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道德秩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秩序,社会,伦理,苗族,理性,资本论。
社会道德秩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赖婷婷[1](201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重建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动因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国内国际严峻的形势,短期内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并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考察中国共产党重建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动力因素,这与呼唤现代化经济伦理以适应工业化对农业剩余的提取、使国家政权"嵌入"乡村以塑造国家与乡村社会新型关系、冲破传统乡村社会的蒙昧无知以走向"现代性"、集体主义的逻辑要求以凝聚共同体力量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锐[2](2019)在《流动社会的道德秩序何以可能:以转型社区为中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流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寓居在转型社区中的城乡迁移群体在从寻求落脚之处到安排居住空间以及构筑社区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确立日常行动的基本运作策略,形成个体之间的权益互赖关系与责任体系。流动性并未导致中国社会的解体,而是围绕着居住生活的安排这一核心议题,逐渐构建起相互扶持的互助协作关系与社会网络,悄然营造出一种共同感知、体验以及积极参与、实践的道德秩序。(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来[3](2018)在《儒学能为现代化提供适当的人文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当肯定,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但这绝不等于说只有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自发地引导中国走入现代化社会,但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现代的政(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7-09)
袁北星,黄家顺[4](2017)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路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建构良好、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是推动一个国家稳定健康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对促进社会的全面、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人文道德效力。为进一步了解我省伦(本文来源于《政策》期刊2017年09期)
麻勇恒[5](2016)在《神性嵌入对道德秩序的强化机制——苗族村落社会中的神判“致序”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苗族村落社会中,社区道德秩序的强化来源于神性的嵌入;换言之,道德的"重量"由神性的"存量"所决定。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人们对神判后相关当事人惨遭的罹难与灾厄事件的注释,常不可避免地嵌入伦理道德与神性的关联,从而实现神性对道德秩序的强化。诸多案例表明神判正是通过对公平的呵护,对横蛮的惩处,对强恶的制约以及对信任的重建等途径实现道德秩序的建构过程。(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陶建钟[6](2014)在《转型社会的道德秩序及其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内生变量,并以基础秩序的形式发挥着重要功能。道德与制度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道德诉求应当成为制度构建的共识。转型社会秩序下,更需要非制度化的道德作为基础性的力量加以整合。这种整合包括契约与身份、多元与个性、个人与社会及多元秩序供给的整合,道德秩序的扩展与演进表现为自发自然的社会行动秩序。(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龚长宇[7](2013)在《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批判与探寻——《资本论》伦理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资本论》致力于揭示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秩序问题,即缘自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社会道德秩序为什么没有变成现实?其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却被扭曲和伪化?《资本论》从劳动力、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等几个核心范畴着手,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秩序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秩序被异化的根源。同时,也对未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寻,认为一方面劳动者必须联合起来去争取自身的解放;另一方面应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重建个人的所有制,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占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平等。(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3年10期)
沈育德[8](2013)在《从网络社会看道德秩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出现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来的,尽管它是一个以物理空间为载体的平台,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个融入了人的因素的社会。所以,网络社会的发展就必然会印上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印记,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伦理价值观的碰撞。网络社会是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一个虚拟性的空间,伦理道德观在其中有着与现实社会同样共同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特殊性。网络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是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无法调整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在网络社会中构建好网络道德秩序,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的。道德秩序的构建并不是一种完全推翻式的构建,而是在吸收原来为大众所肯定的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上,构建一种适合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一直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只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是,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上的空间,即物理上的空间,慢慢地在网络上开拓了另外一片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虚拟的,但是这个空间是无限大的,现在很多网站都有相关的论坛,像BBS之类的平台可供广大网民对社会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已经慢慢地从一个“熟人”的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大家或许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根本不认识,只是偶然的机会进入到同一个网络空间中,因为很多人用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通过设置昵称,来与别人进行交流。那么到底什么是“熟人”的社会以及什么是“陌生人”的社会呢?我们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比如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等等关系网称为一个“熟人的社会”,而把像在网络中大家并不认识和看不见的“社会”称为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正因为“陌生人的社会”存在着许多的隐蔽性,所以如何对其进行调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对做了不道德的事而受到熟人谴责的担心大大减少,这构成了道德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几乎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当然,像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或是“网络水军”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有些匿名网民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这其实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人肉搜索”或是“网络水军”在重建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3-06-30)
贺宾[9](2013)在《当代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构与超越——从《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继承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弥补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裂痕,重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道德秩序,是目前摆在学界的一道难题。《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关注。该着着眼于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问题,设定一些考量的指标,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自然而然地导入当下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道德秩序怎样重构与超越。(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3年08期)
甘霈[10](2012)在《基于城市社会道德秩序视角的知识社会组织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它以知识为核心来进行城市规划,不断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城市”的出现为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知识社会组织是伴随着“知识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知识社会组织作为“知识城市”的基本组成要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知识城市”为知识社会组织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知识社会组织致力于提高知识利用率、促进知识的创新、加速知识成果转化、拓展知识传播渠道等领域,其主要目的通过合理利用知识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知识社会组织定义为,一定社会知识结构内的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以知识的学习和创新为核心,有意识的联合起来并进行专门化的工作的有机统一组织。知识社会组织既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知识管理的平台。知识社会组织只有不断的生产创造新的知识并且合理运用知识才能永葆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近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城市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城市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的“越轨”和“失范”行为愈演愈烈,城市发展中的道德秩序“缺位”现象越来越严重,它们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城市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调查分析,总是能在它们的背后发现城市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和城市居民知识水平低下的身影。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秩序的缺失和知识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城市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通过城市社会道德秩序构建知识社会组织,从而解决城市社会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城市社会道德秩序与知识社会组织的构建研究,试图通过道德秩序重塑我国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和意义,为解决我国城市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知识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稳固的内、外部环境。本文从城市社会道德秩序和知识社会组织的基本理论入手,首先对城市社会道德秩序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以及类型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明确城市社会道德秩序和知识社会组织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道德秩序和知识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知识城市”发展的意义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再次,本论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知识社会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作了现状分析,通过分析,明确了构建知识社会组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且对知识社会组织构建的困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最后,本文以城市社会道德秩序为核心,从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目标、组织员工、组织性质五个方面对知识社会组织进行构建,以期提高知识社会组织的道德秩序意识,从而保证城市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知识城市”的健康发展,为保证知识社会组织构建道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本文对知识社会组织的评价体系作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01)
社会道德秩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流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寓居在转型社区中的城乡迁移群体在从寻求落脚之处到安排居住空间以及构筑社区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确立日常行动的基本运作策略,形成个体之间的权益互赖关系与责任体系。流动性并未导致中国社会的解体,而是围绕着居住生活的安排这一核心议题,逐渐构建起相互扶持的互助协作关系与社会网络,悄然营造出一种共同感知、体验以及积极参与、实践的道德秩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道德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1].赖婷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重建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动因考察[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2].黄锐.流动社会的道德秩序何以可能:以转型社区为中心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9
[3].陈来.儒学能为现代化提供适当的人文环境[N].北京日报.2018
[4].袁北星,黄家顺.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路径思考[J].政策.2017
[5].麻勇恒.神性嵌入对道德秩序的强化机制——苗族村落社会中的神判“致序”个案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6
[6].陶建钟.转型社会的道德秩序及其整合[J].伦理学研究.2014
[7].龚长宇.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批判与探寻——《资本论》伦理思想解读[J].学习与探索.2013
[8].沈育德.从网络社会看道德秩序的构建[D].华东交通大学.2013
[9].贺宾.当代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构与超越——从《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说起[J].丝绸之路.2013
[10].甘霈.基于城市社会道德秩序视角的知识社会组织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