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人的发展问题应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课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有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做实践基础,有丰富的合理内核,应倍加珍惜并加以发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主要针对人不求上进和人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展开为内圣和外王两大步,涉及立志、人性、理想、正名四大问题,主要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如何发展的修养论、如何帮助他人发展的教化论三大部分。
关键词:中国古代; 内圣外王; 人的发展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
人类社会在发展历史长河中,只有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创造文明财富,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使我们的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来。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力量,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人的发展应是历史主线;当达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时,当人民群众因为不断发展,而互相组合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时,共产主义就到来了。
中华文明持续不断发展5 000多年,社会主义正是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史大树上开出的绚丽花朵,结出的丰硕果实。我国要搞好社会主义时期人的发展工作,不可避免要充分汲取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精华及营养。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工作
想方设法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应是国家在任何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时期,因为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更应该自觉将人的发展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将人民群众综合修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将人民群众劳动能力的持续增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生产生活总的看还比较落后,人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一方面,我国有高精尖技术,发达的制造业、网络业,有一批人已经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来说,温饱、脱贫、小康还是基本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生活方式,道德水平、法制修养、风俗习惯、精神家园等方面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劳动群众有部分,受教育不足,得到的学习、工作机会不多,获得的人生“试错”机会太少;还有一部分情况是,有能力,但没有工作机会、展示机会。他们作为人的固有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天赋没有发现,或没有发挥,人的潜力没有变成能力,人力没有变成国力。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这是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集中表现;从综合国力角度说,这也是近代以来我们国家贫穷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此。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调查区域包括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学校.为便于问题分析与解决,假设:(1)所选调查问题反映外卖发展现状,不影响问题分析;(2)不考虑所使用数据的统计误差,所选数据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历史任务,我们远没有完成,可谓任重而道远。比如,中央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发展有成、分配有得、消费有享、消化有益的综合感受。社会经济发展了,但劳动群众作为人的发展相对落后,与之不相应,获得感自然不强。过去我们贫穷落后,大家团结一心;而今天大多数人已经解决温饱、甚至小康,某些人还有不满情绪,原因何在?贫富分化扩大,而个人修养不足,也是人发展不够的表现;亦忧亦惧,牢骚满腹,正是发展中的人的情感标志。其实,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的国民相应,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国民相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挥了国人的潜力,助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驶入快车道。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代替人的发展工作。不是说经济发展了,人就自然发展了。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等,归根结底都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国家富强要落实为每个国民的健康富强;民族复兴要落实为文明复兴,使每个人的人性修养获得巨大提升。
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生产力只有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才能借助社会生产力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决定性作用,彰显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真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到来积蓄力量;而且还要努力让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落实为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让社会生产力的每一分进步,都落实为人民群众劳动能力的提高,落实为劳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就有生动鲜活的现实获得感;进而不断创造历史条件,帮助劳动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可见,重视人民群众人性修养水平的提高,想方设法帮助人民群众综合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抓住了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工作、中心工作。
1.2.3 水稻穗瘟病防治。于水稻破口期第1次施药,每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药液以均匀喷湿植物中下部为宜。试验药剂及用量同叶瘟病防治。待水稻蜡熟初期病情稳定后调查病情指数。调查方法、取样点同叶瘟病调查。根据国家2009年颁布的水稻稻瘟病菌测报调查规范对穗瘟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级[7],记录每穗发病的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并同时计算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从理论上说,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中心议题。按照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马克思认为,所谓社会生产力总和,就是劳动群众劳动能力的总和。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才是主体要素、主体力量;像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等物化因素,归根结底要依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去掌握、应用,去创造、改进;只有经过劳动群众的掌握、运用,这些物化的生产力因素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劳动掌握、劳动运用,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并不能自觉自主地进行生产活动。即使在人工智能中,人依然是主体力量。
我国古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他人的感染教化两个方面。换言之,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方面:一方面是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发展。将人的发展定位在人性修养的提高上,定位在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上,是非常深刻的思想,也很有科学性。因为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生物性的身体的成长。小孩子的身体成长当然是发展,但这类优生优育问题,并没有成为古人关于人的发展观念关注的要点。人身体长高,体型长胖,体现出了事物由小到大,但不足以谓人的发展。因为牛马、禽兽也能这样成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主要不在身体上,而在人本性的认识、充实和丰富上,在人良知的觉醒和呈现上。所以,人性的觉醒和实现,良心的澄明、呈现,才是人发展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人理性能力的发掘和运用,道德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审美情趣的培育和欣赏,功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等。
物化的生产力因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只是对象性存在物,而非人本身;有时,反而成为人不成其为人的原因,让人为它服务。物化的社会生产力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将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性异化的总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要努力让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手里,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产生活能力。这是克服人性异化,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一步。
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化训练,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机,脱离了素质教育体系,以致其就业能力不佳;大部分运动员没有明确规划,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运动员的项目和成绩对其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31-35]。
我们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经济,让国家、国民富起来,而且要发展文化、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展对象性的文化,而且要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性修养水平,不断为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和程度提供坚强支持;同时,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要发展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帮助人们成为人,享有人的尊严、幸福,而且同时克服和消除人性异化,防止人性异化的恶化,用具体的制度保障、政策措施,帮助劳动群众坚守住人作为人的底线。我们只有始终扭住人的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最终必然能达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到那时,劳动者就有能力,用很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除劳动分工对人性自觉和实现的消极影响,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需要和内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防止人性再异化,最终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人性异化问题。所以,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从根本上克服人性异化、抑制和消除社会消极因素的治本之方。
人发展成为人的问题,包含了四大核心议题,需要分别进行具体研究。
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伟业。我们既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又要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只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才可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只有经过艰苦奋斗,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科学文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使国人在人的发展上也走在世界前列,才可能真正建成中国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的文明修养水平也应该有极大的提高。不仅我们的物质产品行销全球,而且我们的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以及培养的人才也在全球广受欢迎;不仅国民的钱袋子装得满满的,而且言行活动优雅适度,与人交往彬彬有礼。我们不仅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而且还是文明大国、礼仪之邦。“近者说,远者来”[1]145(卷七)。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以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树立起高度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伟气象,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全人类指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真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我们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必要将人的发展当作中心工作,进行专门思考、规划解决。在态度上,我们应当爱民如子,像父母亲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问题那样,关注劳动群众的发展问题。我们对待人的发展问题,既应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议题加以研究,也应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心任务加以贯彻落实。
可见,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内容,具有人的发展的实践经验做坚实基础。它并非抽象推论,而是有实践支撑,有其合理性。我国先贤无论认识还是实践,无论齐家还是治国,无论修己还是治人,都始终抓住人的发展这个中心工作,致力于提高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修养,并以此为前提、基础,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内容丰富和中国古代人的发展实践成就巨大相应。
二、中国古代人的发展思想有深厚历史基础
从我国历史看,中华文化持续绵延5 000多年,没有中断自然发展进程,并长期居于人类各文明的历史前列。这在当今世界可谓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中华民族由炎黄部族,发展为夏人、商人、周人,成就华夏族群,进而为秦人、汉人、唐人、宋人、明人、清人等,构成华人族群的发展主线。华人族群,也称中华民族共同体。其中,以汉族为主体,包含了众多和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在内;而汉族本身,也是以华夏族群为主,融合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满、壮、苗、黎、高山等众多少数民族而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体[2]。
迄今为止,华人族群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特大族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体。他们居住在亚洲东部的辽阔大地上,建立起发达的水陆交通,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创造出了独特而美丽的汉语言文字。他们建立的王朝,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皆名曰中国,也称中华、华夏、神州。这里气候宜人,地域辽阔,资源丰厚,物产富饶,生产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生活富足,创造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中国历史上拥有发达的农业、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现代制造业等物质文明,也有三代礼乐文明、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制度文明,诸子百家、儒释道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核心,辩证思维,落实为历史思维,是主要思想方法,人文的、理性的信念,是安身立命精神家园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好学与克己寡欲,是人性修养的两个方面;自强不息、崇德尚贤是受尊崇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是被提倡的为人处事方式。故在历史上,中国能够长期成为世界性大国,积累了丰富的大国治理经验,受到汤因比等外国学者的肯定和重视。中华民族这些辉煌历史成就,归根结底,以中国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的文明创造能力,正是人发展所获成果的对象化表现。
四是正名问题。即以名正实,以“人”概念的名,矫正、纠正人的实,用人概念规定的内涵,纠正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言行活动。表现出来,主要有二:一是用人的本性纠正人的现象性,让现实生产生活中的人,体现出更多的心灵本性;二是用人的理想引领人的现实,这是现实理想化,也是理想现实化。
可见,研究人的发展思想,研究人的发展思想史,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的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从历史角度总结古代关于人的发展的经验,从古人关于人的发展的看法中提炼合理内核,服务于社会主义时期人的发展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研究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借鉴其经验,汲取其精华,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我们通常理解,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4]369。这主要指的是物质形态的发展变化。生命形态的发展观念的真正奠定,则在生物进化理论产生以后。在我国古代,无发展一词。有发生、发育、化育流行、变化、循环等观念。今“发展”一词,也是近代严复翻译《天演论》后,才出现。但是,在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却始终是儒道释各派思想的中心议题,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思想内核,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发掘,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传承发展。可以说,我国古代人的发展观,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历史源泉之一;它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人的发展问题,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搞好人的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 中国古代人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儒释道三家关注的重心。但最全面并始终一以贯之重视和讨论人的发展问题的学派,无疑是儒学。众所周知,儒学是人学。它研究人的问题,研究“人人”问题,研究人成为人的问题,研究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这里以儒学为例,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的发展有不求上进与人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
人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化。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困而不学。人仅有身体在本能发展,人性、心灵却毫无开掘、觉醒,终生溺于小人之域不能自拔,真是可悲可叹。二是学而不能上达。人如果不能通达于道,终生局限于只是知识人,只是专家、技工。这类人才现在尤其多。古人谓之为“器”。人要成才,首先要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首先要成器,然后追求超越器。超越器具、器物性能的固定性、有限性、被动性,成就人的通达性、无限性、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被规定为自我发展,变不通达而为能丰富、充实自己,使自己作为人,而具有人的无限可能性。这时,孔子说:“君子不器。”[1]57(卷一)对我们今天的专家们、技工们尤其具有启示作用。
所以,人的发展在克服物化后,就走上了人的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学习积累没有止步,下学上达,主要达到两个境界。一是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君子境界,即君子。君子是人性修养合格的人,是人作为合格人的人格标识;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贤成圣。二是天人合一,与天理为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人”概念规定性的境界,即觉悟和实现了人性的圣人境界。圣人只是人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的人、标准的人、典型的人而已。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了一个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安全的大课题。为了探索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聚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赋能中国未来农业发展,11月3日,由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蚯蚓测土实验室共同主办,国际标委会ISO|TC134技术委员会无机肥料工作组美国Agsource实验室承办的“测土配方施肥国际论坛”在山东省临沭县史丹利科研综合大楼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二)人的发展有内圣外王且两者缺一不可
博弈论具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及分布式实施特性,比较适合CRN频谱分配问题.文献[7]通过主次用户之间协作博弈来进行频谱分配,使系统达到斯坦伯格均衡.文献[8]利用信道特性及距离信息设计目标函数,以协作博弈方式实现用户速率最大化.文献[9]将无悔学习理论引入博弈模型,验证了相关均衡策略博弈进行信道分配的有效性.但是,这些博弈模型中用户策略选择依赖于对手用户所使用的策略,需要用户间大量信息交互,通信成本高.
(三)人的发展有四大核心议题
首先将边u11u12,um(2n-1)um(2n)染为k+2色,把边u0(2n+2)u1(2n+1)染为k+1色,边u(m-1)2um1染为色,其次把边us(2n+1)us(2n+2)(s=1,3,…,m-2)染为色,把边us1us2(s=3,5,…,m-2)染为色。
一是有志于做人、成人,而不要向下物化,即不要做鸟兽,不局限于工具,又不要向上成神。换言之,人一生发展,只是做人、成人;照先贤看,只是知天命,立命、正命,穷理尽性,制天命。
二是人性论问题。人要做人、成人,但应做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人们对什么是人、人是什么的认识,即根据人性论来确定。故人性论,是人学的理论基础。人性善,则人自应善,从而可以建成至善理想社会。人性论的其他解答,如无善无恶、可善可恶、恶、善恶混、性三品等,都不能必然推出人可善、能善、应善的结论,也不能为社会的至善理想提供根深蒂固的人学支持。
三是人生理想的标准。人生理想的标准是“人”概念规定性的现实化,是人性内涵的现实表现。即是说,最理想的人,就是在生产生活中,在言行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了人概念内涵的人;也意味着,人概念内涵规定的人,就是最标准的人,最理想的人,最典型的人。这种人,古人谓之圣人。故古人研究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就落实为研究现实的人希贤成圣的问题,落实为现实中有感染力、引领力的理想人格,如君子、贤人、圣人等。
我国古代人学发达,思想内容丰富。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都关注和解决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换言之,他们都关注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我国古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有广泛的人的发展实践基础,有人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基础。在人发展的实践基础上,首先产生和发展出丰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意识。如以文野之分、人文化成、“文明以止”[3]37(卷三)等为核心的文明意识;以鸟兽不可与同群、君子不器、人最为天下贵为核心的人文意识;以人能群、隆礼重法、家庭国家天下密不可分为核心的社会意识;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核心的公共意识;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当仁不让于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核心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性即理、心即理等为核心的主体意识;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可死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为核心的求道意识;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为核心的仁爱意识;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等为核心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等等。这些意识内容既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发展为系统思想的心理土壤,也是我国古人运用关于人的发展观念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正名其实有两个层次:首先,是“人人”层次,即前述以人的名,即人性,纠正人的实;其次,是人做人、成人,不是孤立地进行,也不是在深山老林、寺庙宫观进行,而是就在社会中进行,在家庭、国家、天下等社会共同体中进行。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共同体中,则人人,就要落实为具体的社会分工角色伦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君君臣臣(国家中)、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家庭中)等。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是为君主专制、等级制服务的。这就封建专制、礼教吃人而言,有道理;但就儒学在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意义而言,就是误解。君君,其实就是说现实的君应做合格的君、理想的君,最理想的君,便是“君”概念规定的内涵,称为圣君。以此类推,其他仿此。逻辑上看,人人、君君、父父等“正名”[1]142(卷七)学说,只是让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努力修养,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做合格的人而已。
四、古代人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按照古人的思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等的解决,无不以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为前提。而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在古人的思想中,又主要展开为三个理论领域。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人必须发展,而且能够发展,提供理论说明和证明。人可以发展,而且人必须发展,需要理论说明;否则,人们不清楚人的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对自己作为人的发展缺乏自信。不仅自己必须发展、能够发展,而且他人,所有人都必须发展、能够发展,这也需要理论说明和证明。这就是古人的天命论(后来发展为天道观、宇宙论等)、人性论、天人合一论等,集中阐明“性与天道”统一的实际情况。在天人合一里,天道落实为人道,故不玄虚抽象;人道有天道做支撑,故人成为理想的人,并非不可为,只需修养、教化,人文化成,自信做去,不断努力即可。
(二)人如何发展的修养论
古人讨论人如何发展含人发展的方法、内容、境界,等等。儒家修养论内容最丰富。君子、贤人、圣人等理想人格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然,B教师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特别地,B教师关于对话交流的做法值得推荐.学生分享自己的独创性观点和洞察,不仅可以组织、巩固和反思自身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启发其他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交流是数学创造的重要渠道和特征.
儒家的人性修养内容涉及修身、见性和养心,既有身体的锻炼、生命的养育,也有知人论世基础上人性的认识、明觉,更有本心的反思觉悟、道心的精微体验。儒家人性修养,总是身心交养,而又以心性为主为重的。因为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身体、自然生命当然是基础,故食色为性;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独到价值,则在人的理性、良知。故人性修养,当然要以人理性真理的认识和实践、道德良知的觉醒和实践为核心。不用说,身体是人的物质基础;但也不能否认,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良知是人的本体主体。人性修养,三者缺一不可,自应分别修养,而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成就大写的、真正的人。
(1)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像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经济资源是指像交通设施、农业人口、农用机械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等现象日益明显,水资源污染状况也日益严重。因此,我们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本文用各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与各地区耕地面积(千公顷)比值表示农业资源利用,用x1表示。
古代先贤在修养方法上各抒已见。孔子的学习和克己,从正反两方面对修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明明德说,明确了人性修养的重点,三纲领、八条目则规划了人性修养的框架和路径;《中庸》提供的中庸之道、诚明之法,则提供了儒家人性修养的方法论。孟子求其放心说,养心寡欲说,读书知人论世说,为儒家关于人“心”的修养论述树立了标杆。荀子劝学、虚壹而静、化性起伪、明分使群诸说,使儒家修养论更易于和教化实践相结合,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孔子朝闻道夕可死矣、杀身成仁说,孟子舍生取义论,荀子“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的德操论,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诸说,则提供了古代儒生精神家园修养的样态。至于张载变化气质说,程朱格物致知、居敬穷理论,王阳明“致良知”[5]105(《传习录下》)说,皆可谓对此前孔孟荀修养论的深入发挥。
(三)帮助他人发展的教化论
古代先贤在探讨如何帮助他人发展时,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经济教化、社会教化、法律教化、风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定义变量、模糊化、模糊推理、知识库等几部分构成模糊控制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如下:系统先获取控制变量,修正模糊控制器,行为过程采取将模糊系统作为控制对象,将模糊控制系统产生的信号反馈并作用于被控对象,至此,控制系统一个步骤得到完成,被控对象得到控制。模糊化则是将系统控制过程中的模糊量转化为精确量,模拟人的模糊推理能力,对数据进行识别。专家的经验以及相应控制语言变量的隶属度函数构成了知识库,控制原理图如图2[13]所示。
古人认同的关于人的发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中道发展,完全符合真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又普通劳动群众,匹夫匹妇,能知能行。这虽然是朴素辩证法,但其深刻性,却达到了古代辩证法的高峰。我国古代天人、体用、主客辩证思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朴素辩证法的最大代表。
参考文献:
[1] 朱熹. 论语集注[M]∥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张茂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历史基础[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 1-13.
[3] 王弼, 韩康伯注, 孔颖达等疏. 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5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 吴光, 钱明, 董平, 姚延福 校. 王阳明全集(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OntheThoughtofHumanDevelopmentinAncientChina
ZHANG Maoze
(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how it can benefit constructing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eople in China today. In conclusion, some enlightening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how to challenge the issu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ancient China; 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 human development though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B 21; K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98(2019)06-0097-06
DOI:10.12120/bjutskxb20190697
收稿日期: 2019- 01- 22
作者简介: 张茂泽(1965—), 男,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冯 蓉)
标签:的人论文; 修养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人性论文; 于人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论文;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