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DH网络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蔚宸[1](2021)在《光网络业务预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边缘计算微服务应用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落地,网络带宽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互联网产品也随之层出不穷,例如智能一体化家居、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电子商务、数字可视化平台等创新性产品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与进步。然而,互联网业务种类与用户规模的激增等因素都导致光网络面临着网络带宽资源分布不均、网络阻塞率上升以及应用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精准地对光网络中的业务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结果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策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论文针对光网络中的业务预测算法展开研究,首先基于WEB技术搭建了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为预测算法的实现和展示提供技术基础和展示平台;随后,论文探究了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的三类典型的预测模型针对平稳和非平稳数据集的预测性能和适用场景;最后,将业务预测模型应用在实际光网络中,利用预测模型与Dijkstra算法结合,对弹性光网络中的链路阻塞率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合理调整资源分配策略,从而达到了了降低阻塞率的目的。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工作如下:(1)创新性地使用前端前沿的机器学习技术Tensorflow.js实现预测算法的训练和预测,并对比各类算法在不同特征数据集的性能表现。论文使用WEB相关技术完成了所有算法的逻辑和预测仿真,并探究不同数据特征的数据集较为适合的预测算法模型。(2)论文将预测模型与Dijkstra算法相结合,使用其对弹性光网络的拥塞程度进行预测,然后依据预测结果将更多的低拥塞度的链路预先替代拥塞程度高于阈值的链路,以此来降低网络阻塞率,增加网络中的资源利用率。(3)基于WEB的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开发。论文选用JavaScript相关技术栈完成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的前后端开发。一方面验证了使用JavaScript进行全栈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为预测算法仿真提供技术支持和展示平台。
赵忠明,韩亮,胡炯,王华[2](2021)在《电力系统SDH网络非对称路径PTP对时策略》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电力系统SDH通信链路延时非对称性引起的PTP网络对时精度较差的问题,根据SDH网络的特征以及IEEE1588对时标准,介绍了SDH网络如何选择合适的PTP对时模式,提出一种新的非对称路径下PTP路径延时补偿策略。根据该策略,并相应研发了一套对时装置,给出了应用方案。进行三天拷机测试,对时精度1?s以内。测试结果证明,SDH网络通信路径不对称延时补偿之后,PTP对时精度提高很多,满足智能变电站设备对时要求。
孙佳麒[3](2021)在《配电网PDC设计及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配电网中引入大量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的如今,系统潮流变化日趋复杂,对其运行稳定与保护控制产生诸多影响,SCADA系统渐渐难以满足配电网监控的快速性需求。基于全球定位时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的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能够同步测量各点的相量信息,相较于传统的电力监控系统,高速同步采样的特性使得WAMS能对电网暂态行为实施有效监控。相量数据集中器(Phasor Data Concentrator,PDC)作为WAMS中重要一环,其设备接入、数据处理等能力在配电网场景下具有更高要求,成为配电网WAMS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PDC相关规约和标准进行比对,总结配电网PDC设计需求,并按照需求进行配电网PDC设计、实现与验证,之后对其应用在通信安全和数据传输稳定上分别通过数据加密与参数设置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WAMS标准与规约的发展历程与PDC相关的协议并进行比对。对设计的配电网PDC采用的GB/T 26865.2-2011扩展规约内容进行简述,说明PDC进行通信的数据种类与格式。将国内的Q/GDW 10131-2017标准和国外的IEEE C37.247-2019标准进行比对,并结合配电网节点多、覆盖面广的特点提出所设计配电网PDC的需求。(2)基于Linux系统和硬件平台对配电网PDC进行模块化设计,并通过编程将其实现;对PDC重要的数据汇集功能的三种工作模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进行了探讨、研究与代码实现。搭建实验平台对所设计PDC进行测试,验证所设计PDC能够完成指标要求。(3)针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事故,对点对点(Pointto Point,P2P)加密方式改进,给出一种WAMS加密方法;考虑无线通信下WAMS降低传输频次与低延时的需求,设计一种快速加密算法。在满足香农加密算法原则与WAMS通信延时的要求的基础上,对合并后的数据进行加密。(4)针对所研制PDC传输离线文件时出现中断现象,分析SDH网络的传输机制,得出实际数据传输速率与传输带宽容量之间的差异导致传输中断。根据SDH的传输特性提出PDC离线文件传输参数进行整定计算方法,并设置不同参数进行文件传输,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张剑涛[4](2020)在《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而电力通信网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各类型的通信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建设运行,骨干通信网技术逐渐成熟。在电力行业,作为各类电力业务交互的主要承载网络,电力通信技术无论在安全性和重要性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都重要许多,在电网的各个生产环节,包括输电、变电以及配用电环节,都离不开骨干传输网。同时,骨干传输网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基建生成、调度自动化、营销服务以及协同办公等各个系统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建设和优化电力骨干传输网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组网实际以及各类型业务网络实际情况出发,首先研究和介绍国内外电力通信网络的研究和建设现状。以电力系统通信骨干传输网技术为背景,研究同步数字体系SDH、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以及分组传送网PTN等光传输技术。调研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的业务以及带宽需求,结合目前JC电网的骨干传输网现状,探讨骨干传输网的环网现状以及相关业务网络的问题。本文一是利用同步数字体系结合MSTP技术逐步优化JC骨干传输网东西部10G(1+1)环网,从而解决了目前核心站点网元数量过多,无法保证核心站点成环的问题;二是结合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升级优化了整个骨干传输网的自动自愈和控制能力,大大的提升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三是建设骨干传输网二平面,利用PTN技术组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逐步提升整个网络带宽,解决了目前网络中传输以太网业务能力不足的情况,提高了数据通信网大颗粒业务传输效能。本次优化方案的实现能为其他地市级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优化提供应用范本,具备很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曹新德[5](2020)在《基于IP RAN及分组增强型OTN的SDH退网及优化探讨》文中指出本文根据传输承载网络的技术发展,分别介绍了SDH网络、IP RAN网络、分组增强型OTN网络的关键技术及网络承载能力。通过对SDH网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SDH业务向IP RAN网络迁移及SDH业务向分组增强型OTN网络迁移的两种场景模型,实现老旧SDH设备退网及相关业务优化,最后对SDH退网需考虑的几点要素进行了阐述。
宋昱辰[6](2020)在《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文中认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依托统一的时钟同步系统。随着电力系统开展“三型两网”的建设,更多智能化、分布式装置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中部分装置的时钟同步精度需要达到纳秒级。针对传统的远距离时钟同步方式无法满足时钟同步尤其是远距离时钟同步高精度要求这一情况,本文研制了一种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该系统与传统时间同步设备相比精度和稳定性更高。对比多种时钟同步方式,通过PTP协议实现时钟同步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但是PTP协议应用于以太网的时钟同步随着同步距离的提升需要多个交换机,成本上升的同时精度也急剧下降。本文结合电力系统成熟的SDH网络,提出通过PTP over SDH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时钟同步方式的方案。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还包含卫星时钟同步、B码时钟同步、基于PTP/NTP/SNTP协议的网络时钟同步。多种同步方式互备,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各个场景的应用要求。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主要包含卫星信号接收模块、时间频率同步模块和电源模块。卫星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接收GPS/BD卫星信号的功能。时间频率同步模块采用了“FPGA+ARM”的硬件架构,论文对该模块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硬件设计进行综合阐述,介绍了各种核心芯片及辅助电路等。其中,PTP over SDH依靠FPGA结合E1信号转换芯片实现PTP协议在SDH网络内的E1信号传输。电源模块为时钟系统进行供电,设计的整体电源网络经过了仿真验证及去耦处理。时钟同步系统选用恒温晶振作为频率源,本文对晶振老化漂移进行误差分析,采用了外部标准频率结合锁相环的频率漂移控制方案,介绍了锁相环的硬件设计。对于缺乏外标频的情况,本文采用了北斗信号结合卡尔曼滤波和PID控制对晶振进行频率驯服的控制方案。两种方案经过测试验证均对晶振的频率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在无外标频且北斗信号丢失时,时钟同步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对晶振频率漂移进行预测及修正,完成时钟同步系统的守时。针对时钟同步系统的PCB设计,本文进行了层叠、走线、布局等设计,综合考虑了PCB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最后,本文对于研制的时钟同步装置进行相关测试,包括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精度测试,报文通信的测试以及守时功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时间同步方式均工作正常,指标精度可以达到典型值;PTP over SDH精度可以满足电力系统远距离同步的时间精度要求;晶振守时精度可以在卫星信号丢失情况下保持较高。
吴玉锋[7](2020)在《面向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生产生活中,电力系统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智能电网概念的兴起,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力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时间同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精度要求。基于这一基本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高精度时间同步策略用以提高现有的时间同步精度并依托于硬件平台加以验证。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应用较广泛的几种时间同步方式的理论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对其优劣势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IEEE1588协议的优势所在;随后针对以太网络中IEEE1588协议应用的缺点,提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IEEE1588 over SDH的时间同步策略。论文在IEEE1588协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FPGA的硬件平台验证方案。为保证FPGA芯片正常工作,论文根据验证方案需求选定了合适的FPGA芯片,同时通过功能不同将FPGA验证方案模块化,主要分为时钟单元、晶振补偿单元、算法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IEEE1588算法单元和外部通信单元。时钟单元负责为验证平台提供不同频率的工作时钟;晶振补偿单元对从时钟设备的时钟源频率偏差进行补偿;算法处理单元对时间误差进行滤波处理;数据处理单元为算法单元提供通用数据收发接口;IEEE1588算法单元则包括最佳主时钟算法和端口状态机的实现;外部通信单元主要用于输出时间信息或外部设置本地时钟属性集。在完成基本功能的仿真后,论文分析了时间同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包括时钟源的漂移累积误差、传输介质的抖动误差以及时间戳截取的误差,并对上述误差采取了优化方法。时钟源的频率误差可以使用晶振补偿模块进行处理;针对传输介质抖动误差的误差随机性,决定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结合单神经元PID控制进行优化;时间戳截取误差可以考虑优化报文发送过程。论文的最后对硬件平台进行了实际功能测试,并以PMU设备为测试对象测试长距离时间同步精度,测试结果符合电力系统精度要求,可以用于例如广域测量系统或站间纵联差动保护等场景;同时对论文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法。
邓锡[8](2019)在《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对现代化电力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前各种宽带业务对网络容量的不断攀升,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凭借其同步复用技术和标准化接口等优势能够进一步挖掘光纤的频带资源,成为当前电力通信网络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给出了SDH的相关理论及技术特点。根据通信传输网络建设的指导原则,针对县级当前的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现状和未来需求,提出了县级SDH组网的优化方案,阐述了县级SDH的传输网络的三层网络的构建方式,说明了基本业务的配置、以太单板的配置过程;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本文的工作对电力通信网的理论实际应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周立[9](2019)在《某智慧城市组网搭建跨多承载平面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通信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础管道类的传输技术发展,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可支撑实现的政企客户业务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变化,就实际政企客户信息化存量技术和增量业务需求来看,客户的需求已经逐渐超出实际运营商物理网络性能。而对运营商而言,网络的部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投资和维护成本,在此期间,基础设备层面的逐步演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运营商现网存量的基础传输平面网络大多以多种设备厂商系统组合而成。在应对愈加复杂的政企业务组网的需求时,多厂商设备解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痛点问题。本课题源于近期承担的某区政府和公司拟构建的智慧城市项目测试环境搭建工作,从项目中出现的需求和实际网络承载能力的矛盾出发,立足公司基础网络能力,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存量接入层技术基础上,以实际工作中参与部署测试环境工作相关难点测试及项目实施等工程实际样本为例,通过模拟搭建客户需求场景,完成整体跨多个承载平面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设计及验证工作,同时,本次搭建的基础网络测试环境类似于5G成熟部署后的网络效果,本次研究在搭建测试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复杂状况组网环境对整个政企客户组网技术的影响,同时借相关测试工作梳理公司内部的相关响应流程,对某些应用场景的研究做好低成本建设的技术储备。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从项目业务需求情况等入手。通过对近期涉及的某智慧城市组网测试需求出发,就实际项目需求中对传输管道侧资源需求角度出发,对项目实现过程中,数据交互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就所在昆明某运营商中提供的政企常见业务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现有基础网络与新增业务需求的矛盾点,重点论证交互问题研究的必要性。(2)对整体交互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初步对整体交互问题的解决提出解决方案,后续按照设计方案中分部分进行分析论证工作。(3)实际交互问题的解决与技术特性研究,按承载平面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主要从现有存量承载平面技术、设备特性、组合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分别探讨SDH传输层面、IPRan传输层面、互联网线路层面、VPDN无线侧层面、云层面等的交互问题,并进行模拟搭建测试环境设计工作。(4)针对性设计跨多个承载平面的互通方案,分模块验证测试。(5)总结测试工作及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次课题研究完成实际政企项目复杂组网需求测试环境搭建。从新出现的复杂项目需求难点提取分析,进而完成不同需求点的环境搭建设计工作,最后根据不同平面特性完成相关测试工作。解决了公司目前面临的复杂组网需求与基础网络承载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完成在新技术网络还未部署完成前,使用存量基础网络实现复杂组网的新方案。目前该方案应用正常,反响良好。
蔡文亮[10](2019)在《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技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光传输网,是基于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和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技术不能满足网络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光传输技术。OTN具有SDH和WDM的技术优势。同时,它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大颗粒服务,并监控端到端的性能和故障。随着大颗粒高带宽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和OTN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OTN构建更高效可靠的传输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OTN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以及OTN与SDH、WDM的关系,提出了OTN网络规划的基本要素和规划过程。重点介绍了OTN技术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在对抚州联通的传输网现状和未来3年城域网容量要求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OTN网络作为抚州联通传输网的设想。最后,详细介绍了抚州联通传输网的相关部署方案,如拓扑结构、网络保护方案、服务通道配置等。目前,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满足抚州联通未来3-5年光宽带、4G业务和后期5G业务的发展需求,效益评估结果表明,OTN技术是目前抚州联通应对传输网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SDH网络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DH网络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光网络业务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各层光网络技术与特点 |
2.1 SDH网络技术与特点 |
2.1.1 SDH网络拓扑结构 |
2.1.2 SDH网络技术特点 |
2.2 OTN网络技术与特点 |
2.2.1 OTN网络拓扑结构 |
2.2.2 OTN网络技术特点 |
2.3 弹性光网络技术与特点 |
2.3.1 弹性光网络的提出 |
2.3.2 弹性光网络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业务预测模型研究与分析 |
3.1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研究 |
3.1.1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概述 |
3.1.2 方法原理介绍 |
3.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
3.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概述 |
3.2.2 方法原理介绍 |
3.3 LSTM预测模型研究 |
3.3.1 LSTM预测模型概述 |
3.3.2 方法原理介绍 |
3.4 算法结果分析及性能比较 |
3.4.1 算法测试条件 |
3.4.2 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业务预测的弹性光网络路由策略 |
4.1 EON相关参数说明及链路拥塞程度定义 |
4.1.1 EON中相关参数说明 |
4.1.2 EON中链路拥塞程度定义 |
4.2 仿真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4.2.1 仿真测试条件 |
4.2.2 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开发 |
5.1 WEB开发的历史发展和技术演变 |
5.1.1 简单明快的早期时代 |
5.1.2 MVC的Web 1.0+时代 |
5.1.3 Ajax带来的前后端完全分离Web 2.0时代 |
5.1.4 前端主导的全栈时代 |
5.2 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具体实现 |
5.2.1 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前端开发 |
5.2.2 光网络预测算法仿真平台后端开发 |
5.2.3 系统整体逻辑与页面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配电网PDC设计及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配电网PDC发展与现状 |
1.2.1 配电网WAMS简介 |
1.2.2 配电网WAMS通信现状 |
1.2.3 PDC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PDC应用需求 |
2.1 PDC相关协议与标准 |
2.1.1 WAMS标准发展历程 |
2.1.2 GB/T26865.2-2011扩展规约 |
2.1.3 PDC标准比较 |
2.2 配电网PDC设计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PDC设计 |
3.1 配电网PDC软件架构设计 |
3.1.1 μM-PMU/主站通信模块 |
3.1.2 报文处理模块 |
3.1.3 状态监测模块 |
3.1.4 时钟模块 |
3.1.5 存储模块 |
3.2 PDC硬件平台 |
3.3 PDC数据汇集 |
3.3.1 基于绝对等待时间模式 |
3.3.2 基于相对等待时间模式 |
3.3.3 基于数据驱动模式 |
3.3.4 功能实现 |
3.4 设备功能验证 |
3.4.1 实验环境配置 |
3.4.2 PDC与PMU数据传输功能验证 |
3.4.3 PDC数据汇集功能验证 |
3.4.4 PDC与系统主站数据传输功能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WAMS的实时数据快速加密算法 |
4.1 基于P2P体系改进的WAMS加密 |
4.2 快速加密算法设计与应用 |
4.2.1 多帧合并 |
4.2.2 带加密的GBT26865.2-2011规约 |
4.2.3 快速加密算法设计 |
4.2.4 效果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DH网络通信的数据传输优化 |
5.1 SDH网络通信原理 |
5.1.1 SDH的帧结构 |
5.1.2 SDH的复用结构 |
5.2 PDC多通道数据传输 |
5.2.1 命令通道数据传输 |
5.2.2 实时数据传输 |
5.2.3 离线文件传输 |
5.3 PDC离线文件传输参数整定方法 |
5.3.1 PDC离线文件传输参数整定算法 |
5.3.2 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 )参加的科研项目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申请的发明专利 |
(4)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JC地区电力通信系统现状与业务需求分析 |
2.1 电力通信系统与通信方式 |
2.1.1 电力通信系统 |
2.1.2 电力通信方式 |
2.2 电力骨干传输网技术 |
2.2.1 SDH光传输系统技术 |
2.2.2 MSTP技术分析 |
2.2.3 PTN传输技术分析 |
2.3 JC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2.3.1 JC地区光纤通信网络现状 |
2.3.2 JC地区电力系统业务网络现状 |
2.4 业务需求与带宽分析 |
2.4.1 业务需求分析 |
2.4.2 带宽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设计与实现 |
3.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与目标 |
3.2.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 |
3.2.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目标 |
3.3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实现 |
3.3.1 骨干传输网优化技术原则 |
3.3.2 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制定 |
3.3.3 骨干传输网光缆建设与优化设备选型 |
3.3.4 骨干传输网SDH网络优化方案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TN的二平面传输网组网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PTN的二平面建设需求分析 |
4.1.1 业务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2 二平面业务建设需求分析 |
4.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组网设计与实现 |
4.2.1 基于PTN的二平面组网技术方案分析 |
4.2.2 地区二平面传输网PTN组网优化需求 |
4.2.3 组网设备选型 |
4.2.4 二平面PTN光传输网的组网方案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IP RAN及分组增强型OTN的SDH退网及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输承载网技术介绍 |
1.1 SDH技术 |
1.2 IP RAN技术 |
1.3 分组增强型OTN技术 |
2 SDH业务向IP RAN网络迁移场景 |
2.1 无线网业务分组化改造 |
2.2 SDH承载网分组化改造 |
3 SDH业务向分组OTN网络迁移场景 |
3.1 退网部分汇聚SDH设备,释放板卡资源 |
3.2 优化现网业务,分汇聚设备承载 |
4 结束语 |
(6)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时钟同步方式的研究内容 |
1.2.1 GPS/BD卫星时钟同步 |
1.2.2 有线时钟同步 |
1.2.3 网络时钟同步 |
1.3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 |
2.1 IEEE1588协议及远距离时钟同步授时方案 |
2.1.1 IEEE1588协议时钟类型 |
2.1.2 时钟同步报文 |
2.1.3 IEEE1588协议时钟同步过程 |
2.1.4 IEEE1588时间戳位置意义 |
2.2 PTP over SDH |
2.3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4 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 卫星信号接收模块 |
3.2 时间频率同步模块 |
3.2.1 ARM芯片及ARM最小系统 |
3.2.2 FPGA芯片及相关配置 |
3.2.3 B码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
3.2.4 N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
3.2.5 P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
3.2.6 PTP over SDH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
3.3 电源模块 |
3.3.1 电源网络设计及仿真 |
3.3.2 去耦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晶振频率控制 |
4.1 恒温晶振介绍及误差分析 |
4.1.1 晶振参考指标 |
4.1.2 晶振秒误差 |
4.2 基于外部标准频率源的数字锁相环 |
4.2.1 10M鉴相电路 |
4.2.2 低通滤波器 |
4.2.3 低通VCO压端控制 |
4.3 基于北斗信号的晶振频率控制 |
4.3.1 卡尔曼滤波 |
4.3.2 PID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钟同步系统PCB及PI/SI设计 |
5.1 时钟同步装置PCB层叠及走线设计 |
5.1.1 PCB层叠设计 |
5.1.2 PCB布线和布局 |
5.2 时钟同步装置PCB信号完整性 |
5.2.1 反射 |
5.2.2 串扰 |
5.3 时钟同步装置PCB电源完整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时钟同步系统功能指标测试 |
6.1 数据收发功能测试 |
6.1.1 PTP报文收发测试 |
6.1.2 NTP报文收发测试 |
6.2 通信指标测试 |
6.2.1 GPS/BD卫星授时指标测试 |
6.2.2 时钟同步系统守时功能测试 |
6.2.3 多种同步方式通信指标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面向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系统时间同步技术分析 |
2.1 卫星导航系统授时 |
2.1.1 GPS授时 |
2.1.2 北斗卫星授时 |
2.2 有线方式授时 |
2.3 网络对时协议授时 |
2.3.1 NTP/SNTP授时 |
2.3.2 IEEE1588 授时 |
2.4 IEEE1588 优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的时间同步系统设计 |
3.1 时间同步系统硬件架构 |
3.2 硬件选型 |
3.2.1 FPGA芯片 |
3.2.2 电源模块 |
3.2.3 晶振模块 |
3.2.4 E1 接口芯片 |
3.3 FPGA功能模块设计 |
3.3.1 时钟模块 |
3.3.2 MII接口模块 |
3.3.3 报文处理模块 |
3.3.4 端口状态机模块 |
3.3.5 IEEE1588 协议栈模块 |
3.3.6 外部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间同步误差分析及优化 |
4.1 IEEE1588 协议的精度影响因素 |
4.2 链路不对称延时 |
4.2.1 主从时钟建模 |
4.2.2 滤波应用 |
4.2.3 PID控制优化 |
4.2.4 控制算法的FPGA实现 |
4.2.5 控制算法仿真对比 |
4.3 晶振补偿模块 |
4.4 时间戳延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测试与功能验证 |
5.1 通信功能测试 |
5.1.1 网络报文测试 |
5.1.2 SDH通信测试 |
5.2 同步指标测试 |
5.3 算法性能测试 |
5.4 实际场景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框架和内容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SDH的基本概念 |
2.2 SDH传输网的定义 |
2.3 SDH的网络节点接口、速率和帧结构 |
2.4 SDH传输网的特点 |
2.5 SDH网络的几种常见结构 |
2.6 SDH网络的复杂结构 |
2.7 SDH网络的整体结构 |
2.8 SDH传输网的保护方式 |
2.8.1 环网自愈保护 |
2.8.2 子网连接保护(SNCP) |
2.9 SDH网络同步 |
2.9.1 SDH同步方式 |
2.9.2 SDH网同步的要求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级电力传输网的现状分析与优化 |
3.1 县级网络的基本情况 |
3.2 县级网络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
3.2.1 县级传输网的网络优化目标 |
3.2.2 县级电力通信业务优化目标 |
3.3 县级传输网络建设指导原则 |
3.3.1 县级传输网络组建要点 |
3.3.2 县级本地网组网原则和要点 |
3.3.3 县级组网设备选择原则 |
3.4 县级组网优化方案 |
3.4.1 县级本地网网络站点规划 |
3.4.2 县级SDH传输网结构图 |
3.4.3 县级的各局站间中继电路需求的计算 |
3.4.4 县级的SDH网网络保护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级电力传输网优化项目的实践 |
4.1 县级组网建设的项目组织 |
4.1.1 项目实施过程 |
4.1.2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
4.2 县级优化后的网络结构 |
4.3 设备选择 |
4.3.1 核心层设备选择 |
4.3.2 汇聚层设备选择 |
4.3.3 接入层设备选择 |
4.4 基本业务配置 |
4.4.1 创建网元 |
4.4.2 单板配置 |
4.4.3 网元连接 |
4.4.4 时钟配置 |
4.4.5 公务配置 |
4.4.6 电路业务置 |
4.5 以太网单板配置 |
4.5.1 单板数据规划 |
4.5.2 VLAN划分 |
4.5.3 虚拟局域网配置 |
4.5.4 时隙业务配置 |
4.6 县级SDH网络同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某智慧城市组网搭建跨多承载平面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政企业务组网技术的现状及趋势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课题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昆明某智慧城市项目测试环境需求分析 |
2.1 项目总体情况概述 |
2.2 本次拟落地数据中心相关资源状况 |
2.3 项目涉及需求梳理 |
2.4 基础网络承载能力分析 |
2.5 运营商政企业务应对测试环境需求必要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承载平面互通方案设计 |
3.1 项目需求总结 |
3.2 常见现有基础网络解决方案 |
3.3 业务实现场景典型需求设备及数据传输流程图 |
3.4 本次跨承载平面场景测试模型模拟方案 |
3.5 跨平面交互问题解决实现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线接入承载平面组网技术测试模型 |
4.1 有线接入存在问题 |
4.2 有线接入模块方案总述 |
4.3 SDH及 IPRAN承载平面技术特性分析 |
4.4 有线接入测试模型需重点关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及云组网模块测试模型 |
5.1 无线及云组网模块测试模型方案 |
5.2 云及互联网承载平面 |
5.3 VPDN及 NB_IOT无线承载平面 |
5.4 无线接入模块 |
5.5 云组网模块 |
5.6 互通性测试及吞吐量测试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关测试结果及问题 |
6.1 搭建测试方案 |
6.1.1 有线对接平面测试方案 |
6.1.2 SDH测试部分对接实现 |
6.1.3 无线对接部分 |
6.1.4 云侧对接部分方案 |
6.2 本次测试工作相关表格 |
6.3 测试环境及结果分析 |
6.3.1 带宽达标情况测试方法 |
6.3.2 测试环境 |
6.3.3 连通性测试 |
6.3.4 专线测试验证配置模板部分核心代码 |
6.4 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5G整体网络演进问题展望 |
6.5 测试发现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需探讨问题 |
6.5.1 测试发现问题 |
6.5.2 下一步工作需探讨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OTN应用现状、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3.1 OTN应用现状 |
1.3.2 OTN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OTN技术 |
2.1 基本概念和特点 |
2.1.1 OTN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 |
2.1.2 OTN技术特点及优势 |
2.2 体系结构 |
2.2.1 ROADM |
2.2.2 OTH |
2.2.3 G.709 封装与复用 |
2.2.4 OTN子层介绍 |
2.2.5 开销定义 |
2.2.6 OTM映射及复用结构 |
2.3 与SDH、WDM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案 |
2.3.1 OTN与现有SDH网络的互通性 |
2.3.2 OTN与传统WDM设备的网络互通 |
第3章 OTN网络规划 |
3.1 OTN规划四要素 |
3.1.1 色散 |
3.1.2 光功率 |
3.1.3 光信噪比 |
3.1.4 非线性效应 |
3.2 OTN网络规划基本流程 |
3.2.1 网络拓扑规划 |
3.2.2 网络容量及保护规划 |
第4章 抚州联通OTN建设及部署方案 |
4.1 总体方案 |
4.1.1 建设思路 |
4.1.2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建设指导思想 |
4.1.3 网络现状 |
4.1.4 城域网容量需求 |
4.1.5 传输网技术与设备选型 |
4.2 OTN网络部署方案 |
4.2.1 网络拓扑图 |
4.2.2 网络保护方案 |
4.2.3 传输系统设置 |
4.2.4 业务波道配置 |
4.2.5 传输系统现场验收指标 |
4.3 抚州联通OTN光传输网建设方案效益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光网络发展趋势分析及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SDH网络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网络业务预测算法研究[D]. 张蔚宸.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电力系统SDH网络非对称路径PTP对时策略[J]. 赵忠明,韩亮,胡炯,王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09)
- [3]配电网PDC设计及优化应用研究[D]. 孙佳麒.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D]. 张剑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IP RAN及分组增强型OTN的SDH退网及优化探讨[J]. 曹新德. 江苏通信, 2020(04)
- [6]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D]. 宋昱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面向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吴玉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县级电力通信传输网的分析与优化[D]. 邓锡.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某智慧城市组网搭建跨多承载平面交互研究[D]. 周立. 云南大学, 2019(02)
- [10]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D]. 蔡文亮.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