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损伤论文-唐荆,陈啸,杨科

压缩损伤论文-唐荆,陈啸,杨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压缩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开孔压缩,有限元模型,渐进损伤分析

压缩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唐荆,陈啸,杨科[1](2019)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孔层合板压缩损伤预测和模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面和弧面开孔层合板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壳单元、壳-胶层混合单元以及壳-实体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并分别采用通用的Abaqus内置程序和自定义的用户子程序进行层合板压缩损伤分析。模型选取Hashin、改进Tsai-Wu和Quads失效准则分析了两种层合板在开孔压缩过程中的屈曲变形、层内失效及分层,并与文献中的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的五种模型对弧面开孔层合板的强度预测误差均小于7%,且能捕捉到圆孔周围损伤起始以及承载力下降。仅依靠Abaqus程序内置Hashin失效准则的壳模型即可为弧面开孔层合板提供较为简单高效的强度评估,但在平面开孔层合板中采用改进Tsai-Wu失效准则的自定义子程序对强度和损伤预测更为可靠。(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2](2019)在《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预测岩石蠕变行为对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岩石蠕变机理及典型蠕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在经典岩石蠕变模型如J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损伤理论及Kachanov损伤演化定律,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第叁,对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引用其他学者所开展的不同轴压下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可以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岩石的稳定蠕变阶段,而且还能预测经典模型所不能反映的岩石加速蠕变变形。结果表明损伤理论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蠕变破坏机理,为了能够准确模拟岩石蠕变变形全过程,在经典的J体模型中引入损伤因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3](2019)在《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动态加载条件下层状板岩的各向异性行为,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获得江西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5组层理面倾角(θ=0°,30°,45°,60°和90°)临界破坏状态力学特征及破坏机制,进而利用元件组合模型理论,建立考虑宏观层理影响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理角度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大小不同,但总体变化规律相近,均包含加载前期的弹性压缩阶段,中期的塑形阶段和塑性加强阶段,以及达到峰值后的峰后曲线;临界破坏状态下层理面在试样的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除θ=0°为穿越层理面的劈裂破坏外,其余层理倾角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偏向层理面方向的剪切破坏、沿层理面的滑移破坏和沿层理面的劈裂破坏。新建立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综合考虑岩体自身微观损伤和宏观层理面损伤迭加影响,该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冲击条件下层状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且峰值强度吻合较好,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描述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变形破坏行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田彦德[4](2019)在《基于孔隙度变化规律的石灰岩单轴压缩损伤度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石灰岩单轴压缩状态下岩石内部孔隙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载荷对岩石孔隙的发育、扩展有显着影响。石灰岩单轴压缩过程中,弹性阶段的岩石试样内部孔隙发育程度低,塑性阶段孔隙度随轴向应变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结合连续介质损伤理论,定义孔隙损伤指标,建立孔隙损伤指标与轴向应力的指数函数关系。以孔隙度为基础的岩石损伤指标为巷道围岩岩体损伤判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焦煤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强星,刘建锋,曾寅,李志成,吴池[5](2019)在《膏岩叁轴压缩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TS 815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膏岩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叁轴压缩试验,配合AE系统进行全过程声发射监测,展开了膏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膏岩变形破坏过程损伤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膏岩是一种致密低渗岩石,气体孔隙度在1.30%~3.50%之间;(2)叁轴加载条件下,膏岩的力学性质与声发射参数对围压的响应效果强烈,50 MPa围压较5 MPa围压下膏岩强度提高110.67%。高围压下声发射信号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声发射集中分布区不断向后推移;(3)膏岩的临界围压为20 MPa。低围压下膏岩呈脆性破坏,破坏后形成宏观剪切面;临界围压下呈塑性破坏,破坏后形成共轭Y型剪切;高围压下呈延性破坏,破坏形态为鼓胀破坏;(4)膏岩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损伤期、损伤快速发展阶期与损伤平稳期,能够与膏岩变形破坏阶段对应;损伤快速发展期为膏岩内部裂隙发展、贯通的主要阶段。(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园妹[6](2019)在《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骰骨撑开植骨及辅助外固定治疗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以期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9例患者均进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术前肿胀护理,皮肤准备,术后切口护理,疼痛护理,及肢体功能锻炼。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2例出现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症状均好转,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针对术后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尚林,王翔宇,王爱国[7](2019)在《合并足外侧柱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合并足外侧柱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应用撑开器辅助复位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的18例合并足外侧柱压缩性骨折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其中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的患者12例,合并跟骨前突压缩性骨折的6例;男10例,女8例;右足11例,左足7例;年龄25岁-65岁,平均38.4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待足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切开撑开器器辅助复位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完全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55-96分,平均80.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6分,平均1.5分。随访期间出现2例中足创伤性关节炎,伴持续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关节融合术,疼痛消失。1例出现腓肠皮神经损伤症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半年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未见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切开撑开器辅助复位外侧柱,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必要时植骨,治疗合并外侧柱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可有效的恢复外侧柱长度,效果确切,是可靠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付金磊,袁越,赵延林,李树清,余伟健[8](2019)在《单轴动态压缩下双裂隙岩石损伤破坏特征的细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下采矿岩柱体受冲击的单向压缩作用,采用颗粒流程序(PFC)模拟了预制双裂隙岩石单轴动态压缩下的损伤破坏过程,构建了基于颗粒间断裂黏结数的细观损伤变量,分析了岩桥倾角对裂隙岩石的损伤破坏特征,揭示了不同裂隙尺寸岩石的峰值强度、裂纹分布、弹性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的变化规律,获得了峰值强度后岩样微裂纹数目加速增长的内因。结果表明:(1)双裂隙岩样在单轴动态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峰值强度与岩样损伤的总裂纹数目呈正相关;(2)相比于长裂隙,预制短裂隙岩样达到峰值强度所需时间更长,其承载能力更强;(3)岩样产生的微裂纹数目与细观损伤变量D呈正相关,岩样峰值处积累的弹性应变能与裂隙长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段天柱,任亚平[9](2019)在《不同含水率砂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及波速法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砂岩单轴压缩下力学特性及损伤变化情况,首先对5种不同含水率砂岩进行静态单轴压缩实验,获得其物理力学参数;而后利用超声波检测仪测量该5种不同含水率砂岩的波速,将该批次砂岩加载到80%峰值强度后卸载到0,测量此时砂岩声波波速,利用声波法定义损伤,研究含水率对砂岩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轴压缩下,砂岩的峰值强度及弹性模量随含水率升高逐渐降低,而峰值应变变化呈相反趋势;总功及弹性能随含水率增加而下降,耗散能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实验前声波波速随含水率升高逐渐减小,实验后声波波速随含水率升高而下降,且下降趋势较实验前更迅速;砂岩的残余塑性变形和内部损伤均随含水率升高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岩石损伤测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4期)

许小玲[10](2019)在《穿戴腿部压缩套未能缓解下坡跑肌肉损伤和臂踝脉搏波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下坡跑运动时穿戴腿部压缩套对运动后诱发肌肉损伤及动脉硬化指标-臂踝脉搏波速(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2名无规律运动习惯的男性大学生,采用随机方式于运动中单腿穿戴腿部压缩套(实验腿),以另一腿为对照腿,接受一次70%保留心率(70%HRR)强度,坡度为-10°30 min原跑步机下坡跑运动,并于下坡跑运动前(前测)及下坡跑运动后24 h (后测)分别进行因变量的检测,检测项目包含肌酸激酶、baPWV、酸痛指数、主动关节活动度、肌肉肿胀围、最大自主等长收缩肌力及超声波股直肌肌肉厚度。本研究表明:下坡跑运动后24 h的CK值((467.08±229.64) U/L)显着高于前测((240.92±189.67) U/L)(p<0.05);baPWV在实验处理及时间因子的交互作用未达显着,仅时间因子显示后测的baPWV ((1 110.71±51.30) cm/s)显着高于前测((1 042.92±38.17) cm/s)(p<0.05);酸痛指数、主动关节活动度、肌肉肿胀围、最大自主等长收缩肌力及超声波股直肌肌肉厚度等在实验处理及时间因子亦无交互作用,且实验处理主要效果亦无显着性(p>0.05)。本研究初步得出结论,穿戴腿部压缩套并无法减缓下坡跑运动所引起的肌肉损伤,及随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与暂时性的baPWV上升现象。(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8期)

压缩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确预测岩石蠕变行为对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岩石蠕变机理及典型蠕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在经典岩石蠕变模型如J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损伤理论及Kachanov损伤演化定律,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第叁,对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引用其他学者所开展的不同轴压下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可以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岩石的稳定蠕变阶段,而且还能预测经典模型所不能反映的岩石加速蠕变变形。结果表明损伤理论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蠕变破坏机理,为了能够准确模拟岩石蠕变变形全过程,在经典的J体模型中引入损伤因子是很有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缩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唐荆,陈啸,杨科.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孔层合板压缩损伤预测和模型比较[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2].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3].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田彦德.基于孔隙度变化规律的石灰岩单轴压缩损伤度表征方法[J].山西焦煤科技.2019

[5].张强星,刘建锋,曾寅,李志成,吴池.膏岩叁轴压缩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6].吴园妹.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7].尚林,王翔宇,王爱国.合并足外侧柱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付金磊,袁越,赵延林,李树清,余伟健.单轴动态压缩下双裂隙岩石损伤破坏特征的细观模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段天柱,任亚平.不同含水率砂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及波速法损伤[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10].许小玲.穿戴腿部压缩套未能缓解下坡跑肌肉损伤和臂踝脉搏波速度[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标签:;  ;  ;  ;  

压缩损伤论文-唐荆,陈啸,杨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