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探测器,属于探测技术领域。该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与设置于该探测器主体上的激光发射件;该激光发射件用于发射激光,该激光用于指示该探测器主体的探测范围。通过激光发射件可观测激光照射在地面、墙面或其他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快速识别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当该实际探测范围偏离目标探测范围,通过转动该探测器,来调整该探测器的探测方向,进而改变该实际探测范围,使该实际探测范围覆盖目标探测范围,该探测器安装过程简单,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1)与设置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上的激光发射件(2);所述探测器主体(1)包括:探测头(11),所述探测头(11)为被动式红外探测头;所述激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第一子激光与第二子激光,所述激光发射件(2)的发光方向与所述探测头(11)的探测方向一致,且所述第一子激光与所述第二子激光之间的夹角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夹角相同。
设计方案
1.一种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1)与设置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上的激光发射件(2);
所述探测器主体(1)包括:探测头(11),所述探测头(11)为被动式红外探测头;
所述激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第一子激光与第二子激光,所述激光发射件(2)的发光方向与所述探测头(11)的探测方向一致,且所述第一子激光与所述第二子激光之间的夹角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夹角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头(11)的对称面与所述激光发射件(2)的对称面为同一个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件(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一电源(22)、第一电路板(23)、光源(24)、透光件(25)以及第一盖体(26);
所述第一电源(22)、所述光源(2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内,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3)电性耦接;
所述第一盖体(26)盖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1)上,所述第一盖体(26)上具有与所述光源(24)相对应的第一通孔(27);
所述透光件(2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26)内,另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27)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25)包括: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27)中的透光本体(251)和与所述透光本体(251)的周缘连接的安装部(252);
所述安装部(252)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26)内;
所述透光本体(251)包括:按照远离所述光源(24)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511)与棱镜(2512);
所述第一透镜(2511)用于散射所述光源(24)发射出的光线;
所述棱镜(2512)用于将散射后的光线分束成所述第一子激光与所述第二子激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4)包括:第一子光源(241)与第二子光源(242);
所述第一子光源(241)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子激光,所述第二子光源(242)用于发射所述第二子激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件(2)位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内腔中;
所述探测器主体(1)上具有与所述激光发射件(2)相对应的透光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件(2)通过连接件(3)设置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与所述探测器主体(1)的外形适配的弧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探测器主体(1)卡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主体(1)还包括:第二壳体(12)、第二盖体(13);
所述第二盖体(13)上具有第二通孔(14);
所述第二盖体(13)盖装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
所述探测头(11)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中,另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二通孔(14)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头(1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14)中的第二透镜(111),设置于第三通孔(112)中的导光柱(113),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内的热释电传感器(114)、第二电路板(115)与报警器(116);
所述热释电传感器(114)与所述报警器(116)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路板(115)电性耦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还包括:安装支架(4);
所述探测器主体(1)通过转动件(41)与所述安装支架(4)可转动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探测器。
背景技术
在安防、物联网技术领域,常需要使用探测器来探测目标探测区域内是否有人体活动,当探测到时,探测器发出警报。常用探测器中的一种是被动式红外探测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热释电传感器(或称为红外传感器)及报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只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红外辐射。一旦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红外线经光学系统聚焦,投射到热释电传感器上,就使热释电传感器产生突变电信号,从而发出警报。
目前,在安装探测器时,通常是基于目标探测范围,将探测器安装在适当的位置后,操作人员在目标探测范围内的某一测试位置走动,检验探测器是否发出报警信息,若未发出报警信息,说明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未能覆盖测试位置,需要重新调整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并再次进行测试和验证,直至确保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能够覆盖目标探测范围为止。
上述安装方式需要操作人员不断地测试和调整,使得安装过程比较复杂,时间和人力成本大,而且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探测器,能够解决目前常用的探测器的安装过程比较复杂,时间和人力成本大,而且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探测器,所述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与设置于所述探测器主体上的激光发射件;
所述探测器主体包括:探测头,所述探测头为被动式红外探测头;
所述激光发射件用于发射第一子激光与第二子激光,所述激光发射件的发光方向与所述探测头的探测方向一致,且所述第一子激光与所述第二子激光之间的夹角与所述探测器主体的探测夹角相同。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探测器主体的探测头的对称面与所述激光发射件的对称面为同一个平面。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激光发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源、第一电路板、光源、透光件以及第一盖体;
所述第一电源、所述光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耦接;
所述第一盖体盖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盖体上具有与所述光源相对应的第一通孔;
所述透光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内,另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中。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透光件包括: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透光本体和与所述透光本体的周缘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内;
所述透光本体包括:按照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与棱镜;
所述第一透镜用于散射所述光源发射出的光线;
所述棱镜用于将散射后的光线分束成所述第一子激光与所述第二子激光。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光源包括:第一子光源与第二子光源;
所述第一子光源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子激光,所述第二子光源用于发射所述第二子激光。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激光发射件位于所述探测器主体的内腔中;
所述探测器主体上具有与所述激光发射件相对应的透光孔。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激光发射件通过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探测器主体的外部。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探测器主体的外形适配的弧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探测器主体卡扣连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探测器主体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盖体与探测头;
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盖体盖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所述探测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中,另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探测头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透镜,设置于第三通孔中的导光柱,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热释电传感器、第二电路板与报警器;
所述热释电传感器与所述报警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耦接。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探测器还包括:安装支架;
所述探测器主体通过转动件与所述安装支架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激光发射件可观测激光照射在地面、墙面或其他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快速识别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当该实际探测范围偏离目标探测范围,通过转动该探测器,来调整该探测器的探测方向,进而改变该实际探测范围,使该实际探测范围覆盖目标探测范围,该探测器安装过程简单,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器的使用效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光发射件2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光发射件2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器主体1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
1-探测器主体;
11-探测头;
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通孔,113-导光柱,114-热释电传感器,115-第二电路板,116-报警器,117-第二电源;
12-第二壳体;
13-第二盖体;
14-第二通孔;
2-激光发射件;
21-第一壳体;
22-第一电源;
23-第一电路板;
24-光源;
241-第一子光源,242-第二子光源;
25-透光件;
251-透光本体;
2511-第一透镜,2512-棱镜;
252-安装部;
26-第一盖体;
27-第一通孔;
3-连接件;
31-卡槽,32-卡件;
4-安装支架;
41-转动件;
42-第三壳体;
43-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探测器,用于探测一定的区域内是否有人体活动,该探测器通常安装于目标探测范围附近的墙体或天花板上,在安装时,通过调整探测器的探测方向,来改变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使该实际探测范围覆盖目标探测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器的爆炸示意图,该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1与设置于该探测器主体1上的激光发射件2;该探测器主体1包括:探测头11,该探测头11为被动式红外探测头;该激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第一子激光与第二子激光,该激光发射件2的发光方向与该探测头11的探测方向一致,且该第一子激光与该第二子激光之间的夹角与该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夹角相同。
该探测器主体1的实际探测范围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该探测器主体1为被动式红外探测器,该探测器主体1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用于探测人体在实际探测范围内辐射的红外线,进而报警。
而该激光发射件2通过设置于该探测器主体1上,使其发射的激光的传播路径至少与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的边缘的一部分重合,该激光用于指示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范围,以便安装该探测器。
该探测器只需要两条激光线就能表示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既节能环保,又降低了该激光发射件2的制造难度,使其便于生产和组装。
对于该探测器主体1,其探测范围可以是如图2中左图所示的圆锥体的一部分的空间,该空间与地面之间的交线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圆弧部分和两条直线,圆弧部分到该探测器在地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于表示该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该探测距离与该探测器的性能和安装位置有关,当探测器不能沿上下方向转动时,该探测距离与理论探测距离一致。
交线部分的另外两条直线:第一探测边缘和第二探测边缘,该第一探测边缘与该探测器能确定第一平面,该第二探测边缘与该探测器能确定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即为上述的探测夹角,该探测夹角也用于表征该探测器的探测性能。
该第一子激光和第二子激光可以是一字线激光,一字线激光照射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为直线,该第一子激光和该第二子激光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如图2中的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光斑与该第一探测边缘重合,该第二光斑与该第二探测边缘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探测器,通过激光发射件2可观测激光照射在地面、墙面或其他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快速识别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该光斑可以参见图2中的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该实际探测范围与地面的交线为探测边缘,该探测边缘可以参见图2中的第一探测边缘和第二探测边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光斑与该探测边缘重合。当该第一光斑和该第二光斑所在的位置偏离目标探测范围与地面的交线时,表示该实际探测范围偏离目标探测范围,通过转动该探测器,来调整该探测器的探测方向,进而改变该实际探测范围,使该实际探测范围覆盖目标探测范围,该探测器安装过程简单,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探测器主体1的探测头11的对称面与该激光发射件2的对称面为同一个平面。
该探测头11用来探测红外线,该探测头11的探测范围可以是两个具有一定夹角的平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上述设置使该探测头11的探测方向与该激光发射件2的发光方向一致,并便于对该探测器主体1和该激光发射件2之间进行安装。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激光发射件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一电源22、第一电路板23、光源24、透光件25以及第一盖体26(参见图3);该第一电源22、该光源24分别位于该第一壳体21内,与该第一电路板23电性耦接;该第一盖体26盖装在该第一壳体21上,该第一盖体26上具有与该光源24相对应的第一通孔27;该透光件25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一盖体26内,另一端暴露于该第一通孔27中。
该第一电源22可以是电池,该第一壳体21可以为筒状,第二盖体13的形状与该第一壳体21适配,以对第一电源22、光源24以及第一电路板23进行保护。该第一电路板23上可以设有安装槽,该第一电源22和该光源24固定在该安装槽中,该第一电源22通过该第一电路板23中的电路结构为该光源24供电,以保证该激光发射件2能够发射激光。该光源24的发出的激光沿第一透光件25、第一通孔27的路径射出。
该第一电路板23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该第一壳体21的内壁上,例如,可以是卡扣方式,本实施例对上述固定方式不作限定;第一壳体21和第一盖体2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也可以是其他易于拆卸的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关于该第一子激光和该第二子激光的形成方式,本实施例给出两种可能示例:
第一种示例:该透光件25包括:暴露于该第一通孔27中的透光本体251和与该透光本体251的周缘连接的安装部252;该安装部252固定于该第一盖体26内;该透光本体251包括:按照远离该光源24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511与棱镜2512;该第一透镜2511用于散射该光源24发射出的光线;该棱镜2512用于将散射后的光线分束成该第一子激光与该第二子激光。
该安装部252用于将该透光本体251固定在该第一盖体26内,该安装部252可以是圆环状,以使该光源24发出的激光可以直接发射到该透光本体251中,该安装部252与该第一盖体2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该透光本体251用于与光源24配合,最终发射出第一子激光和第二子激光。当光源24发射的光为射线形时,经过第一透镜2511整合后能够发射出高准直度的两个点状光,该第一透镜2511可以是由多个透镜和分束器组成,两个点状光在经过棱镜2512打散后能够形成两条亮度均匀的光线,上述两条亮度均匀的光线即为上述第一子激光和第二子激光。
该第一透镜2511与该棱镜2512之间可以是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也可以是间隔设置,只要使该透光本体251折射后的光线与探测夹角相同即可。
第二种示例:请参见图4,该光源24包括:第一子光源241与第二子光源242;该第一子光源241用于发射该第一子激光,该第二子光源242用于发射该第二子激光。
上述光源24可以是直接发射一字线激光的光源24,该一字线激光经过该透光件25发射出去,如果两束一字线激光之间的夹角等于探测夹角,该透光件25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果两束一字线激光之间的夹角不等于探测夹角,使用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透光件25,通过折射,使发出的两束一字线激光之间的夹角等于探测夹角。
上述光源24也可以是普通激光,发射的光为射线形,经过第一透镜2511整合后能够发射出高准直度的两个点状光,该第一透镜2511可以是由多个透镜组成而成,在经过棱镜2512打散后能够形成两条亮度均匀的光线,上述两条亮度均匀的光线即为上述第一子激光和第二子激光。
关于该激光发射件2与该探测器主体1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给出两种可能示例:
第一种示例:该激光发射件2位于该探测器主体1的内腔中;该探测器主体1上具有与该激光发射件2相对应的透光孔。
该激光发射件2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扣的方式固定在该探测器主体1中,使得激光发射件2与探测器主体1之间的相对位置比较固定,该光斑与该探测边缘之间重合的准确性较高,提高了该探测器的使用性能。
第二种示例:该激光发射件2通过连接件3设置于该探测器主体1的外部。
基于上述设计,一个激光发射件2可以应用于多个探测器主体1的安装过程中,减小了探测器的体积,节省了探测器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连接件3为与该探测器主体1的外形适配的弧形结构。
该连接件3的外形可以参见图1,该探测器主体1的外形具有一定的弧度,将该连接件3设计为与该探测器主体1的外形适配的弧形结构,有利于该连接件3与该探测器主体1之间的固定,防止由于该连接件3和该探测器主体1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使该光斑与该探测边缘不重合。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连接件3与该探测器主体1卡扣连接。
可以在该探测器主体1上设置多个卡槽31,在该连接件3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多个匹配的卡件32,在安装在探测器主体1时,通过将该卡件32卡入相应的卡槽31中来连接该连接件3和该探测器主体1,在安装完毕后,将该卡件32从该卡槽31中取出,以便重复利用该连接件3和该激光发射件2,同时也有利于该探测器主体1的美观。该多个卡槽31的排布方式可以是在水平方向排成一排,以便使该连接件3的安装位置不会因为安装过程的操作误差而偏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能设计中,该探测器主体1包括:第二壳体12、第二盖体13与探测头11(参见图5);该第二盖体13上具有第二通孔14;该第二盖体13盖装在该第二壳体12上;该探测头11的一端位于该第二壳体12中,另一端暴露于该第二通孔14中。
该探测器主体1用于探测实际探测范围内是否有人体活动,第二壳体12和第二盖体13用于对该探测头11起到保护作用,该探测头11用于接收来自实际探测范围内的红外线。
该第二壳体12和第二盖体13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该探测头11的外形与该第二通孔14适配,该探测头11暴露于该第二通孔14外的部分的外形与该第二通孔14的外形一致,但尺寸略小于该第二通孔14的尺寸,而探测头11位于该第二通孔14内部的尺寸大于该第二通孔14的尺寸,从而使得该探测头11能够稳定的固定在该第二通孔14中。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探测头11包括:设置于该第二通孔14中的第二透镜111,设置于第三通孔112中的导光柱113,以及分别位于该第二壳体12内的热释电传感器114、第二电路板115与报警器116;该热释电传感器114与该报警器116分别与该第二电路板115电性耦接。
该第二电路板115中设有第二电源117,通过该第二电源117为该热释电传感器114和该报警器116供电。
应用时,来自实际探测范围内的红外线通过该第二透镜111被折射到该热释电传感器114中,该热释电传感器114探测到该红外线后,通过该第二电路板115将该信号发送给报警器116,该报警器116可以通过蜂鸣或闪光等方式报警,以及通过将该信号传输给远程的信号接收设备实现报警功能。
该导光柱113也与该第二电路板115电性耦接,该热释电传感器114探测到该红外线后,通过该第二电路板115将该信号发送给该导光柱113,该导光柱113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不同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指导安装人员的安装过程。例如,当接收到有人在实际探测区域内移动的信号时,该导光柱113显示为红色。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探测器还包括:安装支架4;该探测器主体1通过转动件41与该安装支架4可转动连接。
该探测器可以通过该安装支架4固定在墙上或天花板上,图5中的两种安装支架4用于将该探测器主体1安装在天花板上或墙上,通过两种安装支架4,该探测器主体1都能够实现以该转动件41的轴向为轴的转动,例如,当该转动件41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时,该探测器能在水平面内转动。
该安装支架4包括第三壳体42以及与第三壳体42连接的安装板43,安装板43上有安装孔,通过该安装孔将该安装支架4固定在墙上或天花板上。
该转动件41为柱状,外形与该第三壳体42的内腔的形状适配,该转动件41安装于该内腔中,能够在该内腔中转动。
该第三壳体42上设有长孔,该探测器主体1的第二壳体12通过该长孔来连接该转动件41,从而使该探测器主体1既连接在该安装支架4上,又可以通过该转动件41转动。
该探测器主体1的第二壳体12与该第三壳体42之间接触,且该探测器主体1的第二壳体12与该第三壳体42的接触面均具有锯齿形外壁,通过锯齿形外壁之间的咬合,使该探测器主体1与该安装支架4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探测器包括:探测器主体与设置于该探测器主体上的激光发射件;该激光发射件用于发射激光,该激光用于指示该探测器主体的探测范围。通过激光发射件可通过观测激光照射在地面、墙面或其他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快速识别该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当该实际探测范围偏离目标探测范围,通过转动该探测器,来调整该探测器的探测方向,进而改变该实际探测范围,使该实际探测范围覆盖目标探测范围,该探测器安装过程简单,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能直观地显示出探测器的实际探测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5044.3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417319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G01V 8/10
专利分类号:G01V8/10
范畴分类:31G;
申请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阡陌路555号
发明人:郑志国;杨东林
第一发明人:郑志国
当前权利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谢冬寒
代理机构:1113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探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