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选举论文-庄晨燕

区域选举论文-庄晨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选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城市建设管理,晋中市,牛金,日至,金科,天来,升级工程,城市发展

区域选举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交流学习促提升 携手并进共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晓红报道:8月19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康锋率我市选举的省十叁届人大代表赴晋中市就开发区转型项目、大学城运行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跨区域专题调研。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李鑫、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牛金生参加。两天来,(本文来源于《长治日报》期刊2019-08-21)

田野,张倩雨[2](2019)在《全球化、区域分化与民粹主义——选举地理视角下法国国民阵线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素禀赋的相对变化使法国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内部发生分化,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形成了不同的政策偏好。由于生产要素在法国不同区域中的集聚性,两者的分化反映为法国各大区之间、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以及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的分化。由于传统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下走向衰落,法国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南欧和北非的劳工移民以及近年来涌入的难民在就业机会和福利资源上的竞争。这种双重冲击使法国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产生了反全球化、反欧洲一体化、反移民的诉求,国民阵线因积极回应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的诉求而得到他们的政治支持,使其在多次总统选举中表现突出。受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冲击最为严重的是法国东北部"铁锈带"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法国北部、东部和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大区因此成为国民阵线的主要票仓。此外,远离城市中心的远郊区和规模较小的城市集中了更多的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因此这些区域的选民更多地把选票投给了国民阵线。法国国民阵线的兴起不仅重塑了法国的政党体系,也推动了民粹主义在欧洲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的蔓延。(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9年06期)

庄晨燕[3](2018)在《《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与法国多样性治理:对西方选举政治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随后,除法国外绝大多数成员国签署并批准《宪章》,标志着少数族裔语言文化权利保护成为欧洲共识。以《宪章》为代表的欧洲共识成为推动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坚持的"共和模式"转型的外部压力。1996年法国首次提出签署《宪章》,1999年正式签署,但2015年参议院否决启动批准程序。本文将梳理《宪章》签署与批准在国家层面引发的各方权力主体博弈以及法国因此在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领域实现的制度进步。通过对上述两个过程的对比分析,透视西方选举政治框架下推进多样性治理的动力与阻力,思考民族国家兼顾单一与多元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5期)

郑建君[4](2016)在《个体与区域变量对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8506份中国公民有效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研究中,影响选民参与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整合个体和区域两个水平的相关因素,通过在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甘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获得8506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对大样本嵌套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个体水平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而这一预测作用存在显着的区域间差异。具体而言,在个体水平上,个体特征因素(年龄、个人收入、政治面貌、户籍类型等)和政治参与心理(意愿和效能感)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区域水平上,地市一级的GDP、就业状况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蔡永君,陈建新,李楠[5](2016)在《港澳特区地区选举投票率分析——基于区域社经背景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选举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路径之一,回归后香港和澳门两特区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回归前的政治体制和选举模式得以基本保留,透过对两地最新的地区选举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特区的人口社经背景因素如何影响投票行为,并检验在西方民主国家/地区流行的"选举的理性选择理论"是否能适用在两特区的投票行为上,结果显示香港地区的投票行为大体符合理论假设,而澳门则展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可能归因于经济环境及社会背景两大因素。(本文来源于《港澳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吴晓飞[6](2015)在《中央政治选举会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政治因素在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是较为模糊且不完善的。从中央政治选举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波动变化,采用1998-2013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党代会选举阶段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而人代会选举阶段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这主要与政治选举阶段的政策不确定性和创新激励的作用有关。研究结论对于全面认识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制定恰当的区域创新政策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17期)

杜云燕[7](2015)在《1946年“制宪国大”的区域代表选举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制宪国大"的代表历经十年,终在1946年完成代表选举。该选举分为区域选举、职业选举、特种选举和国民政府指定等。其中以区域选举人数最多,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此文述论,以期为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贡献锦薄之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09期)

孟令国,高飞[8](2014)在《区域文化传统对基层民主及选民心态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乡村换届选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文化传统对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区域小传统根深蒂固的台州尤其如此。在区域传统影响下,台州市的换届选举变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群体、以地缘为纽带的自然村落、以志缘为纽带的信仰群体等乡村传统力量博弈的舞台,并经常发生诸多选举突发事件。选民心理也受到区域文化传统的严重影响,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呈现出多阶段性特征。要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进程,就必须尊重区域传统,扬弃地方民俗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4年14期)

张同龙,张林秀[9](2013)在《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的制度采用现状、演变和区域差异——基于全国5省100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了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农村村委会选举的微观数据,讨论了选举制度的采用现状、演变过程及其所呈现的区域差异。对于选举制度,进一步采用了选举全过程中的7道关键程序来细致测度,具体包括:组成选举委员会、候选人提名、候选人演讲、投票过程中委托投票、票箱设置、秘密划票间设置以及是最后的公开计票。研究发现,到2004年为止,差额间接选举制度已经在中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开始正常运转。但在具体选举过程中,一些《村委会组织法》要求的选举程序至今在很多村庄并没有被规范采用,村庄之间的实际选举操作差异很大。这也反映出现有的选举还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孙昕,徐志刚,刘明兴,陶然[10](2011)在《中国农村党支部民主选举进展及其区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中国6省116个村庄所做的实地调查数据,文章系统地描述了2000年和2004年前后村支书的产生方式。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党支部民主选举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大多数的样本村庄,乡镇党委都放弃了传统的直接指定村支书人选的做法。与此同时,村支部选举的具体程序尚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村民对党内民主的参与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期刊2011年03期)

区域选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要素禀赋的相对变化使法国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内部发生分化,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形成了不同的政策偏好。由于生产要素在法国不同区域中的集聚性,两者的分化反映为法国各大区之间、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以及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的分化。由于传统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下走向衰落,法国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南欧和北非的劳工移民以及近年来涌入的难民在就业机会和福利资源上的竞争。这种双重冲击使法国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产生了反全球化、反欧洲一体化、反移民的诉求,国民阵线因积极回应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的诉求而得到他们的政治支持,使其在多次总统选举中表现突出。受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冲击最为严重的是法国东北部"铁锈带"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法国北部、东部和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大区因此成为国民阵线的主要票仓。此外,远离城市中心的远郊区和规模较小的城市集中了更多的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因此这些区域的选民更多地把选票投给了国民阵线。法国国民阵线的兴起不仅重塑了法国的政党体系,也推动了民粹主义在欧洲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的蔓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选举论文参考文献

[1]..交流学习促提升携手并进共发展[N].长治日报.2019

[2].田野,张倩雨.全球化、区域分化与民粹主义——选举地理视角下法国国民阵线的兴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3].庄晨燕.《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与法国多样性治理:对西方选举政治的反思[J].世界民族.2018

[4].郑建君.个体与区域变量对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8506份中国公民有效数据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

[5].蔡永君,陈建新,李楠.港澳特区地区选举投票率分析——基于区域社经背景的视角[J].港澳研究.2016

[6].吴晓飞.中央政治选举会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7].杜云燕.1946年“制宪国大”的区域代表选举述论[J].黑龙江史志.2015

[8].孟令国,高飞.区域文化传统对基层民主及选民心态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乡村换届选举为例[J].领导科学.2014

[9].张同龙,张林秀.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的制度采用现状、演变和区域差异——基于全国5省100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研究.2013

[10].孙昕,徐志刚,刘明兴,陶然.中国农村党支部民主选举进展及其区域差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

标签:;  ;  ;  ;  ;  ;  ;  ;  ;  ;  

区域选举论文-庄晨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