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流行语具有表达方便、形象生动、标新立异、易于传播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另类元素、娱乐特点、所涉内容甚至是消极表达,都折射出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解析网络流行语,做好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工作,要树立平等、尊重、互动的理念,要研究流行、善用流行、引领流行,要积极运用新鲜、时尚、生动元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解析;青年群体;教育引导
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区别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这些语言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甚至流行开来,形成特殊的“网络流行语”,映射并影响着现实社会。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创造和传播的重要群体。解析网络流行语,对于真实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进而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闸基高程3.9~8.2m为第②层壤土,构成地基直接持力层,具中等压缩性,微透水性,稳定性较好。高程3.3~3.3m为②1层粉土,中密,具中等透水性,渗透稳定性较差,具液化潜势。高程3.3m以下为③壤土,具中等压缩性,微透水性,土质不均匀,含腐殖质和贝壳碎屑等。
1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所谓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实时或相对延时的形式,以文字、数字、字母、符号为主要载体,存在并流行于网络空间,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这房子在旷野里,才会这么冷,青梅居的九楼,也有从旷野里吹来的风雪,青梅居会冷吗?应该不会的吧,那新建的房子,不是吹嘘有外墙保温系统吗?即使没有,新建的楼房,密封也好,怎么会任由这北风呼呼地吹进来又呼呼地吹出去?李倩倩、弟弟和妈,此刻都睡在那栋房子里,他们都不会感觉到寒冷。
1)表达方便。一些网络流行语通过数字、英语单词缩写、符号等表达相应意思或心情。如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88(再见)、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等。这对于人们在网上通过文字输入进行即时交流来说十分便捷。
此外,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多元的价值取向。他们既肯定集体主义,也呼求以人为本;既反对诚信缺失,也认同功利至上;既有对传统价值和真善美推崇,也有对“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认可和对“凤姐”“伪娘”的宽容。
4)易于传播。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阶段的流行甚至疯狂传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问题的解决,就不再被人频繁使用或提及。如《大话西游》中的无厘头式对白等。
3)标新立异。一些网络流行语通过语言结构的改变、错别字、中英文混用等,用非传统的方式表达出网民都能理解的意思。如“偶稀饭”(我喜欢)、out(落伍了)等。
2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青年群体特征
2)另类元素折射出群体的个性特征。当前青年群体基本都是“95后”“00后”群体,思想活跃,主体意识较强,追求自我价值认可和价值超越。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是“6+1”的家庭中心。以中国移动广告语“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代表的众多自我褒扬的流行语使用频率居高不下,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趋势,充分反映了当代青年注重个体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本位主义特征。
1)流行原因折射出群体的聚合心理。由于年轻人特有的敏感心理,他们大多既自恋又自卑,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觉得前途渺茫。这种矛盾的心理和对自己未来角色的无法定位,使得他们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又希望得到多方面的认同。由于个人交往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于是他们转而寻求与自己相似心理特征的人群中所能达到的相对默契。
青年群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幽默诙谐、新颖独特的网络流行语有特殊偏好,在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创作者、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1]。纵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分析其流行原因及话语内涵,不难看出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4)所涉内容折射出群体的社会关切。盘点近十年网络流行语可以发现,反映对社会热点问题看法的流行语占有很大比例,其流行度往往也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如“欺实马”(杭州胡斌交通肇事案)、“躲猫猫”“做人不能太CNN”等。这些反映出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对社会管理的积极参与,这在青年群体中体现的尤为突出[2]。同时,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民主自由、公开透明和关注弱势的强烈呼声。
3)娱乐特点折射出群体的生活态度。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为青年群体所喜欢,一方面是因为枯燥的文字和感官刺激不明显的电脑屏幕无法给网络交流带来愉悦和乐趣,而网络流行语则能显著弥补网络交流缺陷。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群体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高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都使得他们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他们大多喜欢幽默诙谐甚至调侃的方式宣泄压力,而不喜欢庄重严肃的深沉。
5)消极表达折射出群体的偶尔迷茫。当代青年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长辈关爱十分集中的环境里,但这无法改变他们从小独自长大的现实,社交生活基本限于课堂和课外补习班。这一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取向。尽管成长条件优越,但也难以消除“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样一种心境。一些网络大狂欢的背后,难掩网民生活中偶尔的无聊和寂寞。
3.侧向示范法。即体育老师侧向站立,和学生成直角之势,一般演示的是前后方向的动作,如跨栏跑的“摆动腿”“起跨腿”这些上栏动作,后蹬动作和提拉动作等等。
2)形象生动。网络流行语一般通过谐音、方言、成语、影视作品台词等,通过诙谐、幽默等方式反映社会现实标签化。如“躲猫猫”“欺实马”“富二代”“囧”等。
2009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了王述金托人送来的一包茶叶,香气扑鼻。我深知这包茶叶分量,它饱含着对我的希望。
3 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无疑为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打开了一扇窗户。解析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我们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机制,不断更新教育引导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1)要树立平等、尊重、互动的理念。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现象,除了网络技术支持、青年群体自身特点、社会环境等原因外,还有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冲突造成的沟通不畅。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后喻文化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3]。而网络时代则是典型的后喻文化类型。后喻文化中的流行文化,很多时候更加强调小众化,其本意就是隔离主流文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代际间的持续对话与沟通。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转变工作理念和认知习惯,尊重每一个个体,树立平等的观念,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主动。
四川省2015年GDP增速7.9%,2016年增速为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势头良好,四川居民消费结构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是加工转化用粮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以大米为主的口粮消费呈稳中略降的态势。2011-2014年四川居民口粮的消费量出现小幅度下降,但肉类、禽类、水产品和奶制品的消费量总体上升使得饲料用粮成为全省第二大口粮消费的主要用粮渠道,在口粮小幅度下降和其他食品消费量大幅度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可以预见未来四川省的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2011-2014年四川全体居民消费结构见表5)
2)要研究流行、善用流行、引领流行。在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熟悉网络话语体系,研究网络流行语及其形成的流行文化。一段时间来,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褒贬不一,认为它是垃圾、污染了语言的健康发展,对网络流行言行表现出普遍否定的态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应持积极的态度,将网络流行语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发挥流行语形象生动、轻松活泼、易为青年所接受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流行语的合理使用,拉近与青年群体的心理距离,取得他们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要趋利避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帮助青年群体形成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和自我导向机制,自觉主动的对流行语进行辨析、筛选、扬弃。要善于从网络流行语中寻找出工作的着力点,把握群体的思想脉搏,及时因势利导,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3)要积极运用新鲜、时尚、生动元素。追求时尚、新奇,喜欢轻松、快乐等心理特征,是青年人的天性使然。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陈旧话语形式表达的传播效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学生越来越喜欢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更加生动、直观、有趣的信息。而对于“灌输式”的宣传说教则往往表现出排斥心态,哪怕内容再好也不能完全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于参与式、时尚化、实践性的活动,他们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较强的新鲜感,而一旦形成兴趣,则能展示出令人吃惊的创造性和投入精神。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舍得扬弃一些已经成熟但也难以激发青年群体兴趣的模式,积极运用新的话语体系(如网络语言)、新的传播途径(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的表现形式(如视频、图片、游戏、流行音乐、实践活动等),在主流价值传播中引入新鲜、时尚、生动元素,将教育引导工作常做常新,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青年群体更加主动接受。
参考文献
[1]郭亮,王永贵.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03-107.
[2]陈路,李玉,等.首都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状况及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70-77.
[3]尹良润.数字化时代的流行文化——以网络“火星文”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69.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9)20-0080-02
作者简介:夏镇波,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标签:流行语论文; 群体论文; 网络论文; 青年论文; 生动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20期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