系统重相出口和轻相出口中的流出色谱图的数学表达式(流出曲线),从理论上证明该系统能够连续、大处理量、高选择性地分离多组分复杂混合物。采用6×6的错流萃取色谱分离系统分离了5'-AMP和苯甲酸的混合物,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相当吻合,证明该系统能实现混合物的高分辨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1-01)

张亚涛[6](2009)在《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去除低浓度CO_2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人航天器或潜艇等密闭空间中CO_2的去除,是环控生保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密闭空间中CO_2去除技术首先要求装置高效、稳定、安全,其次是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寿命长,以及操作和维护简便。本论文针对上述目标,选择对CO_2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碳酸酐酶,以一种具有多孔网络结构的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滑石纳米复合凝胶为碳酸酐酶的固定化载体,制备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碳酸酐酶中空纤维膜反应器,进行密闭空气中接近室温条件下低浓度CO_2的去除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合适的交联度、均匀的粒径分布、多孔网络结构及高吸水耐盐性的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滑石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首先,采用尿素法合成了高结晶度Mg/Al水滑石;其次,对其进行了有机改性,并运用Gauss View分子模拟软件对其改性的层状结构进行了模拟;最后,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滑石纳米复合凝胶。结果表明,当水滑石含量为3%时,其吸水率和吸盐水率(0.9%NaCl溶液)分别高达1100 g/g和145g/g。通过冷冻扫描电镜(CryoSEM)得到了凝胶的多孔网络结构,并证明了网络结构中自由水的存在。透射电镜(TEM)的结果表明,水滑石在聚合物基体中发生了剥离,此纳米复合凝胶为剥离型的纳米复合材料。(2)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滑石纳米复合凝胶用于碳酸酐酶的固定化。首先采用凝胶包埋法,直接将该凝胶用于酶的固定化。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最高活性回收率为90.9%,主要是由于凝胶的多孔网络结构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由水,为碳酸酐酶提供了一个适合生存的微观水环境。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也有很大提高,50℃条件下,60 min后,固定化酶的活性仍保持在最初活性的65%以上。其次,为了提高固定化酶量,在DDC存在下,对凝胶进行了NHS改性,改性后的凝胶可通过包埋和共价结合作用固定化碳酸酐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凝胶其固定化酶量为4.56 mg/g,相对于改性前的2.68 mg/g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共价结合破坏了酶的部分活性部位,使得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率有所降低,最高为76.8%。此外,还采用荧光显微镜得到了凝胶中碳酸酐酶的分散情况,通过CryoSEM得到了固定化前后凝胶的微观结构变化。(3)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研制及去除低浓度CO_2的研究。本文通过在两股彼此独立,但相互紧挨交错排列的疏水性多微孔PVDF中空纤维膜的管壁外空隙中填充凝胶固定化的碳酸酐酶,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酶膜反应器。在最佳操作条件下:0.1%CO_2,20 mM、pH 8.0的Tris-HCl缓冲溶液,操作温度为20℃,原料气流量为100 ml/min,吹扫气流量为300 ml/min,1g纳米复合凝胶,酶的浓度为1g/l,该酶膜反应器对CO_2/N_2和CO_2/O_2的选择性分别为820和330,CO_2的渗透率为1.65×10~(-8)mol/(m~2·s·Pa)。此外,碳酸酐酶经过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后,使得该酶膜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运行稳定性有了很大改善,连续运行30 h以上,该酶膜反应器仍保持着稳定的CO_2去除效率。(4)通过对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促进传递CO_2的传质分析,建立了其传质动力学模型,得到了该酶膜反应器中CO_2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CO_2浓度分布符合CA催化CO_2的传递机理,且实验值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该酶膜反应器促进传递CO_2的过程。为该酶膜反应器的进一步优化和放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所述,高效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设计,将为最终实现载人航天器和潜艇等密闭空间中CO_2的高效、安全和稳定地去除提供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7-01)

杨大令,高涵,张守海,吴迪,蹇锡高[7](2008)在《固定化酶膜中凝胶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性能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底膜制备了酶膜反应器,采用改进后的Negrel法制备凝胶层膜,比较了鞣制过程中静态法与动态法的优劣,考察了明胶涂敷、交联剂浓度、鞣制温度对凝胶层膜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凝胶层膜的清洗与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为10 g/L,过滤时间为30 min的明胶,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5℃的戊二醛溶液为交联剂动态鞣制凝胶层膜为最佳实验条件,并且以酸洗和碱洗相结合的方法清洗再生凝胶层膜,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08年05期)

陈必强,谭天伟[8](2004)在《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合成棕榈酸异辛酯》一文中研究指出棕榈酸异辛酯是一种重要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塑料及其它化工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化学法相比,酶法合成脂肪酸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本课题组前文开发了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99-125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的新工艺,本文在前文小试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酶膜反应器,并对其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4-11-01)

屠幼英,方青,梁惠玲,黄海涛[9](2004)在《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用SAS统计软件中的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酶膜催化儿茶素生产茶黄素的最佳反应条件,确定了酶膜法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五个重要因素及最佳组合。五个因素包括反应时间、酶与底物之比、通气量、底物浓度和pH值。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9 min、酶与底物之比为1:128.7、通气量为23.81L/min 、底物浓度5.95 mg/ml和pH值4.3。该条件下产物茶黄素浓度的理论值为0.766 mg/ml,实测值为0.754∮0.017mg/ml,表明优化模型合理,条件筛选结果准确。(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固定化酶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酶固定化技术是实现酶重复使用和稳定性改善的有效手段。脂肪酶作为一类重要的水解酶,能够催化多种反应并在酶膜反应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固定化研究极具现实意义。由于固定化酶的活性与载体息息相关,如何通过控制载体表面性质来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活性一直是脂肪酶固定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得到高效固定化脂肪酶,酶与载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必不可少。本论文旨在系统性探索Candida rugosa旨肪酶(CRL)在载体上的“界面活化”行为,发掘载体与CRL相互作用规律,描述CRL在亲疏水性质不同的载体上的固定状态和活性,为构建高效脂肪酶固定化催化/分离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采用硫-金体系混合自组装法构筑十二烷基硫醇和11-巯基-1-十一醇混合单分子层,通过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实时监测CRL在单分子层上的吸附过程,深入探讨CRL与亲疏水性质不同的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CRL的活化和变形行为。研究发现疏水性较强的载体有助于打开CRL的“盖子”并诱导其呈现稳定的活化构象;而在亲水性较强的载体上固定化酶易于变形和聚集。2、分别制备丙烯腈/丙烯酸正丁酯、丙烯腈/丙烯酸月桂酯以及丙烯腈/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纳米纤维膜并吸附CRL,探讨疏水链段长度以及疏水基团含量对固定化酶载酶量及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同一个载体,提高载酶量会降低固定化酶的活性;而载体中疏水基团的增多有利于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使得固定化酶活性降低的趋势减缓。借助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活化酶溶液中的自由酶并将这些活化了的自由酶进行固定化,证实提高载体的疏水程度有利于CRL活化构象的稳定。3、构建CRL固定化聚砜梯度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用动态过滤的方式固定CRL;以酶催化叁乙酸甘油酯水解的反应作为模型研究该酶膜反应器的服役性能,并考察了基膜孔径、传质阻力以及以及操作条件(压力、底物浓度和温度)对酶膜反应器效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酶膜反应器活性高达1.07×104 U/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化酶膜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固定化酶膜耦合法制备肝素钠及低分子肝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6

[2].陈鹏程.脂肪酶的界面活化及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5

[3].陈鹏程,黄小军,徐志康.高性能固定化酶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动力学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2013

[4].田双起.激光等离子—固定化酶膜反应体系制备生物质乙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华杰.固定化酶膜反应器藕合错流萃取色谱制备5’-核苷酸[D].中南大学.2011

[6].张亚涛.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去除低浓度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杨大令,高涵,张守海,吴迪,蹇锡高.固定化酶膜中凝胶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化工时刊.2008

[8].陈必强,谭天伟.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合成棕榈酸异辛酯[C].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2004

[9].屠幼英,方青,梁惠玲,黄海涛.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J].茶叶科学.2004

标签:;  ;  ;  ;  

固定化酶膜论文-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