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放电论文_韩昆,吴德伟,来磊,杨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放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等离子体,胰腺,快慢,动力学,介质,侧枝。

细胞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韩昆,吴德伟,来磊,杨林[1](2019)在《自主导航条件下网格细胞放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细胞是动物大脑导航环路中一种重要的神经元细胞,它既可以自主完成路径整合功能,又可以与其他大脑区域共同完成复杂环境的空间导航。该文利用反应-扩散机制,对自主导航时网格细胞放电野的形成进行吸引子网络建模,分别得到网格细胞群间的突触联接关系、网格细胞放电率的非线性限制以及兴奋性网格细胞对自运动信息的响应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模拟网格细胞群等边六边形放电率分布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格细胞根据自运动信息产生等边六边形放电野的过程,为类脑导航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君仪[2](2019)在《乙酰胆碱M4受体调控海马CA1位置细胞放电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弗尔侧枝(Schaffer collateral,SC)是海马CA3到CA1的直接投射,它是海马叁突触神经通路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表明,在SC投射的突触前分布有乙酰胆碱的M4受体,它的激活可介导乙酰胆碱对SC投射的调控作用,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的浓度水平,在动物处于不同行为状态下具有显着的差异。在动物慢波睡眠时,海马的乙酰胆碱水平较低;而在清醒活动和快速眼动睡眠时,海马的乙酰胆碱则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为深入考察由乙酰胆碱M4受体介导的乙酰胆碱对SC投射的生理作用,本研究运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小鼠清醒状态下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通过在CA1脑区微量注射乙酰胆碱M4受体的拮抗剂托吡卡胺(Tropicamide),研究它们对海马CA1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在8只实验小鼠的海马CA1脑区,一共记录到111个神经元,经放电波形和频率特征分析,推断其中106个是兴奋性锥体细胞,5个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这其中有45个神经元属海马位置细胞,它们在“U”形跑道中具有清晰的位置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A1脑区微量注射托吡卡胺,对锥体细胞和位置细胞的平均放电频率没有显着影响,但影响位置细胞的位置放电特性,包括位置野的中心位置和位置野内的放电频率。在注射托吡卡胺组,90%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出现了增减或移动现象;而在对照组只有23.53%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发生了改变。对于位置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细胞,进一步分析其位置野内平均放电频率和峰放电频率,以及放电所携带的位置信息,发现在托吡卡胺给药前后,这叁种位置野放电特性参数的变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鼠清醒活动状态下,在CA1脑区注射托吡卡胺,阻断SC投射突触前的M4受体,可改变海马CA1位置细胞的位置野放电特性,从而影响CA1位置细胞的空间信息编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夏松[3](2019)在《海马CA1区两类锥体细胞放电模式与位置野特性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可以分为兴奋性的锥体神经元和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都较单一,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存在异质性。在海马背侧CA1区中,通过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表达来划分的两个锥体神经元亚群存在细胞形态与环路功能的差异性。本论文结合多通道在体记录与光遗传学技术,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小鼠上记录不同行为状态下这两类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探索这两类细胞在放电模式、场电位锁相关系及位置细胞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激光标记(Opto-tagging)的方法对锥体神经元进行分类,区分为CR阳性和CR阴性神经元。发现在不同行为状态下,CR阴性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显着性高于CR阳性锥体神经元。而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时期,CR阳性锥体神经元比CR阴性锥体神经元有着更高的簇状放电频率。对两类锥体神经元进行场电位锁相分析,结果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与清醒运动(RUN)状态下两者都倾向于锁相在theta节律相位的波谷附近。比较在RUN与REM时期theta相位偏好的变化,两者无显着差异。考察与ripple节律的锁相关系发现,两类神经元都倾向于在ripple振荡的波谷发放动作电位。进一步,我们比较了这两类锥体神经元在位置细胞放电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内,CR阴性神经元比CR阳性神经元具有更高的平均放电频率。但两者在峰值放电频率、位置细胞比例、空间信息量、位置野大小、峰放电位置以及相位进动系数上都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小鼠海马CA1区中两类锥体神经元在放电频率上有显着差异,而在场电位节律锁相、位置细胞特性等方面则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10)

余蕾,赵雪红,樊小力,曹健[4](2018)在《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自发放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含有不同钙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大鼠离体单一比目鱼肌肌梭自发放电的影响。实验分为低钙改良任氏液组和高钙改良任氏液组,首先采用空气隔绝法记录大鼠离体单一比目鱼肌肌梭自发放电情况,然后分别以相应改良任氏液灌流肌梭,并记录其自发放电和氯化琥珀胆碱所致的诱发放电的情况。给予低钙改良任氏液灌流肌梭后,其自发放电频率增加(P<0.01),自发放电的周期间隔缩短(P<0.01),给予氯化琥珀胆碱后诱发放电未见明显增加;给予高钙改良任氏液灌流肌梭后,其自发放电频率减少(P<0.01),自发放电的周期间隔延长(P<0.05),给予氯化琥珀胆碱后诱发放电未见明显增加。提示含有较低钙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可增加大鼠离体单一比目鱼肌肌梭自发放电,含有较高钙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可抑制该肌梭自发放电。为大鼠肌梭生理的研究及钙离子与失重性肌萎缩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雨[5](2017)在《大气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模式转化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可以在气体温度保持在室温附近的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活性粒子,且其产生不需要昂贵复杂的真空设备,使用方便,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中用等离子体处理生命组织和细胞,比如用于杀菌、诱导癌细胞凋亡等都是新兴的应用领域,在临床治疗中用冷等离子体取代药物或者辅助药物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研究等离子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等离子体医学的重要基础,对揭示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应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熟悉了放电等离子体本身的特性,通过流体模拟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系统研究了频率从kHz到MHz变化过程中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的各种放电模式及其转化。然后将大气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的流体模型和细胞多层介电模型耦合起来,研究了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模式,在每种频域下可分为低功率模式和高功率模式,在25kHz至100kHz的低频域有汤森放电模式和辉光放电模式,在中频域200kHz至3MHz则有Ω模式和混合模式,而到了射频频域,在5MHz至15MHz的高频域则有Ω模式和α模式。中频域是低频和高频的一个过渡区域,其混合模式的特征是低频辉光放电和高频α模式特征的混合,混合模式的放电结构不如低频辉光放电模式和高频α模式的稳定,随着频率或电压的上升,其放电结构中α模式的特征逐步增大而低频辉光放电模式的特征逐步减小,最终过渡到射频频域的α模式,可以这样说,从低频域下辉光放电模式到中频域的混合放电模式,再到到高频域的α模式,这给出了随着频率的变化放电模式的完整演化。在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作用下,细胞膜电压占据了细胞总体电压降落的绝大部分,细胞质、核质、核膜等其他各层的电压较小并且呈脉冲形式在放电期间出现峰值;当提高外施电压的幅值或频率时,细胞各层的电压会有所增加,但当提高电压幅值时细胞膜比核膜电压增加得快,而提高频率时核膜电压比细胞膜电压增加得快。对比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发现正常细胞总体所承受到的电压比肿瘤细胞小,这有利于正常细胞的外膜不被击穿。对于细胞内膜,在放电期间正常细胞的内膜电压比肿瘤细胞的要小,但是在非放电期间正常细胞的内膜电压比肿瘤细胞的要大,正常细胞内膜这种对电压冲击削峰填谷的特征有利于其不受电伤害。肿瘤细胞内外膜比正常细胞更容易击穿,通过外施2kV和7kV的电压发现,在两种外施电压下所有细胞内膜都没有击穿,而7kV时两种细胞外膜都发生了击穿,2kV时肿瘤细胞外膜击穿了而正常细胞外膜没有击穿,故可以通过参数选择来实现细胞选择性电穿孔。(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26)

李腊梅,张宏,黄青[6](2017)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藻过程中藻细胞内含物降解规律的叁维荧光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处理有毒有害蓝藻,并对蓝藻细胞损伤过程及藻毒素降解效率进行研究。以叁维荧光光谱(Three 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EEM)技术为手段,通过区域荧光体积积分(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FRI)的方法,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损伤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过程中藻细胞荧光类内含物释放降解的规律;此外,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了灭藻过程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藻细胞内含物先释放到细胞外后,然后逐渐被降解;分析了蓝藻毒素MC-LR的变化过程与降解效率,证明它最终可以被等离子体完全氧化降解和去除。研究工作不仅显示了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可以有效灭藻和降解藻毒素,同时也展示了叁维荧光光谱作为一种快速实时的观察分析手段,可以有效应用于藻细胞损伤过程及相关机理研究,这将为发展新的高效灭藻技术及其安全评价方法提供实验基础和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全杰,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金文哲[7](2017)在《依托咪酯对小鼠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咪酯(etomidate,ET)是一种作用强、短效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常用于麻醉诱导和门诊手术麻醉。研究表明,ET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丘脑皮层神经元GABAA受体,产生GABA样的作用,或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结合所引起的效应,减少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生频率~([1])。ET明显抑制初级感觉皮层锥体细胞电压门控Na~+通道,减小Na~+电流,提示ET可能通过抑制初级感觉皮层神经元Na~+通道,降低神经元兴奋性~([2]),而ET影响小脑皮层神经元功能的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深泉,汪净[8](2017)在《胰腺β细胞的簇放电分析及其同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放电是在胰岛分泌胰岛素时主要的放电模式.考虑具有代表性且较为简单的Sherman模型,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应用快慢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锥形和方波形簇放电模式的动力学性质;其次,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与分岔理论的知识,探讨了与静息状态和放电状态相关的分岔点的性质,主要分析了平衡点的Hopf分岔;最后,研究了2个相互电耦合簇放电的胰腺β细胞之间的同步性转变.数值结果表明:改变耦合强度和慢时间常数都可以引起复杂的同步状态转迁变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只要耦合强度适当,耦合β细胞总是可以达到完全同步状态.(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管亭亭,杨浩菊[9](2016)在《胰腺β细胞Bertram-Sherman模型中不同类型的簇放电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放电是胰岛素分泌放电活动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具有快慢时间尺度的胰腺β细胞Bertram-Sherman模型,研究模型中参数变化时β细胞放电活动的变化类型,并通过快慢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所产生的放电模式的产生机制和动力学行为进行解释.(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韩海荣,王国芳,刘德全[10](2016)在《中药石连饮对肥胖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石连饮对肥胖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肥胖组和正常组大鼠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情况;将肥胖组大鼠随机分为石连饮组和纯净水组,观察其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情况。结果肥胖组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石连饮组低于纯净水组(P<0.05)。结论中药石连饮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6年23期)

细胞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谢弗尔侧枝(Schaffer collateral,SC)是海马CA3到CA1的直接投射,它是海马叁突触神经通路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表明,在SC投射的突触前分布有乙酰胆碱的M4受体,它的激活可介导乙酰胆碱对SC投射的调控作用,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的浓度水平,在动物处于不同行为状态下具有显着的差异。在动物慢波睡眠时,海马的乙酰胆碱水平较低;而在清醒活动和快速眼动睡眠时,海马的乙酰胆碱则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为深入考察由乙酰胆碱M4受体介导的乙酰胆碱对SC投射的生理作用,本研究运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小鼠清醒状态下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通过在CA1脑区微量注射乙酰胆碱M4受体的拮抗剂托吡卡胺(Tropicamide),研究它们对海马CA1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在8只实验小鼠的海马CA1脑区,一共记录到111个神经元,经放电波形和频率特征分析,推断其中106个是兴奋性锥体细胞,5个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这其中有45个神经元属海马位置细胞,它们在“U”形跑道中具有清晰的位置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A1脑区微量注射托吡卡胺,对锥体细胞和位置细胞的平均放电频率没有显着影响,但影响位置细胞的位置放电特性,包括位置野的中心位置和位置野内的放电频率。在注射托吡卡胺组,90%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出现了增减或移动现象;而在对照组只有23.53%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发生了改变。对于位置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细胞,进一步分析其位置野内平均放电频率和峰放电频率,以及放电所携带的位置信息,发现在托吡卡胺给药前后,这叁种位置野放电特性参数的变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鼠清醒活动状态下,在CA1脑区注射托吡卡胺,阻断SC投射突触前的M4受体,可改变海马CA1位置细胞的位置野放电特性,从而影响CA1位置细胞的空间信息编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1].韩昆,吴德伟,来磊,杨林.自主导航条件下网格细胞放电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

[2].赵君仪.乙酰胆碱M4受体调控海马CA1位置细胞放电活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夏松.海马CA1区两类锥体细胞放电模式与位置野特性的异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余蕾,赵雪红,樊小力,曹健.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自发放电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18

[5].刘雨.大气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模式转化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李腊梅,张宏,黄青.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藻过程中藻细胞内含物降解规律的叁维荧光光谱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7

[7].全杰,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金文哲.依托咪酯对小鼠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8].刘深泉,汪净.胰腺β细胞的簇放电分析及其同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管亭亭,杨浩菊.胰腺β细胞Bertram-Sherman模型中不同类型的簇放电模式[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韩海荣,王国芳,刘德全.中药石连饮对肥胖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HA)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

论文知识图

对STN神经元放电频率选择性的...互相关图的计算原理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自发放电情况以及...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EPSC记录模式图对STN神经元Ih的影响撤光中心型神经节细胞在不同刺激模式下...

标签:;  ;  ;  ;  ;  ;  ;  

细胞放电论文_韩昆,吴德伟,来磊,杨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