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框架装置,所述框架装置包括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所述内框构件用于承载待安装零件,所述压盖构件扣设在所述内框构件上,所述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走线。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包含有该框架装置的书写设备。本实用新型在框架装置中集成书写设备所需要的所有电子器件,并通过压盖构件将电子器件以及相关的连接线进行收纳。然后再将框架装置整体放入书写设备中,通过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与笔身内壁的压紧力使框架装置稳固的设置在书写设备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充分保护框架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同时使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线更加清晰顺畅。不会出现线路混杂甚至是线路打结的情况。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装置包括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所述内框构件用于承载待安装零件,所述压盖构件扣设在所述内框构件上,所述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走线。
设计方案
1.一种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装置包括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所述内框构件用于承载待安装零件,所述压盖构件扣设在所述内框构件上,所述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走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之间均开设有线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和第一底边框,所述第一底边框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底部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一底边框的两端开口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与第二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上开设有相对应的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插接待安装零件,所述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顶面分别低于所述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的顶面;
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底边框内侧壁的定位平台,所述定位平台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顶面;
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平台与第二插接板之间的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第一底边框的顶面连接处为曲面;
所述第二侧边框靠近另一个所述定位平台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的开口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包括第三侧边框、第四侧边框和第三底边框,所述第三底边框为开口向上的曲面结构,且所述第三底边框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底边框上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三底边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侧边框和第四侧边框,所述第三侧边框与第二框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底边框的顶面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凸台,其中两个同侧的凸台与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另外两个同侧的凸台与第四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与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的顶部设置有朝向第四侧边框的凸块,所述与第四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的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三侧边框的凸块,所述凸块的底面与第三底边框的顶面之间用于卡接待安装零件;
所述与第四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的顶部开设有插接通孔,所述插接通孔贯穿所述第三底边框的侧壁边缘,用于与所述压盖构件连接;
所述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压紧凹槽,用于与所述压盖构件压紧连接;
所述第三侧边框靠近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的开口向上,且所述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与所述第二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位于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底边框,所述第二底边框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二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框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边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两端边缘开设有L型曲面凹槽,所述两个L型曲面凹槽与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位于同一侧,且所述L型曲面凹槽与所述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贯通;所述L型曲面凹槽的长边与所述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平行且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直径;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侧壁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底边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软排线槽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通;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绑带槽,所述绑带槽垂直于所述第二底边框侧壁上的软排线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构件包括第一压盖,所述第一压盖为沿轴向切割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压盖的顶面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和用于软排线走线的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面连接处为曲面;
所述第一压盖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卡槽,且所述第一压盖上的卡槽与第一框架上的插槽相对应;
所述第一压盖底部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台,当所述第一压盖扣设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时,所述第一压盖的软排线槽与第一底边框的软排线槽连通,所述第一压盖底部两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顶面连接,所述定位凸台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一压盖两端的侧壁的底面分别与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顶面相接触;
所述定位凸台的外侧面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构件包括第二压盖,所述第二压盖包括覆盖段和承载段,所述覆盖段和承载段均扣设在所述第三底边框上,所述覆盖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相接触,所述覆盖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段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四侧边框顶部的插接通孔相配合的插接体;
所述承载段的顶面为平面,且所述承载段的顶面低于所述覆盖段的顶面,所述覆盖段与承载段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高于所述承载段的顶面,所述覆盖段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软排线槽连通。
8.一种书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书写设备包括笔身、笔尖和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装置,所述笔身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框架装置设置在所述笔身的内部,所述笔尖设置在笔身的前端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边框连接,所述笔身上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待安装零件穿过所述笔身上的通孔与所述框架装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书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边框和第三底边框上开设有长条形筋槽,所述筋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和第三底边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笔身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筋槽相配合的筋条,所述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的长度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框与连接件连接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末端外边缘相配合的凹槽,所述连接件末端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筋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装置及书写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智能产品出现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智能产品完成复杂的学习工作任务。其中,触摸设备所具备的触摸功能就能够使人们非常方便的进行操作以及互动。随着触摸设备应用的广泛,与触摸设备搭配使用的附属设备也逐渐产生,包括能够在触摸设备上进行操作和书写的书写设备。
现有的书写设备在进行设计和装配时,往往仅采用一个半桶型的框架将芯片和连接线都放置在其中。然后将框架放置在书写设备内,完成装配。这样很容易使用户在使用书写设备时,内部的零部件和连接线非常容易发生偏移或脱落。当需要对零件进行更换或者维修时,会添加额外的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框架装置及书写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框架装置,所述框架装置包括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所述内框构件用于承载待安装零件,所述压盖构件扣设在所述内框构件上,所述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走线。
优选地,所述内框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之间均开设有线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和第一底边框,所述第一底边框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底部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一底边框的两端开口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和第二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上开设有相对应的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插接待安装零件,所述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顶面分别低于所述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的顶面;
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底边框内侧壁的定位平台,所述定位平台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顶面;
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平台与第二插接板之间的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第一底边框的顶面连接处为曲面;
所述第二侧边框靠近另一个所述定位平台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的开口向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框架包括第三侧边框、第四侧边框和第三底边框,所述第三底边框为开口向上的曲面结构,且所述第三底边框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底边框上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三底边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侧边框和第四侧边框,所述第三侧边框与第二框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底边框的顶面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凸台,其中两个同侧的凸台与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另外两个同侧的凸台与第四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与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的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三侧边框的凸块,所述凸块的底面与第三底边框的顶面之间用于卡接待安装零件;
所述与第四侧边框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的顶部开设有插接通孔,所述插接通孔贯穿所述第三底边框的侧壁边缘,用于与所述压盖构件连接;
所述第三侧边框的内侧面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压紧凹槽,用于与所述压盖构件压紧连接;
所述第三侧边框靠近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的开口向上,且所述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与所述第二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位于同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底边框,所述第二底边框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二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框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边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两端边缘开设有L型曲面凹槽,所述两个L型曲面凹槽与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位于同一侧,且所述L型曲面凹槽与所述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贯通;所述L型曲面凹槽的长边与所述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上的绕线凹槽平行且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待安装零件之间连接线的直径;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侧壁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底边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软排线槽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通;
所述第二底边框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绑带槽,所述绑带槽垂直于所述第二底边框侧壁上的软排线槽。
优选地,所述压盖构件包括第一压盖,所述第一压盖为沿轴向切割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压盖的顶面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和用于软排线走线的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所述第一压盖的底面连接处为曲面;
所述第一压盖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卡槽,且所述第一压盖上的卡槽与第一框架上的插槽相对应;
所述第一压盖底部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台,当所述第一压盖扣设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时,所述第一压盖的软排线槽与第一底边框的软排线槽连通,所述第一压盖底部两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顶面连接,所述定位凸台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底边框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一压盖两端的侧壁的底面分别与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顶面相接触;
所述定位凸台的外侧面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
优选地,所述压盖构件包括第二压盖,所述第二压盖包括覆盖段和承载段,所述覆盖段和承载段均扣设在所述第三底边框上,所述覆盖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相接触,所述覆盖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段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四侧边框顶部的插接通孔相配合的插接体;
所述承载段的顶面为平面,且所述承载段的顶面低于所述覆盖段的顶面,所述覆盖段与承载段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绕线凹槽,所述绕线凹槽高于所述承载段的顶面,所述覆盖段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软排线槽,所述软排线槽与所述第二框架的软排线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书写设备,所述书写设备包括笔身、笔尖和如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框架装置,所述笔身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框架装置设置在所述笔身的内部,所述笔尖设置在笔身的前端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边框连接,所述笔身上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所述待安装零件穿过所述笔身上的通孔与所述框架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底边框和第三底边框上开设有长条形筋槽,所述筋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底边框和第三底边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笔身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筋槽相配合的筋条,所述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的长度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边框与连接件连接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末端外边缘相配合的凹槽,所述连接件末端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筋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在书写设备中设置框架装置,在框架装置中集成书写设备所需要的所有电子器件,并通过压盖构件将电子器件以及相关的连接线进行收纳。然后再将框架装置整体放入书写设备中,通过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与笔身内壁的压紧力使框架装置稳固的设置在书写设备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充分保护框架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同时使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线更加清晰顺畅。不会出现线路混杂甚至是线路打结的情况。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框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内框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框架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框架1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框架1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压盖4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压盖4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三框架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三框架3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二压盖5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二压盖5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第二框架2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书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框架装置与笔尖11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笔身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A-A向剖视图;
图18为图17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框架,2、第二框架,3、第三框架,4、第一压盖,5、第二压盖,6、软排线槽,7、绕线凹槽,8、筋条,9、筋槽,10、L型曲面凹槽,11、笔尖,12、笔身,13、连接件;
1-1、第一底边框,1-2、第一侧边框,1-3、第二侧边框,1-4、第一插接板,1-5、第二插接板,1-6、插槽,1-7、定位平台;
2-1、第二底边框,2-2、绑带槽;
3-1、第三底边框,3-2、第三侧边框,3-3、第四侧边框,3-4、凸台,3-5、凸块,3-6、插接通孔,3-7、压紧凹槽;
4-1、定位凸台,4-2、卡槽,;
5-1、覆盖段,5-2、承载段,5-3、插接体,5-4、压紧突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框架装置,所述框架装置包括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所述内框构件用于承载待安装零件,所述压盖构件扣设在所述内框构件上,所述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待安装零件之间的连接线的走线。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框架装置整体呈现为圆桶状结构。待安装零件设置在内框构件和压盖构件之间的空隙当中。待安装零件与框架装置装配完成后放置在书写设备当中。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内框构件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之间均开设有线槽。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作为整体内框构件的前端部分与笔尖11相接触。第一框架1中承载有主控板,该主控板上焊接有书写设备所需的电子元件,同时可以与书写设备上所设置的按键进行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框架1由第一侧边框1-2、第二侧边框1-3和第一底边框 1-1组成。其中,第一底边框1-1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第一侧边框1-2和第二侧边框1-3分别设置在第一底边框1-1的左右两端。在第一侧边框1-2和第二侧边框1-3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板1-4和第二插接板1-5,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插接板1-4和第二插接板1-5上开设有对应的插槽1-6。主控板可以竖直设置在第一框架1中,并将主控板的两端插接分别插接在第一插接板1-4和第二插接板1-5上的插槽1-6中。同时,为了防止主控板的尺寸过大,使得第一底边框1-1无法将主控板完全包裹住。在第一底边框1-1的底部开设有与主控板以及主控板上所焊接的电子元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
为了便于主控板与设置在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中的电子元件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底边框1-1中设置有软排线槽6和绕线凹槽7。其中,软排线槽6设置在第一底边框1-1的内侧壁上,并且该软排线槽6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底边框1-1的顶部边缘。为了防止第一底边框1-1的边缘对软排线槽6中的软排线造成磨损,在软排线槽6与第一底边框1-1边缘相交汇的地方设置为平滑的曲面结构。绕线凹槽7设置在与第二框架2相连接的第二侧边框1-3上。在这里,为了让软排线与普通的连接线分开进行走线,将软排线槽6和绕线凹槽7分别设置在两侧。例如,将软排线槽6设置在第一底边框1-1中心轴线的左侧,将绕线凹槽7设置在第一底边框1-1中心轴线的右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够使从主板上引出的连接线顺利的导入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 中,与绕线凹槽7相邻的第二插接板1-5不能遮挡住该绕线凹槽7。
在第一框架1的上方扣设有第一压盖4,所述第一压盖4为沿轴向切割的半圆桶状结构,该第一压盖4与第一框架1之间采用挤压力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第一底边框1-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的凸出于内侧壁的定位平台1-7,且该定位平台1-7的顶面低于第一底边框1-1的顶面。相应的,如图 7所示,在第一压盖4的底部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台4-1。当第一压盖4 扣设在第一底边框1-1上时,第一压盖4底部两侧的底面与第一底边框1-1的顶面连接,定位凸台4-1的外侧面与第一底边框1-1的内侧壁相接触。通过定位凸台4-1与第一底边框1-1的内侧壁之间的挤压力实现第一压盖4与第一框架1之间的连接。同时,为了增大挤压力而使得连接更加稳固。本实施例在定位凸台4-1的外侧面上竖直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8。这样,筋条8在第一压盖 4与第一底边框1-1进行连接的时候,会增大定位凸台4-1的厚度,使得定位凸台4-1的外侧面更加用力的挤压在第一底边框1-1的内侧壁上。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压盖4的顶面同样开设有与主控板及主控板上所焊接的电子元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同时,在第一压盖4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卡槽4-2,且所述第一压盖4上的卡槽4-2与第一框架1上的插槽1-6相对应。即,通过第一压盖4上的卡槽4-2和第一框架1上的插槽1-6 共同作用卡接主控板。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压盖4的顶面还开设有两个用于软排线走线的软排线槽6。其中一个软排线槽6在第一压盖4扣设在第一框架1上时,与第一底边框1-1上所开设的软排线槽6相连通;另外一个软排线槽6在第一框架1与笔尖结构进行连接时,用于为第一框架1中的电子元件与笔尖结构的电子元件连接的软排线提供槽位。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三框架3包括第三侧边框3-2、第四侧边框3-3和第三底边框3-1,该第三底边框3-1为开口向上的曲面结构,且第三底边框3-1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底边框1-1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三侧边框3-2 和第四侧边框3-3分别设置在第三底边框3-1的左右两端。在第三底边框3-1 中承载有按键板,并且在该第三底边框3-1的底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所述按键板能够与设置在书写设备笔身12上的按键进行连接。该按键板通过卡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三框架3中。具体卡接结构如下:
在第三底边框3-1顶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一个凸台3-4,其中两个同侧的凸台3-4与第三侧边框3-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另外的两个同侧的凸台3-4 与第四侧边框3-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并且,同属于同一侧的两个凸台3-4之间存在空隙。同时,与第三侧边框3-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3-4的顶部设置有朝向第四侧边框3-3的凸块3-5,同样的,与第四侧边框3-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3-4的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三侧边框3-2的凸块3-5。此时,所有的凸块3-5的底面与第三底边框3-1的顶面之间也存在空隙。按键板即可设置在凸块3-5与第三底边框3-1顶面之间的空隙中,实现前后定位。另外,可将按键板的两端设置为“几”字型结构,该“几”字型结构可设置在同一侧两个凸台3-4之间的空隙当中,并通过两侧的凸台3-4实现左右定位。本实施例所述的凸台3-4的顶面前端位置还设置有倒角,该倒角可在设置按键板的过程中方便将按键板按压在凸块3-5的下方。
为了使设置在第三框架3内部的按键板与其他电子元件实现连接。本实施例在第三侧边框3-2上开设有绕线凹槽7。该第三侧边框3-2上的绕线凹槽7 与第二侧边框1-3上绕线凹槽7位于同一侧,以保证利用最短的距离实现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
在第三底边框3-1的顶部扣设有第二压盖5,第三底边框3-1和第二压盖 5之间预留有穿线通孔,便于第三框架3中的电子元件与其他电子元件之间的线路连接。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压盖5包括有覆盖段5-1和承载段5-2,覆盖段5-1和承载段5-2均扣设在所述第三底边框3-1上。覆盖段5-1的一端与第三侧边框3-2相接触,覆盖段5-1的另一端与承载段5-2的一端固定连接,承载段5-2的另一端与第三底边框3-1之间采用插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三底边框3-1中,与第四侧边框3-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凸台3-4 的顶部开设有插接通孔3-6。相对应的,在覆盖段5-1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通孔3-6相配合的插接体5-3。在第二压盖5扣设在第三底边框3-1顶部时,覆盖段5-1底部的插接体5-3能够插入第四侧边框3-3凸台3-4上开设的插接通孔3-6中,实现插接。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压盖5的承载段5-2的顶面为平面,且该承载段5-2 的顶面低于覆盖段5-1的顶面。天线板可以完整的粘贴在承载段5-2的顶面上。在承载段5-2与覆盖段5-1的连接处开设有绕线凹槽7,该绕线凹槽7可以使天线板与其他电子元件进行连接。该绕线凹槽7的结构与第一底边框1-1上设置的绕线凹槽7的结构相同。同时,在覆盖段5-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软排线槽 6,用于电子元件之间的软排线走线。
另外,为了能够使覆盖段5-1与第三底边框3-1连接处较为稳定。本实施例在覆盖段5-1与第三底边框3-1的连接处设置压紧突出5-4,相应的,在第三侧边框3-2的顶部设置有与该压紧突出5-4相配合的压紧凹槽3-7,在第二压盖5扣设在第三底边框3-1时,覆盖段5-1上的压紧突出5-4能够压紧在所述第三侧边框3-2上的压紧凹槽3-7中。通过压紧突出5-4与压紧凹槽3-7之间的压紧力使第二压盖5与第三底边框3-1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框架2包括第二底边框2-1,该第二底边框2-1为两端和顶部均开口的半圆桶状结构。且该第二底边框2-1 顶部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底边框1-1顶部的开口方向相反。这样使得整体的框架结构从侧面看呈“几”字型结构,可以避免所有开口方向朝向一个方向而在成型过程中造成弧度变形。该第二底边框2-1的一端与第二侧边框1-3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底边框2-1的另一端与第三侧边框3-2的外侧面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该第二底边框2-1中可放置圆柱形的电池。
电池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放置在第二底边框2-1中。本实施例在第二底边框2-1的侧壁上开设有绑带槽2-2。可以采用绑带条的方式将电池、与电池相邻的连接线以及第二底边框2-1捆绑在一起,以实现稳定连接以及使连接线井然有序的目的。
此外,由于第一框架1和第三框架3之间的电子元件也会存在连接关系,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二底边框2-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软排线槽6。该软排线槽 6沿第二底边框2-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底边框2-1上的软排线槽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盖4和第二压盖5上的软排线槽6连通。由此,可以将整体框架结构当中所有的软排线槽6连通起来。例如,当第一框架1中的电子元件与第三框架3中的电子元件进行连接时,软排线的走线过程如下:第一底边框1-1 中的电子元件→第一底边框1-1的软排线槽6→第一压盖4的软排线槽6→第二底边框2-1的软排线槽6→第二压盖5的软排线槽6→第三底边框3-1与第二压盖5之间的穿线通孔→第三底边框3-1中的电子元件。
在第二底边框2-1的两端边缘开设有L型曲面凹槽10。两个L型曲面凹槽 10与第二侧边框1-3和第三侧边框3-2上的绕线凹槽7位于同一侧且贯通。该 L型曲面凹槽10与距离它最近的绕线凹槽7之间均留有空隙,且该空隙的距离不小于电子元件之间连接线的直径。设置该L型曲面凹槽10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电子元件之间进行连线时,在框架结构之外即可连接,然后将连接后的连接线通过L曲面凹槽弯折至电池的侧边缘并加以粘贴固定。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电池占据了第二底边框2-1内部的空间而导致连接线无法走线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软排线槽6的设置既能够便于固定软排线,还能够使软排线嵌入在框架装置中,不会凸出于框架装置,避免了软排线在与笔身内壁接触时造成摩擦损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书写设备,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书写设备包括笔身12、笔尖11和框架装置。该框架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1中所述的框架装置的内容,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所述的书写设备中,如图 16所示,笔身12为中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其中笔身12的前端为椎体结构,便于与笔尖11连接。该框架装置设置在笔身12的内部,笔尖11设置在笔身12的前端并通过连接件13与第一侧边框1-2连接。笔身12上开设有与待安装零件轮廓相配合的通孔,待安装零件可穿过笔身12上的通孔和框架装置上的通孔与框架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
由于需要将框架装置上的通孔与笔身12上的通孔进行对准。因此,框架装置在笔身12内部的位置是需要保持固定的。为了实现框架装置在笔身12内部的位置,如图6、图8、图10、图11、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在第一底边框1-1和第三底边框3-1上开设长条形的筋槽9,同时在笔身12内壁上设置有与该筋槽9相配合的筋条8。在框架装置插入笔身12时,笔身12内壁上的筋条8同时插入第一底边框1-1和第三底边框3-1上所开设的筋槽9中,从而实现定位。同时,在第一压盖4和第二压盖5上同样设置有筋条8,该筋条 8可以与笔身12内壁产生挤压力,从而使笔身12和框架装置安装更加稳定。
另外,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框架装置中,在第一侧边框1-2与连接件13连接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13末端外边缘相配合的凹槽。连接件13末端可设置在该凹槽中。同时在凹槽的内壁上设置筋条8,对应的,可在连接件13的末端侧面上开设筋槽9。当连接件13与框架结构进行装配时,凹槽中的筋条8可插入连接件13末端的筋槽9中,实现定位和连接。此外,还可以在凹槽中点入适量的胶水,以增强笔尖11与框架装置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固定连接件13后,将笔尖11插入连接件13的前端。笔尖11和连接件13 之间可通过压紧力进行连接,方便拆卸,以便后期更换维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8609.2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182781U
授权时间:20190730
主分类号:G06F 3/0354
专利分类号:G06F3/0354
范畴分类:40B;
申请人:北京科加触控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科加触控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东区21号楼6层101-603
发明人:费秀丽;吴振宇
第一发明人:费秀丽
当前权利人:北京科加触控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