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典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典,现实性,曲艺,汕头大学,诗歌,辛夷,鲁迅。
经典化论文文献综述
锁子云[1](2019)在《王昌龄诗歌经典化过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昌龄在盛唐时期即负才名,李白对他的诗歌多有赞赏。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主要体现在盛唐及明清时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盛唐时期主要针对其对建安诗歌特点的继承性。宋元时期因为理学的兴起,其诗作并未得到过多的重视。明代,因为对唐诗的重视,王昌龄的诗歌重回大众视野。到了清代,经学盛行,对诗歌的评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人潘德舆更是在其《养一斋诗话》中将王昌龄称为"七绝圣手",使得王昌龄诗歌的经典性地位得到再次确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韩雯婧[2](2019)在《名着翻译乱象中译本的经典化因素研究——以杨苡版《呼啸山庄》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者统计,自1978年以来,仅大陆出版、由不同译者翻译的《呼啸山庄》有169个译本。名着的重译为读者提供了多个理解原着的版本,加强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但同时大量重复的、没有突破的译着破坏了原着的艺术性,良莠不齐的翻译乱象给读者带来选择的困难,也对着作本身造成损害。在《呼啸山庄》的众多版本中,杨苡译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译本之一,这与译者的翻译原则和对读者的尊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名着的翻译与引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20期)
[3](2019)在《“当代文学历史化与经典化高峰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9年至今已历70年的当代文学,在自然时序中已成历史。而当代文学研究者在对不断产生的作品做即时性研究的同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与经典化研究。出席本次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谢冕、吴思敬、顾彬、王尧等人对此做了宏观、微观探讨。(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9年04期)
唐小祥[4](2019)在《“经典诗人”穆旦是怎样“炼”成的——穆旦经典化历程的话语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诗歌观念和艺术思维的诗人,穆旦与诗歌写作成规、文学史叙述、文化语境之间长期保持着紧张的关系。新时期以来,以王佐良、杜运燮、袁可嘉等为代表的诗人"朋友圈",变动不居的文学思潮、知识范型和学术话语,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周期性的纪念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穆旦的形塑和构造,并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确立起其"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的经典位置。这种过于封闭的中心化、单向度的接受视野,既稀释了穆旦在具体历史情境和文脉中的矛盾性、丰富性,也影响到穆旦诗歌的诗学可能性空间的开拓向度及限度。(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周思明[5](2019)在《经典化:曲艺向上向善的美学通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之类民间演艺场地表演;及至近代,则以"什样杂耍"的面目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叁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现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给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命名——曲艺,并进入现代曲艺理论评论的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中国曲艺艺术开始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曲艺也经历了全面复苏与空前繁荣,但同时又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此者,具有讽刺传统的相声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常宝华、常贵田创作和表演的《帽子工厂》,侯宝林、方(本文来源于《曲艺》期刊2019年11期)
刘雨亭[6](2019)在《阅读与革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马克思主义着作经典化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化和经典诠释是传统中国政教大一统体系的结构性要素,尤以儒家经典及其阐释活动为代表。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展示了传统经典在近代中国的遭遇,但也为新型经典化的开启提供了团体阅读和共识框架等条件。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着作经典化即是一例。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致力于营建"社会科学"的阅读环境和知识批判谱系,通过内外连续的、有组织的阅读来扩展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内在化实践,同时依托着作译介、教材编写、经验总结等方式构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试图实现真理权威性与组织纪律性的互动。这不仅指示着革命的作用范围,而且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自我确认和样态重塑。(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乔龙龙[7](2019)在《明清评点对鲍照《拟行路难》经典化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也是文学接受过程的一部分,对文学作品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鲍照的《拟行路难》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优秀作品,明清时期对其评点很多。《拟行路难》借助名家评点的增多和评点本的兴盛完成了在明清时期的经典化——名家评点引导着读者对文本的关注,而评点本的兴盛则扩大了其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占军[8](2019)在《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经典问题域中的一个子问题,文学经典化问题主要侧重于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文学经典的概念与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以及文学经典和政治权力、传播媒介、大众阅读、学校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作为一种理论风潮,文学经典化研究近年来渐趋平静,各种已经阐明或未明的观点暂时被搁置,文学经典化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意义则凸显出来,以之作为方法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经典化历程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张凯成[9](2019)在《从鲁迅文学奖看诗歌创作经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化”是文学作品传播接受的重要环节。从历时层面看,“经典化”问题参与了新诗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在手机、电脑、无线网络、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不断影响下,当下的诗歌创作已不再仅仅拘囿于“诗歌”范畴,而被抛入新媒体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空间之内。诗歌不再只是通过传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1)
闫海田[10](2019)在《辛夷坞都市小说的“拟现实性”与“反现实性”——兼论网络类型小说经典化的瓶颈》一文中研究指出辛夷坞的小说在将虚构故事进行"真实化"的努力上,策略性十分明显,有着强烈的"拟现实性"倾向。而其又长于调动各种看似司空见惯的日常都市生活素材,并能将各种类型的都市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符码曳入小说叙事之中,这极大地增加了其小说的现实感与时代感。但其在兼顾网络小说"故事性"与"虚拟性"这些"市场元素"的同时,也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反现实性"特征,而这一点,也正是当下网络类型小说经典化的主要瓶颈。(本文来源于《网络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经典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学者统计,自1978年以来,仅大陆出版、由不同译者翻译的《呼啸山庄》有169个译本。名着的重译为读者提供了多个理解原着的版本,加强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但同时大量重复的、没有突破的译着破坏了原着的艺术性,良莠不齐的翻译乱象给读者带来选择的困难,也对着作本身造成损害。在《呼啸山庄》的众多版本中,杨苡译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译本之一,这与译者的翻译原则和对读者的尊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名着的翻译与引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典化论文参考文献
[1].锁子云.王昌龄诗歌经典化过程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韩雯婧.名着翻译乱象中译本的经典化因素研究——以杨苡版《呼啸山庄》译本为例[J].出版广角.2019
[3]..“当代文学历史化与经典化高峰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J].新文学史料.2019
[4].唐小祥.“经典诗人”穆旦是怎样“炼”成的——穆旦经典化历程的话语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周思明.经典化:曲艺向上向善的美学通衢[J].曲艺.2019
[6].刘雨亭.阅读与革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马克思主义着作经典化的发生[J].中共党史研究.2019
[7].乔龙龙.明清评点对鲍照《拟行路难》经典化的意义[J].新乡学院学报.2019
[8].王占军.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J].语文学刊.2019
[9].张凯成.从鲁迅文学奖看诗歌创作经典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0].闫海田.辛夷坞都市小说的“拟现实性”与“反现实性”——兼论网络类型小说经典化的瓶颈[J].网络文学评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