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控制论文_李海龙,车刚,万霖,高瑞丽,马广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温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燥,肾脏,干燥机,微波,冷害,表面活性剂,汽轮。

变温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龙,车刚,万霖,高瑞丽,马广宇[1](2020)在《变温保质干燥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粮食干燥过程中爆腰率增加、干燥后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深床保质干燥试验总结出变温保质干燥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变温保质干燥机及PLC控制系统,包括变温调节装置、保质干燥机及PLC控制柜。从软件硬件方面对系统进行搭建,结合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对排粮辊转速的控制,并以高品质水稻干燥作业为例进行干燥机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PLC控制的保质干燥机在设置出机水分为14.5%的情况下进行干燥,出机水分值为14.6%,标准误差为0.035 46,方差为0.113;出机水稻食味值82,糙碎率为3.4%,淀粉含量14.7%,蛋白质含量为9.8%,且整机运行平稳可靠。该研究可为杂粮、高品质水稻的智能化干燥作业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20年08期)

冯昱宁[2](2019)在《槐糖脂变温控制发酵工艺的研究及其动物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槐糖脂是一类由非致病性酵母菌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它的历史是从1954年开始的,由Spencer首次发现。由于其优良的理化特性以及良好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在石油化工、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对槐糖脂产量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报道,但是仍然有些不足。距离槐糖脂的工业化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研究从槐糖脂发酵入手,探究了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对产量的影响,并且针对槐糖脂作为一种新食品原料的可能性,应用毒理学试验进行了动物安全性评价,为其在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对槐糖脂发酵生产的影响。本文选用拟威克酵母对槐糖脂进行发酵生产的研究,通过生长曲线首先确定了种子培养的最适条件为30℃,培养时间为24 h;然后在22、24、26、28、30、32℃六个温度条件下,对发酵过程中菌体干重、残糖量以及槐糖脂的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发酵20~100 h期间,是拟威克酵母的生长和槐糖脂的合成的关键时期;26、28、30℃条件下菌体的生长情况良好;28、30、32℃条件下槐糖脂的总产量更高。2.变温控制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的叁个影响因素(前期发酵温度、变温时间点、后期发酵温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得到最佳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条件:前期发酵温度为26.31℃,变温时间点为60.14 h,后期发酵温度为29.79℃;槐糖脂的总产量预测值为98.58 g/L,槐糖脂的总产量实际值为99.08 g/L,较之恒温发酵的最高产量(76.94 g/L)仍提高了28.8%。这是首次应用拟威克酵母进行变温控制发酵生产槐糖脂的研究,对槐糖脂的工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槐糖脂的动物安全性评价。本文首先对昆明小鼠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骨髓微核试验以及精子畸形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槐糖脂属于实际无毒,且对骨髓细胞以及精子无明显影响,处于正常值波动范围之内。然后对SD大鼠进行了30 d喂养试验,测定并记录了SD大鼠各周的体重、增重以及食物利用率的情况,并对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槐糖脂对SD大鼠的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的影响不大,都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影响较其他因素显着,预测与槐糖脂抗肿瘤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上相关研究初步证明了槐糖脂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浩然,张文华,王成龙,程佩强,王海军[3](2019)在《热处理炉的可变温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实验室现有的热处理炉已无法满足教师科研实验的要求,通过对现有的恒温热处理炉进行改造。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验教师提供的炉内温度要求,通过计算机和工业控制器等实现变温控制。该项目利用现有的热处理炉和闲置的计算机等,即节约成本,又满足教师科研实验的要求,同时也扩大学生做实验的范围,操作简便。(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折弯弯[4](2018)在《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麻辣鸡块是川渝地区特色小吃,营养丰富、麻辣鲜香,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品尝。然而麻辣鸡块常温保质期只有2天,采用高温高压杀菌后真空包装的方式虽延长了保质期但丧失了原有口感,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所以长期以来麻辣鸡块都是采用当地门店现做鲜食的形式销售,流通半径极为有限,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目前生产厂家正尝试采用在外地建立连锁门店以及网上电商等模式拓展销售,然而,虽生产端(即厂家)、销售或用户端(门店或消费者)具备冷藏条件,但由于运输过程中冷藏条件不足且成本过高,目前只能采用“泡沫箱+蓄冷剂”的控温包装形式进行常温运输流通。因此流通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低温(厂家冷藏库保存)——高温(相对冷藏温度而言,这里指控温运输箱中的温度)——低温(家用或商用冰箱贮存)的变温物流过程,而温度高低及其变化对肉类产品品质影响显着,所以对为保持口感而没有经过高温高压等杀菌处理的麻辣鸡块来说,如何保证其变温物流过程中微生物不超标且原有口感保持最佳,是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同时让更多外地消费者享受该特色美食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研究结果也可为其它类似产品扩大销售半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以市售冰鲜鸡肉为原料制作麻辣鸡块,模拟变温物流过程(冷藏库贮存——控温箱常温运输——家用或门店冰箱贮存),采用微波杀菌技术,研究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变化及控制。首先在麻辣鸡块进行加工过程中进行微波杀菌处理,分析不同功率和时间组合的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探究微波杀菌技术应用于麻辣鸡块品质控制的可能性。然后,模拟不同物流过程,分析变温物流过程中麻辣鸡块水分含量、p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感官评价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再探究消费者或连锁门店在不能及时食用或销售的情况下,对麻辣鸡块进行常温运输后微波杀菌处理的可行性。最后,研究常温运输后采用间歇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品质控制的效果。全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不同功率和时间组合的微波对真空包装后的麻辣鸡块进行杀菌处理(300W60s、300W150s、500W60s、500W90s、800W60s),贮存在4℃环境下模拟冷链物流过程,结果表明,微波杀菌处理后麻辣鸡块中心温度升高,且微波功率越高,处理时间越长,中心温度越高。各组合的微波处理均能延缓各项指标的变化,延长麻辣鸡块物流期限。微波800W60s组在物流过程中硬度、弹性保持最好,菌落总数增加最缓慢,品质保持最好。说明适宜功率和时间的微波处理在控制麻辣鸡块微生物繁殖的同时还能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是一种理想的保质保鲜处理技术。(2)在麻辣鸡块加工过程中进行800W60s微波杀菌处理,再模拟目前物流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变温物流过程(冷藏库贮存——控温箱常温运输(2天或3天)——家用或门店冰箱贮存),与全程冷链物流(4℃)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控温箱内初始温度14.9℃,常温运输过程中不可逆性升高,24 h后达到25℃;这样的温度波动对麻辣鸡块的品质有显着影响,且温度波动时间越长,品质下降越快。常温运输期间麻辣鸡块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L*值下降明显;TBA、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劣变指标不断上升;感官方面,香气减弱、颜色变暗、咀嚼较费力;但鸡块内聚性和a*值的变化不大。物流过程中的变温易导致麻辣鸡块品质劣变,使保存期限缩短。(3)对加工过程中已经微波杀菌的麻辣鸡块模拟变温物流过程,在常温运输结束时再次进行微波杀菌处理,结果表明,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的鸡块菌落总数明显下降,杀菌效果显着。货架期的前10天,微波处理组(HT2、MV2)麻辣鸡块的pH值、TVB-N值、非蛋白氮含量、硬度、咀嚼性等指标变化小于未微波处理组(HT1、MV1),感官品质维持较好。HT1、MV1组在第15天后不被评价者所接受,而HT2、MV2组的组织状态评分虽偏低,但感官评价总得分仍能保持7分以上。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能够显着杀灭微生物并延缓品质劣变,可食用期限达25天。(4)为进一步提升变温物流过程中麻辣鸡块的保存期限和感官品质,在常温运输结束时进行间歇微波处理(IM组,微波30s~间歇降温60s~再微波30s)与连续微波处理(CM组,微波60s),结果表明,间歇降温形成剧烈的冷热变化,使间歇微波处理能够达到更好的灭菌效果,可延长麻辣鸡块物流期限至35天;有效避免麻辣鸡块温升过高,对鸡块水分含量、非蛋白氮含量、TBA值的变化影响较小;延缓鸡块货架期间pH值、TVB-N值的上升和菌落总数的增长。CM组则在第25天后基本失去可食用性,IM组到第35天感官评分为7.2分(9分制),风味、色泽和组织状态保持较好。常温运输后的间歇微波处理比连续微波处理效果更佳。综上所述,微波处理能够较好地控制麻辣鸡块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变化,显着减慢菌落总数的增长,更好地保持硬度、弹性。物流过程中的变温会加速麻辣鸡块品质劣变,且常温运输时间越长,品质下降越严重。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能够延缓麻辣鸡块品质劣变,延长可食用期限;且常温运输后间歇微波处理比连续微波处理更为有效,使麻辣鸡块保质期达30天以上,同时保持良好的组织状态和风味。因此,当消费者或门店不能及时食用或销售时,可以选用微波炉进行杀菌处理,对麻辣鸡块的品质进行适当控制,延长其可食用期限,此处理方式对其他类似肉制品品质控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3)

姚斌[5](2016)在《基于LabVIEW的变温控制系统研制及莲子热风变温干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的新鲜农产品及其附带产品流入市场。对于新鲜的农产品来说,其贮存和保鲜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问题。由于缺少合适和及时的干燥工艺,全球每年将近有1/3的农产品损失。而干燥被视为农产品保存和加工的重要工艺,是保存农产品最古老,简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变温干燥以减少干燥时间、降低能耗、提高质量、便于操作为基本原则。根据物料处于不同干燥阶段,采取不同温度来实现物料干燥的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在众多的干燥技术中,变温干燥不仅简单、成本低,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巨大改善。变温干燥是根据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水分迁移阻力的变化及热敏成分对温度的要求,在不同的干燥阶段采用不同的干燥介质温度。它不仅能够大量的节省干燥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而且还能够保证干燥产品的品质。在干燥过程中,为了解决温度的滞后性,时变性强,线性度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精确的温度控制和采集系统。采用LabVIEW中的PID控制,模糊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分别对温度进行相应的控制编程,得到Fuzzy-PID在系统温度调节控制中,能将输出温度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误差范围内,仅有?0.01℃的误差。具有很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并且得到的温度曲线具有很高的鲁棒性。Fuzzy-PID对温度的调节控制最为出色。莲子干燥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传热传质特性。为了更加客观的研究干燥过程莲子的特性变化和干燥效果,得出比较优化的分段变温干燥工艺参数,本试验设计了一套莲子变温干燥的试验控制系统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热风发生、加热、温度和流量测控、采集等系统组成。依据分段变温干燥试验要求,成功的完成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安装及调试。该试验台能对热风温度和流量进行调节控制,并且具有在线传输试验数据等特点。为了提高莲子干燥品质、缩短干燥时间并降低能耗,采用恒温和分段变温两种干燥方式对单粒莲子进行了50~90℃恒温和60(2~4h)–80℃变温热风干燥试验,研究莲子表观变化、复水性、干燥能耗及干燥曲线特性,计算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试验表明:在恒温干燥中,热风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而莲子的色泽、复水性等品质越差;在分段变温干燥中,干燥时间比60℃恒温条件下短、品质高,60(3h)–80℃变温干燥莲子的复水性优于60(2h)–80℃和60(4h)–80℃变温干燥,为169.41%,单位能耗比60℃恒温干燥减少了2033 kJ/g。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得到莲子50~90℃恒温干燥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0-9~5.83×10-9 m2/s,60(2~4h)–80℃变温干燥平均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2.97×10-9~2.44×10-9 m2/s。由Arrhenius方程建立有效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得到莲子水分活化能为28.33 kJ/mol。试验结果为莲子干燥工艺参数优化及干燥设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06-01)

尹延平[6](2015)在《汽机联合循环机组启停过程中变温应力控制及运行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轮机组的启动过程对汽轮机组汽缸和转子等部件来说是个加热的过程。汽机冷态启动时,通流部件的温度几乎等于室温。而正常运行时,通流部件的温度非常高,在整个启动过程中,汽轮机组转子温度和缸温要上升到500℃左右,随着进入汽缸蒸汽温度的提高和流量的增加,蒸汽传给汽缸和转子的热量不断增加,使汽缸和转子的温度不断提高,汽缸加热时内壁温度高于外壁温度,内壁的热膨胀受到外壁的约束,受压缩产生压缩变温应力;而外壁受到内壁膨胀的拉伸产生拉伸变温应力。同样,当转子被加热时转子外表面和中心孔存在温差,温度高的外表面受压缩变温应力,中心孔受拉伸变温应力。介绍了DL/T384-2010-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组在启停过程中汽轮机组变温应力的形成;从温度匹配、汽轮机组进汽方法、主汽温控制等方面叙述对汽轮机组变温应力的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21期)

许道军,解文婷,文舸[7](2015)在《猪场变温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场变温控制技术是对猪舍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温度控制值的一种新型猪舍温度控制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的恒温控制技术的缺陷、变温控制技术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并对猪场变温控制技术的具体实施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猪业》期刊2015年06期)

李静,宋飞虎,浦宏杰,李臻锋[8](2015)在《苹果微波干燥的变温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苹果脱水处理中,微波干燥可以有效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品质。试验采用6种设定温度下的恒温微波干燥方案、3种变温微波干燥方案,研究苹果在不同方案下的干燥特性及品质。试验结果表明:"恒温"干燥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缓慢降低,会造成制品的品质较低。"干燥速率控制"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控制为恒速,但在干燥初期控制存在缺陷;"线性温度控制"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基本保持恒速,并且干燥耗时、耗能合理,感官质量、色泽品质等均优于恒温干燥;"叁段温度控制"方案中,简化了"线性温度控制"方案所用设备的复杂程度,虽制品品质指标略有下降,但设备简化,更利于工业应用。该研究为微波干燥技术应用于苹果的干燥理论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耿红兰[9](2015)在《壳聚糖和变温处理对砂糖橘冷害的控制及其近红外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砂糖橘属于冷敏性果实,在贮运和销售中极易遭受冷害,导致果实腐烂和丧失食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预防和减轻砂糖橘冷害进行研究,并建立一种无损、安全的方法检测冷害砂糖橘。本文以砂糖橘为试材,研究了低温条件下壳聚糖处理和变温处理控制砂糖橘冷害的效果,并结合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冷害砂糖橘进行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以期为砂糖橘冷害防治和无损检测提供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照组砂糖橘在1℃贮藏20 d左右果皮开始有水渍状凹陷斑点出现,果实变软,果皮颜色变浅,呈黄色。砂糖橘壳聚糖处理浓度以1.0%效果最佳,1.0%壳聚糖处理组与CK组相比,可显着提高砂糖橘果实的好果率,抑制TSS、TA、Vc含量的下降和MDA含量的上升,并使贮藏期间砂糖橘果实POD、CAT、SOD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延缓冷害的发生和症状的出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砂糖橘果皮结构,发现砂糖橘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失水,造成表皮皱缩;同时不适宜的低温使砂糖橘果皮下陷并出现裂纹,而壳聚糖处理可保持砂糖橘果实表皮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砂糖橘表皮气孔开度来影响果实生命代谢,增强抗逆性,改善贮藏性能。(2)采用变温处理砂糖橘果实,能不同程度的缓解低温胁迫作用并延长果实保鲜期。在1℃贮藏7d,转入6℃贮藏的变温条件下,可有效减轻果实的冷害症状发生,提高好果率延长贮藏期;抑制MDA含量的积累,提高SOD、CAT、POD的活性,降低冷害的发生。比较贮藏过程中各个处理香气成分的变化,变温处理对于果实中烯烃类、醛类影响并不明显,但促进了对砂糖橘香气有积极作用的醇类和酮类物质的生成,抑制了酯类的增加;属于砂糖橘特征香味成分的D-柠檬烯、月桂烯、(1R)-(+)-α蒎烯、左旋香芹酮等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始终高于对照组,但具有柑橘香味的癸醛和丙烯酸异冰片酯低于对照组,因此前期一段时间冷害温度下贮藏对砂糖橘的香气成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砂糖橘正常果和冷害果进行定性判别分析,光谱优化得出最优模型:7点平滑预处理,350~1100 nm最优波段,DPLS模型校正集正确判别率为100%、验证集正确判别率为89.7%,基本满足砂糖橘冷害果无损检测的要求,说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应用于正常砂糖橘和冷害砂糖橘的检测是可行的。(4)通过砂糖橘浓度异常样品剔除、光谱预处理和波段范围的选取,建立了冷害温度下砂糖橘品质指标PLS模型,所建立的砂糖橘TSS、TA、Vc、含水量模型,校正集R分别为0.803、0.928、0.845、0.854,RMSEC分别为0.823、0.080、2.251、0.842,预测集R分别为0.783、0.732、0.765、0.714, RMSEP分别为1.033、0.202、3.766、1.407。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冷害温度下砂糖橘的品质指标TSS、TA、Vc、含水量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模型是可行的,可与砂糖橘冷害果定性判别模型结合使用,为实际检测冷害砂糖橘分级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丁志良,胡亮,汤国平[10](2015)在《基于半导体变温技术的离体肾脏保存箱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综合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供体肾脏离体后的低温保存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阐述了一种简便、精度高、控制速度快的离体肾脏保存箱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过程。该系统采用半导体变温技术来控制离体肾脏保存箱的温度,其测温传感器采用稳定性好、示值复现性高的铂电阻(Pt100),温度控制策略采用PID控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工作环境(23℃±2℃)条件下的温度过冲<0.3℃,温度控制精度为±0.2℃,符合离体肾脏保存对温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5年02期)

变温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槐糖脂是一类由非致病性酵母菌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它的历史是从1954年开始的,由Spencer首次发现。由于其优良的理化特性以及良好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在石油化工、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对槐糖脂产量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报道,但是仍然有些不足。距离槐糖脂的工业化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研究从槐糖脂发酵入手,探究了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对产量的影响,并且针对槐糖脂作为一种新食品原料的可能性,应用毒理学试验进行了动物安全性评价,为其在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对槐糖脂发酵生产的影响。本文选用拟威克酵母对槐糖脂进行发酵生产的研究,通过生长曲线首先确定了种子培养的最适条件为30℃,培养时间为24 h;然后在22、24、26、28、30、32℃六个温度条件下,对发酵过程中菌体干重、残糖量以及槐糖脂的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发酵20~100 h期间,是拟威克酵母的生长和槐糖脂的合成的关键时期;26、28、30℃条件下菌体的生长情况良好;28、30、32℃条件下槐糖脂的总产量更高。2.变温控制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的叁个影响因素(前期发酵温度、变温时间点、后期发酵温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得到最佳槐糖脂变温发酵工艺条件:前期发酵温度为26.31℃,变温时间点为60.14 h,后期发酵温度为29.79℃;槐糖脂的总产量预测值为98.58 g/L,槐糖脂的总产量实际值为99.08 g/L,较之恒温发酵的最高产量(76.94 g/L)仍提高了28.8%。这是首次应用拟威克酵母进行变温控制发酵生产槐糖脂的研究,对槐糖脂的工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槐糖脂的动物安全性评价。本文首先对昆明小鼠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骨髓微核试验以及精子畸形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槐糖脂属于实际无毒,且对骨髓细胞以及精子无明显影响,处于正常值波动范围之内。然后对SD大鼠进行了30 d喂养试验,测定并记录了SD大鼠各周的体重、增重以及食物利用率的情况,并对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槐糖脂对SD大鼠的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的影响不大,都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影响较其他因素显着,预测与槐糖脂抗肿瘤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上相关研究初步证明了槐糖脂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温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龙,车刚,万霖,高瑞丽,马广宇.变温保质干燥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0

[2].冯昱宁.槐糖脂变温控制发酵工艺的研究及其动物安全性评价[D].齐鲁工业大学.2019

[3].李浩然,张文华,王成龙,程佩强,王海军.热处理炉的可变温控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折弯弯.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姚斌.基于LabVIEW的变温控制系统研制及莲子热风变温干燥试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6].尹延平.汽机联合循环机组启停过程中变温应力控制及运行实践[J].科技展望.2015

[7].许道军,解文婷,文舸.猪场变温控制技术[J].中国猪业.2015

[8].李静,宋飞虎,浦宏杰,李臻锋.苹果微波干燥的变温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5

[9].耿红兰.壳聚糖和变温处理对砂糖橘冷害的控制及其近红外光谱检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

[10].丁志良,胡亮,汤国平.基于半导体变温技术的离体肾脏保存箱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5

论文知识图

一1变温控制系统的模式图变温控制对产酶的影响变温控制下目的突变株TK0303补...初始LabVIEW变温控制程序功率控...变温控制时谷胱甘肽合成酶系发...变温控制下目的突变株TK0303补...

标签:;  ;  ;  ;  ;  ;  ;  

变温控制论文_李海龙,车刚,万霖,高瑞丽,马广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