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核酸检测方法

HIV核酸检测方法

一、艾滋病病毒的核酸检测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晨[1](2022)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检测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核酸检测(N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血液标准内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20140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先进行ELISA检测,对ELISA无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NAT,跟踪随访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20140份血液标本中,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6份,单试剂阳性8份,双试剂阴性20126份。在双试剂阴性标本中, NAT检测呈阴性20111份,阳性15份,在确认阳性的15份标本中,对符合诊断条件的献血者进行追踪, ELISA阴性转化阳性3份,均在ELISA窗口期经过NAT检测确认, NAT检测中发现2份隐匿性HBV感染。结论 NAT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以及高特异性等优点,和ELISA相结合使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适用于血液检查中,能明显减少误诊情况发生,减少窗口期,对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杨东昇[2](2021)在《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检测中的结果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检测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55例,分别采用HIV核酸定量检测法、金免疫层析试验法和ELISA检测法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三种检测法的HIV检出率,分析三种检测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ELISA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HIV核酸定量检测法和金免疫层析试验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法在抗HIV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好,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阳性检出率高达100%。

唐翼龙,易志强,刘丽萍,张娜,靳廷丽,丁晨,胡强[3](2021)在《Pooling PCR技术常规用于HIV感染状态诊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Pooling PCR法与检测抗体的方法(Western Blot等)的检测效能、检测成本,评估使用Pooling PCR法作为常规方法诊断病人的HIV感染状态是否可行。方法选取2015年-2018年,在某省级综合性医疗机构采集经Western Blot法新诊断为HIV感染的病人(此时病人尚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165份血浆样本,使用罗氏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其病毒载量,并挑取6例低载量值样本,观察其不同稀释度下核酸的检出情况,同时计算使用Pooling PCR法的人均试剂成本。结果剔除已报告病例和未采到血浆的病例后,该医疗机构自2015年至2018年送检HIV感染者血浆165份,病毒载量值覆盖范围从3330copies/ml到15800000copies/ml,中位数为151000copies/ml,几何均数为159969copies/ml。6份低载量值样本经100倍稀释后,仍能检出核酸阳性。如使用Pooling PCR法诊断HIV感染状态,以100份样本做成1个一级混合样,在人群感染率为10‰0且选用国产试剂时,计算每发现一个HIV感染者需投入的试剂成本,其最大人均试剂成本为5100元/感染者,略低于ELISA联合Western?Blot法的5680元/感染者。结论 Pooling PCR法比Western Blot法更为敏感,在HIV感染病程的各个阶段均可使用,且经济可行;在流行率不高于10‰0的地区的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中,可以考虑将Pooling PCR法作为常规方法,用于诊断医院就诊病人/健康体检者的HIV病毒感染状态;且特别有利于早期、晚期HIV病毒感染者的诊断,以及孕产妇HIV感染的排除。

张又心[4](2020)在《艾滋病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概率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卫生保健覆盖面增加,导致血液临床需求急剧增加,无偿献血需求增大,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也将改变。因此,开发更科学的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模型来评估实际风险,对血液安全治理以及修正国家相关政策具有极大意义。由于窗口周期中的随机或系统误差以及个体的变化,经典发病率-窗口期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在实践中并不能得以满足,从而使残余风险估计存在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传统模型假设感染行为和献血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但在故意献血者较多的情况下,这个假设的存在会极大的影响残余风险的估计。通过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可以更为准确地估计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对此,本文对放宽的假设条件进行研究,使最终估计的残余风险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残余风险。由于通过输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个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主要以艾滋病为例进行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贡献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国内外艾滋病研究现状的不同,本文以国内现状为基础,引入了估计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新思路。基于统计学条件概率模型具有求解简单、表达易懂的识别能力,且利用前人已有的实验研究数据,对特定人群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进行估计。该方法也是对传统单一的估计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一种补充。(2)针对窗口期变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窗口期大小对于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估计的影响。应用于实际医疗时,可以避免感染的血液被用于输血或无感染的血液被错误地放弃,提升成本效益,减少在捐赠后筛选中浪费血液等情况。(3)针对故意献血人群进行研究,并与正常献血人群进行比较。探讨故意献血者比例变化对国家血液安全产生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故意献血人群的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研究极少,本论文的研究可对国内这一研究方向进行补充和扩展。

鲁建瑜,许琼军,李立康[5](2020)在《2013-2017年海南省性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3-2017年海南省的性病疫情数据,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应调整现有的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南省各市县网报的2013-2017年性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海南省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为67 383例,年均发病率为148.01/10万,年均增长率为16.17%。5种病种中,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年均发病率(61.74/10万)最高,后依次为梅毒(47.93/10万)﹑淋病(18.46/10万)﹑尖锐湿疣(14.17/10万)和生殖器疱疹(5.72/10万),5种性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男女性病发病率分别为125.63/10万和172.91/10万。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女性的发病率(98.18/10万)高于男性(28.97/10万),淋病则是男性的发病率(28.56/10万)高于女性(7.22/10万)。以20~34岁年龄段的人群报告病例数最多,为37 106例,占55.0%,15~24岁人群病例数为16 611例,占39.9%,>60岁的老年人群7 211例,占10.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三者占69.33%;地区分布以海口市报告的性病病例数最多,其次为三亚市和琼海市,三者占报告病例数的58.82%。结论 2013-2017年海南省性病疫情呈总体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重点加强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病的防控。未来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医疗机构性病患者的规范诊疗率,防治结合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许琼军,杨日飞,李立康,周静[6](2019)在《2012—2018年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为调整现有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疾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三亚市2012—2018年各医疗机构上报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18年,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人群年均发病率为279.11/10万,年均增长率为7.98%,经趋势χ2检验,7年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57.460,P<0.001);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的累积报告病例数为3 700例,女性累积报告病例数为7 749例,男女之比为0.48∶1,男女之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区分布上,以天涯区累积报告的病例数最多(11 055例),其次为海棠区(394例),崖州区和吉阳区无报告病例;在年龄分布上,以20~<30岁年龄组人群最高,为160.41/10万,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低,为1.19/10万;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者为主。结论当前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高发水平,需扩大筛查,加强宣教,同时注意减少交叉感染和追踪监测耐药菌株。

粟斌,吴昊,张彤[7](2019)在《HIV-2型感染流行病学诊疗方案及防控策略》文中提出艾滋病病毒(HIV)包含HIV-1和HIV-2两种类型。到目前为止,在HIV感染的临床筛查中,发现的感染类型绝大多数为HIV-1型,极少数为HIV-2型。国外HIV-2型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区,我国偶有发现HIV-2型的感染病例。由于临床中遇到的HIV-2型感染病例数较少,所以对HIV的研究多集中在了HIV-1型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员交流日益频繁,HIV-2型感染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临床上遇到的HIV-2型感染病例也会增加,应引起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从HIV-2型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案及抗病毒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HIV-2型的预防及诊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黄永梅[8](2019)在《核酸检测法检测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法(NAT)的诊断价值。方法 120份无偿献血合格标本,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LISA)与NAT进行诊断。分析ELISA、NAT检测结果 ,追踪随访NAT呈阳性标本中,核酸确认为阳性,但"二对半"检测结果为阴性和核酸确认阴性献血者。结果 120份血液标本中, ELISA检测单试剂阳性2份,双试剂阴性118份。120份血液标本中, NAT检测阴性105份,阳性14份,经NAT确认阳性12份, ELISA确认阳性1份。最终确认阳性的13份标本中,仅2份ELISA检测为单试剂阳性,而NAT检测均为阳性。NAT检测呈阳性的15份标本中,对符合条件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 ELISA检测阴性转化为阳性2例,该血样于ELISA窗口期NAT检测发现, NAT检测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结论 NAT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与ELISA存在一定互补性,在血液筛查中应用可显着降低漏诊发生率,缩短窗口期,对确保输血安全意义重大。

李昶[9](2019)在《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方法我站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选取100份无偿献血者标本,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为酶联免疫检测,观察组是在酶联免疫检测基础上给予核酸检验。对比两组的检验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检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比较分析中的差异十分明显,统计学为P<0.05。结论使用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获取的检验准确率更高,能降低错误检验发生率,保证血液安全。

文盛名[10](2018)在《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撷取贺州市2011—2016年的无偿献血者103 629人,对其进行抗-HCV(丙肝抗体)、HBs Ag(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2011—2016年丙肝检测98 583人,检出抗-HCV阳性303例,占0.03%,不同年份间的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7 4,P<0.05);乙肝检测103 629人,检出HBs Ag阳性5 046例,占4.87%,不同年份间的HBs 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2 1,P<0.05);2011—2016年,抗-HCV阳性:共检测男性54 945人,阳性177例,占0.03%,女性检测43 635人,阳性126例,占0.03%,不同性别的抗-HCV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7 4,P>0.05);HBs Ag阳性:共检测男性59 873人,阳性2 809例,占4.69%,女性检测43 756人,阳性2 237例,占5.11%,不同性别的HBs Ag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1 3,P>0.05);丙肝阳性率≥18岁、≥35岁、≥45岁、≤55岁的分别是0.36%、0.36%、0.29%、0.18%;乙肝阳性率≥18岁、≥35岁、≥45岁、≤55岁的分别是1.72%、1.52%、1.61%、1.30%。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人员的乙肝、丙肝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着,P>0.05(=3.027 5 P>0.05);但是农村的乙肝、丙肝阳性检出率分别是2.21%、2.87%,城镇的分别是8.35%、6.57%,农村的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2 4 P<0.05);37 196人份乙肝、丙肝ELISA法检测阴性者用核酸检测法检测,结果还检出乙肝阳性31份,丙肝阳性2份,说明用核酸检测法对血液检测非常重要。结论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该市无偿献血人员相对固定,重复献血人员较多有关。为了提高患者用血安全,采用核酸检测法对无偿献血血液检测十分必要。

二、艾滋病病毒的核酸检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病毒的核酸检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检测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血液采集方法
        1.2.2 检测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2)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检测中的结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Pooling PCR技术常规用于HIV感染状态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送检样本的免疫印迹检测及载量检测总体情况
    2.2 载量值较低的样本稀释后的检测情况
    2.3 Pooling PCR法与Western Blot法的检测效能比较
    2.4 Pooling PCR法的特异性问题
    2.5 Pooling PCR法与Western Blot法的检测成本比较
3 讨论

(4)艾滋病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概率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
    2.1 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介绍
        2.1.1 输血传染性及窗口期的概念
        2.1.2 艾滋病医学检验的一般特点
    2.2 传统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残余风险概率模型介绍与讨论
    3.1 残余风险概率模型
    3.2 发病率-窗口期概率模型
    3.3 放宽假设A1、A2 后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窗口期问题的残余风险研究
    4.1 改进假设A1、A2 后模型
        4.1.1 改进假设A1
        4.1.2 改进假设A2
    4.2 对比实例分析
        4.2.1 放宽假设的发病率-窗口期概率模型实例
        4.2.2 改进假设的发病率-窗口期概率模型实例
    4.3 个人窗口期不同对残余风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故意献血人群的残余风险研究
    5.1 故意献血人群残余风险估计
    5.2 故意献血者的存在对残余风险的影响
    5.3 法定最短献血间隔对故意献血者献血动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2013-2017年海南省性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5种性病疫情基本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分布
        2.3.2 年龄分布
        2.3.3 职业分布
    2.4 地区分布
3 讨 论

(6)2012—2018年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2.2 地区分布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分布
        2.3.2 年龄分布
        2.3.3 职业分布
3 讨 论

(7)HIV-2型感染流行病学诊疗方案及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HIV-2流行病学及分布
2 HIV-2的诊断
3 HIV-2治疗药物及抗病毒机制
4 结论与展望

(8)核酸检测法检测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血液采集方法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ELISA检测结果
    2.2 NAT检测结果
    2.3 追踪随访结果
3 讨论

(9)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数据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献血者在不同年份的阳性检出情况
    2.2 分析不同性别的阳性检出情况
    2.3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区域无偿献血人员乙肝、丙肝阳性检出情况
    2.4 ELISA检测阴性者用核酸检测法检测结果
3 讨论

四、艾滋病病毒的核酸检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检测中的价值[J]. 朱晓晨.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2)
  • [2]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检测中的结果对比[J]. 杨东昇. 中国社区医师, 2021(25)
  • [3]Pooling PCR技术常规用于HIV感染状态诊断的可行性研究[J]. 唐翼龙,易志强,刘丽萍,张娜,靳廷丽,丁晨,胡强.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4)
  • [4]艾滋病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概率模型[D]. 张又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2013-2017年海南省性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鲁建瑜,许琼军,李立康.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9)
  • [6]2012—2018年三亚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J]. 许琼军,杨日飞,李立康,周静. 实用预防医学, 2019(12)
  • [7]HIV-2型感染流行病学诊疗方案及防控策略[J]. 粟斌,吴昊,张彤.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9(07)
  • [8]核酸检测法检测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的价值分析[J]. 黄永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3)
  • [9]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J]. 李昶. 中国医药指南, 2019(07)
  • [10]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文盛名. 系统医学, 2018(07)

标签:;  ;  ;  ;  ;  

HIV核酸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