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
设计方案
1.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柔性轴管外包覆有至少2层钢丝缠绕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缠绕层的钢丝间设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缠绕层由4根~12根钢丝并排缠绕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缠绕层设为4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为扁钢丝或圆钢丝的任一种或两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磨料带通过缠绕在空心柔性轴管的外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其特征在于,缠绕的磨料带之间设有间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管打磨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食品或医疗行业使用的一些金属管道要求内壁干净、光滑,但这种管道在生产时往往不能保证其内壁的光滑度要求,这时就需要对其内壁进行打磨,然而这些管道一般为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又比较长型的结构,现有的打磨磨具往往由于种种缺陷不能解决此问题,尤其是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打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目前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弯管打磨磨具,使其能够打磨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且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空心柔性轴管外包覆有至少2层钢丝缠绕层。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钢丝缠绕层的钢丝间设有间隙。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钢丝缠绕层由4根~12根钢丝并排缠绕而成。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钢丝缠绕层设为4层。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钢丝为扁钢丝或圆钢丝的任一种或两种。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磨料带通过缠绕在空心柔性轴管的外表面上。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缠绕的磨料带之间设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还可在轴管壁上设置若干通孔,通过通孔将冷却液或打磨液引到打磨面上,便于提升打磨的流畅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2,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1,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3,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4,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
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还可在轴管壁上设置若干通孔,通过通孔将冷却液或打磨液引到打磨面上,便于提升打磨的流畅度和精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2,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1,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3,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4,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所述空心柔性轴管外包覆有至少2层钢丝缠绕层5。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缠绕层由4根~12根钢丝并排缠绕而成。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缠绕层设为4层。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为扁钢丝或圆钢丝的任一种或两种。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磨料带通过缠绕在空心柔性轴管的外表面上。
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通过设置钢丝缠绕层,从而可以在不改变柔性轴可弯折特性的情况下提升打磨磨具的刚性,打磨的力度可以得到提升,提升打磨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一种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2,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1,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3,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4,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所述空心柔性轴管外包覆有至少2层钢丝缠绕层5,所述钢丝缠绕层的钢丝间设有间隙;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缠绕层由4根~12根钢丝并排缠绕而成。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缠绕层设为4层。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丝为扁钢丝或圆钢丝的任一种或两种。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磨料带通过缠绕在空心柔性轴管的外表面上;缠绕的磨料带之间设有间隙。
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通过设置钢丝缠绕层,从而可以在不改变柔性轴可弯折特性的情况下提升打磨磨具的刚性,打磨的力度可以得到提升,提升打磨效率。还可在轴管壁上设置若干通孔,通过通孔和各层间的间隙将冷却液或打磨液引到打磨面上,便于提升打磨的流畅度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弯管打磨磨具,包括一软轴和一包覆在所述软轴的一端的磨料带,所述软轴的另一端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包覆有磨料带的空心柔性轴管管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空心柔性轴管中心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一冷却源连通;利用软轴的特性并与磨料带相结合,能够打磨一些非直线型或内径较小(3mm~6mm),结构比较长的管道内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适于生产;通过将软轴设置为空心柔性轴管,从而能在空心柔性轴管中间注入冷却液,能快速散热,使打磨时间延长,提高打磨效率,延长打磨磨具的寿命;还可在轴管壁上设置若干通孔,通过通孔将冷却液或打磨液引到打磨面上,便于提升打磨的流畅度和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6504.6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811904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B24B5/40
专利分类号:B24B5/40;B24B41/04
范畴分类:26F;
申请人:上海凯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凯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0431 上海市宝山区呼兰路545号5号楼138室
发明人:巩文风;高奎;易永柳;黄军;戴亮亮;王世界
第一发明人:巩文风
当前权利人:上海凯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谢小军
代理机构:31306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愉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