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刚:新时代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内核研究论文

李军刚:新时代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内核研究论文

摘 要:时间的指针指向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观察到我国所面临的新的人才问题,特别围绕重才、选人、用才、养才、引才和留才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人才思想,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战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人才思想;人才;人才梦;领导干部

当今世界国家软、硬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业已成为当前社会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但是,人才并不能凭空得来,人才的成长更需要时间的积淀,面对新时代的人才问题,必须正视人才工作,抢得先机才能赢得主动,注重实际过程,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并最终在世界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长远角度来看,预算法的深度实施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规范程度以及总体水平的提升。现阶段,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对预算法的适应性较强,但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予以正视,并在充分研读预算法中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对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天下之治在人才

(一)人才是强省、强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人才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早在正定期间总书记就强调:“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积极作用。”[1](P45)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界对于中国的挑战,没有人才就无法发展,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从国家到城市也都越来越重视到人才在发展中的作用。人才大战、城市之争,愈演愈烈,在南京提出金陵之问后,西安发布《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莱芜并入济南,广州出台抢人新政等等,各个城市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吸引省内外、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以人才带动产业的升级,打造人才强市、人才强省。我国要继续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必须打造国家人才高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同心协力,共同奋斗。

(二)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活力源泉。当前,我们站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党的伟大工程永远在路上,伟大事业牵引着我们去奋力拼搏,伟大梦想督促我们不能懈怠,但是“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2]统筹推进四个伟大,需要伟大的人才。社主义是群众性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不能顺利实现,需要我们必须摒弃封建思想,打开大门,收揽四方之才,谱写社会主义人才新篇章。

二、慧眼识珠选英才

(一)理想坚定,德的考察没有中间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3](P485)一个真正的人才总是目标远大,并能够在理想光芒的指引下持之以恒,达到成功的彼岸,相反没有理想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都不可能成为人才,也不可能在事业中充分发挥人才的真本领。必须把树立理想信念作为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练就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不忘初心,为实现理想而不屈不饶。另一方面“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行是检验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人才判断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4](P331)德行影响着一个人是否可以称之为人才,在“德”的考察上,必须坚定信念,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选项,容不得半点水分,没有中间项,没有回旋的余地。选人用人先问德,必须坚持“德”的底线不突破,选出真正为人民办实事的领导干部。

(二)善于学习,实践中选拔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抓关键少数,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知识不断更新,科技加速进步,处在全球化之中的中国,富有满腔报国热情的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新知识、学技能。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在实践中考察、发现人才。习近平鼓励人才要学以致用,要坚持让年轻有潜力又吃得了苦的优秀人才深入群众、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得到成长,同时把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人才选拔上来,从而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传帮带”,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科技创新才能日新月异。青年人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愿意研究,广大青年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把实现中国梦作为毕生追求。但另一方面青年人才初出茅庐,缺乏历练,经验欠缺,知识不足,在诱惑面前,容易走上歪路、斜路,此时需要前辈、老师的引导,给予他们建设性的意见。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3](P166)前辈、长者乐于教授,青年、学生勤于学习,在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青年人才不断进步,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活力。

(三)尊重时代发展多样性和人才的成长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人才的种类需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仅需要各类普通专业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更需要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需要长期的积淀,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三、以用为本聚人才

(一)依事择人,人岗相适。习近平指出:“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6]任用人才时,要“依事择人”“对号入座”,充分考虑人才的个人性格与专业专长,把人才安排到事业需要、岗位适合、个人最满意的地方去,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任用人才要用人得当,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要看谁的成绩更好、能力更优秀、性格更适合,而不是说论资排辈,变相照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直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任用干部、选拔人才时更应该如此,实际工作中,谁能够胜任工作,谁能够做出成绩,谁就是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才,就是要任用的人才。党的领导干部要充分树立用人得当的思想,以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为最大选择,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一)培养人才,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7](P71)教育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并对人的命运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学校始终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只有通过教育、培养,青年才能成长为可用之才,对于看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一定要精心培养,拓展能力,增才才干,促进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形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起我国的人才梦、强国梦。

四、人才自古要养成

(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人才的重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靠的就是广大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各个省份为了引进人才,相继出台招贤令,广纳贤才,但在这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不管人才的发展,一味的追求为我所有,圈占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少数地方引才唯学历、唯帽子、唯名气,同时对本地人才视而不见,对海外人才却趋之若鹜;有的地方引才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只为引才而引才。习近平总书记强烈要求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而不只是响应中央的号召,虚张声势,帽子工程,将人才当作神明供起来。以用为本聚集人才,就是本地发展急需什么样人才就引什么样的人才,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什么样的人才,要把人才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要把人才放到最能充分发挥人才有用性的地方去。

(三)贤明政治,选人风气不跑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3](P71)选拔人才,真正做到以社会主义事业为第一考量,摒弃个人利益,坚持公道、公正,以“贤”为标准,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管是洋专家、土专家,还是“老实人”、奇才、偏才,各级领导就要公平对待,慧眼识珠选人才,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当前一些领导信奉背景靠山,热衷取悦逢迎,以自己圈子里的人来判断什么是人才,不仅伤害人才的热情和感情,更破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严重危害党纪党风。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否则,群众是要戳脊梁骨的!”[5](P137)选拔人才时,领导干部一定要端正选人态度,选人用人风气不能跑偏,营造清朗的选人环境。

(一)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8]交流才能进步,永远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能实现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不可能在全球化浪潮引领风骚。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人才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外国人才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服务,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培养、吸引更多人才,它就能在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得先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涉及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涉及各行各业,我们要坚持人才开放,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广揽天下而用之,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协同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知识、技能以及资源等的共享,没有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外部协同主要是指产学研的创新合作,特别是高校和单一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没有形成基于行业的协同共建。共享型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就是要解决复杂的多主体之间的对接矛盾,优化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五、引才留才,筑人才高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考夫应征入伍,在法国军团里担任“军膳监导”。他是位肯动脑筋又用功的人,下力气研究军膳如何保持营养和新鲜,精心制造出各种适宜行军作战且美味抗饥的食品,制成罐头供应军需。这对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军膳济给的及时,起了莫大的作用。后来,罐头食品风靡世界,艾考夫功成名遂。以致当1818年“一战”结束后,他被法国总统授予“自由骑士勋章”。

1927年的农村调查,也折射了读书人在村民眼中的尴尬处境:“读书成本太大,出来非但没有官做,即教员位置亦粥少僧多,而况学些空架子,文不象秀才,武不象丁,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不事生产,要吃要用。”[21]

(二)事业为上,激励人才。人才不是靠抢,而是靠留,即便把人才抢来了,没有产业就业支撑支持,人才也很难扎根留下来。事业为上,这才是吸引人才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事业留人,为人才发展搭建事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与成长环境,使人才全身心的投入事业之中。同时要注重激励人才,人才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既给足面子,又夯实里子,真正做到名利双收。但今天很多地方对于人才的奖励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能够落到实处,只是表面工程,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寒了人才的心。任何事情有付出就有回报,人才在国家事业中呕心沥血,理应得到应有的报酬,要树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理念,充分考虑人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灵魂,坚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又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能力。激励使得人才精神愉悦,极大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人才在创新事业中主动积极的争当排头兵。只有搞活激励,创新激励方式,出台多样性的激励政策,才能留住人才,揽住人心。

(三)宽容有度,尊重人才。对失败的容忍是激励创新的必要条件,事后容错,才能激发人才敢闯敢试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3](P166)宽容要掌握好“度”,对于人才错的边界在哪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防止拿容错当保护伞,确保容错在法律底线内进行,既不纵容违法乱纪的行为,又能鼓励人才干事的热情。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强烈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树立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使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流量明星,在社会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更加努力、积极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向前推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思想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对于人才工作的重视,勾勒出了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向新的高度,实现更大的发展。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基础上,“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P7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习近平.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11-27(1).

[7]魏礼群.“四个全面”:新布局新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习近平.在同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5-24(01).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9-0001-03

收稿日期:2019-04-10

作者简介:李军刚(1974-),男,吉林农安人,东北林业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李飞跃(1993-),男,河南商丘人,东北林业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 王占峰]

标签:;  ;  ;  ;  ;  ;  ;  ;  ;  ;  

李军刚:新时代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内核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