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焦油论文-柯萍,何选明,秦林波,冯东征,刘靖

褐煤焦油论文-柯萍,何选明,秦林波,冯东征,刘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褐煤焦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褐煤,玉米芯,微波共热解,焦油

褐煤焦油论文文献综述

柯萍,何选明,秦林波,冯东征,刘靖[1](2018)在《微波场中褐煤与玉米芯共热解焦油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的微波热解装置对不同配比下的褐煤-玉米芯混合物进行微波共热解.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芯质量分数的增加,焦油产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理论计算值相比,出现焦油产率先被促进后被抑制的相互作用;当玉米芯质量分数为30%时,焦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6.31%,比褐煤单独热解时提高了51.16%,与理论计算值的正偏差最大.对热解焦油进行GC-MS检测,发现添加30%玉米芯后,酚类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6.31%增至21.47%,酸类和杂原子类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70.91%和68.88%,轻质油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16.57%增至41.63%,实现了热解焦油的大幅度轻质化.对比低温加热方式,共热解物料的最佳配比不变,微波加热更有利于高品质焦油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8年06期)

柯萍,何选明,冯东征,刘靖[2](2018)在《印尼褐煤与玉米芯低温共热解焦油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的低温干馏装置,将不同配比下的褐煤-玉米芯混合物进行低温共热解实验.结果表明:当玉米芯配入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时,焦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1.70%,比褐煤单独热解提高了53.75%.对褐煤、玉米芯及褐煤与玉米芯配入量为30%的混合样进行热重分析可知,玉米芯的添加降低了煤热解初始温度,整个TG曲线向低温区移动,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热解作用.对热解焦油进行GC-MS检测,发现添加30%的玉米芯后热解焦油的脂肪类和酚类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7.79%和193.96%,酸类和杂原子类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26.42%和55.19%,轻质油含量由原来的4.68%提高到27.13%.玉米芯的添加实现了热解焦油大幅度轻质化和高品质焦油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8年03期)

王婷婷,靳立军,石巧囡,李扬,胡浩权[3](2017)在《气氛和预氧化对褐煤热解焦油产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热解气氛和预氧化对内蒙古褐煤热解焦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_2气氛下热解相比,H_2气氛下和甲烷水蒸气重整与煤热解耦合(CP-SRM)过程热解均能提高焦油产率,且CP-SRM过程热解焦油产率最大。在马弗炉内对内蒙古褐煤进行预氧化处理,不同预氧化温度和时间对焦油产率影响不同,结果表明:焦油产率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预氧化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王岚岚,潘铁英,刘鹏,张德祥[4](2017)在《水热处理对褐煤热解焦油自由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压反应釜对内蒙古褐煤(IML)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水热处理,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考察了水热处理对褐煤热解焦油中自由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后,煤热解焦油中自由基的含量明显降低,在处理温度为260℃时达到最小值,自由基含量降低了66.67%;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焦油的g因子值不断减小,峰宽增加,但在300℃时峰宽低于原煤焦油的峰宽.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焦油的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经过水热处理后,焦油中酚类物质减少,单环芳烃的质量分数由15.10%上升至18.24%,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由12.79%上升至13.95%.通过在一定的保存时间内(40d)持续对焦油中自由基含量的分析,发现经过水热处理后的热解焦油中,自由基的含量在保存过程中增加的趋势较原煤焦油缓慢,并且更早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7年01期)

王芳杰,任浩华,王永刚,崔龙鹏[5](2016)在《胜利褐煤热解/气化焦油生成及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褐煤温和气化过程中焦油的脱除效果,采用两段式石英反应器,研究温度、升温速率和水蒸气对焦油生成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焦油主要组分离子峰谱图,推测焦油转化路径。研究表明,快速热解焦油产率明显高于慢速热解,且升温速率不同时,温度对焦油大小环之比的影响不同。水蒸气重整使焦油产率及大小环之比下降,并改变了焦油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惰性气氛中,焦油通过热裂解反应转化;在水蒸气气氛中,反应活性较高的组分通过热裂解转化,反应活性较低的组分通过水蒸气重整转化。(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S1期)

王本水[6](2015)在《胜利褐煤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生物质焦油裂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离子交换法将镍负载到褐煤焦上制备了胜利褐煤焦负载镍催化剂(Ni/SLC),对褐煤进行温和氧化制备了氧化胜利褐煤焦负载镍催化剂(Ni/OXSLC)。研究了溶液p H值和炭化温度(CT)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中将Ni/SLC和Ni/OXSLC催化剂应用于玉米芯热解挥发分的催化重整,研究了温度、水蒸气和空速(SV)对气体产率和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 H值和CT对催化剂的镍微晶尺寸(NCS)和比表面积(SSA)均有明显影响。p H值为11,CT为650 o C制备所得Ni/SLC的SSA为最大的236.3 m2/g,镍颗粒分散均匀,NCS为5.6 nm。双氧水氧化将-COOH和R-OH等含氧官能团引入到褐煤中。Ni/OXSLC比Ni/SLC催化剂具有更小的NCS、更大的SSA和更好的镍颗粒分散性。在650 o C,SV为3600 h-1下Ni/SLC催化剂表现出比树脂负载镍催化剂(Ni/RC)和商业Ni/Al2O3催化剂更高的焦油裂解活性,所得的气体产率高达44.7 mmol/g。当温度高于650 o C时,由于催化剂镍颗粒烧结团聚导致NCS的增大,进而导致催化剂活性的降低。水蒸气的引入不仅促进生物质挥发分的改质,而且通过水煤气反应抑制催化剂表面结焦。Ni/OXSLC催化剂的使用明显提高了气体产率,达到47.9 mmol/g,是相同条件下无催化实验的3.4倍和Ni/SLC催化剂的1.1倍。本研究揭示了焦炭负载镍(Ni/Char)作为生物质挥发分低温催化裂解潜在催化剂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陈宗定,张书,王芳杰,贾晓路,许德平[7](2014)在《活化前后半焦原位催化重整褐煤热解焦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廉价环保焦油重整催化剂,以褐煤为原料制备半焦炭作为催化剂,在二阶石英反应器中对胜利褐煤热解产生的焦油进行原位催化重整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焦油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技术对活化和未活化半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高温利于焦油中重组分裂解及轻组分生成;半焦对焦油具有较好的催化重整效果,相对未活化半焦,经水蒸气活化后半焦具有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金属含量(如Fe、Ca等)更高,催化重整效果更加明显;增加活化半焦炭的用量使得焦油产率正比例下降,而增加未活化半焦的用量基本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黄亚军,周蕊,吴任超,魏华,王海锋[8](2014)在《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与可浮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导致其在常规浮选条件下很难得到有效浮选。试验在对难浮褐煤进行热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在干法球磨褐煤过程中添加煤焦油的方法对其进行预处理,并分别研究了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和可浮性的影响。HGI可磨性指数测试试验表明,在热处理条件下,褐煤的水分越少,HGI指数越低;添加的煤焦油越多,HGI指数下降幅度越大。褐煤预处理后的浮选试验表明,煤焦油用量越多,精煤灰分越低,可燃体回收率越高。FTIR光谱分析得出,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后褐煤的疏水性都得到增强。(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黄亚军,周蕊,吴任超,魏华,王海锋[9](2014)在《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与可浮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导致其在常规浮选条件下很难得到有效浮选。试验在对难浮褐煤进行热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在干法球磨褐煤过程中添加煤焦油的方法对其进行预处理,并分别研究了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和可浮性的影响。HGI可磨性指数测试试验表明,在热处理条件下,褐煤的水分越少,HGI指数越低;添加的煤焦油越多,HGI指数下降幅度越大。褐煤预处理后的浮选试验表明,煤焦油用量越多,精煤灰分越低,可燃体回收率越高。FTIR光谱分析得出,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后褐煤的疏水性都得到增强。(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陈磊[10](2014)在《褐煤型煤炭化产焦油特性研究和高效采油低温炭化炉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褐煤、长焰煤和不黏煤等低阶煤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储量5610亿吨以上,其中褐煤资源探明储量为1300多亿吨。利用这些丰富的低阶煤制取汽柴油补充燃料的转化技术备受瞩目。低温炭化技术作为低阶煤清洁高效和科学分级利用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高效采油低温炭化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面对我国丰富的褐煤资源和现代化机械采煤的高粉煤率,褐煤粉煤成型和低温炭化技术成为洁净煤技术领域攻关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内蒙褐煤型煤为原料,利用本课题组开发设计的葫芦形炭化反应装置对其进行了低温炭化产油特性、热解反应动力学和不同炭化终温下褐煤型煤/焦特性进行了研究。经研究获得的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炭化终温、升温速率、入炉温度和反应气氛对褐煤型煤炭化产油特性有明显影响。随着炭化终温的升高,焦油收率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终温高于650℃时,焦油收率保持在9%左右。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焦油收率先缓慢上升后趋于平缓稳定。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焦油收率先增加,由于部分焦油发生二次裂解,后保持缓慢降低。相同温度时,入炉温度较炭化终温下焦油收率高,尤其温度高于500℃时,前者煤受的热冲击较大,化学键易断裂形成自由基和煤焦油小分子。褐煤型煤在氢气气氛下炭化焦油收率最高,比氮气气氛下高约26%。焦油收率随H2流量的增大先增加后略微降低并趋于平缓,最高可达12.58%。褐煤型煤低温炭化产焦油最优条件为:氢气气氛,炭化终温600℃,升温速率20℃/min,恒温时间30min,粒度10-30mm,载气流量720m1/min。2、褐煤型煤受热失重曲线和失重速率曲线随升温速率的提高向高温区移动,且失重速率峰值(dw/dt)max也增大。褐煤型煤热解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脱水、脱气、煤热解和半焦收缩固化阶段,各阶段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即。在5-20℃/min升温速率下,褐煤型煤低温热解各阶段的活化能E变化较小,但是在同一升温速率下,各阶段的活化能差异较大,四个阶段的活化能E由小到大依次为:脱气<脱水<半焦收缩固化<煤热解。3、随着炭化终温的升高,褐煤型煤大分子结构逐渐裂解,并析出挥发分,生成焦油和煤气,使得半焦挥发分不断降低,而固定碳和灰分的含量不断增加。碳和氢含量随终温的升高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氧含量变化趋势刚好相反,氮和硫含量相比较而言变化较小。褐煤型煤的炭化过程是一个富碳、脱氢、脱氧的过程。4、褐煤型煤炭化过程中脱除了部分脂肪烃侧链和脂肪醚键等部分含氧官能团。与原煤相比,半焦中的含氧官能团含量略有降低;由于在炭化过程脱除了大量的链烷烃和带侧链的芳烃,半焦中亚甲基的峰较弱。5、随炭化终温的升高,半焦的XRD谱图中002衍射峰的强度逐渐增强,且峰形趋于尖锐,而100衍射峰的强度略增加。随炭化终温的升高,煤的芳香片层在空间排列的越规则,有序度增加,且芳香微晶结构尺寸略微增大。6、不同炭化终温下褐煤型煤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属于典型的第ⅡⅡ类吸附等温线。半焦的比表面积随终温的升高逐渐减少,而平均孔径和孔容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炭化过程中生成的焦油堵塞煤/焦空隙结构,使得比表面积逐渐减少,而炭化过程挥发分的释放产生了一定的空隙,同时伴随着微孔扩大或孔之间的交联合并等作用,使得平均孔径和孔容增大,当终温高于550℃,半焦发生缩聚反应,芳香碳层更趋向于有序化,使得平均孔径和孔容又减小。7、褐煤型煤在炭化过程中半焦表面随终温的升高由不明显的孔隙结构逐渐发展成为多孔道和大孔径结构,若温度高于550℃,很多大孔又会消失。SEM观察到的半焦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与BET测试结果基本吻合。8、不同炭化终温下褐煤型煤表面的碳主要有C-C和C-H、C-O、C=O及COO-四种赋存形态,其中C-C和C-H所占比重最大。C-C和C-H随着终温的升高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C-O、C=O和COO-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在650℃炭化终温下生成的半焦表面的C-C和C-H基团比褐煤型煤的C-C和C-H基团相对含量增加了65%,C-O、C=O和COO-基团相对含量则分别降低了55.57%、71.85%和57.17%。氧在型煤表面存在着四种形态,由于酚羟基氧上的孤对电子能与芳环共轭形成稳定结构,使得酚羟基和醚氧键所占比例最大。9、基于热解荒煤气快速导出的思路,开发了一种新型导气组合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导气墙及具有该墙结构的高效采油低温炭化炉,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炭化室中间设置有若干荒煤气快速导出通道的导气墙或相似结构的收集器,以解决粉煤炭化过程中气态产物导出行程较长,停留时间长,二次裂解严重等问题,并提高了焦油的产率。(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褐煤焦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自行设计的低温干馏装置,将不同配比下的褐煤-玉米芯混合物进行低温共热解实验.结果表明:当玉米芯配入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时,焦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1.70%,比褐煤单独热解提高了53.75%.对褐煤、玉米芯及褐煤与玉米芯配入量为30%的混合样进行热重分析可知,玉米芯的添加降低了煤热解初始温度,整个TG曲线向低温区移动,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热解作用.对热解焦油进行GC-MS检测,发现添加30%的玉米芯后热解焦油的脂肪类和酚类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7.79%和193.96%,酸类和杂原子类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26.42%和55.19%,轻质油含量由原来的4.68%提高到27.13%.玉米芯的添加实现了热解焦油大幅度轻质化和高品质焦油的生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煤焦油论文参考文献

[1].柯萍,何选明,秦林波,冯东征,刘靖.微波场中褐煤与玉米芯共热解焦油的特性[J].煤炭转化.2018

[2].柯萍,何选明,冯东征,刘靖.印尼褐煤与玉米芯低温共热解焦油的特性[J].煤炭转化.2018

[3].王婷婷,靳立军,石巧囡,李扬,胡浩权.气氛和预氧化对褐煤热解焦油产率影响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7

[4].王岚岚,潘铁英,刘鹏,张德祥.水热处理对褐煤热解焦油自由基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7

[5].王芳杰,任浩华,王永刚,崔龙鹏.胜利褐煤热解/气化焦油生成及转化规律[J].煤炭科学技术.2016

[6].王本水.胜利褐煤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生物质焦油裂解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7].陈宗定,张书,王芳杰,贾晓路,许德平.活化前后半焦原位催化重整褐煤热解焦油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

[8].黄亚军,周蕊,吴任超,魏华,王海锋.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与可浮性影响的研究[C].2014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9].黄亚军,周蕊,吴任超,魏华,王海锋.热处理和添加煤焦油对褐煤可磨性与可浮性影响的研究[J].选煤技术.2014

[10].陈磊.褐煤型煤炭化产焦油特性研究和高效采油低温炭化炉的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  

褐煤焦油论文-柯萍,何选明,秦林波,冯东征,刘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