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伸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气旋,澳大利亚,日本,过程,西太平洋,高空,副高。
西伸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郄喜明,邓鹏飞,刘蔚[1](2014)在《2次副高西伸北抬连续暴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从副高强度及脊线位置、大陆高压强度及脊线位置、西南急流强度及位置变化3个方面,对2009年7月1-4日和2010年6月17-20日,2次发生在江西的区域性连续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暴雨落区;大陆高压东扩及副高减弱东退控制暴雨过程;西南急流强度是影响暴雨强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司东,温敏,徐海明,何金海[2](2008)在《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罗玲,何金海,谭言科[3](2005)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0~2000年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的涡度变化选取了12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合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负涡度的增加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虽然稳定少动,但是由于日本东南部反气旋的西移,使得南亚高压东侧的脊明显地加强东伸,这可能对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流层低层,源于澳大利亚北侧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北传播,经由南海季风槽后到达我国江淮流域,从而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罗玲,何金海[4](2005)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0~2000年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20°-30°N,115°-125°E)区域内500hPa的涡度变化选取了12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合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30°N,115°-125°E)区域内500hPa负涡度的增加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虽然稳定少动,但是由于日本东南部反气旋的西移,使得南亚高压东侧的脊明显地加强东伸,这可能对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流层低层,源于澳大利亚北侧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北传播,经由南海季风槽后到达我国江淮流域,从而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本文来源于《第二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5-09-01)
罗玲[5](2004)在《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局提供的160站降水和温度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_(BB)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理论分析、动力诊断等方法,详细分析了六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特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东退的规律及其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并围绕加热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大气视热源分布对西太平洋副高维持与西伸的影响,并运用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对副高形态变异的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本文选取了关键区(115°—125°E,20°—30°N)内的涡度值来表示副高的西伸过程。分析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描述西太副高中期内的西伸过程,当关键区负涡度增大时,表示西太副高西伸;同时,该指数也是描述副高东西位置的合理的指标,并由此建立了六月份副高东西向活动的年际序列,研究表明,当该区域负涡度值大,说明副高位置偏西;当该区域负涡度值小,说明副高位置偏东。 (2)本文在研究副高西伸过程中指出,高层200hPa上日本东南部的高压并入南亚高压,导致南亚高压脊的增强发展,对低层500hPa上副高的加强、西伸可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对流层低层850hPa上孟加拉湾槽在副高西伸过程中加深,并在西伸脊点到达最西点的前4天强度达到最强,这为预报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提供了参考。 (3)在副高西伸过程中,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北侧的冷空气向北推进,经向风扰动持续向北传播,从而影响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 (4)本文运用定义的副高指数研究了六月份副高偏东偏西年份的大型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风矢量场和相关场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偏西(东)年,赤道西风减弱(增强),越赤道气流偏弱(增强),南海夏季风偏弱(强),而长江流域西风增强(减弱),有(不)利于雨带在江淮流域维持,该地区降水偏多(少)易涝(旱)。 (5)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6-7月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同期偏强偏西,从而导致了我国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洪涝天气的发生;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1998年6-7月副高北侧、西侧非均匀加热的垂直变化异常偏强,同时南侧、东侧较常年异常偏弱。这种异常的非均匀加热状况导致我国江南到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呈现带状的异常反气旋性涡度制造,使得6一7月副高偏强偏西。(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4-05-01)
西伸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伸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郄喜明,邓鹏飞,刘蔚.2次副高西伸北抬连续暴雨过程分析[J].江西科学.2014
[2].司东,温敏,徐海明,何金海.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
[3].罗玲,何金海,谭言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J].气象科学.2005
[4].罗玲,何金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C].第二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2005
[5].罗玲.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