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区论文-钟培阁,孙洪仁,阎旭东,王连杰,朱凯迪

黄淮海平原区论文-钟培阁,孙洪仁,阎旭东,王连杰,朱凯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淮海平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土施肥,紫花苜蓿,土壤养分,有效磷

黄淮海平原区论文文献综述

钟培阁,孙洪仁,阎旭东,王连杰,朱凯迪[1](2019)在《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7,≥21~<37,≥12~<21,≥6.4~<12,≥3.6~<6.4,≥2.0~<3.6,≥1.1~<2.0,<1.1 mg/kg;当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目标产量为12.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8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36~68,72~135,108~203,144~270,180~338,216~405,252~473 kg/hm~2。说明在黄淮海平原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2~6级的适宜施磷量为68~338 kg/hm~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23期)

唐继伟,陈建东,田昌玉,徐久凯,林治安[2](2019)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热风防治调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59.2%和68.3%,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干热风是危害本小麦主产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面积大,发生频率高~([1-4])。20世纪60~90年代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频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近几十年来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频次、强度增加,区域扩大,危害加重~([5-7])。为防御冬小麦干热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者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11期)

吴霞,王培娟,公衍铎,杨建莹[3](2019)在《1961—2015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干旱识别及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淮海平原内气象数据、农业气象数据、夏玉米实际灾情资料,参考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干旱灾情数据构建夏玉米干旱指数SPI10和SPI30,并分析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播种-抽雄期、抽雄-成熟期的旬尺度SPI10干旱阈值分别为-0.10和-0.35、月尺度SPI30干旱阈值分别为-0.60和-0.65,灾情验证结果显示时间尺度更小的SPI10在反映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干旱特征方面效果更好。基于SPI10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播种-抽雄期的平均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明显高于抽雄-成熟期,并且干旱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均与干旱频率较为一致,一般表现为干旱频率越高的地区,累计干旱强度也越强;同时,75%的年份中播种-抽雄期的干旱范围大于抽雄-成熟期。综合以上结果,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在营养生长阶段更容易受到水分缺失的影响,更易发生干旱胁迫。(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魏堃,张勃,吴乾慧,马尚谦,马彬[4](2019)在《基于日尺度SPEI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海平原地处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包含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山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500~900 mm,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区。利用黄淮海平原49个农气站点1961—2017年日值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的日尺度SPEI指数,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黄淮海平原近56 a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的变化,并采用R/S方法对干旱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冬小麦的营养生长期和并进期,北部干旱持续时间较短,干旱强度较小,南部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干旱强度较大,而冬小麦生殖生长期与前两个生育期干旱分布相反。(2)从各站点变化趋势来看,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干旱持续时间与干旱强度呈相反趋势。(3)从时间变化趋势上来看,1961—2017年干旱有明显减缓趋势,除个别站点外,在冬小麦的营养生长期和并进期,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自2003年起干旱有逐渐减缓趋势,在生殖生长期则从2007年起干旱有逐渐减缓趋势。(4)从未来变化趋势来看,营养生长期干旱持续时间将缩短,干旱强度将减小,并进期的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的变化将和过去56 a基本保持一致,生殖生长期干旱持续时间将有所增长,干旱强度将有所加重。本研究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特征,旨在认识分析和掌握冬小麦生育期干旱演变特征以及干旱发生规律,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旱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宋敏,尹乐琳,刘佳慧,卫舜仪,陈奕昂[5](2019)在《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样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样地土壤线虫群落对施肥量变化的动态响应模式.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N1:50 kg N·ha~(-1)·yr~(-1), N2:100 kg N·ha~(-1)·yr~(-1), N3:150 kg N·ha~(-1)·yr~(-1)及N4:300 kg N·ha~(-1)·yr~(-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生物量显着增加,但土壤pH值显着下降.土壤线虫的种群密度在冬小麦拔节期达到峰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线虫的数量显着增加,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着下降.施肥量的变化对食细菌性线虫没有影响,但显着降低了杂-捕类线虫的相对数量,N2处理显着提高了植食性线虫的相对数量,而N4处理显着降低了食真菌性线虫的相对数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中不同营养类群对施肥量变化的响应并不相同.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线虫群落趋向简单化.以上实验结果对于寻求我国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区最佳施肥方案及田间虫害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卢训令,刘俊玲,汤茜,梁国付,丁圣彦[6](2019)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功能群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理解与认知,为更好的了解农业景观中残存的各非农生境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林地、树篱、田间道路、沟渠)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基于植物功能群分类结果探讨了其特征和在生态系统服务上的贡献。结果显示:(1)从物种数量来看,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子叶植物在各生境中均较少,但却具有较高的群落地位,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基本一致;(2)从生境类别来看,田间道路和树篱等生境中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更具有优势,随着人类扰动强度的减弱,在林地和沟渠生境中,开始有大量的多年生物种出现,尽管这些物种多为偶见种。(3)常见种多为一年生双子叶植物,种类不多,但群落地位极高,而偶见种中存在大量的多年生双子叶物种。深入分析认为,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中,总体上各非农生境均处于群落演替早期,以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功能群构成了群落主体,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群明显,随着干扰强度的相对降低,林地与沟渠生境中的多年生和双子叶物种大量出现,偶见种增加,优势种地位下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综合考虑的角度看,尽管这些非农生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所能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减弱人类活动对非农生境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水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王晓青[7](2019)在《黄淮海平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综合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高标准农田规划背景、理论基础、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并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内586个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构建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内586个“十二五”期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其中,综合效益又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引起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水平区域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并结合实际问卷调查情况,对影响综合效益发挥的人文管理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促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十二五”黄淮海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施后,研究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显着提升(p<0.05),且存在显着的省际及区域性差异。就经济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经济效益均值为24.1。河北省(25.3)项目区经济效益提升水平较高,其次为江苏省(24.8)、安徽省(24.5),均高出全区平均水平。通过项目实施,85.8%的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农民亩均增收超过200元,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就社会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社会效益均值为23.2。河南省(27.7)、山东省(25.1)、河北省(24.3)社会效益均值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安徽省(19.5)和江苏省(18.9)社会效益提升水平相对偏低;就生态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生态效益均值为26.4。河北省(28.3)、江苏省(27.8)、山东省(27.1)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安徽省(25.8)、河南省(25.7)生态效益提升水平相对偏低;从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来看,黄淮海区综合效益值S_i为73.7,综合效益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北省(77.9)综合效益提升水平最高,其次为山东省(76.3)、河南省(74.9)、江苏省(71.5)、安徽省(69.8)。(2)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影响黄淮海区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水平差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因素(β=1.039,OR=2.826)、项目区产田类型(β=0.588,OR=1.80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β=0.591,OR=1.634)、土壤肥力质量(β=1.545,OR=4.688)、年均降水量(β=0.002,OR=1.002),以上指标均通过显着性检验(p<0.05)。影响项目综合效益发挥的人文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工程后续管护机制不完善,效益难以长久发挥。(3)本文进一步提出促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规划布局;第二,加强科技支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第叁,加强管护责任落实工作,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程明洋,李琳娜,刘彦随,周扬[8](2019)在《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并造成严重的乡村病问题。现有关于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影响机制的探讨更显匮乏。文章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刻画县域乡村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人口发展空间分异不明显,而乡村土地、产业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②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京广铁路沿线周边地区、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③城镇化对乡村土地的影响不显着,同时,土地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不显着,乡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交互作用能够增强对乡村的影响力;④合理的城镇化发展可有效促进乡村人—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高尚,明博,慕兰,黄达,张镇涛[9](2019)在《黄淮海平原南部玉米机械粒收现状及技术应用前景的生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7年在黄淮海南部的河南省武陟、南阳、滑县等12个县市开展19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研究工作,分析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南部的应用现状和前景。235组有效样本的子粒含水率平均为26.68%,且品种间整体差异较大;子粒破碎率均值为8.89%,大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2—2008)》要求。分析显示,玉米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总体呈极显着的相关性,降低收获期子粒含水量是提高该区域玉米机械子粒收获质量的主要问题。目前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区域的夏玉米生长季节可利用热量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的需求,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适宜区域。(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许凤林,郭斌,叶贝,叶洽,王伟娇[10](2019)在《GPM IMERG卫星降水产品在黄淮海平原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是继热带降水观测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之后新一代的全球卫星降水产品,为全球气候变化、洪旱监测等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基于黄淮海平原2015年3月-2016年2月5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CC)、相对误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3个指标在多时空尺度评估了GPM IMERG卫星降水产品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日尺度上,GPM IMERG数据与站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CC=0.95),但GPM IMERG对降水高估17.90%。月尺度上,6月-8月均方根误差最高,9个月份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季节尺度上,除秋季的相关系数小于0.90外,其余季节的相关性均较高,夏季均方根误差最大。此外,GPM IMERG还能较好地反映黄淮海平原由南到北降水量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对比两种数据日降水时间序列,发现GPM IMERG降水产品与气象站点降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而言,GPM IMERG卫星降水产品与气象站点数据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虽然存在轻微的高估现象,但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和较小的误差估测降水。(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黄淮海平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59.2%和68.3%,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干热风是危害本小麦主产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面积大,发生频率高~([1-4])。20世纪60~90年代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频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近几十年来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频次、强度增加,区域扩大,危害加重~([5-7])。为防御冬小麦干热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者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淮海平原区论文参考文献

[1].钟培阁,孙洪仁,阎旭东,王连杰,朱凯迪.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唐继伟,陈建东,田昌玉,徐久凯,林治安.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热风防治调理技术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19

[3].吴霞,王培娟,公衍铎,杨建莹.1961—2015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干旱识别及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魏堃,张勃,吴乾慧,马尚谦,马彬.基于日尺度SPEI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5].宋敏,尹乐琳,刘佳慧,卫舜仪,陈奕昂.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样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卢训令,刘俊玲,汤茜,梁国付,丁圣彦.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功能群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9

[7].王晓青.黄淮海平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综合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8].程明洋,李琳娜,刘彦随,周扬.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9

[9].高尚,明博,慕兰,黄达,张镇涛.黄淮海平原南部玉米机械粒收现状及技术应用前景的生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玉米科学.2019

[10].许凤林,郭斌,叶贝,叶洽,王伟娇.GPMIMERG卫星降水产品在黄淮海平原的适用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标签:;  ;  ;  ;  

黄淮海平原区论文-钟培阁,孙洪仁,阎旭东,王连杰,朱凯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