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酚类物质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草酰乙酸,丙酮酸,丹参,柑橘,酵母,霉菌。
酚类物质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李菊,李玉梅,苟亚妮,张同霞,朱建龙[1](2019)在《酚酸类物质代谢及其化感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酚酸类物质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引起作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酚酸类物质的研究是解决作物自毒胁迫最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重点对酚酸类物质的分离、提取、鉴定和生物合成途径,及酚酸类物质对作物生长、生理、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归纳,以期为寻求作物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和高效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琪琳,陈路[2](2019)在《叁种酮酸与四大类物质代谢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种酮酸——丙酮酸、草酰乙酸与α-酮戊二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丙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在四大类有机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叁种酮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在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中的相互联系,旨在为生物化学教学以及学生后期阶段的综合复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邢丙聪[3](2019)在《丹参转录因子bHLH7与MYB39互作调控酚酸类及丹参酮类物质代谢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参中次生代谢物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是评价丹参药材品质的重要指标,这两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受到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转录因子不但可以直接调控遗传基因的表达,还介导了环境因子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调控。因此,揭示转录因子在丹参次生代谢中的调控机制是丹参代谢工程研究的前提,也可以为阐明丹参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本论文以毛状根为材料,对丹参5个bHLH家族转录因子调控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SmbHLH7与SmMYB39两个转录因子对酚酸类物质代谢的协同调控机制。具体结果如下:1.我们从丹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5个完整的bHLH家族转录因子,它们都包含了典型的HLH结构域,分别命名为:SmbHLH3、SmbHLH7、SmbHLH148、SmbHLH10和SmbHLH130。这几个转录因子基因在丹参植株六个不同部位(花、叶、茎、根皮、中柱、须根)均有表达,但是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同时,这几个转录因子基因不同程度的响应了MeJA、ABA和GA的诱导。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5个转录因子除SmbHLH10在细胞质中也有分布外,都位于细胞核中。2.分别获得了SmbHLH3、SmbHLH7、SmbHLH148、SmbHLH10和SmbHLH130的过表达毛状根,检测发现SmbHLH3负调控了叁种酚酸(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四种丹参酮(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ⅠⅠA)成分的代谢;SmbHLH7、SmbHLH148和SmbHLH130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的积累都是促进的作用;SmbHLH10对酚酸类成分代谢无显着调控作用,但促进了丹参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转基因毛状根中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表达相对于野生型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利用酵母单杂交实验发现SmbHLH3可以与酚酸类物质代谢途径上关键基因TAT和HPPR及丹参酮类物质代谢途径上关键基因KSL1和CYP76AH1启动子区的Gbox元件结合;SmbHLH7、SmbHLH148和SmbHLH130都可以结合到酚酸类物质代谢途径上C4H1、TAT、HPPR、CYP98A14和丹参酮类物质途径上DXS2、CPS1、CYP76AH1的启动子区;此外,SmbHLH148还可以结合到PAL1启动子上的G-box,SmbHLH7和SmbHLH130还可以结合到KSL1基因启动子区,但SmbHLH130与KSL1及CYP76AH1基因上的G-box结合较弱;SmbHLH10可与CPS1、CPS5及DXS2的启动子序列互作。3.前期我们研究发现了一个负调控酚酸类物质代谢的R2R3 MYB转录因子:SmMYB39,鉴于植物中bHLH转录因子通常会与MYB蛋白互作形成复合体调控次生代谢进行,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式对5个SmbHLH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SmbHLH7和SmbHLH130都可以与SmMYB39互作,但是包含pGBKT7-SmbHLH130与pGADT7-SmMYB39的酵母菌株生长较弱。对SmbHLH7和SmMYB39蛋白序列分析发现其互作区域可能位于各自N端,蛋白截短实验验证了这一猜测。4.分别获得了SmMYB39过表达和RNAi干扰的转基因毛状根,发现SmMYB39还负调控了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SmbHLH7的RNAi沉默毛状根中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的含量相对于对照都显着减少。分析发现SmMYB39和SmbHLH7调控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代谢的基因具有重迭。将SmbHLH7和SmMYB39共表达发现SmMYB39的表达量可以提高到对照的几百倍,而SmbHLH7的表达只提高了近10倍。在过表达SmbHLH7的同时将SmMYB39沉默后酚酸类和丹参酮物质的代谢得到促进,而且促进效果要高于单独过表达SmbHLH7或单独沉默SmMYB39。SmMYB39的过表达会抑制SmbHLH7的转录,沉默SmMYB39后SmbHLH7的表达得到提高;而过表达SmbHLH7会促进SmMYB39的转录,沉默SmbHLH7后SmMYB39的转录受到抑制。说明两个转录因子之间除在蛋白层面有相互调节之外,在转录层面也可以直接互相调控。本文通过对丹参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5个参与酚酸类或丹参酮类物质生物合成调控的SmbHLH基因,利用毛状根转基因技术对其功能进行了解析,并对这几个转录因子的靶基因进行了鉴定。还发现SmbHLH7与负调控因子SmMYB39对丹参活性成分代谢协同调控机制有叁个层面:SmMYB39与SmbHLH7竞争性的结合酚酸或丹参酮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负调控因子SmMYB39直接抑制SmbHLH7转录;SmMYB39与其他正调控的MYB竞争性结合SmbHLH7,使得正调控MBW复合体无法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李瑞民[4](2019)在《多组学分析中国野生毛葡萄芪类物质代谢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欧洲葡萄品种因其优质与高产的特性被广泛用于酿酒、鲜食及制汁、制干。欧洲葡萄突出缺点是抗病抗逆性差,尤其易感白粉病。研究表明,葡萄中的芪类物质白藜芦醇既有植保素的抑菌作用,又有助于人体健康。中国是葡萄叁大起源中心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抗性资源与抗性基因。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不仅抗病性强而且白藜芦醇含量高,但是其白藜芦醇代谢调控途径研究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毛葡萄‘丹凤-2’为材料,以欧洲葡萄品种‘赤霞珠’为对照,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多组学联用,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丹凤-2’白藜芦醇含量高的遗传机制,挖掘调控白藜芦醇合成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解析白藜芦醇代谢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转录组测序表明其中丹凤-2表达基因数目为19,008个,赤霞珠表达基因数目为19,373个。‘丹凤-2’存在54条芪合成酶基因,而‘赤霞珠’中为48条。其中,‘丹凤-2’存在6条特异芪合成酶转录本。通过对‘丹凤-2’和‘赤霞珠’的果实在四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两者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GO富集,KEGG富集以及MapMan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发现在转色期和成熟期差异表达代谢途径主要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光合途径,细胞壁组分代谢以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并且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芪合成酶基因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在‘丹凤-2’中高表达,而在‘赤霞珠’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高表达。除芪类代谢相关基因外,还发现生物胁迫基因、抗病基因、转录因子基因、光合基因、脂肪代谢基因、细胞壁组分有关基因和木质素基因等差异表达基因,在‘丹凤-2’和‘赤霞珠’中表达增强基因数目分别为:72个/116个,46个/70个,179个/150个,50个/1个,66个/62个,26个/91个以及14个/24个。‘丹凤-2’在转录因子基因增强表达基因数目明显多于‘赤霞珠’,预示‘丹凤-2’在转录调控相关代谢途径强于‘赤霞珠’。2、蛋白质组测序得到3,751个蛋白质,包括细胞过程(1,180个),发育过程(198个),生长(4个),免疫系统过程(26个),细胞和组织互作(120个),定位(181个),代谢过程(269个),调节(355个),再生(1个),胁迫应答(544个)和其它(227个)。通过蛋白质组分析‘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在四个发育时期差异表达的蛋白,发现芪合成酶和查尔酮合成酶在次生代谢途径中竞争底物香豆酰辅酶A,在‘丹凤-2’果实发育的转色期和成熟期,芪合成酶和芪类物质合成生物学过程得到增强。3、通过代谢组分析‘丹凤-2’和‘赤霞珠’在果实发育四个时期差异积累的代谢物质,共鉴定到203种物质,其中,‘丹凤-2’中芪合成酶和查尔酮合成酶的上游物质包括苯丙氨酸、羟基肉桂酸积累量高于‘赤霞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在硬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和成熟期中白藜芦醇及云杉新苷的含量,发现‘丹凤-2’在各发育时期芪类物质含量均高于‘赤霞珠’。并且在‘丹凤-2’果实成熟期白藜芦醇及云杉新苷含量最高。同时,对‘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在四个发育时期黄酮类物质和花青苷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赤霞珠’果实中黄酮类物质和花青苷类物质整体含量显着高于‘丹凤-2’。4、以白藜芦醇为底物,在氧甲基转移酶,漆酶和白藜芦醇糖基转移酶催化下分别生成紫檀芪,葡萄素和云杉新苷。用全基因组分析苯丙氨酸代谢途中与白藜芦醇衍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家族,鉴定到58条氧甲基转移酶基因,77条漆酶基因和49条白藜芦醇糖基转移酶基因。通过聚类、基因结构与基因保守模体的分析,发现葡萄白藜芦醇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存在功能冗余和功能分化,并且具有时空表达差异,其中叁类基因在‘丹凤-2’表达水平均高于‘赤霞珠’。5、芪合成酶基因表达受6类转录因子调控。通过共表达分析筛选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转录因子,鉴定到52个候选正调控转录因子,包括6个bHLH,2个bZIP,19个ERF,16个MYB,8个WRKY和1个NAC基因;同时鉴定到3个候选负调控转录因子,分别为1个bHLH,1个MYB和1个bZIP基因。其中,‘丹凤-2’中有5个bHLH,1个bZIP,16个ERF,12个MYB,8个WRKY和1个NAC基因共计43个转录因子基因上调表达,而‘赤霞珠’中只有9个转录因子基因上调表达。进一步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结果表明12个得分最高的候选转录因子中11个转录因子与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结合。此外,我们初步研究了一个与拟南芥脱落酸合成调节转录因子ATAF1同源的转录因子VqNAC1的功能。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中瞬时表达VqNAC1促进芪类物质积累,并且增加了脱落酸合成相关基因以及PR1基因的表达。6、在转录组数据中发现的1,112条长链非编码RNA进行了共表达分析,筛选到4条参与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候选长链非编码RNA;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其中的2条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上调芪合成酶基因表达。综上所述,经过多组学分析两个材料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使用GO富集,KEGG富集以及MapMan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及生物学过程,揭示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与芪类物质产物累积的内在因素与调控网络关系;发现了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在‘丹凤-2’中鉴定到6个特异芪合成酶转录本以及2个参与调芪合成酶基因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的新发现,这些基因数据信息为今后系统研究与利用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的芪合成酶基因及其调控表达功能,与欧洲葡萄品种杂交,提高抗病性与芪类物质含量的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傅雁辉,赵泽文,徐佳明,李赛英,刘冲[5](2019)在《链霉菌JD211产活性物质对采后柑橘抗氧化酶和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链霉菌JD211所产活性物质对采后柑橘自然贮藏果实氧化抗性的影响,采用链霉菌JD211活性物质涂膜处理采后柑橘,以蒸馏水为对照,测定采后柑橘抗氧化酶、总酚、总黄酮等指标。。结果表明,贮藏第60天时,PAL和SOD活性达到最高,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05%、47.78%。第50天时POD活性达到最高值,比对照组提高了49.86%。第40天时PPO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其中处理组活性比对照组提高了91.38%,总黄酮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提高了55.10%。40 d至贮藏末期总酚含量处理组均大于对照组,第60天处理组比对照组提高了20.85%。贮藏第30天时,柑橘果皮二氢槲皮素、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36.42%、181.77%、64.12%、40.20%,柑橘果肉柚皮苷、橙皮苷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3.02%、34.76%。链霉菌JD211活性物质提高了采后柑橘果实抗病性和抗氧化性,具有开发成新型绿色无公害的果蔬类防腐保鲜剂的潜能。(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贺文俊,何佳,孙志浩,杨铁钊[6](2019)在《烟草烟叶多酚类物质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多酚类物质对烟草生长发育和烟叶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烤烟品质和特色烟叶生产提供参考,从遗传因素、生态因素、施氮水平及农艺措施等方面阐述其对烟草烟叶多酚类物质代谢影响;并对多酚类物质的研究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周新建,赵双,傅茂润,杨晓颖,韩聪[7](2018)在《外源乙烯对马铃薯萌芽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外源乙烯对马铃薯萌芽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设立4个处理:M0为清水清洗处理,M1、M2、M3分别为在水中将1、2、3包乙烯固体释放剂浸泡,对休眠期已过的马铃薯块茎进行处理。采用Folin酚法、p H示差法等方法,定期测定总酚、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变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酚类物质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源乙烯对马铃薯酚类物质有明显的影响,可明显抑制马铃薯块茎中总酚的积累,且1包固体乙烯释放剂(2.5 g)的效果更明显;马铃薯块茎中总黄酮积累速度明显减慢,3包固体乙烯释放剂(7.5 g)的效果则更明显。另外,花青素含量会因外源乙烯的处理而降低,尤其是3包固体乙烯释放剂(7.5 g)处理组。外源乙烯对酚类组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咖啡酸、香草酸以及槲皮素上,而对其他组分影响较小。结论外源乙烯抑制马铃薯发芽的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受到了影响,总酚、总黄酮的积累速度发生明显的降低。(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龙[8](2017)在《酯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对冷藏南果梨香气变淡的影响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果梨是辽宁省的特产水果,采收期为9月上、中旬。采收时的南果梨肉脆、汁少、无香气,但后熟后的南果梨多汁、果肉绵软、香气浓郁。南果梨贮藏期短,在常温贮藏半个月左右达到最佳食用期,随后果实会快速衰老。目前,国内普遍通过冷藏来延长其贮藏期。然而,生产中发现,经过冷藏的南果梨在后熟至最佳食用期时香气明显变淡,严重影响了冷藏南果梨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南果梨经冷藏后香气变淡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南果梨采后自然后熟及冷藏后常温货架期间酯类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变化、酯类香气代谢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及相应蛋白的表达。采用程序降温处理的方法,调控冷藏南果梨香气转淡的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western blot检测南果梨组织蛋白质表达的条件,得出优化条件为:选用Trizol法提取南果梨果实总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的最适上样量为50μg,抗体孵育最适时间为一抗室温、摇床条件下孵育2 h,二抗置于摇床上在室温条件下孵育1h,采用ECL化学发光分析试验结果,南果梨果实Actin、LOX及AAT蛋白一抗的最适稀释比分别为1:400、1:200和1:600。(2)冷藏90 d和180 d后的常温货架期间,酯类香气成分的种类和总酯含量均出现减少,且冷藏时间越长,酯类香气成分损失越严重。冷藏180d的南果梨果实在常温货架期间,脂氧合酶(lipoxidase,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yltransferase,AAT)活性及LOX蛋白表达出现的高峰较冷藏90 d的处理提早3 d,LOX和AAT的蛋白表达及AAT活性在整个常温货架期间显着低于冷藏90 d的处理,冷藏后常温最佳食用期时LOX蛋白表达、AAT活性与对应蛋白表达量均受到抑制,且随冷藏时间延长,抑制现象越明显。说明AAT活性、AAT及LOX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影响了南果梨果实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可能与南果梨果实酯类香气的变淡相关。(3)程序降温处理的南果梨冷藏期间及冷藏90d后的常温货架期间,当果实后熟至最佳食用期时酯类香气的种类和总酯含量较常规冷藏组有大幅度提升,主要的酯类香气成分均显着高于常规冷藏组。程序降温处理提高了 LOX和AAT的活性和对应蛋白表达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果梨酯类香气的生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20)
王璇,理永霞,刘振宇,吕全,贾秀贞[9](2017)在《松材线虫CYP450基因与松树蒎烯类物质代谢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松材线虫CYP450基因和寄主萜烯类物质代谢的时间特异性,研究松材线虫解毒相关CYP450基因与寄主蒎烯类物质代谢之间的相关性,为该病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松材线虫接种5年生马尾松后,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松材线虫CYP450基因和寄主萜烯合成酶基因表达模式,同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寄主松树主要萜烯类物质代谢规律。【结果】松材线虫接种5年生马尾松后,松树蒎烯合成酶基因分别在第6天和第21天上调表达,而寄主松树体内α-蒎烯和β-蒎烯也具有2个峰值,分别在第9天和第27天时含量最高。松材线虫CYP-33C9基因在第12天和第15天大量表达,CYP-33C4基因在接种后第21天表达量最高。【结论】松材线虫的入侵引起松树蒎烯合成酶基因上调表达,生物合成大量蒎烯类物质,松材线虫CYP450基因响应松树蒎烯类物质的大量积累而上调表达。因此,根据松材线虫CYP450基因与松树蒎烯类物质代谢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推测CYP450基因可能参与了松材线虫蒎烯类物质代谢过程,可能是松材线虫致病相关基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姜凯凯[10](2017)在《温度对葡萄酒酵母酯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与酿酒酵母酯类相关的4个基因(ATF1,EHT1,IAH1和FAA1),选取4株酿酒酵母,发酵模拟葡萄汁培养基,设置4个不同的温度段(8℃,15℃,25℃和8℃-15℃-25℃回温)发酵,发酵过程中取样,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时间点酿酒酵母的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模拟酒液的酯类物质含量,探究不同温度,不同菌株对基因表达量以及酯类物质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8℃发酵时,D254的基因表达量整体较高,发酵液中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2-己烯酸乙酯含量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种类最多,此温度下发酵时,4个菌株发酵液中乙基酯的含量较高,癸酸酯含量最低;在15℃发酵时,Y2的基因表达量较高,发酵液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庚酸乙酯、2-己烯酸乙酯、己酸异丁酯、壬酸乙酯和辛酸异丁酯含量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种类最多;在25℃时,S1的表达量较高,发酵液中庚酸乙酯、己酸异丁酯、辛酸3-甲基丁酯和丁二酸二乙酯含量较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Y2的种类最多;在8-15-25℃回温发酵时,4个菌株表达量差异较小,发酵液中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Y2的种类最多;相同菌株在不同温度发酵时,15℃时基因表达量相对较高,发酵结束后得到的模拟酒液酯类物质总量较少,同样地,酯类物质种类较多。本实验发现ATF1基因的表达量高时,乙酸乙酯的含量同样较高,IAH1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时,乙酸异戊酯的含量也较高,当EHT1基因表达量较高时,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升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与不同酵母对酯类物质相关基因以及酯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与进一步研究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30)
酚类物质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种酮酸——丙酮酸、草酰乙酸与α-酮戊二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丙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在四大类有机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叁种酮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在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中的相互联系,旨在为生物化学教学以及学生后期阶段的综合复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酚类物质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菊,李玉梅,苟亚妮,张同霞,朱建龙.酚酸类物质代谢及其化感效应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2].王琪琳,陈路.叁种酮酸与四大类物质代谢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9
[3].邢丙聪.丹参转录因子bHLH7与MYB39互作调控酚酸类及丹参酮类物质代谢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4].李瑞民.多组学分析中国野生毛葡萄芪类物质代谢调控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傅雁辉,赵泽文,徐佳明,李赛英,刘冲.链霉菌JD211产活性物质对采后柑橘抗氧化酶和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贺文俊,何佳,孙志浩,杨铁钊.烟草烟叶多酚类物质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9
[7].周新建,赵双,傅茂润,杨晓颖,韩聪.外源乙烯对马铃薯萌芽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8].王龙.酯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对冷藏南果梨香气变淡的影响及其调控[D].沈阳农业大学.2017
[9].王璇,理永霞,刘振宇,吕全,贾秀贞.松材线虫CYP450基因与松树蒎烯类物质代谢的相关性[J].林业科学.2017
[10].姜凯凯.温度对葡萄酒酵母酯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