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文化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清,碧霞元君,信仰空间,朝拜场域
地方文化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周嘉[1](2019)在《地方神庙、信仰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以临清碧霞元君庙宇碑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清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碧霞元君信仰在该地区发展的历史较为久远。最早的碧霞宫创建于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旁边,随着临清城的营建以及城市的发展,位于砖城以西、运河以北的碧霞宫在明中叶以来得到复兴,成为当地的社区性祭祀中心。为了保障漕运安全,明王朝另置大批屯戍之兵于城郊运河两岸的乡村,加上地方乡绅耆老的主导作用,明后期万历年间在土城郊区发展出两处新的祭祀中心。明后期崇祯年间,临清城郊的歇马厅作为跨地域的仪式活动中心和宗教认同标志,吸引了来自华北各地的士绅、商人及香会组织,成为凝聚各种社会力量的信仰中心。歇马厅朝拜场域的最终形成,表明通过民间宗教的形式能够形成一种社会的基本联结。(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楚晗,谢涤湘,常江[2](2019)在《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关系研究——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荔枝湾涌1940年代以来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的关系,进而挖掘居民地方感变化机制。研究发现:荔枝湾涌居民的地方感主要受生态环境、建筑与配套服务、集体记忆、活动类型、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起主导性作用;积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集体记忆的保留与延续;消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破旧的居住环境及落后的配套服务;此外,文章提出内向型地方感和外向型地方感的概念,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在地方发展变迁过程中,地方感由内向型地方感转变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相结合的地方感。两种地方感相互作用,互相调节,更有利于地方稳定、开放、包容地发展。(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彭庆鸿,万振凡,万心[3](2019)在《疾病防治与地方文化变迁——以余江血防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疾病史研究,学界多侧重从社会史角度出发,缺乏从地方文化视角的研究。本文以余江血防为研究个案,对血防背景下余江地方文化变迁进行细致分析。横向看,在国家强大政治力推进的血防下,余江地方文化发生了"病态文化"、"激情文化"、"血防文化"叁个阶段的演变,这是一个曲折发展、相互交织的过程,是文化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纵向看,余江地方文化变迁反映出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的新变化:即民国时地方治理能力弱化与国家权力缺失,到建国初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全面下移与强化,再到改革开放后,地方元素又重新凸显。(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郝莹莹[4](2018)在《生计变迁对地方生态文化的影响——以西双版纳州大勐龙镇勐宋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经历了以刀耕火种的轮歇式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向以定耕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以及以稻谷、包谷等综合作物种植系统到以茶树栽培、管理的单一作物种植系统的转变以后,勐宋村的哈尼族传统社会开始发生转变。哈尼族社会由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复合的社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生计变迁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勐宋村哈尼族人已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因此在本篇文章中,笔者旨在探讨勐宋村哈尼族人的生计变迁对当地哈尼族本身已有的地方生态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从而更好的探析农村地区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利用自身的生态文化知识营造特色的村寨人居环境。(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罗强月[5](2018)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及文化变迁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橡胶种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叁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会促使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而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橡胶种植为例,分析了当地在种植橡胶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生态及社会文化变迁问题,并对其动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为了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民族地区在引进新型农作物或产业时,需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相契合,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而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6](2017)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地方名人故居文化的影响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景观的形成、变化及其机制是地方景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尤其需要回答地方文化景观变化的机制是什么。梳理该问题对于理解地方文化景观的形成,积极保护地方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什刹海地区作为案例研究区域,选择名人故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对名人故居文化变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传统名人故居文化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结构主义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产权的变迁影响到资本的流向,进而影响到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空间格局及文化;第二,土地产权的改变迭加上城市功能区的变化,使得部分名人故居逆转了投资缩减的状况,而这又加速了大量名人故居的投资缩减;第叁,多资本融合可以优化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是未来保护名人故居的途径,而多资本融含需要进行产权制度创新。(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王砂砂,李肖红[7](2017)在《旅游开发下地方族群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的社会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只要社会在发展,文化就会发生变迁。在旅游开发下的地方族群文化中,这种文化的变迁与涵化现象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旅游开发下地方族群文化变迁的研究,进而分析地方族群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下的社会意义,对我国地方族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及各族人民文化团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期刊2017-11-01)
刘俊,成天婵[8](2017)在《地方节庆变迁的权力机制研究——以广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方节庆作为一个可观测的指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讨论妈祖文化旅游节表层景观变迁基础上,以权力中继机构——巽寮妈祖理事会的成立原因、过程及运作为主线,展演仪式组织阶段资本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与协商,从而展现地方节庆变迁背后的权力机制。研究发现,资本与地方的博弈协商结果不局限于节庆重构本身,还催生出新的权力主体。这个权力主体对资本既依附又抗争,对地方社区既强势又民主,其特殊的成立动机、半官方的机构属性、复杂的内部关系使其成为节庆变迁中的中坚力量。这种基于资本与地方权力关系而产生,并同资本和地方一起推动节庆变迁的新型权力机构,补充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节庆变迁的微观层面权力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永州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8)
刘俊,成天婵[9](2017)在《地方节庆变迁的权力机制研究——以广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方节庆作为一个可观测的指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讨论妈祖文化旅游节表层景观变迁基础上,以权力中继机构——巽寮妈祖理事会的成立原因、过程及运作为主线,展演仪式组织阶段资本与地方间互动与协商,展现地方节庆变迁背后的权力机制。研究发现,资本与地方的博弈协商结果不局限于节庆重构本身,还催生新的权力主体。这个权力主体对资本既依附又抗争,对地方社区既强势又民主,特殊的成立动机、半官方的机构属性、复杂的内部关系使其成为节庆变迁中的中坚力量。这种基于资本与地方权力关系而产生,并同资本和地方一起推动节庆变迁的新型权力机构,补充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节庆变迁的微观层面权力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李敢[10](2017)在《文化产业与地方政府行动逻辑变迁——基于Z省H市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东部地区Z省的案例分析,本文尝试从县、市、省叁级地方政府角度论述文化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行动逻辑之间如何互动。相较于GDP锦标赛,在"文化强国(省、市、县)"政策背景下,随着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考核和晋升标准的转变,地方政府行动逻辑的新表现可能更多体现于"辖区包装"与"文化运作仪式性"。当然,无论是此处的"包装",还是其中的"仪式性",均存在多重面向,而非仅仅局限于消极层面。(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地方文化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荔枝湾涌1940年代以来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的关系,进而挖掘居民地方感变化机制。研究发现:荔枝湾涌居民的地方感主要受生态环境、建筑与配套服务、集体记忆、活动类型、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起主导性作用;积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集体记忆的保留与延续;消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破旧的居住环境及落后的配套服务;此外,文章提出内向型地方感和外向型地方感的概念,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在地方发展变迁过程中,地方感由内向型地方感转变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相结合的地方感。两种地方感相互作用,互相调节,更有利于地方稳定、开放、包容地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文化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周嘉.地方神庙、信仰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以临清碧霞元君庙宇碑刻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9
[2].楚晗,谢涤湘,常江.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关系研究——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9
[3].彭庆鸿,万振凡,万心.疾病防治与地方文化变迁——以余江血防为中心的考察[J].地方文化研究.2019
[4].郝莹莹.生计变迁对地方生态文化的影响——以西双版纳州大勐龙镇勐宋村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
[5].罗强月.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及文化变迁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橡胶种植为例[J].商业经济.2018
[6].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地方名人故居文化的影响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
[7].王砂砂,李肖红.旅游开发下地方族群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的社会意义[C].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
[8].刘俊,成天婵.地方节庆变迁的权力机制研究——以广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C].第十八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永州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2017
[9].刘俊,成天婵.地方节庆变迁的权力机制研究——以广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J].地理科学.2017
[10].李敢.文化产业与地方政府行动逻辑变迁——基于Z省H市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