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和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也是永葆其先进性的必要前提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人民为中心
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来源及理论形成
1.1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来源
西欧在中世纪经历了 “黑暗时代”。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催生了一场向往自由的思想运动,即文艺复兴。托马斯·莫尔在著作《乌托邦》以虚幻的故事角度阐述公民、公有制等问题,提倡尊重人,宣扬人的个性自由。在随后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并对封建专制主义及特权主义进行批判。孟德斯鸠在著作《论法的精神》提出追求自由、主张法治,从立法的角度论述了“天赋人权”的重要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启蒙运动中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
1.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形成
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就人民观进行论述,但其精髓贯穿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阶级等问题进行阐述,使得“人民”概念日益完善,做出科学的界定。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要政府部门对区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上下联动、共同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同时,针对糖尿病前期和正常人群采取措施更符合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方针,特推荐“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卫生服务”模式[14]和“三段五级四元联动”一体化服务模式[15]。
马克思提出“人的科学”的概念,即“人的科学”是在自然、社会、精神等关系中,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马克思通过对“人的科学”的梳理和总结,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人的本质”探索中对“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义务”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为“人民”概念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异化劳动是束缚人自由发展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是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要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打破“阶级”的束缚。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互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显然,“许多个人”有着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群众中最具有革命性的群体。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才能实现人民掌权,才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明晰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初步形成。
1.3 近代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观”的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先后历经五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探索,并形成了一套适合国情、满足民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结合做如下思考:
2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2.1 “人民”一词在我国的近代发展及当代定义
“人民”概念的定义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执掌国家政权以后,“人民”的阶级性逐渐被其社会性所取代。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毛泽东将“人民”定义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19世纪40年代,大量的中国本土词汇与西方的政治概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含义。譬如:人民、民主等。此时对“人民”概念的理解已超越古代“人民”概念的认知,产生了相悖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的全新释义。《20世纪上半期的“人民”语义与国家建构》指出,“人民”一词是国人通过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政治思想后被赋予了现代含义。《历史时空视阈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一文中认为,国民革命是以实现民族统一为目的,因此对于人民的观点也是从国家现状及民族利益角度出发的。“人民”已由封建社会的臣民转变成现代社会中的公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则提出,通过斗争的方式建立属于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权。毛泽东在《毛泽东选集》中以“朋友-敌人”的框架分析并确立了“人民-敌人”的框架,并在革命战争时期对“人民”做出定义,赋予了“人民”鲜明的阶级性、斗争性。
2.2 改革开放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与创新
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人民”概念的本质区别。正确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人民观”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分析及思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观”偏重于个人利益、公民权益。史蒂文·卢克斯在《个人主义》与路易·迪蒙在《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观点》中均认为,个人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是西方公民观的基本原则。大卫·雷·格里芬在 《后现代精神》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公民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存在割裂现象。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得受到侵犯,也使西方的公民意识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陷入混沌。艾克利斯在《日益严重的西方文化危机——危机之源是科学吗?》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发展生产力、提升科技水平为手段获取高额利润,但社会文化意识层面上的危机则是因未能构建科学的人生价值框架导致的。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最根本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邓小平时期人民观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实现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利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人民观的历史演进》中指出:“三个代表”思想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时期人民观更科学周到的表述,使党的宗旨得到丰富和升华。胡锦涛时期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论胡锦涛同志的人民观》认为:胡锦涛时期的人民观明确回答“相信谁”和“依靠谁”“为了谁”等问题,寻找新时期党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的答案。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中国历届共产党人的优秀思想,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人民观。
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与时俱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党”与“人民”的发展关系,以“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分析“党的建设”与“人民诉求”,即党是人民的党,人民是党的根。
目前对于膨胀土边坡雨后失稳机理,大部分人从降雨后边坡土体强度衰减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类分析多基于饱和土力学理论,对膨胀土的特殊性质和破坏机理缺乏一定的考虑,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采取放缓坡角或采用刚性结构对边坡进行处理,效果也不甚理想,许多边坡即使在坡度缓至1∶6甚至1∶10的情况下仍发生滑动甚至二次滑动[8]。因此,对膨胀土边坡失稳研究要结合膨胀土的基本特性、边坡运行特点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进行考虑。
4 结语
纵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历程,其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奋斗崛起正是基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科学践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人民观发挥出战略决策性作用,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为避免误读、误会,释义,便成了首要功课。“三杂”之杂,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意,决非杂乱之杂……大凡杂文家,一定会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文体实践和人生阅历——如此之“三”以“三杂”谓之,不算离奇、搞怪吧?
第三层,“时为岑寂也,若游峨眉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远的第三层次就是一种自然山水之境。而自然山水之境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最高境界。从庄子的游心于“物之初”到魏晋名士的恣情于丘壑之间,再到宋元文人的水墨山水情趣,自然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心头爱。而在琴者弹琴中,所要创造的最高意境也就是自然山水之境。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9.08.04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101(2019)8-0098-02
收稿日期:2019—07—31
作者简介:李晓东(1968— ),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就职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恩格斯论文; 概念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年第8期论文; 长春工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