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侵蚀产沙量论文_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净侵蚀产沙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流域,沙特,神经网络,沙地,丘陵,重力。

净侵蚀产沙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1](2017)在《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为研究对象,选择岔巴沟流域中6个淤地坝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以坝库中1978—2001年共22年泥沙淤积量作为流域总泥沙侵蚀量,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流失模型(CSLE)并考虑沟蚀因素计算水力侵蚀量,将水力与重力侵蚀产沙量区分开来。研究结果表明:6个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分别占流域总侵蚀产沙量的0%、51.0%、54.1%、59.0%、65.0%和67.0%;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与>32°的沟坡面积具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沟坡坡度是重力侵蚀的控制性因素,降低沟坡坡度能够显着地减少流域产沙量。(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朋晓[2](2016)在《陕北黄土洼天然聚湫侵蚀产沙量变化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深入探讨较长时间序列的土壤侵蚀规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之一,而挖掘坝淤地或者天然聚湫沉积信息则是揭示土壤侵蚀规律的一个突破口。黄土洼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40年,是全淤全冲型、淤积时间最长的天然聚湫,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源。通过对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物淤积信息的挖掘以及侵蚀产沙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深入研究并揭示近500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建立较长时间的侵蚀产沙变化序列,科学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为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陕北黄土洼天然聚湫为对象,通过手摇钻对黄土洼支沟-虎园则沟进行采样,对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黄土洼天然聚湫粒度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划分黄土洼天然聚湫的沉积旋回层;利用137Cs断年和洪水数据建立黄土洼的时间坐标,计算天然聚湫的沉积速率;结合GPS的实测数据和黄土洼地区DEM资料,拟合高程与累积面积、高程与累积库容曲线方程,计算产沙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洼天然聚湫沟道沉积物粒度与坝前淤积物相比偏粗,与原生黄土相比整体偏细。从粒度组成上来看,沉积物粒径以粗粉砂含量最高,其次是极细砂、细粉砂、粘粒、胶粒,中粗砂含量较少;这些粒径组分的含量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频繁变换,反映历史时期沉积环境变化频繁。黄土洼地区沉积物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双峰仅少量存在,说明黄土洼地区的沉积动力条件相对稳定,泥沙来源单一。从粒度参数来看,平均粒径变化呈现出“细-粗-细”的规律,408cm以上沉积层理变化显着,动力环境复杂;沉积物分选性较差,频率曲线正偏,粒径集中分布在粗端,样品峰态呈中等偏窄。(2)根据胶粒、粘粒、细粉砂变化,可将黄土洼沟道发展历史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08cm-700cm,胶粒、粘粒、细粉砂含量变化相对缓慢,各沉积层厚度较厚;第二阶段是266cm-408cm,胶粒、粘粒、细粉砂含量变化剧烈;第叁阶段是0-266cm,胶粒、粘粒、细粉砂变化再次变缓。从>100um分布规律来看,剖面在36cm、58cm、86cm、182cm、292cm处对应着侵蚀力强的降雨,86cm处对应着历史最强降雨。特征参数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变化趋势与胶粒、粘粒、细粉砂在垂直深度上变化趋势相反,与极细砂和细砂在垂直深度上变化同步。(3)依据粒度成分的差异、沉积层厚度的差异、沉积物颜色的不同、明显的分层界限,通过对剖面细颗粒(<0.005mm)、中值粒径、粗颗粒(>100um)的分析,以“细-粗-细”的变化规律作为分类标准,将7米(1054.9-1061.9m)剖面最终分为60个沉积旋回层。0-30cm是农耕层,在其余的59个沉积旋回层中,有39层中值粒径只有一个峰值,是单一的沉积旋回层;其他层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至少有两个峰值,至少对应两场侵蚀性降雨,这样7米剖面至少有79场侵蚀性降雨。利用137Cs初步断定1964、1986所对应的沉积物,利用洪水完善时间,可以确定1959、1972、1977-1978、1994年所形成的沉积物,在框定的时间区间内依据暴雨、大雨降水数据也可以确定其他时间所形成的沉积旋回层。(4)依据所建立的时间坐标,初步估算黄土洼地区1959-2015这55年间平均沉积速率为6.33 cm/a,其中1959-1984沉积速率大于平均沉积速率,1985-2015的沉积速率小于平均沉积速率;最大沉积速率发生在1959-1963、1973-1978这两个阶段,沉积速率为10.8cm/a;最小沉积速率在1994-2003,沉积速率为3.60cm/a;沉积速率与大雨和暴雨的次数有显着的关系。(5)根据黄土洼5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黄土洼地区所覆盖的等高线信息,拟合出不同高程的累积面积与累积库容的曲线方程,估算出0-7米剖面淤积泥沙总量为132.947万吨。1959年以来(即0-3.48m)共淤积泥沙45.655万吨,1959年之前厚3.52m,共淤积泥沙总量为87.292万吨。估算黄土洼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8150t/km2·a,属于极强度侵蚀;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规律,以1979-1983这五年为界,可将1959-2015分为两个阶段,1959-1978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平均值,属于极强度侵蚀;80年代之后土壤侵蚀模数都小于平均值,属于中度、强度侵蚀,侵蚀有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陈众,田丰,董俊[3](201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丘陵山区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安徽省霍山县大官山的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径流试验,分析了近20年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侵蚀产沙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依次是顺坡耕作区>标准小区>经济林区>牧草区>乔木用材林区>梯田小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防止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是梯田,而顺坡耕作区水土流失量最大。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侵蚀力表现为幂函数关系,且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1期)

黎志键,方崇[4](2012)在《非参数投影寻踪回归在坡面土壤侵蚀产沙量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土壤侵蚀机理,采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进行了预测。以四川某水土保持实验站观测数据为实例,以最大30 min降水量、最大1 h降水量、径流量等因素作为坡面产沙量预测的投影指标,采用可变阶的正交Hermite多项式拟合岭函数,并用单纯形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进而构建基于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的坡面产沙量预测模型,通过MATLAB语言编制程序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和良好的预测精度,为坡面产沙模拟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6期)

管新建,张文鸽,李勉,申震洲[5](2011)在《模拟降雨侵蚀产沙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灰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和25°坡度上,选用4种雨强条件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对土壤水蚀动力过程进行了系统模拟,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产沙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雨强与坡面降雨径流产沙量的关联度最大,水流功率次之,可以用雨强和水流功率来描述坡面径流产沙量,并建立了坡面径流产沙量与雨强和水流功率的相关关系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1年02期)

王协康,方铎[6](2000)在《土壤侵蚀产沙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和神经网络模型特点具有某些相似的基础上 ,采用叁层前馈网络模型 (BP算法 ) ,模型的第一层有 5个结点 ,分别代表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量、前期降雨量 (用前 1 0天降雨总量表示 )、径流深 ;第叁层只有一个结点 ,表示土壤侵蚀产沙量 ;隐层的结点数采用“试错法”确定为 3个。利用四川某地水土保持试验观测资料 ,对土壤侵蚀产沙量进行模拟及预测 ,通过分析比较 ,显示了具有较好的模拟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张平,仓查轩,唐克丽[7](1997)在《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不同地层侵蚀产沙量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特征,尤其是不同产沙地层对流域侵蚀产沙量的影响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结合4年的观测资料,按地层层位、颗粒组成、岩性特征等将侵蚀产沙地层分为4类,并通过抗冲抗蚀、崩解试验等进行了产沙能力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粒径对比分析法建立了六道沟小流域不同产沙地层的相对产沙量数学模型,计算得出老黄土3(L3)、老黄土2(L2)、新黄土(L1)、风成沙(S)的相对侵蚀产沙量比例为1∶6.8∶5.4∶4.3,而反映侵蚀产沙能力的侵蚀模数比为1∶1.5∶5.1∶4.0。(本文来源于《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净侵蚀产沙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深入探讨较长时间序列的土壤侵蚀规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之一,而挖掘坝淤地或者天然聚湫沉积信息则是揭示土壤侵蚀规律的一个突破口。黄土洼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40年,是全淤全冲型、淤积时间最长的天然聚湫,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源。通过对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物淤积信息的挖掘以及侵蚀产沙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深入研究并揭示近500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建立较长时间的侵蚀产沙变化序列,科学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为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陕北黄土洼天然聚湫为对象,通过手摇钻对黄土洼支沟-虎园则沟进行采样,对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黄土洼天然聚湫粒度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划分黄土洼天然聚湫的沉积旋回层;利用137Cs断年和洪水数据建立黄土洼的时间坐标,计算天然聚湫的沉积速率;结合GPS的实测数据和黄土洼地区DEM资料,拟合高程与累积面积、高程与累积库容曲线方程,计算产沙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洼天然聚湫沟道沉积物粒度与坝前淤积物相比偏粗,与原生黄土相比整体偏细。从粒度组成上来看,沉积物粒径以粗粉砂含量最高,其次是极细砂、细粉砂、粘粒、胶粒,中粗砂含量较少;这些粒径组分的含量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频繁变换,反映历史时期沉积环境变化频繁。黄土洼地区沉积物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双峰仅少量存在,说明黄土洼地区的沉积动力条件相对稳定,泥沙来源单一。从粒度参数来看,平均粒径变化呈现出“细-粗-细”的规律,408cm以上沉积层理变化显着,动力环境复杂;沉积物分选性较差,频率曲线正偏,粒径集中分布在粗端,样品峰态呈中等偏窄。(2)根据胶粒、粘粒、细粉砂变化,可将黄土洼沟道发展历史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08cm-700cm,胶粒、粘粒、细粉砂含量变化相对缓慢,各沉积层厚度较厚;第二阶段是266cm-408cm,胶粒、粘粒、细粉砂含量变化剧烈;第叁阶段是0-266cm,胶粒、粘粒、细粉砂变化再次变缓。从>100um分布规律来看,剖面在36cm、58cm、86cm、182cm、292cm处对应着侵蚀力强的降雨,86cm处对应着历史最强降雨。特征参数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变化趋势与胶粒、粘粒、细粉砂在垂直深度上变化趋势相反,与极细砂和细砂在垂直深度上变化同步。(3)依据粒度成分的差异、沉积层厚度的差异、沉积物颜色的不同、明显的分层界限,通过对剖面细颗粒(<0.005mm)、中值粒径、粗颗粒(>100um)的分析,以“细-粗-细”的变化规律作为分类标准,将7米(1054.9-1061.9m)剖面最终分为60个沉积旋回层。0-30cm是农耕层,在其余的59个沉积旋回层中,有39层中值粒径只有一个峰值,是单一的沉积旋回层;其他层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至少有两个峰值,至少对应两场侵蚀性降雨,这样7米剖面至少有79场侵蚀性降雨。利用137Cs初步断定1964、1986所对应的沉积物,利用洪水完善时间,可以确定1959、1972、1977-1978、1994年所形成的沉积物,在框定的时间区间内依据暴雨、大雨降水数据也可以确定其他时间所形成的沉积旋回层。(4)依据所建立的时间坐标,初步估算黄土洼地区1959-2015这55年间平均沉积速率为6.33 cm/a,其中1959-1984沉积速率大于平均沉积速率,1985-2015的沉积速率小于平均沉积速率;最大沉积速率发生在1959-1963、1973-1978这两个阶段,沉积速率为10.8cm/a;最小沉积速率在1994-2003,沉积速率为3.60cm/a;沉积速率与大雨和暴雨的次数有显着的关系。(5)根据黄土洼5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黄土洼地区所覆盖的等高线信息,拟合出不同高程的累积面积与累积库容的曲线方程,估算出0-7米剖面淤积泥沙总量为132.947万吨。1959年以来(即0-3.48m)共淤积泥沙45.655万吨,1959年之前厚3.52m,共淤积泥沙总量为87.292万吨。估算黄土洼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8150t/km2·a,属于极强度侵蚀;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规律,以1979-1983这五年为界,可将1959-2015分为两个阶段,1959-1978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平均值,属于极强度侵蚀;80年代之后土壤侵蚀模数都小于平均值,属于中度、强度侵蚀,侵蚀有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净侵蚀产沙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J].水利学报.2017

[2].王朋晓.陕北黄土洼天然聚湫侵蚀产沙量变化模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陈众,田丰,董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丘陵山区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4].黎志键,方崇.非参数投影寻踪回归在坡面土壤侵蚀产沙量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管新建,张文鸽,李勉,申震洲.模拟降雨侵蚀产沙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灰关联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

[6].王协康,方铎.土壤侵蚀产沙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

[7].张平,仓查轩,唐克丽.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不同地层侵蚀产沙量及其特征[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净侵蚀产沙量与细沟水流雷诺数相...净侵蚀产沙量与细沟水流流速相对...净侵蚀产沙量与细沟水流阻力系数...不同汇水流量下的净侵蚀产沙量侵蚀产沙量随时间变化上方汇水对坡下...坡面来水径流量与沟坡侵蚀产沙量的关...

标签:;  ;  ;  ;  ;  ;  ;  

净侵蚀产沙量论文_杨吉山,姚文艺,郑明国,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