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媒介,时代华纳,艺术,旅游,美国在线,米勒,文学。
媒介终结论文文献综述
袁艳[1](2016)在《媒介化会带来旅游的终结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媒介化程度的加深,作为现代社会休闲文化重中之重的旅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媒介技术和媒介逻辑的渗透,从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上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对这种改变的担忧带来了西方学术界关于"旅游终结"的论调。从旅游的仪式力量和"表演转向"两个方面看,实地旅游具有媒介化旅游无法替代的价值和魅力,关于媒介化会导致旅游终结的预言过于悲观。旅游媒介化的结果不是"后旅游",而是一个以全媒体为基础的"泛旅游"时代的到来。(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6年08期)
马锋,张军锐[2](2015)在《当高新技术风险遭遇媒介:不确定性的终结与恐慌的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学传播史上,科学不幸败给了迷信。同样不幸的是,在"风险社会"中,当科学家与大众媒介相遇,媒介把风险或危害的概率抛之脑后,以高度不确定性为核心特征的现代科技风险,被媒介悄然转变为确定性的"正在迫近的灾祸"。与此相应的,则是公众对高新技术风险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但是大众媒介仅仅是产生心理恐慌的启发式资源,公众的认知缺陷和心理认知机制则是产生恐慌更重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冰[3](2014)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艺术的终结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朱天,彭泌溢[4](2011)在《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叁网融合”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曾是媒介融合与市场运营的典型案例。而其"世纪联姻"的终结,同样给世人留下众多值得"警醒"之处。本文在中国当下叁网融合正处于关键"节点"的背景下,辨析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媒介融合动因,探寻其运营失败的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国内当下媒介融合的案例参照,探讨国内媒介融合的合理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1年07期)
丁国旗[5](2011)在《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新的电信时代的特点,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思想,这一结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想象,因为民族文学永远无法解构的事实颠覆着这一结论。米勒的思考存在着逻辑悖论,米勒"终结"的只是某一阶段的文学,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文学。网络的存在不是终结了文学,而是发展了文学。(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1年01期)
胡佳[6](2009)在《文学真的终结了吗?——从传播媒介看文学存在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今争论激烈的"文学终结论",文学传播媒介之一——电子图像,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图像传播的时代,本文试图通过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工具性关系与本质关系方面来证明,以电子图像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是文学发展历程中新的形态之一,文学不会因此而消亡。(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18期)
王莹珞[7](2009)在《媒介变革时代的艺术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变革的时代,各种艺术样式层出不穷,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艺术与生活合而为一。艺术观念、艺术功能同传统发生了意义扭转,艺术的一般性规定丧失,在对其不断的解构过程中,艺术从整体上发生着流变,企图以新的体系建构起另一座艺术殿堂,使艺术终结的梦魇在大众的头脑中消逝掉。(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黄荔[8](2008)在《论纸质媒介的无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人们对纸质媒介的存在前景表示怀疑。本文从传播倒叁角形理论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原创内容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传统纸质媒介与原创内容和思维的联系紧密,纸质媒介比数字媒介更处于基础的地位,所以,纸质媒介和纸质出版必然不会消失,并且新的出版必是传统纸质出版的核心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生儿。它将是多样统一的完全形态的出版形态。(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08年02期)
黄荔[9](2007)在《论纸质媒介的无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传播倒叁角形理论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原创内容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传统纸质媒介与原创内容和思维的联系紧密,纸质媒介比数字媒介更处于基础的地位,所以,纸质媒介和纸质出版必然不会消失,并且新的出版必是对传统纸质出版的扬弃,是旧有出版的核心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生儿:它将是多样统一的完全形态的出版形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戴维·帕金翰,郭卫中,刘奇[10](2007)在《媒介教育与批判性消费者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媒介教育者面对后现代媒介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当代儿童媒介环境发展的本质与儿童社会地位的变化出发,指出培养批判消费者是媒介教育的现代主题;通过分析英国媒介课堂的教学试验,提出了实施媒介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大学(研究与评价)》期刊2007年09期)
媒介终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科学传播史上,科学不幸败给了迷信。同样不幸的是,在"风险社会"中,当科学家与大众媒介相遇,媒介把风险或危害的概率抛之脑后,以高度不确定性为核心特征的现代科技风险,被媒介悄然转变为确定性的"正在迫近的灾祸"。与此相应的,则是公众对高新技术风险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但是大众媒介仅仅是产生心理恐慌的启发式资源,公众的认知缺陷和心理认知机制则是产生恐慌更重要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1].袁艳.媒介化会带来旅游的终结吗?[J].江汉论坛.2016
[2].马锋,张军锐.当高新技术风险遭遇媒介:不确定性的终结与恐慌的生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张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艺术的终结命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4
[4].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叁网融合”的启示[J].新闻记者.2011
[5].丁国旗.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J].艺术百家.2011
[6].胡佳.文学真的终结了吗?——从传播媒介看文学存在的可能性[J].作家.2009
[7].王莹珞.媒介变革时代的艺术终结[J].济宁学院学报.2009
[8].黄荔.论纸质媒介的无终结[J].当代传播.2008
[9].黄荔.论纸质媒介的无终结[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0].戴维·帕金翰,郭卫中,刘奇.媒介教育与批判性消费者的终结[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