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极端强降雨天气的增多,宁镇地区缓坡地形的间歇性蠕动滑坡越来越多,且这些滑坡多发生在山体下部缓坡地带,而对山前缓坡的传统认识是相当于反压马道,是利于整体山体稳定的。通过对此类滑坡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发现,有些山体地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地貌形态,缓坡坡面多呈宽阔的圈椅状,且常见醉汉林、马刀林,这些是典型的古滑坡特征。而古滑坡体只是处于暂时稳定性状态,在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再次发生滑动,形成新的滑坡。目前针对长江下游地区此类型的滑坡研究较少,对其特征与机制缺乏系统认识。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其滑坡危害性很大,非常有必要开展此类滑坡的机制机理研究,以便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新生代前及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气候、海平面升降、长江水系等地质环境的演化特征,以及对该地区山体缓坡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的影响,进而对宁镇地区古滑坡的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由于极端强降雨天气引发古滑坡再滑动的潜在可能性。论文以镇江跑马山滑坡为例,结合自动化变形监测,对古滑坡再滑动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区域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的监测预警措施、稳定性评价方法,这一研究对滑坡灾害治理和防灾减灾具有示范意义。通过这一研究得到如下认识和结论:(1)前震旦纪的EW向基底构造、早古生代末期形成的NE向构造、印支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准地台盖层褶皱,奠定了本区现今所见的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晋宁运动和印支运动决定了本区大地构造的发展和演化特征;燕山运动形成的NNE向和EW向断裂,深刻影响着本区的构造格局,也决定了本区的现代地貌形态。(2)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区域性断裂对本区古滑坡的发育起控制作用,而软弱结构面对古滑坡边界及其再滑动起控制作用,是古滑坡体的优势结构面。宁镇地区古滑坡及其再滑动主要发生在第四系下蜀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缓坡地带,呈现滑坡群发展,且多位于区域性断裂或褶皱较密集、较活跃的地带。(3)地壳的差异性升降、气候变迁、海侵海退以及长江水系等地质环境的演变,共同决定了本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第四系地层岩性结构及其岩性特征,从而也决定了本区坡体的土质组成。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在某些自然因素影响下,坡体往往会沿滑动面滑动,形成古滑坡。(4)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下蜀土虽然与北方黄土特征相似,但其组分并非全由西北地区的马兰黄土构成,另一部分的组分是由本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山体风化剥蚀物风动力搬运就近堆积而成。(5)跑马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岩性是古滑坡再滑动的基础条件;而极端强降雨天气导致的暂时性承压水和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则是古滑坡再滑动的诱发因素。(6)从跑马山古滑坡体的变形监测结果来看,其变形过程经历较长的时间,可分为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三个阶段,而暂时性承压水的形成与消散,是导致其间歇性蠕滑的变形特征的根本原因。(7)受暂时性承压水的影响,宁镇地区山前缓坡的破坏类型主要有顶裂滑移、高角剪切滑移等类型,其中跑马山古滑坡再滑动的破坏类型是高角剪切滑移型。(8)“治坡先治水”,治理滑坡的重点是降水。不仅要重视对坡内地下水的水位监测,还要通过修建截排水沟、地下排水廊道,设置降水井等措施,来有效降低坡体内承压水水位,防止暂时承压水的形成或降低其浮托力。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政
导师: 阎长虹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构造运动,气候环境变迁,暂时性承压水,古滑坡
来源: 南京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单位: 南京大学
分类号: P642.22
总页数: 85
文件大小: 7266K
下载量: 180
相关论文文献
- [1].某工业园区岩质古滑坡复活影响因素及开挖优化方案[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05)
- [2].红花村古滑坡加固设计研究及稳定性分析[J]. 四川建筑 2020(03)
- [3].古滑坡复活综合治理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8(S2)
- [4].大棚院子古滑坡复活过程及形成机制分析[J]. 中国勘察设计 2019(06)
- [5].古滑坡复活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7)
- [6].皖南山区典型顺层古滑坡形成机制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 [7].碎石土古滑坡演化复活机理分析[J]. 人民长江 2019(10)
- [8].关于水库库区古滑坡复活勘察工作方法的探讨[J]. 林业建设 2018(04)
- [9].公路建设古滑坡激活效应及治理优化设计研究[J]. 湖南交通科技 2014(04)
- [10].隧道施工扰动下黄土古滑坡复活机制及治理[J]. 铁道建筑技术 2015(05)
- [11].三峡库区云阳宝塔滑坡西边界的更正与反思——古滑坡鉴别问题探讨[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4)
- [12].背后山古滑坡对汉源老县城震害的影响[J]. 地震研究 2011(04)
- [13].安乐寺古滑坡的卸荷启动机制分析[J]. 科技风 2008(12)
- [14].河龙高速公路某古滑坡的特征、复活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03)
- [15].天水市罗峪沟古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7)
- [16].川藏公路沙贡特大古滑坡群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J]. 人民长江 2016(06)
- [17].大型古滑坡的防治对策研究[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4(12)
- [18].碎石土古滑坡的开挖扰动效应及稳定性研究[J]. 工程勘察 2012(05)
- [19].基于地表水优势入渗的裂缝深度对古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研究[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02)
- [20].溪洛渡村古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2)
- [21].川西松潘上窑沟古滑坡复活特征及危险性预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9)
- [22].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J]. 路基工程 2014(01)
- [23].云南省富源县三源煤矿古滑坡的特征与稳定性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8)
- [24].丹巴县章谷镇五里牌新区古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31)
- [25].嘎拉河古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西南公路 2015(03)
- [26].泸州岩窝头古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 路基工程 2018(05)
- [27].大渡河章古滑坡演化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03)
- [28].基于地貌与运动学特征的古滑坡群成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5(01)
- [29].某煤矿工业场地东侧古滑坡复活机制及应力-应变特征分析[J]. 四川建材 2013(03)
- [30].穿越古滑坡川主寺隧道施工地质问题及整治措施[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