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研制成功新型抗紫外线纺织品(论文文献综述)
唐工凡[1](2021)在《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膨胀型阻燃涂料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蔓延,减少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但是大部分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仍存在吸水性强,相容性、分散性差等缺点,在服役过程中受紫外线照射、湿热循环等多方面环境老化因素综合作用,不仅影响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还会使其阻燃性能显着下降,成为潜在安全隐患,限制着其使用范围和服役寿命。本文首先以聚磷酸铵、尿素、环糊精、水性聚氨酯树脂和聚丙烯酰胺作为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在此配方上依次通过硅油疏水改性、铝钛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等方法以期增强涂料的疏水性,并且引入白炭黑、加入纳米氧化锌作阻燃协效剂和紫外吸收剂,以提高涂料的抗老化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抗老化膨胀型阻燃涂料(Z-IFRC),并依据国标规定涂覆方法涂刷于木质胶合板,制备出阻燃复合材料Z-IFRC-W。其次对Z-IFRC-W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试(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最后对老化后的Z-IFRC-W分别进行了CONE测试、SEM测试、TG分析、热解动力学分析、XRD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及水接触角测试,研究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上,掺入0.5 wt%的硅油,0.8 wt%的白炭黑,2.0 wt%的纳米氧化锌以及选用型号125的铝钛复合偶联剂,由此配方制备的膨胀型阻燃涂料阻燃性能最佳。通过CONE测试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老化、氙灯老化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Z-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01%、88%和102%,未添加纳米氧化锌的复合材料(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25%、92%和112%。两种复合材料的产烟量、CO2释放量和耗氧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证实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下降。通过SEM测试观察到老化后的复合材料炭层致密程度和完整性逐渐下降,但Z-IFRC-W微观结构完整性优于IFRC-W,证明纳米氧化锌可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通过TG分析发现,紫外线老化与氙灯老化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逐渐下降,表观活化能E减少证明热分解速率加快,同时XRD图谱表明材料的无定形物质含量也有所下降。通过测试燃烧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应变力得知,在形变量为30mm时,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的复合材料的Z-IFRC-W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6%、51%和59%,IFRC-W的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3%、59%和65%。通过水接触角测试可知,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的Z-IFRC-W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1%、32%和42%,IFRC-W的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6%、38%和44%。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抗老化阻燃复合材料Z-IFRC-W比IFRC-W具有更高的火安全性,纳米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减少了老化后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上的损失。对复合材料在三种老化环境中进行相同时长的老化测试,对比三种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其影响强弱程度排序结果为:紫外线老化影响程度>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影响程度>氙灯老化影响程度,该老化规律对于后续研发耐候高效的IFRC并进一步提升阻燃材料的火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成世杰[2](2021)在《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具有水溶性好、毒性低、制备简单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传感器、光催化和细胞成像等领域。鉴于CQDs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用作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剂。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硼氮共掺杂碳量子点(BN-CQDs),表征了所制备BN-CQDs的结构和光学性质,并通过表面喷涂-碾轧和棉织物纤维素改性接枝BN-CQDs两种方式整理棉织物,探讨了碳量子点对棉织物形貌、结构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分别以柠檬酸、柠檬酸铵和葡萄糖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硼砂为硼源,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C1、C2、C3)。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使用紫外吸收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PL)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量子是具有类球形结构,尺寸在3-8 nm,主要由C、N、O和B四种元素组成,表面均含有丰富含氧、含氮和含硼官能团的石墨状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三种BN-CQDs水溶液均在240nm、347 nm的紫外光区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其中C1的吸收强度最大。在365 nm紫外灯光照射下,三种BN-CQDs溶液均发射明亮的蓝光,当激发波长从340 nm增加到380 nm时,三种BN-CQDs发射峰均位于435 nm处,表现出BN-CQDs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光致发光行为,但是C1、C2、C3的荧光发射强度依次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非辐射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依次降低所引起。基于碳量子点所特有的光学性质,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棉织物纺织品的紫外线屏蔽剂使用。(2)采用喷涂-碾轧法,分别用三种碳源BN-CQDs溶液、BN-CQDs/聚乙烯醇(PVA)溶液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溶液整理棉织物,通过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测定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并进行耐水洗性能测定,选择合适碳源合成的BN-CQDs以及最佳整理工艺。结果显示,一方面,三种碳源合成的碳量子点整理后的棉织物都表现出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均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但是三种整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不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混合水溶液整理的棉织物耐水洗性能最好,其次是BN-CQDs/聚乙烯醇(PVA)混合水溶液整理棉织物,BN-CQDs溶液直接整理的棉织物的耐水洗性最差,这主要是由于PVA和WPU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了聚合物薄膜,增强了碳量子点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PVA由于亲水性大于WPU,因此PVA薄膜在水洗过程中比WPU薄膜更易脱落;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棉织物的性能,发现以柠檬酸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的棉织物紫外线防护能力最好,这主要是由于柠檬酸为碳源的BN-CQDs在紫外吸收的强度最高。(3)使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织物纤维素进行改性,得到了带有季铵阳离子纤维素的棉织物,然后利用棉织物表面的季铵阳离子与BN-CQDs表面的羧基生成离子键,得到季铵盐,将BN-CQDs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得到一种能够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蓝光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数码相机等测试对棉织物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量子点颗粒被成功的接枝到棉织物表面,提高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并且整理后的棉织物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的蓝色光,棉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81.4,并在标准水洗十次后仍然保持在75.3。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
杨明星[3](2020)在《基于泡沫整理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羊绒制品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绒由于其柔软的手感、优异的保暖性能及天然无刺激的亲肤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由于羊绒制品存在易起毛起球、在湿度较低情况下易起静电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其服用体验及应用领域。因此,针对羊绒制品易起球、易积累静电的问题,寻求一种适宜的羊绒及其制品整理方式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课题以泡沫微涂层为手段,通过在羊绒织物表面构建底涂、表涂两层涂膜结构,实现了对羊绒制品的抗起毛起球和抗静电的功能整理。课题首先通过对羊绒的底/表两层树脂的结构设计,设计及制备时选用不同离子型的扩链剂、不同聚醚多元醇、羟烃基聚硅氧烷等单体。制得了用于羊绒表涂整理的阴离子水性聚氨酯树脂(AWPU)和阳离子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树脂(CSPU)2种底涂树脂,并在底涂树脂的结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8种表涂树脂,并基于抗静电效果最终优选出了2种表涂树脂;其次,基于不同的底涂树脂(自制的及其他来源的)复配出不同的泡沫整理配方,优选出了稳定的泡沫整理配方;然后,将制备出的CNC-石墨烯材料与优选的表涂树脂整理液进行复配,并选用适合的CNC-石墨烯浓度;最后对羊绒进行底涂泡沫整理和表涂泡沫整理,研究了整理后羊绒的抗静电,抗起毛起球、耐水洗等性能。泡沫微涂层整理处理羊绒的方法,不仅能赋予羊绒抗起球、抗静电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浸渍法,更节水、节能,较好地保持羊绒的柔软风格。研究发现:自制的底涂阴、阳两种离子型水性聚氨酯树脂在浓度为60g/L时,泡沫的稳泡性较好;在复配和研究不同泡沫整理液配方的稳定性时发现,AWPU与K12、海藻酸钠组合使用时稳定性最好;CSPU与月桂基甜菜碱、阳离子改性瓜儿胶配伍时泡沫稳定性最好,其泡沫半衰期均可以达到20min;泡沫整理能使羊绒织物的抗起球等级提高1-2级,整理后羊绒织物的手感变化较小,具有一定的水洗性;在泡沫整理液中复合CNC-石墨烯能使羊绒织物具有显着较好的抗静电功能,使羊绒的抗静电等级在B级以上,但其耐水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提高。
王超[4](2020)在《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窗帘作为连接室内和室外环境的重要介质,在室内纺织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窗帘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装饰美化作用,更要求其具备功能性。普通窗帘在经过长时间阳光照射后,织物表面染料分子会产生光氧化反应从而导致织物褪色、脆化,且普通窗帘由于材质原因极易引发火灾。因此研制一款拥有耐日晒和阻燃功能的窗帘织物迫在眉睫,但由于不同功能整理剂可能存在冲突而导致功能失效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窗帘织物基本只是单一功能织物,故研究一款具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的窗帘织物拥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这一难点,本课题从功能原料和功能整理两方面出发,分别通过采用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以及采用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制备基布后进行阻燃整理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得出最佳制备方案,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分别比较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研发一款不仅拥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且未来具备产业化能力的窗帘织物,因此选择聚酯纤维作为织造原料。本课题测试分析了普通涤纶、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三种纤维的功能性和力学性能,可知:阻燃涤纶与普通涤纶强力接近,色母粒涤纶强力最差,通过对比日晒前后三种纤维强伸性能的保持率来判别纤维耐日晒性能,其中色母粒涤纶纤维日晒性能最佳,经过72h长时间阳光照射后,断裂强力保持率达88%;课题通过LOI和DSC测试分析法测量纤维的阻燃性能,其中,阻燃涤纶的LOI值达35属难燃纤维,色母粒涤纶的LOI值为27,属可燃材料。经测试分析后,三种纤维均符合窗帘织造要求。2、以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以组织结构和纬纱配比为变量,设计了 10种不同种类织物,对织物的阻燃和耐日晒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其中织物阻燃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纬纱中阻燃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耐日晒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纬纱中色母粒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以强伸性、褶皱回复性、阻燃性和耐日晒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织造工艺参数为:织物结构为双层织物(表组织:5枚缎纹,里组织:3/2斜纹),纬纱配比色母粒涤纶:阻燃涤纶为2:1。3、由于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的强力接近,因此本课题以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根据之前得出的最佳织造工艺制备基布,对基布进行阻燃整理得到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对比测试分析了不同整理条件下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从浴比、浸渍时间和烘培温度三个因素分析,以织物燃烧损毁长度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对阻燃整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整理工艺参数为:浴比1:30,浸渍时间60min,烘培温度100℃。4、课题从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三个方面对两种制备方案进行评判,总体而言,两种方案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达到了装饰织物阻燃B1级标准和4-5级日晒牢度,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在水洗10次之后,功能性原料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保持率达97.3%,而功能整理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综上所述可知,功能原料制备工艺窗帘织物实用性能更好。本课题对于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复合功能织物提供了 一个前进思路,对后续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前导作用。
王沥莹[5](2020)在《端环氧基改性树枝状聚合物PAMAM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需求升级,促使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应用效能。在纺织服装领域,人们对于纺织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功能化。开发具有多功能性和耐久性的整理剂成为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树枝状聚合物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其支化结构和活泼端基以及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纺织染整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拓展、深入。其中对树枝状聚合物的端基改性和复合并用于赋予纺织品优良的多功能性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以树枝状聚合物PAMAM及其端基环氧化改性产物与无机材料复合用于整理棉织物,制备不仅集抗紫外、光催化、抗皱等性能于一体而且具有一定耐洗性能的多功能纺织品。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第三代树枝状聚合物PAMAM与无机材料复合对棉织物进行功能性整理。通过SEM、FTIR等测试表征整理后棉织物结构,对比整理后棉织物的紫外线透过、光催化、抗皱等性能。实验结果:SEM、FTIR和XRD分析表明PAMAM/ZnO成功结合在棉织物表面;TG分析显示PAMAM/ZnO复合整理棉织物热稳定性良好。经PAMAM整理的织物具有一定抗紫外性能;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3h后降解率为49.82%;折皱回复角为203°。由于PAMAM能促进ZnO与棉织物结合,经PAMAM/ZnO复合整理的棉织物抗紫外性能提高,UPF值达到50+,且光催化性能优良,反应3h后降解率为98.13%;折皱回复角达218°;经整理后的棉织物拉伸断裂性能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2)采用环氧氯丙烷(ECH)对PAMAM进行端基环氧化改性制备PAMAM-EP,研究了制备工艺中反应物投料比例和催化剂种类的影响。利用PAMAM-EP与ZnO复合整理棉织物。采用SEM、FTIR、TG等测试方法表征经PAMAM-EP整理后的棉织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合成PAMAM-EP最佳工艺:PAMAM与环氧氯丙烷比例为1:28,开环反应温度55℃;闭环反应催化剂4m L50%KOH,温度30℃,环氧值为0.325,产率为46.4%。SEM、FTIR图谱显示经PAMAM-EP/ZnO整理后棉织物表面结合了大量ZnO并形成了致密的PAMAM-EP交联膜;TG曲线表明整理后织物与原棉织物的热稳定性保持良好。经PAMAM-EP整理后棉织物的抗紫外性能有一定抗紫外性能;光催化性能一般,3h降解率为47.53%;折皱回复角达265°。经PAMAM-EP/ZnO复合整理棉织物,PAMAM-EP交联结合大量的ZnO,棉织物的抗紫外性能表现良好,UPF达到50+;光催化性能优良,3h降解率为99.49%;折皱回复角达256°,同时拉伸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经PAMAM-EP/ZnO复合整理的棉织物皂洗后性能测试表现良好,30次洗涤后抗紫外性能变化不大,3小时光催化降解率85%,折皱回复角在210°左右。(3)采用水热法制备Fe3O4/PAMAM/ZnO复合物并表征复合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能;然后将该复合物与PAMAM-EP对棉织物进行复合整理,测试整理后棉织物的结构和抗紫外、光催化、抗皱以及电磁屏蔽等性能。复合材料的TEM和EDS图谱,表明制得的Fe3O4/PAMAM/ZnO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为椭球形的包覆结构,中心层为Fe3O4,中间层为PAMAM,最外层为ZnO;紫外可见漫反射显示复合材料的光响应范围。整理后棉织物SEM图显示Fe3O4/PAMAM/ZnO复合材料在棉织物的PAMAM-EP的交联层上形成针状生长的立体结构,而且TG分析显示整理后棉织物的热稳定性依旧比较良好。性能测试表明复合材料整理过的棉织物抗紫外性能依旧表现优异;经整理的棉织物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光反应3.5小时对MB的降解率为99%;经整理的棉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电磁屏蔽性能,屏蔽效能为-3d B~-40d B;机械性能依旧表现比较好,折皱回复角达243°,拉伸断裂强力达331N。同时也表现出较好的耐水洗性能。因此,PAMAM-EP与无机材料复合能赋予了棉织物的多功能整理效果,同时PAMAM-EP能有效地提高整理织物的耐久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开发、应用空间。
王晓菊[6](2018)在《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认为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阐述了纺织品抗紫外线原理、影响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归纳了提高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重点从纤维原料、织物结构参数、染色及纺织品改性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紫外线纺织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消费者对防晒手套的认知、喜好及需求等,共发放303份问卷,分析了顾客对需要进行防晒保护季节的认知、以及对防晒手套的颜色、款式及面料等方面的喜好。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发现防晒手套主要以线上的形式进行销售,面料以冰丝、棉、锦纶、涤纶针织面料居多,款式固定,缺少变化,穿戴舒适性较差且缺少防紫外线标识等,以往对手套的研究注重通过科学技术改善其功能性方面,而缺乏对手套装饰技法、不同种类手套结构特点及消费者对不同款式手套的喜好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采取阅读史籍文献、市场调研、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手套色彩、风格、装饰及图案等装饰技法进行分析总结,解析不同种类手套的结构特征及设计要点。根据调研结果探索消费者对不同款式防晒手套的偏好和期望,为设计师开发防晒手套提供依据。然后,对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防晒手套及防晒手套面料进行了厚度、抗紫外线性能、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硬挺度等实验测试。从调研款式中挑选了 11副手套,分别对他们进行抗紫外线性能测试实验,仅有5副达到GB/T18830-2009的要求,其它均未达标。现共收集33种面料,并对其透湿性能、透气性能及抗紫外线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在各项测试的基础上,筛选出抗紫外线性能及综合性能较好的14#和24#面料为本课题后续防晒手套设计实验所用。最后,选取防晒需求较高的汽车驾驶、骑行、室外作业等典型穿戴场合,进行防晒手套的设计。针对不同场合进行专访,并进行穿着环境分析和动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 3款防晒手套。对3款防晒手套进行了坯布试样验证,防晒面料试样设计实验,人体穿戴实验,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良好。本课题对防晒手套的研究和开发为后续同类研究打下基础,为防晒手套的设计提供参考。
王晓菊,王晓云[7](2017)在《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纺织品抗紫外线原理、影响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归纳了提高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从纤维原料、织物结构参数、染色及改性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紫外线纺织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道春[8](2017)在《漫谈生态纺织染整技术及其发展动向》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创新。近年来,除市场驱动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染整技术创新的主要指导因素。人们从染整加工设备、加工助剂和加工工艺等方面持续地进行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并提出了纺织生态学的概念。纺织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纺织品在穿着、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废弃纺织品的处理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纺织品在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王强[9](2017)在《窗帘织物的复合功能性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产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纺织品也远远超出遮羞保暖的作用,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纺织品在满足一些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品质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功能性家用纺织品不断涌现,慢慢的向各个领域渗透,其发展也是朝着高功能、复合功能以及高附加值的方向。窗帘是家用纺织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室内具有独特的装饰与协调作用,现代窗帘织物更加趋向于功能性方向发展。论文用蜂窝光触媒涤纶纤维、蜂窝抗紫外涤纶纤维以及阻燃涤纶纤维为经纬纱原料,研制开发具有良好效果的除味、阻燃、抗紫外线为一体的复合功能提花窗帘织物。经过对这三种功能纤维进行纵横向电镜实验观察和进行相关的物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蜂窝光触媒涤纶纤维表面分布着许多微孔结构,其回潮率较大,吸湿性较好,蜂窝抗紫外涤纶纤维强力最大,阻燃涤纶纤维的初始模量大、强力低。论文用阻燃涤纶长丝作为经纱原料,织造了A、B、C、D四个系列织物。其中A系列用蜂窝光触媒涤纶纱与蜂窝抗紫外涤纶纱作为纬纱试制了9种按一定比例变化的交织织物,蜂窝光触媒涤纶纱与蜂窝抗紫外涤纶纱在纬纱中比例依次为0:1、1:4、1:3、1:2、1:1、2:1、3:1、4:1和1:0,分别进行蜂窝光触媒涤纶纱的含量对织物除臭性能的影响和蜂窝抗紫外涤纶纱的含量对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的测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随着蜂窝光触媒涤纶纱投纬比的增加,其除臭性能亦随之增加,当纬纱中蜂窝光触媒涤纶的含量增加到66.7%时,织物的除臭率增长开始变缓,织物开始有较好的除臭效果;随着蜂窝抗紫外涤纶纱投纬比的降低,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亦随之减弱,其中当纬纱中蜂窝光触媒涤纶与蜂窝抗紫外涤纶的投纬比为0:1时,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最好,织物A1A5满足防紫外线纺织品要求,织物A6A9的UVA的透射率T(UVA)都在5%以上,没能够达到防紫外线纺织品标准。B系列纬纱选用蜂窝光触媒涤纶纱,试制了4种不同织物组织的织物,来测试不同的织物组织对织物除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八枚缎纹的除臭性能略高于其他织物组织。C、D两个系列织物试制了13种织物用来测试阻燃涤纶的含量和织物组织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系列织物经纬向的损毁长度均小于150mm,这组九个织物均达到了装饰织物阻燃B1级的标准,织物的阻燃性能并不与阻燃涤纶含量呈现相关关系,织物中阻燃涤纶含量的变化对阻燃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织物组织的变化对阻燃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织物纬向结构越疏松,织物的损毁长度越大,织物阻燃效果相对减弱。最后,依托课题研究成果,采用蜂窝光触媒涤纶纱与蜂窝抗紫外涤纶纱为1:1时的纬纱配比,进行复合功能大提花窗帘织物的设计开发。织物图案设计以中国古典汉字为灵感来源,选择复古的棕色、蓝绿色、浅黄色和黑色等色彩为基调,共开发了三个系列9款时尚美观,又具有除臭、阻燃及抗紫外线复合功能的大提花窗帘织物。
张富丽[10](2011)在《热湿气候个体防护服装面料性能表征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旨在开发一种适合热区环境使用的具有抗紫外线、抗菌、吸汗快干功能的织物。为获得多种功能兼具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各功能纤维在纱线中所占比例及各功能纤维所具有功能的互容或互斥作用对纱线及织物功能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实用、高效的多功能并存的织物及其功能可靠性的表征。为此展开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在对国内外抗紫外线、抗菌和吸汗快干纤维的筛选、分析、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了纳米Ti02抗紫外线纤维、AmicorTMPlus抗菌纤维和Coolplus(?)吸汗快干功能纤维作为织物实现多重功能的基材。(2)设计多元功能纱线。调整抗紫外线纤维、Coolplus(?)、AmicorTM及粘胶纤维在纱线中比例含量,设计了10种混比的32支纱线,并进行了纱线基本性能(断裂强度、毛羽、捻系数、细度不匀CV)和纱线抗菌性能的测试。通过对纱线基本性能的聚类分析、混纺比与纱线基本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纱线基本性能优劣的综合评价以及混纺比对抗菌性能影响程度分析得知,各种功能纤维所占比例与纱线的基本性能均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确定适合成纱的四种纱线分别是H10、H4、H2和H3。其混纺比(抗紫外线纤维/Coolplus(?)/AmicorTM/粘胶纤维)分别为:35/45/15/5,25/45/20/10,25/35/25/15,25/45/15/15。(3)设计多元功能机织物。采用10种多元功能纱线分别织造了平纹机织物(凡立丁结构)和斜纹机织物(哔叽结构,2上2下/)结构各10种。分别对2种机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及功能指标进行了测试,进行了织物结构参数及功能指标的聚类分析、纱线性能与织物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织物结构参数与织物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并对2种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抗紫外线功能、吸汗速干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这2种结构的20种织物进行了秩和综合评价排序。得出结论是:①平纹织物和斜纹织物中,各纤维在织物中含量与织物功能均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各种纤维的混入比重都能使织物获得良好的抗紫外线、吸汗速干性能。只要抗紫外线纤维、Coolplus(?)、AmicorTM和粘胶纤维在平纹织物中比例介于4.3%~11.7%、7.3%~14.7%、5.0%~16.2%、1.4%~5.0%之间,在斜纹织物中比例介于4.6%~11.7%、7.7%~15.1%、4.5%~7.7%、1.7%~5.0%之间,就能实现目标功能。②平纹织物的厚度与水分扩散面积指数显着呈正线性相关,面密度、密度与抗紫外线性能呈显着正线性相关。斜纹织物的厚度、面密度、密度与织物的功能均无显着的线性相关性。③斜纹织物与平纹织物厚度及面密度有显着差异,斜纹织物抗紫外线性、吸水速度优于平纹织物,但水分扩散面积指数劣于平纹织物。④斜纹织物的整体综合性能优于平纹织物。最优织物分别为X6、F1、F6、X9、X3和X1。根据试纺纱线及织物测试的数据,当斜纹织物的经纬密度之比在1-1.1之间,密度在0.29-0.292g/cm2之间时,斜纹织物的综合性能最优。而平纹织物的经纬密度之比在1.2-1.3之间,密度在0.3-0.31g/cm2之间时,平纹织物的综合性能最优。(4)设计多元功能针织物。根据机织物的性能分析数据,结合纱线基本性能数据,确定纱线H6和H3纱线作为进一步加工针织物用纱,并以一种竹炭微孔纱(抗紫外线纤维30%/竹炭微孔纤维40%/AmicorTM30%)作为参考对比纱分别进行纬平针织物(汗布)和珠地网眼针织物的设计,得到共计6种针织物。测试所有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性能指标、抗紫外线、吸汗速干功能指标,并进行了针织物结构参数与性能、针织物功能指标与针织物结构参数、针织物相对功能指标与针织物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及两种针织物结构参数与基本性能的对比、抗紫外线功能、吸汗速干功能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是,①纬平针织物和珠地网眼针织物的顶破强度、抗起球性、耐磨性与厚度、面密度和密度均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②纬平针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及隔湿率与厚度、面密度和密度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干燥速率与厚度显着正相关,与面密度显着负相关;吸水高度与厚度完全负相关,与面密度及密度显着正相关;吸水速度与厚度显着负相关,与面密度显着正相关。珠地网眼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隔湿率、吸水速度和吸水高度与厚度、面密度和密度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干燥速率与厚度完全负相关。③两种针织物在密度、顶破强度和耐磨性指标上无显着差异。(5)设计双面功能织物。根据拒水排汗结构模型设计了双面整理工艺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棉织物进行双面整理工艺的正交设计探索,确定对于棉织物而言一种涂层整理工艺。单侧进行拒水整理时采用拒水剂浓度40g/L,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60s,用量比1.2;单侧进行亲水整理时采用亲水剂浓度70g/L,热压温度195℃,热压时间90s,用量比1.2。数据分析表明,此种工艺能够使织物一面具有拒水性的同时另一面具有吸水性。并且就吸水性而言,此种工艺对涤棉织物的整理效果优于对于棉织物的整理效果。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多元功能织物,由此研究所产生的理论、方法和数据,可用于所研发织物的产业化生产和对相近、相似功能织物生产的借鉴。由此研究所得的表征方法和特征参数与数据,可成为制定国标、军标的基础理论依据。从军事、社会和经济价值角度看,本课题研究既能为海军官兵在热湿环境作业提供一定的防护,也能在市场开发中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群众对服装与健康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对多元功能织物及服装的认可度。
二、上海研制成功新型抗紫外线纺织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研制成功新型抗紫外线纺织品(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耐候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3 硅油疏水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4 硅系协效剂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5 金属氧化物协效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6 老化环境对IFRC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实验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
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 |
2.1.1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组成 |
2.1.2 阻燃涂料基础配方的选定 |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制备 |
2.2.4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涂覆 |
2.3 试样的表征方法 |
3 膨胀型阻燃涂料配方的耐候性优化 |
3.1 硅油疏水改性的膨胀型阻燃涂料 |
3.1.1 硅油改性IFRC的制备 |
3.1.2 性能测试结果 |
3.2 白炭黑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2.1 白炭黑改性IFRC的制备 |
3.2.2 性能测试结果 |
3.3 偶联剂表面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3.1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制备 |
3.3.2 性能测试结果 |
3.4 纳米氧化锌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4.1 纳米氧化锌改性IFRC的制备 |
3.4.2 性能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紫外线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4.1 试样制备 |
4.2 紫外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1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2 紫外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4.3.3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4.3.4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4.3.5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4.3.6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4.3.7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4.3.8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9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5.1 试样制备 |
5.2 氙灯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5.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5.3.1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氙灯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5.3.3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5.3.4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5.3.5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5.3.6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5.3.7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5.3.8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9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6.1 试样制备 |
6.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实验 |
6.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6.3.1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6.3.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6.3.3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6.3.4 高低温湿热交变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6.3.5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碳量子点 |
1.2.1 碳量子点的概述 |
1.2.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1.2.3 碳量子点的性质 |
1.2.4 碳量子点的功能化 |
1.2.5 碳量子点的应用 |
1.3 棉织物防紫外线研究 |
1.3.1 棉织物防护的功能原理 |
1.3.2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方法 |
1.3.3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N-CQDs的结构表征 |
2.3.2 BN-CQDs的光学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3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对棉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
3.3.2 棉织物整理条件优化 |
3.3.3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
3.3.4 棉织物随水洗次数质量变化百分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棉织物改性接枝BN-CQDs整理及其抗紫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
4.3.2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
4.3.3 棉织物表面喷涂与表面接枝防紫外线系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3)基于泡沫整理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羊绒制品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羊绒纺织品 |
1.2 羊绒纺织品的抗起毛起球、抗静电方法 |
1.2.1 羊绒纺织品的抗起毛起球方法 |
1.2.2 羊绒纺织品的抗静电方法 |
1.3 羊绒纺织品整理的其他技术 |
1.3.1 羊绒的抗菌、防蛀虫整理技术 |
1.3.2 羊绒的防紫外线整理技术 |
1.3.3 羊绒的远红外线整理技术 |
1.3.4 羊绒的自清洁整理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2 水性高分子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原理 |
2.2.1 底涂聚氨酯树脂的设计与制备 |
2.2.2 表涂聚氨酯树脂的设计与制备 |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1 水性高分子树脂的含固量 |
2.3.2 水性高分子树脂的结构表征 |
2.3.3 水性高分子树脂乳液粒径 |
2.3.4 水性高分子树脂胶膜耐酸、耐碱和耐水性 |
2.3.5 水性高分子树脂的抗静电性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水性高分子树脂的结构表征 |
2.4.2 水性高分子树脂乳液粒径 |
2.4.3 水性聚氨酯胶膜的耐水性、耐酸和耐碱性 |
2.4.4 水性聚氨酯的抗静电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3 泡沫整理液的复配、稳定性表征及泡沫整理评价 |
3.1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思路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微泡沫法整理原理 |
3.3 实验方法及表征 |
3.3.1 泡沫稳定性及发泡性评价 |
3.3.2 羊绒表面整理 |
3.3.3 羊绒表面形貌分析 |
3.3.4 抗起毛起球性能 |
3.3.5 手感评价 |
3.3.6 工艺配方相图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底涂树脂的发泡性 |
3.4.2 底涂树脂种类对泡沫稳定性影响 |
3.4.3 起泡剂及稳泡剂种类对泡沫稳定性影响 |
3.4.4 抗起毛起球及手感评价 |
3.4.5 羊绒不同整理方式的电镜分析 |
3.4.6 工艺配方相图 |
3.5 本章小结 |
4 CNC-石墨烯的制备与羊绒的功能性整理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原理 |
4.3 制备及表征方法 |
4.3.1 CNC-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
4.3.2 泡沫混合CNC-石墨烯功能整理液的复配及表征 |
4.3.3 羊绒的泡沫整理及其主要性能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NC-石墨烯的表征 |
4.4.2 石墨烯功能整理液 |
4.4.3 羊绒的泡沫整理及其主要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阻燃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2.1 阻燃纺织品的作用原理 |
1.2.2 阻燃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耐日晒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3.1 光褪色机理 |
1.3.2 耐日晒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纤维原料选用与窗帘织物织造 |
2.1 原料选用 |
2.2 阻燃和色母粒涤纶纤维的表面形态测试与分析 |
2.2.1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纱线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1 极限氧指数法 |
2.4.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差式扫描量热法 |
2.4.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窗帘织物织造 |
2.5.1 双层织物组织系数计算 |
2.6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 |
2.6.1 织物厚度测试与分析 |
2.6.2 织物平方米克重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能原料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窗帘织物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1.2 组织结构对窗帘织物强伸性能的影响 |
3.1.3 纬纱配比对强伸性能的影响 |
3.2 褶皱回复性测试与分析 |
3.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2.2 组织结构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
3.2.3 纬纱配比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
3.3 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3.2 织物结构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3.3.3 织物纬纱配比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3.4 耐日晒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1 实验仪器和方法 |
3.4.2 组织结构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3.4.3 纬纱配比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3.5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
3.5.1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
3.5.2 因素集确定 |
3.5.3 权重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阻燃整理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研究及分析 |
4.1 浴比对窗帘织物阻燃性能、耐日晒性能和表观形态的影响 |
4.1.1 浴比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1.2 浴比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1.3 浴比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2.1 浸渍时间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2.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2.3 浸渍时间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3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耐日晒性能和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3.1 烘培温度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3.2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4 正交实验选取最优耐日晒阻燃效果 |
4.4.1 正交实验表设计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制备方案的织物性能分析 |
5.1 织物阻燃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2 织物耐日晒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3 织物耐用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3.1 水洗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水洗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端环氧基改性树枝状聚合物PAMAM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树枝状聚合物的简介 |
1.2.1 树枝状聚合物的特性 |
1.2.2 树枝状聚合物的制备 |
1.2.2.1 合成方法 |
1.2.2.2 合成现状分析 |
1.2.3 树枝状聚合物的改性应用 |
1.2.3.1 改性方法 |
1.2.3.2 改性应用 |
1.3 无机材料 |
1.3.1 ZnO简介 |
1.3.2 光催化反应原理 |
1.3.3 ZnO的光催化机理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PAMAM与其复合物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PAMAM的制备 |
2.2.3.2 纳米ZnO的制备 |
2.2.3.3 棉织物的预处理 |
2.2.3.4 棉织物的整理 |
2.2.4 测试与表征 |
2.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4.2 热失重分析(TG) |
2.2.4.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2.4.4 X射线衍射晶型分析(XRD) |
2.2.4.5 织物抗皱性能测试 |
2.2.4.6 织物拉伸强力性能测试 |
2.2.4.7 织物抗紫外性能测试 |
2.2.4.8 织物光催化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AMAM的制备机理 |
2.3.2 PAMAM的结构表征 |
2.3.2.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 |
2.3.3 PAMAM及其复合物整理织物的结构表征 |
2.3.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3.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3.3 热重分析(TG) |
2.3.3.4 X射线衍射晶型分析(XRD) |
2.3.4 PAMAM及其复合物整理后织物性能测试 |
2.3.4.1 抗紫外线性能变化 |
2.3.4.2 光催化性能变化 |
2.3.4.3 抗皱性能变化 |
2.3.4.4 拉伸性能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MAM的端基改性及对棉织物的整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PAMAM-EP制备 |
3.2.3.2 纳米ZnO制备 |
3.2.3.3 棉织物的预处理 |
3.2.3.4 棉织物的整理 |
3.2.4 测试与表征 |
3.2.4.1 红外光谱分析(FIIR) |
3.2.4.2 热失重分析(TG) |
3.2.4.3 环氧值分析测定 |
3.2.4.4 热裂解气质联用色谱(PY-GCMS) |
3.2.4.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3.2.4.6 织物抗皱性能测试 |
3.2.4.7 织物拉伸强力性能测试 |
3.2.4.8 织物抗紫外性能测试 |
3.2.4.9 织物光催化性能测试 |
3.2.4.10 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MAM-EP的制备 |
3.3.1.1 反应物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
3.3.1.2 反应催化剂对环氧值的影响 |
3.3.2 PAMAM-EP的结构表征 |
3.3.2.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 |
3.3.3 PAMAM-EP及其复合物整理织物结构表征 |
3.3.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3.3.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3.3 热重分析(TG) |
3.3.4 PAMAM-EP及其复合物整理织物性能测试 |
3.3.4.1 整理后织物抗紫外性能变化 |
3.3.4.2 整理后织物光催化性能变化 |
3.3.4.3 整理后织物抗皱性能变化 |
3.3.4.4 整理后织物拉伸性能变化 |
3.3.5 整理后织物的耐水洗性能 |
3.3.5.1 抗紫外线性能变化 |
3.3.5.2 光催化性能变化 |
3.3.5.3 折皱回复性能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_3O_4/PAMAM/ZnO的制备及对棉织物的整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Fe_3O_4/PAMAM/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2 棉织物的预处理 |
4.2.3.3 棉织物的整理 |
4.2.4 测试与表征 |
4.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4.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4.2.4.3 紫外可见吸收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4.2.4.4 热失重分析(TG) |
4.2.4.5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4.2.4.6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性能测试 |
4.2.4.7 织物抗紫外性能测试 |
4.2.4.8 织物光催化性能测试 |
4.2.4.9 织物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e_3O_4/PAMAM/ZnO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4.3.1.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4.3.1.2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分析(EDS) |
4.3.1.3 紫外可见吸收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DRS) |
4.3.2 Fe_3O_4/PAMAM/ZnO复合整理棉织物的表征与测试 |
4.3.2.1 复合材料整理后棉织物结构表征 |
4.3.2.2 复合材料整理后棉织物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防晒功能手套的防晒原理和测试方法 |
1.2.1 防晒功能手套的防晒原理 |
1.2.2 提高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途径 |
1.2.3 抗紫外线织物的相关标准及测试方法 |
1.3 防晒功能手套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第二章 防晒功能手套市场调研 |
2.1 防晒手套认知与需求调研 |
2.1.1 问卷的制定和发放 |
2.1.2 调研问卷分析 |
2.2 防晒手套市场现状调研 |
2.2.1 手套种类 |
2.2.2 防晒手套市场调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晒面料测试实验 |
3.1 面料测试实验目的与思路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思路 |
3.2 实验对象的选取与实验设计 |
3.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3.2.2 实验设计 |
3.3 各项测试实验原理及方法 |
3.3.1 织物厚度测试 |
3.3.2 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测试 |
3.3.3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
3.3.4 织物透气性测试 |
3.3.5 织物透湿性测试 |
3.3.6 织物硬挺度测试 |
3.3.7 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
3.4 试样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面料筛选测试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晒手套设计方案 |
4.1 设计思路与目标 |
4.1.1 防晒手套的设计思路 |
4.1.2 防晒手套的设计目标 |
4.2 防晒手套面辅料材料的选择 |
4.3 防晒手套设计 |
4.3.1 防晒手套的结构设计 |
4.3.2 防晒手套外观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手套试样验证与评价 |
5.1 坯布手套试样实验 |
5.2 手套试样修改与防晒手套试样实验 |
5.3 防晒手套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7)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原料 |
2 织物结构参数 |
3 染色 |
4 改性处理 |
4.1 本体改性 |
4.2 表面改性 |
5 结语 |
(8)漫谈生态纺织染整技术及其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染整技术已成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2 生态纺织染整纳米技术应用研发如火如荼 |
3 防紫外线生态纺织染整产品备受青睐 |
4 生态纺织染整工作服的面料成为新宠 |
5 生态纺织染整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 |
6 结束语 |
(9)窗帘织物的复合功能性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触媒除味纺织品研究现状 |
1.2.1 光触媒纺织品除味机理 |
1.2.2 国内外光触媒纤维发展现状 |
1.3 阻燃和抗紫外线纺织品发展现状 |
1.3.1 阻燃纺织品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抗紫外线纺织品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功能纤维物理性能测试及织物试制 |
2.1 纤维的形态结构 |
2.1.1 试验仪器 |
2.1.2 操作方法 |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功能纤维的性能 |
2.2.1 纤维细度与长度 |
2.2.2 纤维的回潮率测定 |
2.2.2.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3 纤维强伸性测试与分析 |
2.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功能纱线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多功能织物的试制 |
2.5 织物的基本参数 |
2.5.1 织物的厚度 |
2.5.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5.3 织物的平方米克重 |
2.5.4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织物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试样织物除臭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1 实验方法与实验条件 |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1.3 实验步骤 |
3.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3.1.5 结果及分析 |
3.1.5.1 光触媒含量对织物除臭效果的影响 |
3.1.5.2 织物组织对织物除臭效果的影响 |
3.2 试样织物阻燃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1 实验仪器与操作 |
3.2.2 结果分析 |
3.3 试样织物抗紫外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仪器与操作方法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性提花窗帘织物设计与开发 |
4.1 窗帘织物的设计方法及理论 |
4.1.1 织物设计开发构思 |
4.1.2 织物图案构思和色彩基调选择 |
4.1.3 织物主题设计 |
4.2“古汉花”窗帘织物的设计开发 |
4.2.1“古汉花”的灵感来源 |
4.2.2“古汉花”主题设计(1) |
4.2.2.1“古汉花”主题(1)图案设计 |
4.2.2.2“古汉花”主题(1)工艺规格设计 |
4.2.3“古汉花”主题设计(2) |
4.2.3.1“古汉花”主题(2)图案设计 |
4.2.3.2“古汉花”主题(2)工艺规格设计 |
4.2.4“古汉花”主题设计(3) |
4.2.4.1“古汉花”主题(3)图案设计 |
4.2.4.2“古汉花”主题(3)工艺规格设计 |
4.3“万花筒”窗帘织物的设计开发 |
4.3.1“万花筒”的灵感来源 |
4.3.2“万花筒”主题设计(1) |
4.3.2.1“万花筒”主题(1)图案设计 |
4.3.2.2“万花筒”主题(1)工艺规格设计 |
4.3.3“万花筒”主题设计(2) |
4.3.4“万花筒”主题设计(3) |
4.4“汉字花”窗帘织物的设计开发 |
4.4.1“汉字花”的灵感来源 |
4.4.2“汉字花”主题设计(1) |
4.4.2.1“汉字花”主题(1)图案设计 |
4.4.3.2“汉字花”主题(1)工艺规格设计 |
4.4.3“汉字花”主题设计(2) |
4.4.3.1“汉字花”主题(2)图案设计 |
4.4.3.2“汉字花”主题(2)工艺规格设计 |
4.4.4“汉字花”主题设计(3) |
4.4.4.1“汉字花”主题(3)图案设计 |
4.4.4.2“汉字花”主题(3)工艺规格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热湿气候个体防护服装面料性能表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紫外辐射、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作用 |
1.1.1 高温 |
1.1.2 高湿 |
1.1.3 紫外辐射 |
1.1.4 高温、高湿、高紫外辐射的协同作用 |
1.2 防紫外线纺织品 |
1.2.1 防紫外线机理 |
1.2.2 抗紫外线纺织品的加工方法 |
1.2.3 抗紫外线性能评价方法 |
1.3 抗菌纺织品 |
1.3.1 抗菌机理 |
1.3.2 抗菌纺织品的加工方法 |
1.3.3 抗菌性的评价方法 |
1.4 吸汗快干纺织品 |
1.4.1 吸汗快干机理 |
1.4.2 吸汗快干纺织品的加工方法 |
1.4.3 吸汗快干性能评价方法 |
1.5 本课题学术背景 |
1.5.1 研究动因 |
1.5.2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5.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4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2章 纤维的筛选及其功能的评价 |
2.1 抗紫外线纤维 |
2.1.1 掺入粉体的特征 |
2.1.2 纳米TIO_2抗紫外线纤维 |
2.2 抗菌纤维 |
2.2.1 可供选择的抗菌纤维 |
2.2.2 AMICORTM纤维的抗菌性及基本性能 |
2.3 吸汗快干纤维及多元功能纤维 |
2.3.1 吸汗快干功能纤维 |
2.3.2 多元功能性纤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元功能织物的实现与可靠性评价 |
3.1 多元功能机织物的设计 |
3.1.1 原料的选择 |
3.1.2 纱线结构的确定 |
3.1.3 机织物小样 |
3.2 多元功能纱线基本性能及抗菌功能的测量与评价 |
3.2.1 纱线性能测试 |
3.2.2 纱线基本性能实测结果与讨论 |
3.2.3 纱线抗菌性能的实测结果与分析 |
3.3 多元功能机织物的功能评价 |
3.3.1 机织物结构参数及功能可靠性测量 |
3.3.2 平纹组织织物的结构参数与讨论 |
3.3.3 斜纹组织织物的结构参数及讨论 |
3.3.4 两种组织结构机织物间的对比 |
3.4 多元功能针织物的功能评价 |
3.4.1 针织物结构参数及功能可靠性的测量 |
3.4.2 纬平针织物的结构参数与讨论 |
3.4.3 网眼针织物的结构参数与讨论 |
3.4.4 两种组织结构针织物间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3.5.1 多元功能纱线 |
3.5.2 多元功能机织物 |
3.5.3 多元功能针织物 |
第4章 织物双面功能性的实现与评价 |
4.1 拒水排汗织物的设计 |
4.1.1 浸润的表达 |
4.1.2 拒水排汗织物的设计 |
4.1.3 测量方法 |
4.2 拒水排汗双面功能织物的制备 |
4.2.1 织物试样与涂层剂 |
4.2.2 涂层工艺与实验方案 |
4.3 双面功能整理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双面功能整理工艺参数的分析 |
4.3.2 对纯棉织物双面功能化的表征 |
4.3.3 对涤棉混纺织物双面功能的表征 |
4.3.4 纯棉织物和涤棉织物双面功能效果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上海研制成功新型抗紫外线纺织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D]. 唐工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D]. 成世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基于泡沫整理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羊绒制品上的应用研究[D]. 杨明星.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4]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5]端环氧基改性树枝状聚合物PAMAM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研究[D]. 王沥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6]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D]. 王晓菊.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7]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新进展[J]. 王晓菊,王晓云. 纺织导报, 2017(06)
- [8]漫谈生态纺织染整技术及其发展动向[J]. 刘道春. 印染助剂, 2017(05)
- [9]窗帘织物的复合功能性研究与产品开发[D]. 王强.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10]热湿气候个体防护服装面料性能表征与评价[D]. 张富丽. 东华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