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实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热,肠道,中医,免疫,实质,大肠癌,脾虚。
证实质论文文献综述
牛静云,侯丽辉,寇丽辉,王颖,曲玉芳[1](2018)在《运用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证实质研究是中医关键的科学问题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组学技术作为当前研究复杂生物系统强有力的工具,为证实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组学技术引入证实质研究,可以更好的阐释证候的实质,使证候得到客观、定量的描述。近年来中医证实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大多局限于单一组学技术的初步分析,缺乏对各组学信息整合的相互印证,证候的科学内涵尚未明确阐释。针对各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实质研究不断积累的海量数据,中医证实质的研究需要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出发,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证候不同组学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不同层面上探讨和相互印证中医证的科学内涵,计算并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姚万玲[2](2017)在《大肠湿热证实质及郁金散对其治疗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湿热证(Large Intestine Dampness-heat Syndrome,LIDHS)系指湿热蕴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失司所表现以泄泻下痢为主的一系列证候。为畜禽和人类临床常见多发证,见于湿热型腹泻性疾病中。在现代畜禽养殖业中,腹泻性疾病是困扰现代畜禽养殖的顽疾之一,而湿热型腹泻是其最主要的类型,随集约化养殖和畜禽流动性的增加,猪、牛和鸡等畜禽中湿热型腹泻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而言,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多种因素容易损伤脾胃气机,进而诱发大肠湿热证。郁金散(YuJin Powder,YJP)为中兽医临床治疗大肠湿热证的常用经典方剂。中兽医临床实践表明,郁金散对湿热型腹泻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大肠湿热证的实质及郁金散对其治疗作用的机理,本研究通过设置复合因素,模拟发病条件,建立大鼠大肠湿热证模型,应用高、中、低剂量郁金散进行治疗。首先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然后对大肠湿热证最主要病变部位回肠和结肠进行肠黏膜屏障研究,并进一步对病变程度更高的结肠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最后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大肠湿热证表现出的全身性病理变化进行探讨。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临床病理学研究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郁金散高剂量组、郁金散中剂量组、郁金散低剂量组。通过设置高糖高脂、饥饱失常、高温高湿、饮酒和腹腔注射大肠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其发病条件,建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用高、中、低剂量郁金散进行治疗。然后对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全血粘度、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水平以及结肠、回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等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进行了检测和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大鼠的临床症状、体征与大肠湿热证诊断标准相吻合,且机体出现了血脂血黏度升高、脂肪肝、明显的炎症反应及多脏器的瘀血病理变化。各剂量郁金散治疗后均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回调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全血粘度,减轻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以高剂量治疗效果最好。2.肠黏膜屏障研究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各组大鼠,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结肠和回肠黏膜完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和回肠组织中TFF3、Occludin、ZO-1和MUC2 mRN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结肠和回肠黏液中的siga及结肠和回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水平变化,并应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大鼠粪便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16s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并分析了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菌群结构等。结果显示,相比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结肠和回肠上皮完整性遭受破坏,occludin和zo-1显着降低(p<0.01或p<0.05),tff3极显着升高(p<0.01),而muc2在回肠和结肠中变化不同,血清中dao、d-la和et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siga显着升高(p<0.05);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il-23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经郁金散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趋于或者接近正常水平。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鉴定到的细菌覆盖13个门、20个纲、28个目、46个科和75个属。在门分类水平上,均以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但丰度在叁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相比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拟杆菌和变形菌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厚壁菌丰度显着降低(p<0.05)。经郁金散治疗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发生显着回调,拟杆菌变化较小。在科分类水平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紫单胞菌科、脱硫弧菌科、sutterellaceae、拟杆菌科、丹毒丝菌科、氨基酸球菌科、肠杆菌科、odoribacteraceae和螺杆菌科的丰度均升高;而普雷沃氏菌科、毛螺旋菌科、瘤胃菌科、优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丰度却均下降。经高剂量郁金散治疗后,除普雷沃氏菌科的丰度与模型组相比继续升高外,其它各科细菌丰度均显着回调(p<0.05)。3.结肠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选取病变最严重的部位结肠组织,采用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分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及高剂量郁金散组和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并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152种差异蛋白,其中84种上调,68种下调。进一步路径分析表明脂肪消化和吸收、ampk信号路径、氧化磷酸化、视黄醇代谢、iga产生的肠免疫网络、fcepsilonri信号路径、补体和凝集级联放大反应、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在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中受到显着影响。经郁金散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21种蛋白发生显着变化,其中139种上调,82种下调,并且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55种差异蛋白表现出直接的回调作用,以上异常路径得到显着改善。4.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大鼠血清分别用uplc-qtof-ms/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progenesisqi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使用MetaboAnalyst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单变量分析和模式识别多变量分析。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5或≤0.677,q-value<0.05以及PLS-DA模式下的VIP≥1的原则分别筛选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及高剂量郁金散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然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将获得的差异代谢物分别输入KEGG数据库查找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共筛选出4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牛磺酸、牛璜鹅去氧胆酸、L-肉碱、L-乙酰肉碱、油酰胺、甘油-3-磷酸、马尿酸、磷脂酰胆碱类、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等,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己糖胺合成通路、苯丙氨酸代谢及色氨酸代谢。治疗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20种差异代谢物,包括D-葡萄糖、D-乳酸、β-羟丁酸、甜菜碱、硬脂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等,主要涉及脂肪分解、脂肪酸β-氧化,色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证明,通过模拟发病条件,成功建立了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回肠和结肠,以回肠和结肠黏膜损伤、炎症和瘀血,并伴发全身性的炎症和淤血为其最典型的病理特征;(2)典型病变部位回肠和结肠的肠黏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3)大肠湿热证发生的关键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微循环和能量代谢障碍、视磺醇代谢紊乱以及生物因子等诱发消化道免疫网络失调、稳态被破坏,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而导致肠道损伤与炎症反应;(4)胆酸合成与胆汁分泌、脂肪合成与分解、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脂类代谢,己糖胺合成通路,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等发生紊乱与大肠湿热证的发生关系密切。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的治疗主要体现在:(1)发挥了抗腹泻、抗炎、降血脂、缓解血瘀以及调节和保护多脏器等综合作用;(2)修复了肠黏膜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3)调控了脂质代谢、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视黄醇代谢、消化道免疫网络和稳态;(4)加强了脂肪分解、脂肪酸β-氧化、葡萄糖有氧氧化,调控了色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等。本研究为揭示大肠湿热证的实质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为寻找湿热型腹泻性疾病的靶点、扩大郁金散的临床应用、开发治疗腹泻性疾病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20)
[3](2017)在《创新中医证实质研究,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家旭,男,196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世界中联中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7年03期)
王婷[4](2017)在《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肠道相关湿热证实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湿热证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体质类型和疾病发病类型,岭南地区沿海湿气大,山川丘陵众多使湿邪不散易与热邪相合而攻于人体。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存在着脾胃内伤的诱因,故岭南地区高蛋白的饮食习惯可能与脾胃内伤有特殊的相关性。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为研究温病湿热证的基础,探索温病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体内炎症反应状态和水通道蛋白的改变情况,选择清热利湿代表方茵陈蒿汤进行反证,并探索茵陈蒿汤的清热利湿机制,推进中医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科学性的发展。研究方法:建立两种不同发病机制的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通过运用"高蛋白饲料+糖水"模拟岭南饮食习惯特点,模型A组给予油脂灌胃模拟好食肥甘厚腻之人群,模型B组则给予番泻叶灌胃模拟常服清热解毒之品人群,酒的作用为加剧内湿热程度,综合以上形成内湿热因素;气候箱模拟岭南外环境的湿度温度,再加于LPS的腹腔注射模拟外来戾气,以"内伤湿热+外伤湿热+外来疬气"的模式建立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用HE染色法来观察小鼠舌苔和结肠组织学的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LPS、TNF-α的含量变化、用相对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粪便中五种肠道细菌的含量变化、用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CD14、AQP3、AQP8的表达水平变化。选择茵陈蒿汤对建立的两种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进行反证治疗,并通过血清TNF-α的含量的检测和结肠组织TLR4、CD14的表达变化来探索茵陈蒿汤清热作用的炎症信号通路机制,通过结肠组织AQP3、AQP8的表达变化来探索茵陈蒿汤利湿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两种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均出现了湿热证相关的症状体征,血清、结肠TNF-α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提示温病湿热证模型建模成功。模型完成初期(6h),模型A组血清LPS含量低于单纯LPS组(P>0.05),模型B组血清LPS含量低于单纯LPS组(P<0.05),推测可能是两组模型均出现过肠道细菌移位入血,细菌LPS使机体产生了 LPS耐受,引起模型组血液内LPS含量降低;两组模型结肠组织TLR4mRNA、CD14 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升高,结肠组织AQP3mRNA转录水平出现降低,AQP8mRNA转录水平出现升高,提示了温病湿热证出现TLR4通路的激活和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紊乱。两种温病湿热证模型肠道菌群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模型均出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含量增加,大肠杆菌属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含量的表达存在差别,模型A组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出现含量增加而模型B组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出现含量降低;以上提示温病湿热证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茵陈蒿汤的清热机理探索,茵陈蒿汤治疗7天后,治疗组A组、治疗组B组的小鼠相关湿热证症状体征出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A组、治疗组B组血清中TNF-α含量均低于盐水组A组、盐水组B组(P<0.05),提示茵陈蒿汤有抗炎的效果;相比盐水组A组、盐水组B组,治疗A组、治疗B组的结肠组织TLR4mRNA、CD14 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茵陈蒿汤抗炎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TLR4通路来下调TLR4mRNA、CD14mRNA转录水平而实现,抗炎可能是茵陈蒿汤清热作用的机制之一。茵陈蒿汤的利湿机理探索,茵陈蒿汤治疗7天后,治疗组A组、治疗组B组的小鼠饮水饮食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粪便色褐质软硬适中,排便时粪便不伴有拖尾排不尽现象,提示了茵陈蒿汤能改善食少纳呆、不欲饮、便溏软等湿热证的症状体征;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盐水组A组、盐水组B组,治疗组A组、治疗组B组结肠组织AQP3mRNA转录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治疗组A组、治疗组B组结肠组织AQP8mRNA转录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茵陈蒿汤能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量,茵陈蒿汤的利湿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作用于结肠组织通过下调AQP3表达量和上调AQP8的表达量实现。盐水组A组、B组分别是模型A组、B组在自然发展状态下7天的表现。相比模型A组、B组,盐水组A组、B组TLR4mRNA、CD14 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温病湿热证TLR4通路的激活状态随着时间的进展程度加重;盐水组A组、B组AQP3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盐水组A组、B组的AQP8mRNA转录水平出现特异性,盐水组A组出现AQP8mRNA转录水平上升,盐水组B组出现AQP8mRNA转录水平下降,提示可能温病湿热证水湿内停的病理状态的加重与AQP3、AQP8的表达改变有相关性。结论两种岭南特色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造模成功,表现出相应的温病湿热证症状体征。温病湿热证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湿热证出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长,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含量受湿热发病机制的影响出现含量表达的差异,可能致病菌的过度增殖是温病湿热证实质的病理机制之一。温病湿热证的实质存在TLR4受体通路的激活和AQP3、AQP8表达的紊乱。茵陈蒿汤具有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茵陈蒿汤的清热利湿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受体通路的激活达到清热效果和通过调节AQP3、AQP8的表达量来达到利湿效果。(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2-01)
牛晓曼,汪梅姣,何志兴,谢志军,李海昌[5](2016)在《基于粪代谢组学的痛风脾虚证实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方法研究脾虚型痛风患者粪便代谢标记物。方法:收集痛风患者和健康人群粪便,利用1H-NMR技术对各组粪便上清进行代谢谱检测。数据用SIMCA-P软件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SC-PLS-DA)挖掘代谢产物信息,并对差异代谢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痛风患者粪便中丁酸、丙酸含量减少(P<0.05,P<0.01),乙醇、谷氨酰胺、牛磺酸、葡萄糖含量增加(P<0.05)。与非脾虚型痛风患者相比,脾虚型痛风患者粪便中异亮氨酸、亮氨酸含量增多(P<0.05),甘氨酸含量减少(P<0.05)。结论:建立了基于人粪便上清的1H-NMR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获得了与痛风疾病及脾虚证型相关联的粪便代谢标志物,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方金苗,杜武勋[6](2016)在《中医气虚证实质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的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验日益丰富,对人体内环境的微观认识不断深入,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复杂的参考数据。如何将这些客观数据纳入中医经典辨证论治体系,即明晰证候实质与这些客观数据的对应关系,是当前中医药理论实质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气虚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证候之一,以人体之气总量的不足或功能的低下为主要病机,可导致整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及抵御邪气侵袭能力的下降,而引发多种疾病。对于气虚证实质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医证候客观物质基础的认识,以及对疾病进行病证结合的整体观、综合性治疗。(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2期)
何劲,周莉,陈家旭,赵宏波,丁秀芳[7](2015)在《中医脾虚证实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医之脾与西医之脾的生理、病理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对于脾虚证实质研究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之一。拟从实验的角度阐述目前脾虚证实质研究概况。方法通过从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关于脾虚证研究的实验方面的文章。结果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脾实质研究从不同角度开展后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的多个系统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是一致的。结论中医对脾虚证形成机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未局限于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道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囊括到了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能量转化等几大系统中,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能够反映出脾虚证本质的现代生物学指标太多,没有特异性,没有针对性,指标之间也缺乏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5年01期)
张晓龙[8](2014)在《肝郁证实质的实验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现代科学对于肝郁证实质的实验研究涉及免疫、生殖、神经内分泌、血液、消化等多系统,但仍未能明确阐释肝郁证的实质。肝郁证的研究,应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方有可能取得突破,推动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好地向前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4年12期)
王雪娇,何文婷,张洪亮[9](2014)在《大肠癌证实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肠癌中叁个常见、单纯的证型:脾气亏虚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外周血有核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表达谱芯片技术,从mRNA表达变化水平筛选明显表达差异基因,探讨基因变化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大肠癌证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4年06期)
张洪亮,王雪娇,何文婷[10](2013)在《大肠癌证实质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其实质的研究是众多中医研究工作者探索的热点。笔者以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为对象,检索了近10余年的相关文献,将众医家从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实验室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等方面对"证"实质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证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发挥中医优势,注重转化医学——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9-06)
证实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肠湿热证(Large Intestine Dampness-heat Syndrome,LIDHS)系指湿热蕴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失司所表现以泄泻下痢为主的一系列证候。为畜禽和人类临床常见多发证,见于湿热型腹泻性疾病中。在现代畜禽养殖业中,腹泻性疾病是困扰现代畜禽养殖的顽疾之一,而湿热型腹泻是其最主要的类型,随集约化养殖和畜禽流动性的增加,猪、牛和鸡等畜禽中湿热型腹泻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而言,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多种因素容易损伤脾胃气机,进而诱发大肠湿热证。郁金散(YuJin Powder,YJP)为中兽医临床治疗大肠湿热证的常用经典方剂。中兽医临床实践表明,郁金散对湿热型腹泻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大肠湿热证的实质及郁金散对其治疗作用的机理,本研究通过设置复合因素,模拟发病条件,建立大鼠大肠湿热证模型,应用高、中、低剂量郁金散进行治疗。首先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然后对大肠湿热证最主要病变部位回肠和结肠进行肠黏膜屏障研究,并进一步对病变程度更高的结肠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最后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大肠湿热证表现出的全身性病理变化进行探讨。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临床病理学研究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郁金散高剂量组、郁金散中剂量组、郁金散低剂量组。通过设置高糖高脂、饥饱失常、高温高湿、饮酒和腹腔注射大肠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其发病条件,建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用高、中、低剂量郁金散进行治疗。然后对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全血粘度、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水平以及结肠、回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等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进行了检测和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大鼠的临床症状、体征与大肠湿热证诊断标准相吻合,且机体出现了血脂血黏度升高、脂肪肝、明显的炎症反应及多脏器的瘀血病理变化。各剂量郁金散治疗后均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回调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全血粘度,减轻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以高剂量治疗效果最好。2.肠黏膜屏障研究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各组大鼠,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结肠和回肠黏膜完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和回肠组织中TFF3、Occludin、ZO-1和MUC2 mRN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结肠和回肠黏液中的siga及结肠和回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水平变化,并应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大鼠粪便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16s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并分析了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菌群结构等。结果显示,相比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结肠和回肠上皮完整性遭受破坏,occludin和zo-1显着降低(p<0.01或p<0.05),tff3极显着升高(p<0.01),而muc2在回肠和结肠中变化不同,血清中dao、d-la和et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siga显着升高(p<0.05);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il-23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经郁金散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趋于或者接近正常水平。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鉴定到的细菌覆盖13个门、20个纲、28个目、46个科和75个属。在门分类水平上,均以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但丰度在叁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相比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拟杆菌和变形菌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厚壁菌丰度显着降低(p<0.05)。经郁金散治疗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发生显着回调,拟杆菌变化较小。在科分类水平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紫单胞菌科、脱硫弧菌科、sutterellaceae、拟杆菌科、丹毒丝菌科、氨基酸球菌科、肠杆菌科、odoribacteraceae和螺杆菌科的丰度均升高;而普雷沃氏菌科、毛螺旋菌科、瘤胃菌科、优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丰度却均下降。经高剂量郁金散治疗后,除普雷沃氏菌科的丰度与模型组相比继续升高外,其它各科细菌丰度均显着回调(p<0.05)。3.结肠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选取病变最严重的部位结肠组织,采用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分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及高剂量郁金散组和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并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152种差异蛋白,其中84种上调,68种下调。进一步路径分析表明脂肪消化和吸收、ampk信号路径、氧化磷酸化、视黄醇代谢、iga产生的肠免疫网络、fcepsilonri信号路径、补体和凝集级联放大反应、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在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中受到显着影响。经郁金散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21种蛋白发生显着变化,其中139种上调,82种下调,并且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55种差异蛋白表现出直接的回调作用,以上异常路径得到显着改善。4.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剂量郁金散组大鼠血清分别用uplc-qtof-ms/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progenesisqi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使用MetaboAnalyst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单变量分析和模式识别多变量分析。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5或≤0.677,q-value<0.05以及PLS-DA模式下的VIP≥1的原则分别筛选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及高剂量郁金散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然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将获得的差异代谢物分别输入KEGG数据库查找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共筛选出4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牛磺酸、牛璜鹅去氧胆酸、L-肉碱、L-乙酰肉碱、油酰胺、甘油-3-磷酸、马尿酸、磷脂酰胆碱类、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等,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己糖胺合成通路、苯丙氨酸代谢及色氨酸代谢。治疗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20种差异代谢物,包括D-葡萄糖、D-乳酸、β-羟丁酸、甜菜碱、硬脂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等,主要涉及脂肪分解、脂肪酸β-氧化,色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证明,通过模拟发病条件,成功建立了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回肠和结肠,以回肠和结肠黏膜损伤、炎症和瘀血,并伴发全身性的炎症和淤血为其最典型的病理特征;(2)典型病变部位回肠和结肠的肠黏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3)大肠湿热证发生的关键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微循环和能量代谢障碍、视磺醇代谢紊乱以及生物因子等诱发消化道免疫网络失调、稳态被破坏,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而导致肠道损伤与炎症反应;(4)胆酸合成与胆汁分泌、脂肪合成与分解、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脂类代谢,己糖胺合成通路,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等发生紊乱与大肠湿热证的发生关系密切。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的治疗主要体现在:(1)发挥了抗腹泻、抗炎、降血脂、缓解血瘀以及调节和保护多脏器等综合作用;(2)修复了肠黏膜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3)调控了脂质代谢、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视黄醇代谢、消化道免疫网络和稳态;(4)加强了脂肪分解、脂肪酸β-氧化、葡萄糖有氧氧化,调控了色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等。本研究为揭示大肠湿热证的实质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为寻找湿热型腹泻性疾病的靶点、扩大郁金散的临床应用、开发治疗腹泻性疾病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实质论文参考文献
[1].牛静云,侯丽辉,寇丽辉,王颖,曲玉芳.运用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2].姚万玲.大肠湿热证实质及郁金散对其治疗作用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3]..创新中医证实质研究,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J].世界中医药.2017
[4].王婷.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肠道相关湿热证实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5].牛晓曼,汪梅姣,何志兴,谢志军,李海昌.基于粪代谢组学的痛风脾虚证实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6].方金苗,杜武勋.中医气虚证实质研究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6
[7].何劲,周莉,陈家旭,赵宏波,丁秀芳.中医脾虚证实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
[8].张晓龙.肝郁证实质的实验研究概述[J].江苏中医药.2014
[9].王雪娇,何文婷,张洪亮.大肠癌证实质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
[10].张洪亮,王雪娇,何文婷.大肠癌证实质研究现状[C].发挥中医优势,注重转化医学——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