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我曾经为一些处于底层的人提供过福利性质的咨询服务。但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谈的主题。某种意义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该是这样吗,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
面对苦难,承认苦难,是走出苦难的第一步。孩子被打了,是一个悲剧。被打了之后能够向父母哭诉,是不幸中的万幸。凭这一点,说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应该受气,而且相信父母可以为自己撑腰。有的父母一听说孩子被欺负,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懦弱?给我打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向他们求助。有的父母说:“哭啥,哭能解决问题吗?”孩子就不会再哭。能让孩子哭出来,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诉的声音,听来很弱势,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绝对的。老子就提出过,柔弱胜刚强。一旦呈现出弱势,天平就开始倾斜。公众听到哭声,知道世间有了不平;父母听到哭声,心疼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求施害者付出代价。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掀起舆论风暴,反而吓得打人的孩子一时不敢出门。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和治理目标,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标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与前置规划文件相协调原则,与相关规范相协调原则。
这是以弱胜强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弱是另一种“强”。
其中,xj为j的属性值,wij表示i与j间的空间影响程度,n是样本总数.为均值,S为标准差,当计算出的统计量z值为正时表示热点区域,值越高表示热点聚集就越紧密;反之表示冷点区域,z得分越低,冷点的聚集就越紧密.
江湖规律,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弱和强。弱势一方,往往隐含另一面的强势。只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说明他相信人世间还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权抗争。今天你打败了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种方式找回场子。孩子间的冲突多数属于这种,你打了我,我去告诉老师,求助家长。这种冲突是正常的冲突,虽然也会伤人,但不足以称为“霸凌”。真正被霸凌的孩子,已经相信被损害是常态。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们作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来。这才是更大的麻烦。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再听到哭声,就会多一层感受。虽然也同情对方遭遇的不幸,但总算知道这个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是彻底地绝望。我有时很羡慕那些能哭出来的人。允许自己感到伤心,未尝不是一种福气。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时,伤口是没有感觉的,等开始感觉到疼了,说明已经从最痛的时刻缓过来了。然后才能伤心,才能哭,才能找人求助。
熹又蒙垂谕,深以士大夫之朋党为患,此古今之通病,诚上之人之当疾也。然熹尝窃谓朋党之祸,止于缙绅;而古之恶朋党而欲去之者,往往止于亡人之国。盖不察其贤否忠邪,而惟党之务去,则彼小人之巧于自谋者,必将有以自盖其迹,而君子恃其公心,直道无所回互,往往反为所挤,而目以为党。……愿丞相先以分别贤否忠邪为己任,其果贤且忠耶,则显然进之,惟恐其党之不众,而无以共图天下之事也;其果奸且邪耶,则显然黜之,惟恐其去之不尽,而有以害吾用贤之功也。不惟不疾君子之为党,而不惮以身为党;不惟不惮以身为党,是又将引其君以为党而不惮也。[10]1243-1244
哭是一种奇妙的本领,它代表对痛苦的正面认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一个人在痛哭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继续上路。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标签:孩子论文; 的人论文; 自己的论文; 朋党论文; 父母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人生观论文; 人生哲学论文; 《中外文摘》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