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摄取论文_杨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摄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丁酸,静脉,脱羧酶,氨基,浆膜,兴奋性,谷氨酸。

脑摄取论文文献综述

杨晶晶[1](2013)在《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GAT-1 mRNA和GAD65 mRN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麻醉、门诊短小手术中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发挥功能的基础,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是丙泊酚麻醉的主要机制之一。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受体分布广泛但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和不同的药理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特性。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发现,丙泊酚通过GABA和GABAA受体复合体立体别构作用激活C1-通道从而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GABAA受体可分为突触型和突触外型,激动突触型GABAA受体可产生一种相位性抑制电流,而激动突触外GABAA受体则产生一种紧张性抑制电流,两种电流均受GABA浓度的调节。GABA浓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谷氨酸脱羧酶(GAD)的合成和γ氨基丁酸转运体(GAT)的摄取和释放作用。GAD是GABA合成的限速酶,脑内有GAD65和GAD67两种亚型,且分别是两种独立的基因调控的产物。目前GAD65相关的离体研究和在体研究主要采用转基因技术,并取得以下发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GAD65在GABA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而GAD67则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发挥此作用;GAD65基因敲除小鼠紧张性抑制电流明显下降,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而对炎性痛的敏感性不变,对丙泊酚的反应性下降而对氯胺酮的反应性不变。以上研究表明GAD65在合成用于神经传递的GABA中起关键作用,GAD65介导的GABA合成在丙泊酚麻醉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GAT是一种调节GABA神经元活动的重要糖蛋白,分囊泡转运体和浆膜转运体。浆膜GAT有四种亚型即GAT-1, GAT-2, GAT-3和GAT-4(或称BGT-1),根据各亚型的分布及与GABA亲和力的大小,GAT-1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GAT-1在调节神经终端GABA稳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Wu等发现氨基己酸通过GAT的逆向转运引起邻近细胞GABA外流进而激活GABAA受体。在其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相位性GABA能突触传递和紧张性抑制可以被独立地调节并在控制神经兴奋性中发挥互补作用,GAT的平衡是调节突触周围环境GABA浓度和紧张性GABA能抑制性电流的决定因素。在大脑皮层不管是在相位性GABA能突触传递还是在紧张性抑制中,GAT-1都起主导作用。有研究表明丙泊酚能够以突触前机制影响GABA的摄取和释放,纯化的纹状体突触小体对[3H]GABA的摄取可以被丙泊酚剂量依赖性地可逆地抑制,丙泊酚并不影响钾离子激发的纹状体神经末梢对[3H]GABA的释放,丙泊酚对鼠脑皮层突触的自发性GABA释放和钾离子激发的GABA释放都有强化作用。也有研究表明0.3-100μM的丙泊酚不影响大鼠皮质突触体GABA的摄取和非Ca+依赖性的释放。以上研究着眼于观察GAT-1在调节GABA能神经活性方面的作用以及丙泊酚对GABA摄取和释放的影响,丙泊酚对GAT-1的影响如何目前尚未见报导。我们前期研究表明,脑摄取平衡时深麻醉组犬各脑区GABA浓度均明显高于浅麻醉组,背侧丘脑和下丘脑GABA变化率高于其他脑组织。本研究,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观察丙泊酚脑摄取平衡时犬脑不同区域(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额叶)GAD65mRNA和GAT-1mRNA的表达,进一步探讨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中枢不同区域GABA合成、摄取和释放相关因子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动物分组和标本采集18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体重10-12kg(由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实验前禁食、水12h。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快速静脉注射10%氯化钾(KCl)注射液2mg/kg处死;L组和H组分别由右后肢大隐静脉15s内注入1%丙泊酚注射液5.5mg/kg和7.0mg/kg,达到有效麻醉深度即(眼睑反射及踏板反射消失)后,经口插入ID9号气管导管,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吸入纯氧,调节呼吸频率(20-25)次/分,潮气量15ml/kg,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38mmHg,犬尾尖端接指套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SP02>95%。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下分离右股动脉,置入22G肝素化套管,接BeneViewT8多参数监护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脉率(PR),续以丙泊酚55mg/kg/h和70mg/kg/h恒速静注50min,分别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m1,注入含肝素的真空采血管中,充分混匀,4℃低温保存。同时快速静脉注射10%KC1注射液2mg/kg处死实验犬。叁组均解剖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和额叶组织(0.15-0.3g),剔除血管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迹,-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2HPLC-UV检测丙泊酚血浆浓度血标本在4℃低温高速离心机中离心10min (3500r/min)分离血浆,取血浆200μ1置于EP管中,加入乙腈400μl后旋涡器震荡2min,再离心10min (10000r/min),取上清液20μl,采用岛津LC-20A色谱仪和SPD-M20A紫外检测器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Shim-pack VP-ODS,250mm×4.6mm),保护柱(Shim-pack GVP-ODS,10mm×4.6mm),流动相A为纯水,流动相B为甲醇,A:B为15:85,自动进样量20μl,柱温:4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0nm。所用试剂为分析纯。3脑区筛选方案将同一组6只实验动物同一脑区的的脑组织取等质量混和在一起,混合后的脑组织质量为0.1g。叁组实验动物7个脑区的组织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得到21个混合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这21个标本中GAT-1mRNA和GAD65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出组间表达差异显着的脑区(差异倍数>2)。在筛选出的脑区,应用qRT-PCR检测每只实验动物脑组织GAT-1mRNA和GAD65mRNA的表达水平。每一反应均设两个复孔。4qRTPCR检测脑组织中GAT-1mRNA和GAD65mRNA的表达水平按照R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总RNA提取,提取的RNA保存于-80℃超低温冰箱中,或立即用于反转录(RT)。按照RNA反转录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RT,反应条件为42℃30min,100℃3mm,反应产物cDNA置-20℃保存。利用SYBR Green I染料法进行qRT-PCR检测,反应条件:预变性95℃10mmin,扩增与定量95℃10s,60℃30s,共40个循环。反应结束后制作熔解曲线(条件为从55℃到95℃以0.1℃/s的速度逐渐升温并持续进行荧光定量)。将从MXPro4.01软件输出的Ct值利用2-ΔΔCt法进行计算。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x±s)。L组及H组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颈内动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及颈内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同一脑区GAT-1mRNA及GAD65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及组内不同脑区变化率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Tambane'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叁组实验犬年龄、体重、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过程实验犬呼吸循环平稳,无呕吐、呛咳等不良反应,平均动脉压和脉搏在犬正常生理值范围内波动。丙泊酚恒速静注50min时,L组和H组MAP分别为(77.00±6.90)mmHg.(54.17±5.98)mmHg,PR分别为(115.50±5.17)次/分、(89.00±4.10)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静脉输注50min时,L组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为(3.18±0.06) μg/ml和(3.12±0.09)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为(6.21±0.07)和(6.13±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脑区筛选结果等质量预混法筛选结果表明,下丘脑、背侧丘脑和海马GAT-1mRNA和GAD65mRNA的表达水平,L组和H组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而其它脑区未见明显差异。4不同脑区GAT-1mRNA和GAD65mRNA的相对表达量下丘脑GAT-1mRNA的相对表达量,L组和H组(1.76±0.08,1.91±0.21)均明显高于C组(1.09±0.46;P<0.05&P<0.01),L组和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GAT-1mRNA的相对表达量,L组和H组(1.85±0.41,2.03±0.33)均明显高于C组(1.03±0.27;P<0.01),L组和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和海马GAT-1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率,L组分别为61.26%±7.17%和79.34%±39.95%,H组分别为74.64%±19.63%和97.12%±3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GA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叁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背侧丘脑GAD65mRNA的相对表达量,L组和H组(1.69±0.28,1.75±0.30)均明显高于C组(1.09±0.43;P<0.01),L组和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量的变化率L组和H组分别为59.28%±27.02%和60.980±27.85%。下丘脑和海马GAD65mRNA相对表达量叁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恒速静注50min时,犬脑对丙泊酚的摄取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丙泊酚可明显上调下丘脑和海马GAT-1mRNA以及背侧丘脑GAD65mRNA的表达。2本实验,丙泊酚对犬脑GAT-1mRNA和GAD65mRNA的影响呈非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8)

李洋[2](2013)在《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2 mRN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脉全麻药物丙泊酚因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代谢迅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的诱导、维持以及重症病人的镇静,但其中枢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在全麻药物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探讨丙泊酚对不同脑区神经递质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其中枢作用机制。谷氨酸(glutamate acid)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痛觉传导、中枢过敏、学习记忆、神经生长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多的兴奋性递质,一旦发生调节障碍就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能够终止谷氨酸能神经传递,以防止胞外谷氨酸浓度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但叔丁基过氧化氢能够抑制机体的这种保护机制。应用丙泊酚可以防止和逆转叔丁基过氧化氢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这或许可以避免突触外谷氨酸病理性增加,从而延缓或阻止兴奋性神经元的死亡。然而神经胶质细胞外的谷氨酸代谢酶系统对谷氨酸含量影响甚微,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转运体分高亲和力转运体,即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和低亲和力转运体,即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两种类型,目前已知的位于细胞膜的EAATs有5种,其中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在啮齿类动物又称为GLT-1)能逆浓度梯度从胞外向胞内摄取谷氨酸,中止谷氨酸能神经递质传递,与脑中大部分谷氨酸的摄取密切相关。病理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上EAAT2功能及表达会发生异常,这将导致细胞外谷氨酸异常堆积,许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与此密切相关。SD大鼠鞘内注射EAAT2选择性抑制剂DHK能够增加异氟醚的MAC值。临床浓度下的异氟醚(1%-3%)还能以时间、钠离子和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中GLAST和GLT-1的最大转运速率(Vmax)及配体亲和力(Km)。浓度在1~1000μmol之间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不改变谷氨酸诱导出的内向电流,而浓度为0.3~300μmol的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和氯胺酮对GLT-1转运功能的影响也十分微弱。但在缺血缺氧状态下,GLT-1能够逆向转运谷氨酸,此时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可以发挥脑保护作用,减弱其逆向转运作用,但未发现硫喷妥钠和丙泊酚具有这种保护作用。临床浓度下的丙泊酚和非特异性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细胞的缺血保护作用相当,但不能被GLT-1拮抗剂阻断。这表明,丙泊酚的缺血保护作用不是通过谷氨酸转运体发挥作用的。研究发现,GLT-1的表达对缝隙连接具有依赖性,而丙泊酚作为缝隙连接阻断剂能够抑制GLT-1的表达。这些结论表明,多种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影响均与EAAT2密切相关。丙泊酚的全麻作用可能与某些特殊区域脑组织有关。我们前期研究表明,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在犬脑不同区域呈均衡分布,不同麻醉深度的丙泊酚可影响犬脑不同脑区谷氨酸的表达:深麻醉状态下各脑区谷氨酸浓度较浅麻醉状态明显降低,其中下丘脑谷氨酸变化率明显高于其他脑组织。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进一步观察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恒速输注50min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各区域(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EAAT2mRNA的影响,以探讨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中枢作用。材料和方法1动物准备与分组18只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实验均安排在上午8:00至12:00进行。实验前禁食、水12小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开放外周静脉通路。2麻醉管理C组:经右后肢大隐静脉快速推注10%KCl2mg/kg处死。L组:诱导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注入丙泊酚5.5mg/kg,注射时间为15s。续以55mg/kg/h恒速静脉输注丙泊酚50min维持麻醉。H组:诱导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注入丙泊酚7.0mg/kg,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h恒速静脉输注丙泊酚50mmin维持麻醉。待两组动物达到预定麻醉深度(眼睑反射及踏板反射消失)后,经口插入ID9.0号气管导管,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吸入纯氧,调节呼吸频率每分钟15~20次,潮气量15ml/kg,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38mmHg,犬尾尖端接指套监测SpO2,使SpO2>95%。以20G肝素化套管针行右股动脉穿刺,接BeneView T8多参数监护仪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脉率(PR)。3标本采集丙泊酚恒速输注50min时,两组分别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m1,注入含枸橼酸钾抗凝液的真空采血管内,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两组均静脉推注10%的KCl注射液2mg/kg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分离并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组织(0.15-0.3g),剔除血管与软脑膜,用蒸馏水冲洗血迹,置于无菌干燥EP管中,于-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检。4血浆丙泊酚浓度测定抗凝的血样品于4℃下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取血浆200μl于EP管,加入乙腈400μl用涡旋器震荡2min,10000r/min再离心10mmin,取上清液20μl。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测量血浆丙泊酚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pack VP-ODS,250nm×4.6mmID),保护柱(Shim-pack GVP-ODS,10mm×4.6mmID),流动相A为纯水,流动相B为甲醇,A:B为15:85,自动进样量20μl,柱温:4℃,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0nm。所用试剂为分析纯。5脑区筛选在选择待测指标时采用混合样品检测法(PDT),即将同组的6只实验犬取同一脑区的的脑组织等质量混和,总量0.1g。3组动物7个脑区共得到21个混合组织标本,应用qRT-PCR检测混合样本中EAAT2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出组间表达差异显着(差异倍数>2)的脑区做进一步的检测。6脑组织EAAT2mRNA含量测定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各脑区EAAT2mRNA的表达水平。6.1总RNA提取与反转录Trizol法提取各组总RNA后按照Takara公司RNA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转录(RT),反应体系:5×Buffer2μl, AMV逆转录酶1μl,dNTP0.5μl,随机引物4.5μl,DEPC水4.5μl,RNA1μl,共10μl。RT反应条件为42℃30min,100℃3min,反应在PCR扩增仪中进行,反应产物cDNA置-20℃保存。6.2qRT-PCR;检测根据GenBank提供的EAAT2基因序列(NC_006600)和mRNA设计原则,应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并交由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合成。qRT-PCR检测采用SYBR Green I染料法,反应体系如下:总体积25μl,其中含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12.5μl,目的基因上游引物0.5μl,目的基因下游引物0.5μl, DEPC水10.5μl, cDNA模板1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min;95℃10s,600C30s,共4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进行熔解曲线分析。所有反应重复均3次。6.3数据处理以2-△△CT值表示L组和H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CT=△CT实验组(L组或H组)—△CT对照组(C组)。7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L组、H组颈内动、静脉间血浆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颈内动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及颈内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叁组间同一脑区EAAT2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Tambane'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叁组实验犬年龄、体重、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L组和H组实验动物均安全迅速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并维持稳定,无呛咳、呕吐等不良反应,平均动脉压和脉搏在犬正常生理值范围内波动。L组MAP(77.00±6.90)mmHg, PR(115.50±5.17)次/min,H组MAP (54.17±5.98) mmHg, PR (89.00±4.10)次/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犬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L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3.18±0.06μg/ml和3.12±0.09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6.21±0.07μg/ml和6.14±0.11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qRT-PCR产物的特异性检验qRT-PCR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为单一尖锐峰,无引物二聚体,扩增效率大于95%。4脑区筛选与C组比较,在下丘脑、海马、顶叶和背侧丘脑四个脑区L组和H组的EAAT2mRNA:表达差异显着且一致性较好,其余脑区差异不明显。5EAAT2mRNA相对表达量下丘脑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2.14±0.69)和(2.04±0.73)倍;海马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1.83±0.58)倍和(2.42±0.87)倍;顶叶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1.60±0.41)和(1.59±0.23)倍。下丘脑、海马以及顶叶的L组、H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组和H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背侧丘脑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叁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丙泊酚恒速静脉输注50min时,犬脑对丙泊酚的摄取达到平衡状态。2.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可显着上调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mRNA的表达,但不同剂量对其表达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8)

李洋,林春水,古妙宁,杨晶晶,范钦[3](2012)在《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mRN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12~18个月,体重10~12k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L组15s内静脉注入丙泊酚5.5mg/kg诱导,55mg/(kg.h)恒速静注维持;H组15s内注入丙泊酚7.0mg/kg诱导,70mg/(kg.h)恒速静注维持。静注50min时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mL后静注10%KCl注射液2mg/kg处死L组和H组动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检测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快速静注10%KCl2mg/kg处死。3组均于无菌条件下解剖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组织,q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EAAT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丙泊酚静注50min时,L组和H组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显着(P<0.01),而两组颈内动脉和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L组和H组均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L组和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等其他脑区EAA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3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丙泊酚恒速静注50min,犬脑摄取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丙泊酚可显着上调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 mRNA的表达,但不同剂量对其表达的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21期)

杨晶晶,林春水,古妙宁,李洋,刘亚伟[4](2012)在《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GAT-1 mRNA和GAD65 mRN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恒速静注50 min时对犬脑不同区域γ-氨基丁酸浆膜转运体1(GAT-1)及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mRNA的影响。方法 18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体质量10~12 k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L组和H组分别以丙泊酚5.5 mg/kg和7.0 mg/kg静脉注射,续以55 mg/(kg.h)和70 mg/(kg.h)恒速静脉输注50 min,分别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 ml后,快速静脉注射10%KCl注射液2 mg/kg处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测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快速静脉注射10%KCl注射液2 mg/kg处死。3组均解剖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额叶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脑组织中GAT-1 mRNA和GAD65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丙泊酚静脉输注50 min时,L组和H组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显着(P<0.01),而两组颈内动脉和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H组下丘脑和海马GA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脑区GA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3组均无显着差异。下丘脑和海马GAT-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率,L组分别为(61.26±7.17)%和(79.34±39.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分别为(74.64±19.63)%和(97.12±3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GAD65 mRNA的相对表达量,L组和H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1);其他脑区GAD65 mRNA的相对表达量3组均无显着差异。结论丙泊酚恒速静注50 min,犬脑对丙泊酚的摄取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丙泊酚可明显上调下丘脑和海马GAT-1 mRNA以及背侧丘脑GAD65mRNA的表达,呈非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汪燕,林春水,古妙宁,郭高锋,周枝凤[5](2012)在《脑摄取动态平衡时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γ-氨基丁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摄取动态平衡时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方法 12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浅麻醉组和深麻醉组,每组6只。浅麻醉组:静脉注入丙泊酚5.5 mg/kg(时间15 s),续以55 mg/kg/h恒速静脉输注。深麻醉组:静脉注入丙泊酚7.0 mg/kg(时间15 s),续以70 mg/kg/h恒速静脉输注。2组丙泊酚恒速输注50 min时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 ml,同时断头处死,解剖犬脑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脑桥、延髓、颈髓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和各区域脑组织GABA含量。结果浅麻醉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3.00±0.31和3.10±0.51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醉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6.41±0.05和6.40±0.11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醉组各脑区GABA浓度均明显高于浅麻醉组(P<0.05);在两种麻醉深度下背侧丘脑和下丘脑GABA变化率分别为(83.83±2.23)%,(85.83±1.72)%,明显高于其它脑区(P<0.05)。结论丙泊酚恒速静脉输注50 min时,两组犬脑颈内动、静脉血药浓度均达到平衡;深麻醉组各脑区GABA浓度均明显高于浅麻醉组,背侧丘脑和下丘脑GABA变化率高于其他脑组织,提示丙泊酚麻醉深度与GABA含量相关,背侧丘脑和下丘脑GABA的变化在丙泊酚麻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陈莺[6](2010)在《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丙泊酚在犬脑各区域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泊酚(Propofol)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手术无记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ICU镇静。脑是静脉麻醉药的效应器官,丙泊酚脑摄取及分布研究是了解其麻醉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前期已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分布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全麻药发挥其麻醉作用的药理学部位具有选择性。近年来对丙泊酚中枢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其中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受体,其分布广泛但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和不同的药理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特性;突触学说是全麻作用机制中最重要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全麻药物的作用与其影响突触传递的功能有关,主要可能是作用于GABA受体,GABA受体激活后,可增加脑神经元电导而产生去极化,从而产生全麻作用。但上述成果仍不能阐明丙泊酚的全麻作用机制。Upton于1988年提出了脑摄取的概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质量平衡法则(mass balance principles),即通过测量局部器官的动-静脉血药浓度差来计算局部器官摄取药物的量:药物净摄取量为药物经动脉进入器官实质的量;如果药物在器官内不发生代谢,则器官药物浓度为药物净流量与器官质量的比值。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不少学者应用质量平衡法则开始了丙泊酚脑摄取的研究,主要利用色谱分析技术测量脑循环动、静脉血中丙泊酚药物浓度变化来计算丙泊酚脑摄取情况。研究表明丙泊酚在脑内基本不代谢、其脑摄取平衡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平衡,认为丙泊酚血药浓度不能反映麻醉深度、丙泊酚全脑摄取量和全脑浓度与麻醉深度存在相关性。基于质量平衡法则的丙泊酚脑摄取研究揭示了丙泊酚在脑内药理学过程的部分规律,指导了以效应室为目标的丙泊酚TCI,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脑是一个功能合胞体,不同区域脑组织的解剖和功能有显着不同,不同的脑功能区域对丙泊酚的摄取规律也可能不同。由于实验方法和技术的限制,基于质量平衡法则的脑摄取研究,只能计算药物的脑摄取,所反映的是药物的全脑摄取而不能反映药物在不同脑区的实际摄取和分布特征。为克服以前丙泊酚脑摄取研究的不足,Shyr和Larsson分别探索了新的脑摄取研究方法,即基于解剖脑组织的直接法脑摄取研究:通过解剖丙泊酚麻醉状态下的动物脑组织并直接测量脑组织丙泊酚浓度,可以直观的获得不同部位脑组织对丙泊酚摄取规律及其它脑内药理学特征。直接法脑摄取研究的优势在于:能直接了解丙泊酚实际脑浓度,可以反映在达到某个麻醉状态即刻丙泊酚脑摄取的规律和丙泊酚脑内分布情况,能进一步明确脑摄取规律及脑浓度变化特征。Shyr观察到,丙泊酚60 mg/(kg·h)恒速输注30min,丙泊酚在大鼠脑皮层、海马、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的分布均衡。而Larsson观察了大鼠皮层、中脑(含脑干)和小脑叁个区域,丙泊酚注射速度分别为2.5、5、10 mg/(kg-h),287和776天鼠达到麻醉状态即刻中脑丙泊酚浓度高于其它脑组织;注射速度为20 mg/(kg-h)组和23天鼠龄组(以上述四种速度)达到麻醉状态即刻,叁区域脑组织丙泊酚均呈均衡分布。二者的结论不尽相同,这可能与注射速度、鼠龄和所观察区域的多少有关;恒速输注速度快、鼠龄小,丙泊酚脑内分布可能容易达到均衡。丙泊酚脑摄取和分布规律还可能受到注射方式、脑摄取状态、动物物种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以前的实验多采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由于鼠脑结构和功能与人脑差别较大,难以将实验结果进行推广,因此有必要对更高等的动物加以研究。犬脑为沟回脑,脑功能分区和结构与人脑相似,脑体积和质量较大,解剖标志明显,利于实验操作。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单次静脉注射达到不同的麻醉深度时,犬不同脑组织区域丙泊酚的分布不同:浅麻醉状态时桥脑丙泊酚浓度最高,深麻醉状态时丘脑最高,海马最低。丙泊酚70mg/(kg.h)恒速静脉输注30min,犬脑循环动、静脉血药浓度达平衡状态,此时丙泊酚脑摄取达动态平衡,除背侧丘脑丙泊酚浓度较高外,在其他区域组织分布均衡。最近研究发现,丙泊酚70mg/(kg.h)恒速静脉输注50min,丙泊酚脑摄取才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在犬脑各区域(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呈均衡分布。但在手术刺激状态,伤害性刺激是否改变脑摄取的平衡?是否引起丙泊酚在不同脑区分布的改变?有待研究。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HPLC-UV),测量犬脑组织不同区域(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丙泊酚浓度,探讨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丙泊酚在犬脑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准备与分组:12只健康犬(实验动物由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拘,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随机分为两组,C组(对照组)和S组(刺激组),每组6只。实验均安排在每天上午9:00至11:00进行。实验前禁食、禁饮12小时。实验时由右后肢大隐静脉建立静脉通路。1麻醉实施: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7mg·kg-1,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min。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7mg·kg-1,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min。当丙泊酚输注50min时止血钳上叁齿钳夹狗尾正中lmin。两组实验犬达到眼睑反射和脚踏发射消失浅麻醉状态后,经口插入ID9号气管导管,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吸入纯氧,调节呼吸频率(20-25)次/分,潮气量15ml·kg-1,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38)mmHg。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下分离右股动脉,置入20G肝素化套管,接HP多参数监护仪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脉率(PR)。3标本采集:S组输注51min时、C组输注50min时,于右侧颈内动、静脉血管分别抽取血液2ml快速注入抗凝管中,反复震荡防止血液凝固,4℃冰箱中保存。取血后立即断头法处死实验犬,无菌条件下去除颅盖等组织,专人解剖获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组织,去除组织中可见血管,无菌滤纸去除残留血液和脑脊液后分别置于无菌干燥培养皿中,-17℃低温冰箱中保存。4标本处理:血标本在4℃低温离心机中离心30min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转速为10000r·min-1。离心后取血浆200μl置于EP管中,加入乙腈400μl,涡旋器震荡2min。之后再离心10min沉淀血浆蛋白,转速为10000r·min-1。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标本处理后待测丙泊酚浓度。脑组织标本精确称量(g)后移于匀浆器中,每克脑组织中加入乙腈2ml。充分匀浆5min后,匀浆液移于EP管中。匀浆液离心5min,转速10000r·min-1。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标本处理后待测丙泊酚浓度。5丙泊酚色谱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沉淀法测量丙泊酚浓度,外标物为丙泊酚标准品,提取剂为乙腈。流动相:A相为乙酸胺(1mmol·L-1)+乙酸(1g·L-1),B相为甲醇,A:B为25:75,柱温:4℃,自动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6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颈内动脉和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组间颈内动脉和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组内不同标本中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组间相同部位标本中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麻醉状况:所有实验动物均安全迅速地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并维持稳定,PR、MAP及PETCO2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C组PR、MAP和PETCO2分别为:79.46±1.29次·min-1、88.19±1.21mmHg和35.74±1.92mmHg。S组刺激前后PR分别为:82.59±1.79次min-1和95.09±1.85次min-1,刺激后PR明显高于刺激前(t=21.226,P=0.000);S组刺激前后MAP分别为:89.48±1.18mmHg和102.34±1.64mmHg,刺激后MAP明显高于刺激前(t=14.865,P=0.000);S组刺激前后PETCO2分别为35.17±1.21mmHg和35.22±1.35mmHg,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P=0.761)。2丙泊酚血浆浓度:C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6.17±1.00μg/ml和6.16±0.96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P=0.811)。S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6.16±1.04μg/ml和6.16±0.49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2,P=0.999)。C组和S组比较,颈内动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0,P=0.984);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3丙泊酚脑组织浓度:C组犬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组织丙泊酚浓度(μg·g-1)分别为6.12±0.50、6.08±0.67、6.08±0.89、6.21±0.73、6.12±0.51、6.08±0.31、6.05±0.63、6.12±0.70、6.09±0.58、6.06±0.97、6.08±1.04、6.03±0.99、6.11±0.75,各区域脑组织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7,P=0.948)。S组犬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组织丙泊酚浓度(μg·g-1)分别为:8.99±0.77、6.13±1.10、6.12±1.10、6.11±0.94、9.13±0.53、6.11±0.99、6.11±0.93、6.10±0.90、6.10±0.94、6.13±0.96、6.11±1.04、6.10±0.93、6.11±0.96,S组各区域脑组织丙泊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07,P=0.000),其中背侧丘脑和底丘脑丙泊酚浓度分别为(8.99±0.77)μg/g和(9.13±0.53)μg/g,明显高于其他脑区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和底丘脑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其余不同脑区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背侧丘脑和底丘脑丙泊酚浓度明显高于C组相应脑区丙泊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同区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因素及脑组织区域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0.575,P=0.000),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丙泊酚在犬脑背侧丘脑及底丘脑分布浓度最高。结论1.丙泊酚恒速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颈内动、静脉血药浓度和丙泊酚脑摄取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丙泊酚在各区域脑组织(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的分布均衡。2.脑摄取平衡状态时给予伤害性刺激,颈内动、静脉丙泊酚浓度较刺激前和未刺激组均无明显变化,脑摄取仍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而背侧丘脑和底丘脑丙泊酚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丙泊酚在其余各解剖区域的分布均衡。(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8)

徐金东[7](2010)在《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反应对丙泊酚在犬脊髓不同区域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全麻药所引起的麻醉状态包含遗忘、意识消失、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制动等多种成分,并且各有其相应的中枢作用区域,脊髓可能是产生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关键部位。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快、易控制和副作用少等优点,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麻醉。研究表明其还具有抗外周伤害性刺激反应等作用,主要作用靶位可能在脊髓,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有一定的区域选择性,可能是作用于脊髓相应的中枢靶位而发挥其全效应。研究丙泊酚脊髓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和揭示其全麻作用机制。神经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全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对丙泊酚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不能阐明其全麻作用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分布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全麻药发挥其麻醉作用的药理学部位同样具有选择性。在脊髓神经元中存在十几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信息的传递,其中促进伤害性信息传递的物质主要有谷氨酸和P物质,抑制伤害性信息传递的物质主要包括阿片肽、GABA和甘氨酸。其中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受体,其分布广泛但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和不同的药理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特性。突触学说是全麻作用机制中最重要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全麻药物的作用与其影响突触传递的功能有关,主要可能是丙泊酚作用于GABA受体,脊髓胶状质,特别是背角Ⅱ层与Ⅱ、Ⅲ层分界处,GABA能神经元含量丰富,轴突与初级传入终末和深层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球结构。GABA受体激活后,可增加脊髓神经元电导而产生去极化,从而产生全麻作用。但是,目前对神经系统的了解尚不足,一些研究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及存在诸多干预因素,已有研究认为外科操作本身可影响脊髓神经元对全麻药的敏感性,因此有必要开拓思路探索丙泊酚在脊髓的摄取和分布规律。Upton等于1988年首先提出了脑摄取概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质量平衡法则(mass balance principles)。药物随血液灌注入脑,由于药物的分布和消除而从血管内分布到血管外进入脑实质的过程称为脑摄取。采用质量平衡法则,通过测量局部器官的动-静脉血药浓度差来计算局部器官摄取药物的量;药物净摄取量为药物经动脉进入器官实质的量;如果药物在器官内不发生代谢,则器官药物浓度为药物净流量与器官质量的比值。基于此法则,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关于丙泊酚脊髓和脑摄取的研究。Shyr等于1995年报道,以丙泊酚6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时,鼠脊髓和脑组织丙泊酚浓度随静脉输注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近研究发现,当以丙泊酚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时,丙泊酚在犬脑各组织区域的分布趋于一致。丙泊酚脑摄取和分布的实验研究较为深入,而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在脊髓组织不同区域的摄取和分布是否一致?伤害性刺激反应对丙泊酚在脊髓不同区域的分布有何影响?以往的实验研究中未曾涉及,有必要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解剖丙泊酚脑摄取达到平衡时的犬脊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HPLC-UV)测量脊髓组织不同区域(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的丙泊酚浓度,探讨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在脊髓不同区域组织的摄取和分布规律,以及伤害性刺激反应对其摄取和分布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动物准备与分组:12只健康犬(实验动物由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拘,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随机分为两组,C组(对照组)和S组(刺激组),每组6只。实验均安排在每天上午9:00至11:00进行。实验前禁食、禁饮12小时。实验时由右后肢大隐静脉建立静脉通路。2麻醉实施: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7mg·kg-1,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7mg·kg-1,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当丙泊酚输注45分钟时止血钳上叁齿钳夹狗尾正中5min。两组实验犬达到眼睑反射和脚踏发射消失浅麻醉状态后,经口插入ID9号气管导管,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吸入纯氧,调节呼吸频率(20-25)次/分,潮气量15ml·kg-1,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38) mmHg。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下分离右股动脉,置入20G肝素化套管,接HP多参数监护仪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脉率(PR)。3标本采集:丙泊酚恒速输注50分钟时,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下快速解剖分离犬右侧颈内动、静脉血管,分别抽取血液2ml快速注入抗凝管中,反复震荡防止血液凝固,立即置于4℃冰箱中保存。取血后立即断头处死实验犬。无菌条件下去除犬椎板。专人解剖分离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组织适量,去除组织中可见血管,无菌滤纸去除残留血液和脑脊液后分别置于无菌干燥培养皿中,-17℃低温冰箱中保存。4标本处理:血标本在4℃低温离心机中离心20min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转速为10000r·min-1。离心后取血浆200μl置于EP管中,加入乙腈400μl,涡旋器震荡2min。之后再离心10min沉淀血浆蛋白,转速为10000r·min-1。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标本处理后待测丙泊酚浓度。脊髓组织标本精确称量(g)后移于匀浆器中,每克脊髓组织中加入乙腈2ml。充分匀浆5min后,匀浆液移于EP管中。匀浆液离心5min,转速10000r·min-1。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标本处理后待测丙泊酚浓度。5丙泊酚色谱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沉淀法测量丙泊酚浓度,外标物为丙泊酚标准品,提取剂为乙腈。流动相:A相为乙酸胺(1mmol·L-1)+乙酸(1g·L-1),B相为甲醇,A:B为25:75,柱温:4℃,自动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6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颈内动脉和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丙泊酚血浆浓度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脊髓标本中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采用SNK检验;组间相同脊髓部位标本中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麻醉状况:所有实验动物均安全迅速地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并维持稳定,PR、MAP及PETCO2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C组PR、MAP和PETCO2分别为:80.50±1.38次·min-1、87.83+1.17mmHg和34.83±1.47mmHg。S组刺激前后PR分别为:81.67+1.86次,min-1和94.17±1.94次min-1,刺激后PR明显高于刺激前(t=22.213,P=0.000);S组刺激前后MAP分别为:88.50±1.05mmHg和101.83±1.72mmHg,刺激后MAP明显高于刺激前(t=13.960,P=0.000);S组刺激前后PETCO2分别为34.83±1.33mmHg和35.17±1.47mmHg,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758)。2丙泊酚血浆浓度:C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5.09±0.03μg/ml和5.07±0.23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31)。S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5.08±0.03μg/ml和5.03±0.10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3,P=0.211)。C组和S组颈内动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5.09±0.03μg/ml和5.08±0.03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4,P=0.698)。C组和S组颈内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5.07+0.23μg/ml和5.03±0.10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5,P=0.695)。3丙泊酚脊髓组织浓度:C组犬脊髓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组织丙泊酚浓度(μg·g-1)分别为5.09±0.08、5.10±0.08、5.05±0.19、4.95±0.29、4.99±0.23、5.14±0.45,各区域脊髓组织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9,P=0.798)。S组犬脊髓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组织丙泊酚浓度(μg·g-1)分别为:5.14±0.50、7.65±0.47、5.03±0.18、4.94±0.22、7.60±0.82、5.07±0.53,各区域脊髓组织丙泊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84,P=0.000),背角和后索丙泊酚浓度明显高于其它脊髓组织(P=0.000)。脊髓背角丙泊酚浓度S组高于C组(t=13.135,P=0.000),脊髓后索丙泊酚浓度S组高于C组(t=7.447,P=0.000),C、S两组其他相同脊髓区域组织丙泊酚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LC-UV紫外法可用于测定血浆、脑和脊髓组织丙泊酚浓度。2.丙泊酚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颈动、静脉血药浓度达到平衡状态。3.丙泊酚70mg·kg-1·h-1恒速静脉输注50分钟,脊髓各区域(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丙泊酚分布均衡;给予伤害性刺激后,除脊髓背角和脊髓后索丙泊酚浓度较高外,在其他犬脊髓组织区域(前角、中间带、前索、外侧索)分布均衡。4.丙泊酚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作用的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脊髓背角和后索。(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8)

林春水,陈莺,徐金东,谢丰永[8](2009)在《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和静脉血药浓度平衡时刺激条件下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的摄取和分布特征。方法12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雌雄兼用,体质量10~12 kg,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2组犬均予异丙酚7 mg.kg-1静脉注射,续以70 mg.kg-1.h-1恒速静脉滴注。滴注50 min时刺激组给予钳夹刺激犬尾正中1 min,对照组不给予刺激,2组输注51 min时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各2 mL,同时断头处死实验犬,解剖犬脑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检测动静脉血浆和脑组织异丙酚浓度。结果刺激组颈内动、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6.16±1.04)μg.g-1和(6.16±0.49)μg.g-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背侧丘脑和底丘脑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脑组织浓度(P<0.05),其余不同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内动、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6.17±1.00)μg.g-1和(6.16±0.96)μg.g-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51 min时,颈内动脉和静脉血药浓度达平衡状态;异丙酚在犬脑各区域分布均衡;伤害性刺激时背侧丘脑和底丘脑异丙酚浓度较高,而在犬脑其他各解剖区域呈均衡分布。(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林春水,卢刚,古妙宁,刘长涛,万山河[9](2007)在《脑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不同区域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脑摄取达到平衡状态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的摄取和分布。方法6只犬各以异丙酚7mgkg静脉注射,续以70mgkg·h恒速静脉泵注。泵注30min(T30)、50min(T50)时分别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T50时处死实验犬,解剖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量异丙酚血浆浓度和脑组织浓度。结果颈内动脉、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μgml)在T30时分别为3.107±1.067和3.095±1.085(t=0.671,P=0.532);T50时分别为3.091±1.101和3.117±1.091(t=1.890,P=0.117)。T50时,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μgg)分别为3.085±1.123、3.116±1.125、3.073±1.159、3.117±1.090、3.075±1.178、3.073±1.146、3.075±1.151、3.102±1.174、3.072±1.192,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7,P=0.998)。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犬脑对异丙酚的摄取在T50时处于平衡状态;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呈均衡分布。(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廖志品,张毅,田玉科[10](2005)在《异丙酚与氯胺酮脑摄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恒速静脉滴注异丙酚或氯胺酮时其脑摄取与时间的关系。方法 ASAⅠ ~Ⅱ级择期手术患者 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与氯胺酮组,两组分别以 6mg·kg 1·h 1恒速静脉滴注异丙酚或氯胺酮,持续 35min,给药后不同时点同步采集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球部血样,检测其血药浓度。结果 两组桡动脉血药浓度 (Ca)随时间逐渐升高, 15min后维持恒定;异丙酚组在 0~30min,颈内静脉球部血药浓度(Cijbv)逐渐升高,但低于相应Ca(P<0. 05), 30~35min时维持恒定,并接近于Ca;氯胺酮组在 0~20min,Cijbv随时间升高,但低于相应Ca(P<0. 05), ~30min时维持恒定,并接近于Ca;脑摄取达稳定前,氯胺酮组AUCa v比异丙酚组大(P<0. 05)。结论 异丙酚与氯胺酮在脑摄取达平衡前,脑摄取量呈时间依赖性。脑摄取动态平衡滞后于动脉血药浓度的平衡,人脑对异丙酚和氯胺酮基本无代谢或代谢极少。(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05年04期)

脑摄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静脉全麻药物丙泊酚因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代谢迅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的诱导、维持以及重症病人的镇静,但其中枢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在全麻药物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探讨丙泊酚对不同脑区神经递质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其中枢作用机制。谷氨酸(glutamate acid)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痛觉传导、中枢过敏、学习记忆、神经生长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多的兴奋性递质,一旦发生调节障碍就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能够终止谷氨酸能神经传递,以防止胞外谷氨酸浓度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但叔丁基过氧化氢能够抑制机体的这种保护机制。应用丙泊酚可以防止和逆转叔丁基过氧化氢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这或许可以避免突触外谷氨酸病理性增加,从而延缓或阻止兴奋性神经元的死亡。然而神经胶质细胞外的谷氨酸代谢酶系统对谷氨酸含量影响甚微,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转运体分高亲和力转运体,即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和低亲和力转运体,即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两种类型,目前已知的位于细胞膜的EAATs有5种,其中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在啮齿类动物又称为GLT-1)能逆浓度梯度从胞外向胞内摄取谷氨酸,中止谷氨酸能神经递质传递,与脑中大部分谷氨酸的摄取密切相关。病理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上EAAT2功能及表达会发生异常,这将导致细胞外谷氨酸异常堆积,许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与此密切相关。SD大鼠鞘内注射EAAT2选择性抑制剂DHK能够增加异氟醚的MAC值。临床浓度下的异氟醚(1%-3%)还能以时间、钠离子和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中GLAST和GLT-1的最大转运速率(Vmax)及配体亲和力(Km)。浓度在1~1000μmol之间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不改变谷氨酸诱导出的内向电流,而浓度为0.3~300μmol的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和氯胺酮对GLT-1转运功能的影响也十分微弱。但在缺血缺氧状态下,GLT-1能够逆向转运谷氨酸,此时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可以发挥脑保护作用,减弱其逆向转运作用,但未发现硫喷妥钠和丙泊酚具有这种保护作用。临床浓度下的丙泊酚和非特异性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细胞的缺血保护作用相当,但不能被GLT-1拮抗剂阻断。这表明,丙泊酚的缺血保护作用不是通过谷氨酸转运体发挥作用的。研究发现,GLT-1的表达对缝隙连接具有依赖性,而丙泊酚作为缝隙连接阻断剂能够抑制GLT-1的表达。这些结论表明,多种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影响均与EAAT2密切相关。丙泊酚的全麻作用可能与某些特殊区域脑组织有关。我们前期研究表明,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在犬脑不同区域呈均衡分布,不同麻醉深度的丙泊酚可影响犬脑不同脑区谷氨酸的表达:深麻醉状态下各脑区谷氨酸浓度较浅麻醉状态明显降低,其中下丘脑谷氨酸变化率明显高于其他脑组织。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进一步观察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恒速输注50min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各区域(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EAAT2mRNA的影响,以探讨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中枢作用。材料和方法1动物准备与分组18只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实验均安排在上午8:00至12:00进行。实验前禁食、水12小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开放外周静脉通路。2麻醉管理C组:经右后肢大隐静脉快速推注10%KCl2mg/kg处死。L组:诱导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注入丙泊酚5.5mg/kg,注射时间为15s。续以55mg/kg/h恒速静脉输注丙泊酚50min维持麻醉。H组:诱导时经右后肢大隐静脉注入丙泊酚7.0mg/kg,注射时间为15s。续以70mg/kg/h恒速静脉输注丙泊酚50mmin维持麻醉。待两组动物达到预定麻醉深度(眼睑反射及踏板反射消失)后,经口插入ID9.0号气管导管,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吸入纯氧,调节呼吸频率每分钟15~20次,潮气量15ml/kg,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0~38mmHg,犬尾尖端接指套监测SpO2,使SpO2>95%。以20G肝素化套管针行右股动脉穿刺,接BeneView T8多参数监护仪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脉率(PR)。3标本采集丙泊酚恒速输注50min时,两组分别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m1,注入含枸橼酸钾抗凝液的真空采血管内,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两组均静脉推注10%的KCl注射液2mg/kg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分离并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组织(0.15-0.3g),剔除血管与软脑膜,用蒸馏水冲洗血迹,置于无菌干燥EP管中,于-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检。4血浆丙泊酚浓度测定抗凝的血样品于4℃下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取血浆200μl于EP管,加入乙腈400μl用涡旋器震荡2min,10000r/min再离心10mmin,取上清液20μl。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测量血浆丙泊酚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pack VP-ODS,250nm×4.6mmID),保护柱(Shim-pack GVP-ODS,10mm×4.6mmID),流动相A为纯水,流动相B为甲醇,A:B为15:85,自动进样量20μl,柱温:4℃,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0nm。所用试剂为分析纯。5脑区筛选在选择待测指标时采用混合样品检测法(PDT),即将同组的6只实验犬取同一脑区的的脑组织等质量混和,总量0.1g。3组动物7个脑区共得到21个混合组织标本,应用qRT-PCR检测混合样本中EAAT2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出组间表达差异显着(差异倍数>2)的脑区做进一步的检测。6脑组织EAAT2mRNA含量测定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各脑区EAAT2mRNA的表达水平。6.1总RNA提取与反转录Trizol法提取各组总RNA后按照Takara公司RNA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转录(RT),反应体系:5×Buffer2μl, AMV逆转录酶1μl,dNTP0.5μl,随机引物4.5μl,DEPC水4.5μl,RNA1μl,共10μl。RT反应条件为42℃30min,100℃3min,反应在PCR扩增仪中进行,反应产物cDNA置-20℃保存。6.2qRT-PCR;检测根据GenBank提供的EAAT2基因序列(NC_006600)和mRNA设计原则,应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并交由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合成。qRT-PCR检测采用SYBR Green I染料法,反应体系如下:总体积25μl,其中含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12.5μl,目的基因上游引物0.5μl,目的基因下游引物0.5μl, DEPC水10.5μl, cDNA模板1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min;95℃10s,600C30s,共4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进行熔解曲线分析。所有反应重复均3次。6.3数据处理以2-△△CT值表示L组和H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CT=△CT实验组(L组或H组)—△CT对照组(C组)。7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L组、H组颈内动、静脉间血浆丙泊酚浓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颈内动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及颈内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叁组间同一脑区EAAT2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采用Tambane'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叁组实验犬年龄、体重、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L组和H组实验动物均安全迅速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并维持稳定,无呛咳、呕吐等不良反应,平均动脉压和脉搏在犬正常生理值范围内波动。L组MAP(77.00±6.90)mmHg, PR(115.50±5.17)次/min,H组MAP (54.17±5.98) mmHg, PR (89.00±4.10)次/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犬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L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3.18±0.06μg/ml和3.12±0.09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分别为6.21±0.07μg/ml和6.14±0.11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qRT-PCR产物的特异性检验qRT-PCR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为单一尖锐峰,无引物二聚体,扩增效率大于95%。4脑区筛选与C组比较,在下丘脑、海马、顶叶和背侧丘脑四个脑区L组和H组的EAAT2mRNA:表达差异显着且一致性较好,其余脑区差异不明显。5EAAT2mRNA相对表达量下丘脑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2.14±0.69)和(2.04±0.73)倍;海马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1.83±0.58)倍和(2.42±0.87)倍;顶叶L组和H组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C组的(1.60±0.41)和(1.59±0.23)倍。下丘脑、海马以及顶叶的L组、H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组和H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背侧丘脑EAAT2mRNA的相对表达量叁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丙泊酚恒速静脉输注50min时,犬脑对丙泊酚的摄取达到平衡状态。2.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可显着上调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mRNA的表达,但不同剂量对其表达的影响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摄取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晶晶.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GAT-1mRNA和GAD65mRNA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

[2].李洋.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2mRNA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

[3].李洋,林春水,古妙宁,杨晶晶,范钦.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mRNA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

[4].杨晶晶,林春水,古妙宁,李洋,刘亚伟.脑摄取平衡时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GAT-1mRNA和GAD65mRNA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

[5].汪燕,林春水,古妙宁,郭高锋,周枝凤.脑摄取动态平衡时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γ-氨基丁酸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

[6].陈莺.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丙泊酚在犬脑各区域的分布[D].南方医科大学.2010

[7].徐金东.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反应对丙泊酚在犬脊髓不同区域分布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0

[8].林春水,陈莺,徐金东,谢丰永.脑摄取平衡时伤害性刺激条件下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的分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

[9].林春水,卢刚,古妙宁,刘长涛,万山河.脑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不同区域的分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

[10].廖志品,张毅,田玉科.异丙酚与氯胺酮脑摄取的比较[J].医药导报.2005

论文知识图

:图A是荷瘤小鼠11C-VER分布图,图B是给...为全脑PET/CT代谢图;B为后期融合伪彩图...脑摄取和存积显像剂的叁室模型1 各类型配合物的脑摄取对比曲线正常称猴户C]MP4APET显像图6.2MTT法检测各种形式脂质体联合...

标签:;  ;  ;  ;  ;  ;  ;  

脑摄取论文_杨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